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大学里各种比赛的正确打开方式


编者按

比赛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或多或少我们都会参与其中。因此,如何能更好的参加比赛,在比赛中有效果,得到显性和隐性的收获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作者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了阐述,望对以后的参赛者有所帮助。







 一切从组队说起 



即便是喊着“重在参与”的口号,但参加比赛当然还是希望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的名次,毕竟辛辛苦苦坚持下来,也是想有个好的结果,因此,从组队开始,就应好好考虑。


一谈到组队,很多人首先会去找身边熟络的人,然后再滚雪球般的凑够人数,认为这样的组队虽然不算精打细算,但有了平日积累下的深厚感情基础,参加比赛合作起来也不会有很大问题。这样的组队方式通常很迅速,然而,对于一场带有竞争性和选拔性的比赛来讲,这种方式并不科学。




组队是一门学问,科学的组队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分工,即按照预想的组内分工内容的不同找人。这就类似于因岗设人,尽量寻找在这个岗位上最适合的人,每个组员负责自己最擅长的内容,这样的团队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最大效能,同时,这也使得团队具备足够的差异化,避免了同质可能,为思维的碰撞创造了条件。


例如,现在有个比赛,团队人数限制在七个人以内,主要是偏向于调查研究类,这类的比赛通常需要组员走出校园向路人派发问卷,还需要联系与研究内容相关的人士进行采访,然后进行分析,撰写报告。比赛的调查通常历时较长,工作较为辛苦,并不是团队中的个别人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作为一名组队者,就要考虑好团队所需要的“岗位”和每个“岗位”所需要的人数,促进团队合力的发挥。




谁的统计分析软件较为熟悉可以负责数据分析;谁的人缘好,较为外向善于与人打交道可以负责寻求外部帮助和联络工作;谁的比赛经验丰富可以把握好团队的大方向;谁的文书好可以负责报告的主要撰写;谁的电脑技术较为高超可以负责报告封面以及PPT的设计;谁的口才好可以负责演讲等等,这一些岗位设置的考虑都应该在组队者思索的范围之内。




 不要让指导变成了“自导” 




校内的比赛,很多都设置了需指导老师这一要求,指导老师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指导,当在比赛中遇到困难或者某个环节并不熟悉时候,便可咨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借助老师的力量,跨过难关。


然而,很多时候,指导老师的作用并没有被真正发挥出来。有些小组会觉得老师的联系麻烦,回复较慢,一些回复还可能是与提问没有关联的无效回答,有时候也会发生与指导老师意见相左的可能。因此,倒不如自己的比赛自己干,有了困难自己解决,老师只要知道有这件事,挂个名就可以了。


然而,自己的比赛自己干而不多问问指导老师的意见,很多时候就是闭门造车,收获就只是体会到了比赛的辛苦,以及比赛的过程,对以后比赛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帮助,很可能多年都保持在与第一次参加的差不多的水平,同时,哪怕是比赛过程中小组一致认为正确的事情,也有可能是自身经验的缺乏下的自以为是之举。




曾经就遇过这样的事情。在设计问卷时,采取了借用的方式,在网络上收集了很多与研究内容相关的问卷,然后对题目进行分类,再进行表决,决定题目的去留,然后很快速的解决了问卷设计的问题并将问卷初稿发给了指导老师。结果两天都没有得到回复。


由于本身小组的问题,整个比赛时间较为紧迫,我们既发邮件又发短信询问(催)问卷的下落。当时还在想,我们的问卷整个组都觉得不错,老师稍微看看修改一两个选项就好了,问卷通过这样的小改便可以成稿发放了,老师怎么那么久都没有回复。


两天后,终于等到了的邮件回复,邮件包括正文的一句话和问卷附件,我至今记得正文的内容,“不要以为你们认为对的就是正确的,还有,请以后做好提前量,老师也有自己的事要做”。




打开邮件后发现,整份问卷被改的面目全非,一开始我们还很愤慨为何做如此修改,但在仔细端摩后,才发现自己所做当初所做的问卷是多么草率,我们的认知是多么狭小。


在比赛过程中,就应多咨询老师意见,切忌将指导变成“自导”,当然,寻找与自己研究内容相近的老师也非常重要,不然很可能老师只能给出一般式的指导,这并不一定能满足需要。




 比赛要找一个有兴趣的题目 




很多学院,为了鼓励同学多进行实践,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评优中设置了比赛获得名次或者参赛即有加分的条例。鼓励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这样也使得学生有时并非出于对该赛事本身的热情而是为了加分参加比赛,这样的举动也违背了赛事设立的初衷。


当然,参加比赛的动机有一定的功利性这并不是很大问题,但应该在比赛中享受过程,沉迷其中,甚至忘记自己是为了功利性动机而参加比赛的。如果可以做到这样,便说明,在比赛中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体验到了比赛所带来的乐趣。




如何做到可以在比赛中找到兴趣呢,其实不是一件难事,很多时候,比赛的框架是死的,无法更改和选择,但内容却是活的。参加比赛的研究题目选择权在自己的手上,要想方设法去找一个小组成员都感兴趣的题目,虽然这看似不可能,每个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可是,偏偏就是有题目可以让组员们一拍即合。


有了一个有兴趣的题目,才能坚持的做下去,才会有动力,一个不感兴趣的题目带来的很可能是半途而废和遇到困难的退缩。因此,在选题阶段,要非常慎重,宁愿比赛后面的时间赶一赶,也要花费充足的时间寻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龙头”。




 适当总结和反思 




按照赛程要求,在截止日期前交完比赛报告,终于是可以松了口气,但这并不意味这比赛的结束,比赛是一个过程,交报告书并不是终点。因此,还需要在报告交完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是对比赛团队协作的总结和反思,主要作用在于提高下一次比赛时候的团队协作效率。例如,作为组长,就应该思考,整个赛程的时间安排有没有问题,若有问题又是出在哪里,团队分工合不合理,是不是发挥到了每个组员的专长?通知的方式到不到位,自己的言语是否能清楚的传达想法,自己的领导方式是否让组员适应等。




二是对参赛报告内容的总结和反思。很多时候,报告交上去了,却没有反馈,只有一个分数或排名,自己报告内容做的好不好却不晓得,这并不利于自身或小组能力的提高。因此,要了解自己的报告存在什么问题,就要想办法联系赛事举办方的评委老师,让他再看一下报告如何,有问题的话出在哪,这一般比较困难,但也有成功几率,事在人为。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将报告给指导老师或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老师过目,但要尽量明确的指出小组讨论后认为报告主要有的瑕疵大概在哪,因为通常报告页数过多,老师只能大致或片段式的浏览,较明确的指向可以让老师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回答。




 比赛能获得什么 




比赛,通常是锻炼能力的一种方式,比如数据分析能力,文书写作能力等这类“文静型”能力,也可以锻炼“活泼型”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交流协商能力等。更多的时候,还锻炼了一种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这种能力就如同锻炼自己的逆商(挫折商)。在比赛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而且还是无法绕开的问题。前进的道路只有一条,要不比赛继续,要不就此结束。为了解决问题,通常要寻思各种办法,而且办法还可能是只能解决部分问题的办法,一种办法走了一段路,就要再想另一种办法走下一段路。这样反反复复后,便有了遇到困难不放弃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弥足金贵。




比赛还是运用和获得更多知识的过程,如果你负责问卷设计环节,那么你就要去了解问卷设计的原则和范式,翻阅相关书籍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如果你负责数据统计分析环节,那么你就要去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常用的分析方法,一次比赛就是一次知识的扩展。


当然,还有就是通过比赛获得深厚的革命友谊,真情建立在共患难的基础上,而比赛恰好提供了检验相互间是否具有真情的情境。由于比赛中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小组安排的时间变动性很大,因此在截止报告前的一个星期基本都需要赶一下,熬一下。在这样的赶熬中,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尽力去完成任务,并互相协助,之间的情谊也会不知不觉的深厚起来。这样的友谊,也是我在比赛中获得的最大的财富之一。




作者:罗名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题指导 专家指航
《关注光污染》案例分析
《电视与我们的生活》方案制定与论证课
《高中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超算团队:披荆斩棘一路走来
【阿漫讲】指导论文老师,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