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与《道德经》的9个看法

一、老聃与李耳:老子在先秦书籍中的记载很受争议,主要因为今本古书籍大多是伪书(这里不多加讨论),胡适甚至认为除《诗经》外的各种书籍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改动过。经由两汉魏晋人增补修订,而其修订多据己意。据记载,周幽王时有个太史伯阳,《索隐》称:“老子号伯阳,此传不称”,不过伯阳距孔子拜访老聃已经二百多年了,神话故事甚至称老子是后期的老莱子,是不可信的。主要的争议点是老聃与李耳,在诸子书中,有《庄子》记载“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称老聃且在关尹之后,史记里面记载孔子与南宫敬叔拜访的也是“守藏室之史”老聃,今本史记介绍老子“姓李氏,字耳,号伯阳,谥曰聃”,被认为受《列仙传》而做过改动,也就是说,可靠的记载,孔子问周礼的是老聃而没被称为李耳。《太史公自叙》里面司马谈称老子一书:“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以后人认为道家思想是百家思想之源,可是如果老子一人提出如此恢弘的思想,确实很不可思议,而且孟子好辩,也没有谈到老子,再加上先秦文体研究考证,只是改动而不是纯粹魏晋人写的书,大多是问答体的,而《道德经》非问答体。于是有人质疑,今本老子可能是魏晋人写的,真本老子是否存在是不可知不可考了。有人折中认为,老子一书可能是后期李耳(冯友兰先生认为李耳在孔子后)托名老聃写的,这种现象在先秦很常见,自己名小言微,托前人著作,最典型的是《黄帝内经》,借以阐释自己的思想,也是为了立言传世。但不论如何,今本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字,可在诸子书籍里的地位却是无与伦比的。

二、老子称‘老’的原因:老子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在神话中被认为,老子“生而皓首,故称老子”。这是《神仙传》里的记载,不可当真,胡适先生认为,老子姓老而氏李。史记称“姓李氏”,这很可能是串改了的,先秦人一般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当然,很多人无氏无姓)比如文王姬昌,周氏姬姓,在先秦一直称周文王,在魏晋才开始称姬昌,所以,老子氏老姓李的可能性也很大。

三、老聃以前类似的道家思想: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如古埃及、巴比伦,犹太等宗教观念与希腊神话想接触、冲突发生“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什么”,而不是泰勒斯凭空提出的(胡适),庄子里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可见老子很可能是发展了某些思想,《国语》记载范蠡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这种说法和老子的天道观、相对主义几乎一致,《左传》:“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和老子所谓“有无相生、难以相成…”观点也相近,不过老子发展甚至创造出辨证法。

四、老子的道与德:老子道德定义是“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宇宙论),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形而上),周行而不怠(循环论),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是万物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地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说明道又不同于自然,道与德是抽象性的。道是一切实际事物的法则与共性,德是宇宙万物的个性,各个事物的德综合为一般性的道,韩非子“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解老篇》,郭象《庄子注》“道不逃于物”。

五、无的思想:老子在道德之外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无”,无是道的外在表现,胡适先生说无就是道,因为二者都可以衍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是有妙用的,老子举了几个例子,这里只举一例:“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窗户的无确实有用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无是否为了有,哪个是目的,哪个是外在表现,老子没有说明,以至于到了魏晋引起贵有和崇无的争议。老子说“无为以无不为”,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还是无为可以导致无不为,这是不同的。可又说“学道日进,行道日损,损而又损,至无为”。好像无为而不是有为成了终极目的。

六、老子的矛盾论及辩证法:老子发现了事物正反两方面的矛盾,以及互相转化形成辩证,不过道的“独立而不改”说明老子的哲学是行为上的,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说明正反两方是同时产生的,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说明正反双方会易位,会交换。老子认为,人是可以根据这种变动得到自己需要的一面的,方法是“将欲歙(缩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自己处于柔弱的一方,对方处于强大的一方,才能替而代之,在得到正面一方以后,正面还会转化成反面“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如何才能常得而无丧,使自己一直保持在正面呢?老子强调圣人应“去甚,去奢,去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所以君王常称孤寡不谷,只要反面还有保留,正面没有极端化,就不会转化为反面。

七、人君南面之术:老子的思想被认为利于统治者,其无为思想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老子认为不行无为政策而任意作为是有不利结果的,“不知常,妄作,凶。”再加上愚民政策辅助,愚民是为了民也无为。西汉前期便是证明,刘向《别录》称“秉要持节,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无竞”。《艺文志》称“秉要持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合于尧之克让。”。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统治者之术,可这只是针对人君自身的,如果治民,老子提出了愚民政策,“古之善为政者,非以明之(百姓),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和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相近的。这是思想,其具体实施的政策有两端:一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还有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小国寡民的政策,因为愚民是困难的,只有在这种不交流的小国里面,首先,各种制度容易实施,其次,人民杜绝交流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难以有发展变化。儒家思想保守,要复三代之古,道家更保守,要复远古时代,不要器械、舟车、甲兵、文字、只要结绳而用之,这也体现了老子的寡欲思想,老子提出寡欲的根据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纷乱斑驳的事物使人产生欲望,欲望的产生使人想要争夺,争夺容易破坏原来的平衡。可也容易有发展,世界大发展导致事物复杂,老子想要消灭这种难以适应的复杂,他的所有政策都是为了简化世界。并且消灭竞争。所以圣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但圣人不争,还想要百姓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八、老子的循环论:老子认为世界是循环的,可能老子发现了世界也是变化的,不过他本人不认为世界应该变化发展,不应该越来越进步,老子反而想要杜绝这种变化,阻止世界物质方面的发展,他认为人只要达到极低的一种保障生活水平就合适了,就好像刍狗等其他生物一般,不需要追逐过多。但在正反两面的对立上,老子认为这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变化循环的对立,一种事物可能现在在正面,正面的会强大,到了一定程度再变化到反面,这种物极必反的观点和惠子一直往南走最终会向北走的原理是相类似的,不仅是物质在循环,人的境界也应当循环,“学道日进,行道日损,损而又损,至无为”,人君的的这种变化也是循环的,老子认为人境界到达一定程度是一种婴儿状态,理想的境界是“我独泊兮其为兆,如婴儿之未孩”(这种文体和楚辞很类似,也很能说明老聃或李耳是楚人,范蠡也是楚人,其思想可能相互影响)。圣人是经过一定循环又归于婴儿状态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一般有修身有治人,不止圣人如婴儿,圣人也要让天下人如婴儿“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而这种婴儿状态和人刚出生的婴儿是否相同,老子没有特别说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强调应该是不同的,这种境界也一直被中国贤人君子所追求。

九、老子的天道:老子认为,仁义的产生不是为了维持秩序,而仁义却是秩序打乱后产生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与其用仁义维持秩序,不如无为治民。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反驳儒家思孟学派的仁义说(冯友兰作为道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之后的根据),又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的意思存在争议(一说是稻草式的狗,用来献祭的,一说是刍草和野狗),不过主要意思是一致的,就是圣人任万物自由发展,不去干扰,所以不仁(仁有两种主要说法:一说思孟学派的仁义,一说作‘人’不人也解释为没有人格化)。老子的天道不是人格化的神,说明老子怀疑甚至反对泛神论。

ps:老学的发展:《东塾读书记》载“洪稚存云:自汉兴,黄、老之学盛行。文景因以致治。至汉末,祖尚玄虚,于是始变黄老而称老庄。”在西汉初期,黄、老之术很流行,并促成文景之治,而在魏晋时期,老学与庄学合二为一,甚至儒生竹林七贤谈老庄,逐渐援道入儒,提出儒道互补,一是入世哲学,一是出世哲学。至于南北朝佛经大量涌入中国,儒道基本融合,儒学又称道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思考
《道德经》智慧:谦让
《老子》:道不可道,玄之又玄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4》
浅谈老子学说中的“道生德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