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脉法从入门到熟练要怎么练
userphoto

2023.01.13 福建

关注

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 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 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 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 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 当作何论?
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 、寸尺多浮。
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 加快运化中 、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 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 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 是否服药 同样的证 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阳之要、 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 阳位 当以收敛沉降为顺 中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 阴位 当以收敛固密为顺 重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 中位 当以鼓荡滑畅为顺 轻取可得

简言之 两头小 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 谓之:橄榄形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 【相火是否归位 阳明降与否 升降调与否】

1、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2、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 【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 反弹之力越盛 【犹太极高手 表面柔和 内里刚劲 敌强我愈强】

3、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 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 运动 用神等等】 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 类于用阳】 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 则相火不位者 尺脉多偏浮 【 肾水为母 肝木为子 子败家挥霍不够用 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 寸脉仍浮 即为阳明不降 相火不位 即可推断:失眠多梦 情绪焦躁 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 ,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 闭经 断经 轻者 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 性冷淡 不孕 流产 痛经 手足冰冷 抑郁症 失忆症 肌无力 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 至简者 不论脏腑 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分,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内经》以后医家各有论述,而主要的分候的观点是一致的,大多认为左手寸、关、尺分候心、肝、肾之气;右手分候肺、脾、命门之气。

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謂關上,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腎與命門,居兩尺部,魂魄谷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順男,右大順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神門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男女脈同,惟尺則異,陽弱陰盛,反此病至。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让中医切脉的经验程序化——推介“五步思辨切脉法”

我们许多人对中医切脉的既佩服又疑惑,因为这的确是完全凭经验操作的。是自古以来衡量中医能力的一个标尺,俗称为“脉性”。从经验中学习经验,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一大难题。从经验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使其程序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可以用一首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1、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

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二辨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

实脉类——实脉

3、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

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

短脉类——短脉

4、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

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

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5、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6、样样皆知

什么是“样样皆知”?现解释如下:

、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和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B: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脉象的真假,决定脉象在治疗决策上的取舍。

C:细分寸、关、尺的问题: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时分寸、关、尺仔细检查,否则可以不分。

举例:

第一步浮沉,测得:脉位——浮;

第二步虚实,测得:脉势——虚、软;

第三步长短,测得:脉位——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正常;

第五步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

第六步综合,还有信息:病症四肢无力、面色淡黄、头重嗜睡、口淡无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腻;

结论:

用相兼法判脉: 浮细——不对!

用独立命名法判脉: 濡——对。

以上脉学的体会,临床用来很是得心应手;有时被朋友考问中医技术的神秘时,也令朋友不得不叹服!要有这个技术的前提是:1)心里真正明白每种脉象的概念;2)多多临床实践。

把脉奥秘的探寻

把脉的概念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意义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哪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把脉的部位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素问。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
  

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细心地分辨脉象。每之诊脉时间,不应少於一分钟。


把脉的原理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脉相的影响因素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把脉的诊法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常见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结脉: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代脉:脉有歇止,止有定数。主病:脏气衰微。分析: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中医~医脉学专着中主要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例如,感冒之脉见浮数(风热感冒)、浮紧(风寒感冒)、沉迟(阳虚感冒)、细数(阴虚感冒)。临证见细脉为诸虚,也见湿阻之候;滑脉者为妊娠之脉,也见痰饮诸候,食内停之征。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同时,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些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诊脉只是一个诊查的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切脉的基本功练习

脉法练习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指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本人练习脉法,总结为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学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面,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地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绵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个人体会修炼此步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古人描述切脉时,说医者应当“如临威虎,如履薄冰”,就是说切脉时要心静、专心。只有心静,心气收敛,才能感受到脉象的细微变化,才能在脉搏变化中体会人体五脏各自的状态,体会五行在人体的生克乘侮,这样把握病机才能丝丝入扣。临床中,大凡一边切脉,一边同周围同事和病人聊天的医家,其所切之脉,多为假象,未能掌握脉学之精髓。

  上述五步练习,正是教人凝神之法,熟练之后则切脉时很容易入静,体会脉象的细微变化。

  提示:练习时可轻闭双眼,凝神静气,体会入静之感:万籁俱寂,唯脉有声。久久练习,你的心气将会收敛,不仅练习了诊脉,也使得心气下交于肾,达到强身健体之效。

二、把脉可探知你的心理情绪

笔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了心理脉象的广域性:有多少心理情感活动,就有多少心理脉象。此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脉象。

1惊悸感

形态改变主要在左寸。血管壁张力略高,但不构成特定的弦或紧的感觉,脉形如豆,脉搏高峰往上顶一下就惊慌掠过,指下搏动点悸动变换,有种动荡不定的感觉。

2心理创伤脉象

左寸正中浮取很短极细刀痕样的感觉,就像一个刃口,直刺心上。手感短矩离纵向扇形狭长的放射播散感。

重大的心理创伤在经过了很多年之后,仍然可以留在脉象上。

3愤怒感

形态改变主要在左关。周围组织往往伴随愤怒的情绪成馒头状隆起,局部脉搏显得洪大而有力,强力上拱,骤然播散的感觉。

4紧张感

形态改变主要在右尺。脉搏张力增加而出现弦直状态,手感脉体弦长,脉管绷细、紧张,上面附有一种由于紧张而来的细颤。

5心里不痛快脉象

形态改变主要在左寸。左寸血管壁正中上方,浮取好像一小段细线凸起浮显在血管壁上,一小段滞涩的振动指感。

6陷落感

形态改变主要在右尺内侧,按之呈凹状。局部组织突然松软,下按时缺少实体感。由于局部组织松软,对振动觉传导很差,又形成虚空感。

出现在经历过恐惧事件而留有内心印记,或长期内心恐惧的人身上。

7无依无靠感

形态改变主要在右尺及两侧。尺脉均匀略细微紧,两侧组织轻度均匀虚软。出现在心里需要得到他人爱护,但又得不到他人关怀的人身上。

三、29脉象记忆歌诀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

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

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

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3.微脉:似有似无极细软,气血大虚阳气衰。

4.代脉:迟而中止有定数,跌仆痛惊脏气衰。

5.短脉: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有力郁。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6)

1.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两类全。

2.滑脉:往来流利指圆滑,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壮年脉或孕妇。

3.弦脉: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病疼或痰饮,疟疾老年健康者。

4.紧脉:绷急弹指如转索,实寒疼痛与宿食。

5.长脉:首尾端直超本位,阳气有余或阳证、热证实证与平人。

6.大脉:脉体宽大无汹涌,病进健康两相背。

医学脉诀传真:中医新手必学脉诀

其一:

肺和膈间右寸知, 胃脾大肠命关尺。

膻中与心左寸辨, 肝胆之脉左关明。

小肠膀胱肾左尺, 女子宫胞亦此寻。

轻取六腑重为脏, 举寻按取浮中沉。

注:

轻取六腑脉,重取五脏脉,

肾脉重取要至骨。

其二:

脉速需用息度衡, 每分十七应永恒。

常脉一息四五至, 三至为迟六七急。

注:诊脉者以自己的呼吸每分钟十七息,衡量被诊者脉速。故“平脉”为诊脉之要。

脉诀讲解 各部脉的解释:

(1)膈间:

横膈膜上叫膈间;

膻中:心包,即心的包膜。

要把部位弄清,记熟,熟到不想,一搭手就知道哪个脏腑。

(2)举:搭上为举;寻:切脉时不准,可移动手指,举起另外手指,直到找到,为寻;按:重取。

(3)此脉诀与老本的《内经知要》上是一致的,其他的都不要看。

(4)现在亚健康的我们看有90%以上,官方的统计数字是60%~70%,这些人都需要姜、桂、附,不然我也不用那样辛苦。

需要大家认认真真学习医学,解决真正阳虚的问题。

(5)一息:一呼一吸。

每分钟十七次要永恒,要准确,多半次或者少半次都不行。

(6)四五至是常脉,也就是说每分钟68次,到85次之间是常脉。要不看手表就能够知道患者的脉数,看手表就是西医的做法了。

(7)三至和六七至都是病脉。

要求

1. 一个月练好每分钟十七次呼吸。

2. 先学四个脉象(自己去体会)

(1)浮脉:如水中浮木(小块木头),去按,搭指即得,浮脉主风。沉取时浮起为脏脉浮,就是洪大。

(2)沉脉:与浮脉相对,轻取无,沉取有,叫沉脉。轻取时稍重一点就是腑脉沉;沉取时再重一点就是脏脉沉。沉脉主气虚。

(3)紧脉:

①如绞绳索。体会粗线绞起来的味道,一松一退的,就是紧。我当时在成都的黄瓦街看绞麻绳,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去体会这个紧的感觉。

②来去匆匆。似人走得很匆忙。这个比较常用,外感,太阳伤风、伤寒,都要查紧脉等。

(4)滑脉:如珠滚盘(上覆绸子)那种感觉。这种脉常遇到,特别是女子,女子月经、怀孕、白带等都有滑脉,月经的滑脉如果不明显的话,月经就不正常。男子有风湿的,也有滑脉。脉先讲这些,要告诉大家的是,请不要停,一步一步踏稳,这样才能上路。

切脉定要在实践中学,在临证中跟师学。

脱离实践,脱离实际,脱离刻苦修炼,是无法将“切脉”真正学到位的。

脉诀(三)

前面讲过脉诀一、二,让大家去练习部位和手法,还有几个简单的脉象,有紧脉、浮脉,还有要练习呼吸,一分钟十七至,还讲了每息至数的差别含义,你们也应该练习过了,休息的时候你们互相检查。今天讲脉诀三,讲健康人脉的标准。

脉诀三:

脉贵有神且有根, 胃气常在人永康;

暗悉脏脉作准绳:肺脉毛而有力佳,

胃脉缓而有力神, 心脉洪勾有力喜,

肝脉弦而有力畅, 肾脉沉而有力强。

注一:

有力中不失柔和,微弱中尚还有力,

此即为有胃气,有缓象之脉。

注二:

有胃气有肾气即是有根,有神,不论脉速快慢,只要是常脉有缓象,则是缓象之脉。

脉诀三讲了两个标准:“脉贵有神且有根,胃气常在人永康。”讲的健康脉的总标准,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概括起来说:

一是胃气。胃气是什么呢?

胃气就是缓,有神,还要有根。

有根就在左手的肾脉上。

健康人脉的标准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缓、神、力。

这三个字一定要记到,

首先,一个人的脉要有缓象,就如人走路,从从容容,不急不忙,每步步伐稳定实在,很有神,这是比喻,要自己去体会。

从脉象说就是:不快不慢,不浮不沉,缓和从容。

你们学过数学的,回忆一下三角里的SⅠN曲线,运动得很舒畅,圆圆的一直下去,不是三角形,三角形就是紧脉了。

脉除了缓,还要有神,如果脉疲疲沓沓的,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力度也不够,就是神也不够。

所以,缓、力、神三个字,是左右整体脉象的健康标准。

二是分部脉象各有准绳。这里用了准绳两个字,就是作为相对应脏是否有病的标准,特别强调的是,每一部的脉象都要加一个缓字。肺脉毛而有力有神、缓。力和神是分不开的。

毛:像鸡毛掸子的毛,摸上去轻飘飘的,浮的,这样的感觉就是毛。如果肺脉沉下去了,就有病了,紧了有病,只有毛了,加上缓而有力,就是肺脉的正常脉象。

胃脉缓而有力有神。

胃主四季,以后学天干地支八卦的时候,要牵涉胃主四季,整个人身、各个部位,都要遵循这个缓,胃本身要缓。

胃脾互为表里,这里的胃脉主要指脾脉。摸到脾脉缓和的,有神有力,就是健康。现在很多人多食生冷,多用凉寒药,都会体现在脾脉上,脾脉紧,说明伤了脾。

我摸了这么久的脉,遇到脾胃脉有缓象的寥寥无几,这就是不当饮食和药物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后你们就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是否乱吃药了,是否吃错药了,是否乱吃饮食了。

整个脉象要缓而有力有神,胃脉更应当缓、力、神。

《内经》上说:缓则生,不缓则死。可见缓字的重要,特别是病重的时候,希望你们认真体会。心脉洪勾有力有神、缓。

也是首先要有缓象。

洪勾:像如意的回勾,圆圆的,心脉不同于其他脉一直往下走,而要有回过来的感觉,这叫洪勾,自己去观察如意,自己去体会。

有洪勾,但没有力、神,很弱,也是不正常的。有的人说自己心力不佳,你就摸摸他的心脉,看是否是真的心脉问题,有的吃多了不舒服会误认为是心不舒适,你不要跟着跑了,要以脉来衡量,如果心脉是洪勾有力,他心力不够的表达是说的胃,吃多了,胃胀到了,考察一下胃脉。

所以,有了标准脉象,我们就可以正确地判定这部脉是否有病。肝脉弦而有力有神、缓。

弦:琴弦压住拨动一下的感觉,简单说,肝脉要比其他脉窄一些,而且是畅达能通下去的。如果肝脉在中间受了阻滞,就横宽了,或者是横向跑了,这就不弦了。

肝脉除了本脉弦,还要有缓象,如果是弦的,触指有绷的感觉,有点硬,还要有缓象,才是正常脉,如果没有缓象就是病脉了,到时候在危脉部分讲。

肾脉沉而有力有神、缓。肾气强不强,就看有没有缓象、沉下去没有,所以切尺脉要至骨。

沉:是沉下去的,至骨才能摸到,肾脉本身要沉,不至骨就摸不到肾脉。

缓、沉、神、力就是肾脉的正常脉,没有力、神,肾脉就弱了。

这就有两个尺度,一个是整体的尺度,十三部脉都要缓、力、神,是整体来考虑的,达到了缓、力、神,人身的太和之气、正气就充满全身,诊病考察人是否健康,就是正气、肾气是否旺盛,一个人肾气旺,脉就必然是缓而有力有神,六脉都是这样的,这样就百病不生,要达到这样,就能尽天年,尽天年就是能够活到百岁以上吧。

从我现在观察,能达到这样脉象的人还不多,你们通过服用姜、桂、附,都可以达到尽天年。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一个标准。

首先是整体脉的标准,然后就是五脏分部脉本脉加上缓而有力有神。

为什么要以五脏脉为标准?

因为五脏统帅全身,各有所主。

肺主皮毛,全身无处无皮毛,肺还主气;

胃(脾)主肌腠(肌腠,就是表皮以下连着骨头的,即肉),全身无处无肌腠,你把胃脉掌握了,肌腠上的病也就掌握了;

心主血,全身无处无血(管),毛细血管全身都布满了,血液的病就在心,心也主脑,脑神经的病在心;

肝主筋,全身无处无筋,包括指甲,指甲是肝之余,经络大家都知道;

肾主骨,全身无处无骨,人无骨不能立,人的骨有病,就疼痛。抓住五脏脉的标准,用五脏脉的标准衡量全身的疾病。

这就是人健康的两把尺子,一个总的,一个分的,这个非常重要,不掌握好这两把尺子,就没有办法辨证。

病时的脉象 切脉很简单,其中一句话:二十八脉堪为学者绳。

我们要了解人生了什么样的病,就要了解这二十八脉。为了便于比较和记忆,一对对地归纳介绍。

浮脉和沉脉:

浮脉:如按水中木。轻搭即得,轻按有,重按沉了。浮脉主风,即伤了风。

沉脉:轻取没有,重按有。凡脉不浮只沉的,是气虚、气弱,该用附片补气。

这里要注意我说的,它没有浮脉,只有沉脉。若有浮脉就是伤了风,就要先祛风邪,然后再用附片。

大脉与小脉(小脉是郑钦安的提法,二十八脉里是说细脉):

大脉:

脉横宽为大。一般是里虚内虚了,脉大。还有在诊病的过程中,突然脉大了,表示病趋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小脉:窄一些,或叫细。细脉一般是体质虚弱或者有里寒。

实脉与虚脉:

实脉:三指都感力大,脉亦大。有实脉表示:

①可能有包块,包块的部位靠问诊或者各部脉象判断;

②有腹痛。若实脉有缓象,这是好现象,表示先天生得好;若无缓象就如以上两种情况所述,不是好现象。所以,实脉要一分为二来看。

虚脉:三部无力,与实脉恰恰相反。这是气虚或者先天禀赋弱了。此脉亦需要大剂量姜、桂、附。市医一般大剂量用参,我们完全不同,而是用四逆汤、白通汤。

长脉与短脉:

长脉:

通过三指腹中心。二十八脉中唯独此脉是好的。长脉表示气旺,达到心肾相交,至关至心。若此脉无缓象也不好,表示是阴阳偏离的某一方面的病。始终要把缓象记住,缓是衡量整个的。

短脉:脉只在指腹中间跳,短脉有长短,有的只有针尖大小,有的稍长一点,但都是断开的没有超过指腹。此脉表示气不畅,或伤了气。这里的气包括:肾气、正气、太和之气。具体哪部脉短,就是哪部气伤了。

几个特殊脉象:

1. 紧脉。如绞绳索,来去匆匆。主寒,主痛。哪部紧,哪部有寒。

寒有里寒和外寒之分:

轻取整体紧,有外邪,伤了寒;

整个沉取脉紧为里寒,里寒一般是伤了饮食或者是久病,不是一概用桂枝法的。

紧脉经常碰到,要会区分是外寒还是里寒,外寒只能用桂枝法,如果其他部位的寒,或者肺寒,或者胃寒,或者脾寒,可以用桂枝法。

2. 滑脉。

如珠滚盘。珠滚盘时,上覆绸布,观察滚的感觉。滑脉手感圆润。

男女都有滑脉,滑脉主湿。

妇女滑脉主孕、主经、主白带。

孕脉最圆,月经滑脉次之,或者滑脉带滞,白带是滞微滑,都有滑脉现象,但有区别。

3. 弦脉。除了肝的本脉弦脉,这里的弦脉是指病脉弦,如按弓弦,拨动的感觉。若沉取弦,主痰饮,痰很重,有些老年人一年四季都咳,就是痰,脉弦。

4. 芤脉。如刮空竹,空洞样的,或者如按葱叶,感觉是空的。主失血。按各部看,哪部芤哪部出血;若整体脉芤,表示曾大出血过。

5. 结脉。

脉不规则地停顿,停顿时间有长有短。表示心脏跳动不规则。还反映了伤了饮食,另外外感也会出现结脉,饮食和外感问题解决了,还有结脉现象,就是心律不齐。

6. 代脉。有规律停,有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再多一般是结脉了。代脉比结脉的病重一些。三代、四代,心脏疾病就较重一些,二代、三代的脉象,如果体质不好,这就是危脉了。我们遇到的结脉较多,代脉较少。另外有两种脉象是二十八脉里没有的,这是医学中特有的脉象。

1. 滞脉。

二十八脉里只有一个涩脉。

我们讲的滞脉有四种情况:

(1)气滞:指上的感觉如打气筒打气,打一下跑一下,停的那一下不是很畅。此为气滞,表示气不充沛。

(2)湿滞:指上感觉如流水,慢慢流、不畅的细流感。这是湿造成的。

(3)滑滞:有点像滑脉,但又不很畅通。表示湿重或者妇女有白带。

(4)一强一滞:一下有力,一下力度滞一点,亦不代亦不结,中间无停顿。表示心律不齐,气虚。各部脉都有滞脉,特别在肝脉上的滞象,

表示肝气不畅。肝气不畅原因有:

①生气、怄气,情绪不好。

②肝脏本身有病,如:肝肿大,脂肪肝。总之,肝非本脉(即弦,缓而有力有神)即为滞。

有的宽一点,有的横起跑我们称之为逆。这部脉很重要,可知其情绪畅否,心肾交否。

2. 劲脉。

二十八脉有革脉和劳脉。

革脉:浮脉有力;

劳脉:沉脉有力。我们不分沉浮,通通称劲脉。

劲脉:有弹指的感觉,力大。

脉管硬化、血液浓度大、高血压等都会出现这种脉象。

左尺带劲,必然有高血压;外邪带劲,脉很有力,表示除了外感还有燥气,有时会感觉胃上发热。

此时,治外感同时要化燥。化燥或者加香白芷或者油厚朴,加了油厚朴就是化燥的法了;如果外邪去了脉还有劲象,就表示血压或血脂高。

四、学习摸脉的方法 要在实践中学,不要去背,去空洞地学。

一是跟师临床中学,老师怎么说,立即去感受;

二是自己去练,去摸。自己怎么练?练凭息,每分钟十七下呼吸来衡量是常脉(四五至),还是迟(三至)是急(六至)。部位、手法要统

一、准确。

比如:肾脉要至骨,如果不至骨,摸到的就是膀胱脉了。各部位要记清楚。轻取和沉取怎么掌握,各人也不一样,胖人瘦人不一样,手指的轻沉就不一样,肉多的人轻取也要稍重一点,而瘦人搭指即得。

高人手指稀一点,矮人手指要密一点。肥人手密,瘦人手稀,不管其高矮。切脉是为了辨证,为了立法,不是为了切脉而切脉的。以脉为主,把望闻问结合起来,给辨证打下基础。

以脉为主的原则:脉症相合,以脉为主;脉症不合,或舍病从脉,或舍脉从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卢医学脉诀传真:中医新手必学脉诀(真心秘诀值得拥有)
把脉诊病
脉学歌诀
脉 象
切诊脉象知虚实 - 切诊 切脉 浮脉 迟脉 虚脉 滑脉 - 养生讲堂-中医养生-休闲保健网
Z-老中医寸口把脉 中华脉纲精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