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阳修为何在科考时把苏轼从第一变第二?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兼工作诗、作词,是知名词人,和他的老师晏殊一样,都曾做到很高的官,也都非常会写词。欧阳修是一个很提携后进的人,在认识苏轼之后,非常欣赏他,也不怕苏轼将来会给他造成威胁,因而传成佳话。只不过,这段佳话中还有个有趣的波折。

北宋嘉祐二年,苏轼二十二岁,参加进士考试,欧阳修刚好是当时的主考官。苏轼写了一篇应试文章叫《刑赏忠厚论》,欧阳修大为赞赏,想要拔为第一。但那场考试中,欧阳修的门生曾巩也有参加,只是进士考试时,用的是糊名制度,考生的姓名等个人资料都是保密的,主考官看不到(就像现代考大考时,阅卷老师也不会知道考生姓名一样)。欧阳修怀疑这篇可能是曾巩写的,怕人家说闲话,认为他偏心自己的学生,另外,他看到这卷子上引用了一段典故,自己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却不记得看过这典故,怕是考生写错了,于是就把这篇文章从第一变成第二,另一篇也写得不错的,则置为第一。

没想到,发榜以后,得第一名的居然是曾巩,而那篇本来该得第一的文章,原来是苏轼所写。欧阳修一方面替自己的门生高兴,一方面却又觉得苏轼有些可惜。照当时的习惯,发榜后,考生要寄信给主考官表明感谢,并拜见主考官,苏轼也不例外,他写了一封感谢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完之后,便对别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思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这老人该早点退位,留位置给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当苏轼与欧阳修见面时,欧阳修问他卷子里那段典故的出处为何,结果苏轼说,那个典故是他根据史书记载推敲当时情况,认为这是“想当然耳”。欧阳修听了,非常佩服,认为他不是读死书之人,也善于运用资料,还对自己的儿子说:“三十年后,不会再有人提起我的名字,但大家都会知道苏轼。”可见欧阳修对苏轼的欣赏,确实不在话下。

欧阳修在仕途中提携了苏轼这颗超级新星,同样地,他的词风也影响了苏轼。清末冯煦的《蒿庵论词》说欧阳修的词是“疏隽开子瞻(苏轼)”。意思是说,欧阳修虽然曾位高一时,但也有被贬谪的时候,当他被贬时,虽然觉得愁苦、不如意,但他仍想办法去排解、转念,让自己保持豁达的心情,有时他会借由游山玩水来排遣,再写到词作里面,也就是冯煦所讲的“疏隽”。这点影响了苏轼,苏词中也有许多借着接触自然来排解失意的特点。

延伸知识|唐宋八大家的恩怨情仇

明代文选家茅坤曾编辑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钞》,里面收录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共八人的文章,“唐宋八大家”也因此得名。

这八位文人,其实彼此间都有着深厚或复杂的关系,像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他们在创作散文这方面,有共同的理念,虽然经常分隔两地,却一直有书信来往,维系了一辈子的友谊。

而宋代的六大家,关系就比较复杂了。三苏是父子关系,苏轼、曾巩与欧阳修的关系前面也已说明,但其实欧阳修除了赏识苏轼之外,对苏洵也是赞誉有加的。苏洵年轻的时候不用功,一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嘉祐元年时,他带苏轼、苏辙两兄弟上京,先去拜谒欧阳修,同时把自己所写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一看惊为天人,激赏不已。再加上后来苏轼、苏辙同时考上进士,所以苏氏父子因为欧阳修的关系,在当时曾名噪一时。而大器晚成的父亲能培养出年少有成的孩子,也说明了这三人都是天资相当聪颖的。

不过,另一个文人王安石,和他们的关系可就没有这么好了。王安石推行新法,激起朝廷中的反对声浪,文武百官分裂成新党、旧党两大派,新党以王安石为首,旧党则以司马光为首。欧阳修、三苏等人是亲旧党的,像苏轼就曾因看出弊端而反对新法中的许多条款,与王安石也常因政治理念不合而唇枪舌战,而苏洵也写过文章暗骂王安石。但政治归政治,文学归文学,有时还是能看到王安石与苏轼互相称赞对方的作品。后来两人也和解了。如果没有政治的纷扰,只谈文学与学识,或许他们会成为知己吧!

微信号:dushuzhi_com书评 | 书话 | 书单 | 书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宋八大家的书法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 新注 集评:柳宗元卷 /王安石卷/苏辙卷/欧阳修卷/韩愈卷/曾巩卷/苏洵卷/苏轼卷》
最不出名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是来凑数的吗?
唐宋八大家学习整理
曾巩,没有流量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