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万人空巷只为一睹她的风采...
 11-26 21:40

 1977年的一天,

上海万人空巷,

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前,

只为一睹她的风采。

而此时电视里播放的,

既不是明星,也不是电影,

而是一位老师的公开课。

1977年的《海燕》电视直播教学。

她是中国教育界的明星。

人民教育家、特级教师、

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

她几乎获得了国家给予人民教师的所有荣誉,

但她却从未因此而停下脚步……

她说:“教书”,说到底只是教书匠。

在“教书”的同时“育人”,

才有可能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而这位“灵魂工程师”

便是如今已90岁的大先生——于漪

多遇恩师,受益匪浅

在于漪青年求学时期,

碰到过许多好老师。

她的中学国文老师赵继武,

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大弟子,

上课十分生动有趣。

在教“茕茕孑立”的“茕”字时,

赵老师对学生们说:

‘茕’上面是个草字头,

下面,注意!

是一竖!不是一撇!

脊梁骨不是弯的,脊梁骨要直!

记住了,贫贱不能移。”

这些话,给了于漪很大的触动。

“他教的是茕的字形和字音,

但在学生心中撒播的

是做人的种子。”

回忆起赵老师的话,于漪感慨地说。

半路转行,自学语文授课

1951年7月,

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的于漪,

来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

附属工农速成中学,

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那一年,她22岁。

1959年,

于漪被调入上海第二师范学校,

担任历史课教师。

一年半后,党支部书记跟她说,

语文组缺人,要她“转行”。

于漪发愁了,

“我不是学中文的呀。”

可党支部还是坚持说

语文组需要人,需要年轻人。

于是,于漪又改行教语文。

突然被推上语文教学岗位,

她有些惴惴不安。

“真难啊!”

回忆起那段日子,于漪感慨道,

“我一直诚惶诚恐,

上课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不知道学生会提什么问题。”

于漪告诫自己,

无论如何不能误人子弟。

备课的时候,

于漪为了改正自己的口语,

她把每一句话都背下来,

每一句话都写出来,

再用规范的书面语言

改正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

再背下来,再口语化。

有的时候清晨5点半就爬起来,

午夜一点才休息。

就是这样,于漪白天正常工作,

晚上自学中文系的课程,

坚持了整整三年。

每天早上,从家到学校一刻钟的路程,

于漪的脑海中都像过电影一样,

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

怎么形成高潮,怎么结尾……

每一个教课细节

她都要仔仔细细地过一遍。

她要让自己的语言变成蜜,黏住学生;

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一件艺术品,

去精心琢磨。

全心全意当好教师

于漪带过许多“乱班乱年级”,

她的班上曾有个男孩叫蒋志萍,

当年是班上赫赫有名的皮大王。

打架、逃课、欺负同学……

父亲对他失望透顶,

说“这个儿子我不要了”

就把他推给了于漪。

于漪把蒋志萍接到家里,

一起上学放学,同吃同住。

渐渐地,他被于漪的真诚所打动,

开始有了转变,走上了正道。

现在,每年春节,

这位曾经的皮大王,

都要来给于漪拜年。

回忆起往事,于漪激动地说:

“什么叫教师?

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

师爱超越父母之爱。”

有一年教师节,

于漪参加一个师生恳谈会。

会开到一半的时候,

突然有一位女孩子站起来,

对于漪说:

“于老师,您能抱一抱我吗?”

在场的100多个人都惊呆了。

于漪走到女孩的面前

听见她说,

“您是我妈妈的老师。”

于漪问她,

“你妈妈叫什么名字?”

当女孩说出妈妈名字的时候,

于漪却一点儿都记不起来。

于漪和学生们在一起

平时,凡是于漪教过的学生,

她都会记得名字。

女孩说,“您只是来我妈妈班级

代过一次课,

我妈妈说您课上得十分精彩,

她就记住了您。”

后来,那个女孩在妈妈的鼓励下,

也当上了教师。

这件事让于漪第一次意识到,

原来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不止停留在课堂。

“教育不能只谈育分,不谈育人”

1978年,中国百废待兴。

中学语文课堂教资匮乏。

在这个时候,

于漪的一批教学实录、教学磁带,

被广泛传播。

一位青年老师听了几千节于漪的课,

都没有发现她上课的内容有过任何重复。

哪怕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

都没有一样的。

于漪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口述完成了

《中学语文教学探索》

《中学语文备课手册》

等多部著作。

这对当时的语文教师们来说,

简直是一场及时雨!

也是在这一年,

语文教育界的“领头羊”于漪,

成为了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

于漪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语文开始发端的。

语文教育原先十分强调“工具性”,

很多人认为“语文课就是基础工具课”,

“教书”就是具体任务。

于漪便大声疾呼:“育人”是大目标,

“教书”要为“育人”服务。

于漪提出,

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国符号体系,

而且是该民族认识世界、

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语言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

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

1995年,于漪的这些思想发表在了

《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一文中,

在语文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于漪提出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最终被2001年印发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采用,

深刻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

“教育不能只谈育分,不谈育人”

于漪这样说。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这些年来,于漪共写下了

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

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

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

共“带教”100多名

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

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教学能手。

2019年9月17日,

于漪荣获“人民教育家”

国家荣誉称号。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于漪用这一句话

不断地鞭策着自己。

如今,90岁高龄的她

仍主持着上海市语文学科

德育实训基地的工作,

还担当着国家级骨干教师

培训的重任。

于漪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

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来源: 光明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德树人”视域下,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既教书,也育人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育思想
岁月如歌读后感
读万卷书名师推荐:2016值得教师读的10本书!
做自主研修发展型的语文教师
令人震撼的一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