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文学类文本十二种修辞专题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基本含义与能力范围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体现了一种命题趋向:试题侧重能力的考查。但须注意的是,不再要求识别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不等于不辨别掌握。因为对“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的领会是以了解、识别修辞手法为基础的。

“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还是以原考试说明为准,即比喻、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比拟、对比、对偶、反语、反复、借代等12种修辞手法。

“表达作用或效果”主要是通过对具体文段中运用的不同修辞手法分析理解,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知识点2、常见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作用或效果

1、比喻

(1)明喻。如:他那张脸皱缩得像个干瘪的茄子,不知怎么会那么愁闷?

(2)暗喻。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三种比喻的区别:明喻出现本体、喻体,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等;暗喻出现本体、喻体,不用比喻词;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通感(移觉)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交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效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特征+人物情感/事物状态

2、比拟

(1)拟人。如: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拟物。如:在众人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走了。(以人拟物)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以物拟物)

效果:生动形象,增强感情色彩。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喻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比拟用描写乙事物的词语来描写甲事物;比喻出现喻体,比拟不出现拟体;比喻常用名词,比拟常用动词、形容词。

3、夸张

(1)扩大。如:这家伙一手遮天。

(2)缩小。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如:看到那片麦田,我就闻到了香面包的味道。

效果: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借代

(1)特征代本体。如: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2)部分代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具体代抽象。如: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4)个体代群体。如:死了一个董存瑞,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董存瑞站起来。

效果: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借代(特征代本体)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中喻体与本体相似,借代中借体与本体相关;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不可改为明喻。《故乡》中的“圆规愤愤的回转身”,“圆规”是借喻。

5、对比

(1)两体对比。如: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2)一体两面对比。如: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

效果: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语言的色彩更加鲜明。

6、对偶

(1)正对。女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女口: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3)串对。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效果:整齐匀称,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语言凝练,蕴藏丰富的内容。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偶的结构对称,对比的内容对立;对偶中的反对同时也是对比。

7、排比

(1)句子或分句排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句子成排比。如:她笑得多响亮,多清脆,多爽朗,多甜蜜!

(3)段落的排比。(例略)

效果: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增强语势,表达激情。

8、反复

(1)连续反复。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如:雪降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雪降下来了!

效果:便于突出重点,深化主题;便于抒发激情,增添旋律美。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反复的文字相同;排比的结构相同,文字应该不同或部分相同。

9、设问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效果: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10、反问

(1)肯定式。如:难道你是受他人指使的小卒子吗?

(2)否定式。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效果: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1、引用

(1)明引。如:我们应当记住:“满招损,谦受益。”

(2)暗引。如:据记载,南越王慰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

效果:增强说服力,提高表现力。

12、反语

(1)反话正说。如: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正话反说。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

效果:前者多讽刺否定,后者多含蓄幽默。

此外,还有双关、顶真、回环等修辞方法。

知识点3:主要的提问方法有:

(1)表达效果如何?或表达效果是

答题模式:效果(如“形象生动”等)+表达出的内容(描写对象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

(2)表达作用是

答题模式:效果(如“形象生动”等)+表达出的内容(描写对象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

严格区分的话,这两者是有不同的,“效果”是从使用的结果上来看的,“作用”是从使用功能上来说的,使用功能包括使用对象、基本特征、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使用的好,从效果上来看,其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那么,效果与作用是重叠的。所以,我们常常说,两者是一回事,就是基于这一点。命题者在使用时也是比较随意的。关键还是看具体的提问方式,分值、空格也会一种暗示。

(3)“……”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效果(如“形象生动”等)+表达出的内容(描写对象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

(4)赏析(评析)某些文学语言,或“请加以赏析(评析)”

答题模式:所用手法+效果(如“形象生动”等)+表达出的内容(特点、情感等)

~例题汇总~

湖岸上那棵五针松

康剑

①那天从深山巡护归来,要乘船渡过二十四公里长的喀纳斯湖。湖面碧波荡漾,清风送爽。坐船行至湖面的一道湾处,我习惯性地抬头向湖东岸的悬崖上望去,竟然发现崖壁上的那棵五针松不见了。起初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没看清楚。赶忙揉揉眼再仔细看,发现那棵挺拔的五针松竟然连根拔起,横躺在了崖壁的上方。

②于是内心一片悲戚,我那站在悬崖上守望湖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五针松呀,你怎么竟如此不近人情地弃我而去了呢!又是谁将你挺拔的身躯硬生生地从陡峭的山崖上抹去了呢!要知道,这无情的一抹,抹去的可是喀纳斯湖畔一道别样的风景。

③回到护林站,我茶饭不思,辗转反侧,连做梦都要梦到湖岸上的那棵五针松。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棵好端端的松树怎么就会糊里糊涂地轰然倒地,忽然死去了呢?要知道,一棵长在崖壁上的树能生存一百多年,它要经历多少风霜雨雪的磨砺,怎么可能会轻而易举地死去呢!

④但我的眼睛没有欺骗自己,那棵五针松确实是倒在了悬崖上。我迫不及待想弄清楚的是,让它轰然倒下的,到底是人为的力量,还是自然的作用。

⑤难过了几日,我约了两个同是护林人的伙伴,去看那棵我日思夜想的五针松。我们沿着湖岸边的林间小道,从喀纳斯湖的出水口向一道湾的崖壁处徒步行走。这条小道被称为泰加林小道,四周长满了西伯利亚落叶松、五针松、云杉、冷杉和疣枝桦。在这样的混交林中行走,五针松的形象最为抢眼,它们树干挺拔,树冠婆娑,被称为林中骄子,还拥有一个好听的学名,叫新疆红松。走在林间小道上,你能听到喀纳斯湖的波浪轻轻拍打湖岸的声音,那声音像音乐,特别有节奏感。

⑥这段路程足足有五六公里长。起初,我们陶醉在森林与湖水交相辉映的风景里,似乎暂时忘记了悬崖上的那棵倒去的松树。但越往里走,越是感觉到今年湖岸上的这片森林有别于往年。我们陆续看到一些松树被连根拔起或拦腰折断。再走不多久,我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快到一道湾处的湖岸边,松林竟然成片地匍匐倒地,惨不忍睹。要知道,这些松树大的有几百年的树龄,小的也已经生长了上百年。

⑦不用再取证分析,现实足以告诉我们,这些高大无比的松树都是被大风刮倒的。我们讨论着,要成片刮倒这些参天大树,风的力量和速度会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呀!横躺在小道上的松树已经被附近的护林人用油锯清理过,可见这些大树被风刮倒已经有些时日了。好在再往里走,倒木比我们前面看到的明显减少了。我们刚才激动的情绪才开始慢慢平复下来。

⑧我们攀爬上一道湾处的悬崖上方,这里保存着大量古冰川运动留下的遗迹:羊背石、冰臼、冰蚀凹槽……悬崖顶端上的冰川擦痕虽然经历了几十万年的风吹雨打,但依旧清晰可见。在冰川巨大无比的力量面前,坚硬的岩石都会被它削峰填谷。我们眼前宽阔狭长的喀纳斯湖,就是冰川刨蚀作用下形成的冰碛堰塞湖。在自然界里,冰川的力量往往胜过岩石的坚硬。

⑨站在高高的崖壁上方,我们眼前是波光粼粼的喀纳斯湖。那棵倒地的五针松,就在前方悬崖的边上。过去,我常常一个人来到这里,独自欣赏湖岸上这棵孤独的松树。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是风霜雨雪,它就像是一个忠诚的卫士,始终守护在喀纳斯湖的身旁。它站在高耸峭立的崖壁上,玉树临风,孤傲无比。喀纳斯湖周围生长着亿万棵松树,只有这棵松树生长在了险峻的山崖上方,因此,它被人记住了。我曾经站在这棵悬崖上的五针松旁,它的个头足足高出我十几倍,站在它面前,我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棵树孤芳自赏地站在那里,站立了一百多年,把自己站成了喀纳斯湖边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⑩现在,它却倒在了湖岸岩石的上方。摧倒它的,不是人为的破坏,不是闪电霹雳,恰恰是来自湖面上的山风。想当年,这棵树的生长也许正是来自风的作用。一颗松果被山风吹落在了悬崖上的石缝里,种子接触到了土壤,恰恰又赶上了雨水的滋润。于是,松果开始发芽,幼苗慢慢长大,是喀纳斯湖水散发出来的潮气,养育了这棵挺拔的树中骄子。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无比,一棵树的生长缘于山风,它的死去也因为山风。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生生不灭的因果关系。

⑾好在我们眼前倒下的这棵大树,它周身长满了上百棵松塔①。或许再过一百年,这悬崖之上会长满密不透风的红松林。

⑿我努力想象着,在松涛之下,那时的湖水还和今天一样,依旧碧波荡漾。

(选自《文汇报》)

注释:①松塔:北方一种松树上结的果实。因长得像宝塔,所以名曰松塔。

2.请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2.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独立于崖壁之上的五针松的挺拔孤傲,别具风采,(1分)表达了作者对它赞美之情,(1分)并隐含作者对它的不幸躺倒的遗憾之情。(1分)

[例一]《天目山》

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是 (2分)

例一:答案: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例二]:《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藉。

10、第⑾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3分)

例二:答: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湖岸上那棵五针松
高考复习修辞
媛媛妈教语文:如何分清比喻句?附小学课本比喻句大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第三部分:修辞、表达、标点符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