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汉服饰制度大全

一、祭服

1、冕服

服衣:“天子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 衮衣:衮,天子享先王,卷(音衮)龙绣於下幡,一龙蟠阿上向。 履:“天子黑方履。” 佩刀:“天子黄金通身貂错,半鲛鱼鳞,金漆错,雌黄室,五色罽隐室华。” 绶: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

2、长冠

长冠,是西汉初年祭祀用的礼冠。'祀宗庙诸祀则冠之' 由于此冠通常以竹皮为骨架,外部裱以漆缎,冠顶的样式扁而细长,是汉高祖刘邦称帝前常戴之冠式,故又称为“刘氏冠”、“竹皮冠”、“鹊尾冠”等,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祭祀宗庙礼冠,又叫“斋冠”。

袀玄:纯黑色服饰。内配绛缘领袖中衣(领口、袖口皆由大红色衣料绲边的深衣)绛绔(不合裆的套裤) '宗庙以下。祠祀皆冠长冠,皂缯袍单衣,绛缘领袖中衣,绛绔 ,五郊各从其色焉(春青、夏赤、季夏黄、秋白、冬黑。)

3、委貌冠、皮弁冠

皮弁素积在大射礼中也是皇帝所穿的祭服。《续汉书·舆服志》载:“执事者冠皮弁,衣缁麻衣,皂领袖,下素裳,所谓皮弁素积者也。”委貌冠:公卿、诸侯、大夫等贵臣用于大射礼的礼冠,其形与皮弃相似,高七寸、广四寸,上小下大如覆杯状,以黑丝帛覆裱,又称“玄冠”。《续汉书·舆服志》曰:“委貌以皂绢为之,皮弁以鹿皮为之。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执事者冠皮弁,衣缁麻衣,皂领袖,下素裳,所谓皮弁素积者也。”

二、朝服

“ 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 官员朝见天子、执行公务及其他正式场合时须穿袍制的单衣,内衬衣领衣袖皆由皂(黑)色绲边的中衣(中衣通常为白色单衣)为朝服。袍的颜色一般“随五时色”,即春青、夏赤、季夏黄、秋白、冬黑。服饰职别等级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男服上衣下裳都以黑色为上,三品以上官员为绿袍,一般庶人为麻布素衣。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汉四百年中,一直以袍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 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袖宽为一尺二寸; 衫无袖;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1. 袍服“”袍和禅衣式样相同,只是加了衬里或加絮的长衣。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袍服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

灰地菱纹袍服图

2、冠

天子:通天冠“天子朝,冠通天冠,高九寸,黑介帻,金薄山,所常服也。”通天冠,为天子首服。原为楚国冠式,秦统一后定制为皇帝专用,于郊祀、明堂、朝贺以及燕会时服用。据《后汉书·舆服志:下》载:“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汉代承袭旧名,只在原有基础上用铁丝制成高九寸,顶微前倾,直下卷梁,外裱细绢,前加一山、述以装饰的样式。所谓“山”,就是冠前圭形装饰,因其状与山型相似,故此得名,唐代以后改为玉蝉。

诸侯王:远游冠“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可见其形制类似通天冠,上部有横向的展筒,但没有竖直的“山述”部分。

官员:高山冠高山冠,主要为“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即以上官员朝会时所戴之冠。其形制“制如通天,顶不斜却,直竖,无山述展筒”,制与通天冠相似,型与远游冠相似,无山述、展筒为饰,冠体侧立,顶不弯卷,故又称为“‘侧注冠”。此冠原为战国时齐王首服,秦灭之后赐近臣谒者服用。高山冠有时亦为皇帝所用

文官:进贤冠进贤冠,是文吏、儒士所服用的朝冠,因文职官吏的职责是向朝廷推荐人才,故得此称谓。《续汉书·舆服志》曰:“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可见,进贤冠是文官朝服中的冠。其形制为“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以铁丝为骨架,外裱细纱制成,使用时加在“介帻(zé)”之上,形成前高后低,冠前倾斜,后柱垂直的样式。”天子冠通天,诸侯王冠远游,三公诸侯冠进贤三梁,卿、大夫、尚书、二千石、博士冠两梁,二千石已下至小吏冠一梁。”

“太傅、司空、司徒著进贤三梁冠,黑介帻。”

法官法冠为执法之臣身着朝服时所戴之冠,亦称“柱后”,蔡邕《独断》称:“柱后惠文”。其形制为“高五寸,以纚为展筒,铁柱卷” 用缎制展筒,以铁为柱卷,寓意不曲挠之意。原为楚王冠式,秦灭之赐于执法者,御史、廷尉等也服用,汉承秦制又称其为“御史冠”。由于“獬豸(xiè zhì )”能辨曲直,别是非,在其头上生有一角,用以抵触邪候,故亦称“柱后冠”及“獬豸冠”。宋人聂崇义在《新定三礼图》中对法冠的形制提出了以下两种推测,其真实形制尚待考证。

法冠,高五寸,用缎制展筒,以铁为柱卷,寓意不曲挠之意,为执法者冠用首服。《后汉书·舆服志》载:“法冠,一曰柱后冠。高五寸,以缅为展筒,铁柱卷,执法者服之。”“原为楚王冠式,秦灭之赐于执法者,御史、廷尉等也服用,汉承秦制又称其为“御史冠”。由于“懈穿”能辨曲直,别是非,在其头上生有一角,用以抵触邪候,故亦称“柱后冠”及“懈穿冠”。

武冠武冠,“一曰武弁大冠”,为武官常用朝服中的冠。《续汉书·舆服志》注引《晋公卿礼秩》曰:“大司马、将军、尉、骠骑、车骑、卫军、诸大将军开府从公者,著武冠,平上帻。”

武冠皆以青丝绲边,且系于下颌的冠带没有下垂的装饰,即所谓“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

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縠单衣。虎贲将虎文绔,白虎文剑佩刀。虎贲武骑皆鹖冠,虎文单衣。

诸王国谒者:长冠诸王国谒者身着朝服时头戴长冠。虽然长冠本属祭服,但东汉国家规定,“凡冠衣诸服,旒冕、长冠、委貌、皮弁、爵弁、建华、方山、巧士,衣裳文绣,赤舃,服絇履,大佩,皆为祭服,其余悉为常用朝服。唯长冠,诸王国谒者以为常朝服云。”

三、贵族女性

四、常服

秦汉时期,贵族男子服装的特点:是宽袍大袖,长裙,丝履,高冠,衣料绵绣。不当权的地主阶级,隐逸、野老们多穿交领宽边衣,一般又日“直缀”。贫者多着短而瘦的衫裤,普通男子头戴巾、帻。巾子多是用来包裹头部;帻如同周代的平顶帽。

1、深衣 深衣造型与周代制度相似。交领右衽,袖呈宽大园状,上衣下裳连属在一起共十二幅。腰束革带或大带,足著履或舄,头戴冠,裙前饰蔽膝。汉又制皇帝、皇太后至公卿大夫等的服装多遵古制.又加以增添,如祭祀服,谒店服、亲蚕服、朝见服、婚礼服、皆为深衣制。

“绶”是官印上的绦带,所以又称“印绶”。印绶是汉朝区分官阶的重要标志,由朝廷统一发放。所以印绶无论在尺寸、颜色和织法上,都有显著的区别,使人在识别佩绶者身份时非常便利。官员平常在外,必须把官印装在腰间的口袋里,将绶带垂在外边,并将它打成回环。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它的特点是采用较低的交领,穿的时候要故意露出里面所穿衣服的几层不同的领子,时称“三重衣”;此外,衣服的襟裾边饰秀丽,随曲裾盘旋缠裹在身上,成为一种流动的装饰;曲裾袍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窄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木俑复原绘制)。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直裾女服由于深衣“续衽钩边”,右衽连属斜裁片,接出斜三角围裹于腰后,因此就形成了“曲据”、后垂燕尾“交输”的形式。

上衣的衽和下裳的衽是同一个东西——“◢”这个形状就叫做“衽”。孔颖达疏“续衽钩边”:下阔上狭,谓之为衽。是前后左右皆有衽也。交输指的是把布幅的方形裾(直裾)“█”交输裁如图“◤◢”,续此衽于裾者“◢█”即曲裾。

这种样式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实物可以了解到:衣裾通常采用燕尾“交输”的形式裁剪成三角形,上宽下窄,形似刀圭,故又称为“袿衣”。

《山西孝义张家庄汉墓发掘记》,该墓出土陶俑,其中“女立俑 3件。高13厘米。瓜子脸,高鼻,眉、眼均着墨色,头后盘髻有簪,颈稍长,身着黑底红花长衣,对襟于背后,窄袖翻口,衣襟下部饰红边,腰部缠红带绕三匝垂于左下方,外又束红带垂于腹部,作人字状。”(服饰有特点,尤其是腰中系带的方法,很美观,比现在一些汉服中宽腰带+细带的做法美观,可以借鉴。)

大带+革带

袿衣:袿衣,一种长襦,以缯为缘饰。是汉代贵族女子的常服,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是模仿玄鸟燕尾所制。袿衣服式与深衣基本相似,唯服装底部有衣襟旋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状的装饰。袿衣在其底部有裾形成的上宽下窄、呈刀圭形的两尖角,是贵妇的常服。

伊势坐照复元袿衣剪裁图解

2、襌衣:凡衣有表有里日“袍”,无里日“襌衣”,即用单层布帛制作的一种长衣。又日“单衣”。古称单衣之长者为深衣,短者为中单。襌衣是周代以来普遍流行的一种服式,秦汉时期的仕宦多讲它作礼服穿用。文人穿的长及足,武士穿的短至膝。

中山墓出土襌衣,交领,有曲裾后垂交输,束钩落带

襌衣又分为直裾和曲裾禅衣两种。

直裾襌衣:衣襟从领上曲斜到腋下。然后直通下齐。

曲裾襌衣:衣襟从领至下齐旋转而下。舞女穿的曲裾襌衣袖子瘦而长,类似像现在西藏女子穿的长袖藏袍。

纱縠(hú)襌衣:曲裙垂于后,其制将正幅帛交输裁之,使一头狭若燕尾,垂之于二旁。如虎贲中郎将衣此,江充亦衣此衣见汉武帝。“充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

狐尾衣:是前裾复足,后裾拖地形如狐尾的长衣。据传汉顺帝时,梁冀的妻子喜欢穿这种长衣,京师妇人也多效仿此装以为时髦。被后人称曰“梁氏新装”。式样为曲裾,大袖,是一种单衣。

禅衣之短者曰“中单”。是穿在祭服、朝服之内的衬衣,多为白色。式样与禅衣的区别是袖口比禅衣窄小,做为礼服内的中单领子高于禅衣,或在中单外饰曲领.又曰“偃领”或“领巾”、“领衣”

3、袍、襜褕

袍是禅衣加衬里或加絮。有直裾,曲裾二种,为秋冬春季服用。它的形状各个时期都有肥瘦、宽窄、长短的变化。或装饰纹样和称呼不同而已。

先秦时期的深衣,发展到汉代,成为曲裾袍。曲裾袍是汉代男女都穿的一种流行服装。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西漢 曲裾袍

马王堆曲裾袍裁剪图

東漢早期直裾袍服

東漢早期直裾袍:白色絹貫頭衫,“紅地印花茱萸紋”直裾絹袍,“綠地長樂明光經錦”袍邊,“宜子孫云氣動物紋”印花絹腰帶。

马王堆直裾袍裁剪图

缘衣:即同褂袍造型,特点是领、袖及衣襟上镶饰缘边。缘衣有单缘与重缘之别。所谓“单缘袍”,即在袍领、袖及衣裾上镶饰单色缘边。

襜褕:东汉时的襜褕(chān yú)与袍的形制类似,但“更加宽大的长衣名襜褕”。式样为大襟交领,右衽、与深衣,襌衣不同之处是领、袖及下裾无缘边装饰。襜褕不能做正式礼服穿用,

《说文·系部》曰:“直裾谓之襜褕。”可见,襜褕一般为直裾。

4、衫: 古时单衣为深衣制,短者为中单。秦始皇开始将中单又称做“衫”。衫,古时是指没有袖的衣服。以后衫亦加上短袖。后来对长袖的单衣也称为“衫”。 衫有两种:一种是穿在衣外没有袖子的衫。如半臂、褙子。此衫都是对襟多罩在衣外.用于御风尘,多于秋春季穿用,直称衫。 一种是穿在衣内或夏天贴身穿的短袖衫,有对襟、大襟。叫做“汉衫。”

5、 襦:“襦,短衣也”“长衣同袍,下至足跗,短衣为襦,自膝以上。”襦即是有衬里的上衣或称短袍,后世称为“袄”。式样均属深衣制。一般是袍、衫、襦并称,只是长短、单夹的不同,襦有表有里的称复襦,即今日的夹袄。春、秋、冬季穿着,冬季则有絮。襦长过腰或膝上。襦在东汉时期仍然是男女通用的常服,只是常服襦的男子为社会中下层的劳动者为多。

秦汉时期的妇女,平时多上穿衫襦,下著长裙。衫襦的式样多为斜领、宽袖。其长或覆腰,或及膝,或长至足(也叫长衫或长孺),尊卑贵贱都可穿著,颜色以红、紫比较流行,富贵人家的女子,衫襦多用罗、绮,并有丝绣做饰,叫做“花衫”或“花襦”。贫贱人家的女子,多以麻葛裁制。 到了汉末,“上短下长”的特点尤为突出:上衣只到胸部.而且窄小,袖子仍宽大;下裙长可拖地。贵族女子的裙长到走路时要两婢提携。

6、褙子:秦汉时期的贵族男子。在春秋季节之际常穿一种大袖、对襟的长衣.叫做褙子。褙子始于秦代而流行于以后的各个朝代.开始时只是仕宦上朝时穿在衫的外面,后来渐次流行于士庶之间。

7、裙:秦汉时期的官宦,士人平时多上穿黑色襌衣,下着长裙,腰系带,肩披裙帔(是一种肩巾,即用整幅绢帛横披于肩上,胸前打结系缚)。裙是东汉女子常服中的下衣。献帝建安年间,“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

《汉乐府·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右图为马王堆汉墓裙子,用四片整幅宽的绢片缝合成一个裙片,然后再在裙片上端加缝上一条裙腰;每片绢片都是裁成上窄下宽的梯形,这样裙子就形成一个网弧形;裙腰的两端延长出来作系裙的带子使用,也有一些裙子另配一条裙带;裙片两侧不缝合在一起,穿着时把裙片从身后向身前方包掩,两侧叠压,用裙带束紧。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也没有缘边,当时称“无缘裙”。《汝南先贤传》记“戴良嫁五女,皆布裙无缘”,《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后)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指的都是这种裙。汉朝末期,妇女不仅普遍着裙,而且以裙长拖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裙腰高到胸部为特点。配上短襦,使妇女的修长体态显示无疑;从颜色上,红、黄、白较流行。富裕家庭的女子还在裙上绣花。

東漢晚期,貴族.素紗衣裳

留仙裙:西汉的皇后赵飞燕爱穿裙装,一天她穿了一件云英紫裙来到太液池边,再笙歌鼓乐中翩翩起舞,突然间狂风大作,他象风筝一样飘起来,宫女慌忙追赶去抓她的裙角,赵飞燕的裙子被出褶皱,赵飞燕穿上皱纹的裙子更漂亮了,从此,宫女们盛行穿折叠出褶皱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

8. 袴:东汉时人们的下衣,分合裆与不合裆两种。不合裆的袴的两条裤管“并不缝合,所以在汉简中,袴的单位名‘两’”同时,不合裆的绔被认为是“胫衣”,仅着于人的腿部,甚至只套在膝以下的小腿部分,被罩在袍、襦、裙之下。

上身穿短衣时,则须穿合裆裤。常服合裆裤者多为武职人员和劳动者。

金代的绔

金代的绔

五、发型

椎髻:由正中分出头路,然后朝脑后梳掠,在后颈部位,挽成一髻,其造型和木椎十分相似。

堕马髻:由正中开缝,分发双颞,到颈后集束为一股,挽成发髻后垂于背部;并从髻中再抽出一绺头发,朝一侧下垂,似刚从马上堕下。

分髾髻:与堕马髻有一点相像,也是从发髻中分出一撮头发,下搭于胪后。所不同的是堕马髻为垂髻,全部发髻都垂于后背;而这种发髻则为高髻,通常掠发于顶,编挽成髻,只是在梳挽时,故意留出一撮余发。这撮余发,当时称“分髾(shāo)”,简称为“髾”;由于它多呈下垂之势,故又称为“垂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史·志·卷二十六◎仪卫志二
第五十六卷  志第二十五
《后汉书/舆服志》舆服
130志第三十 舆服下
史部文献通考马端临卷一百十二 王礼考七君臣冠冕服章
服饰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