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合肥的前半生:人生何处不被坑,就看你怎么跳出来

太阳底下无新事,读历史,思今朝,以古人为镜,思自身际遇 ,于他人命运起伏中参悟为人处世之道:如何自修,如何立业,如何遇人,如何成事。虽然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真正的强者会用行动告诉世人,纵使命由天定,但天命由心。王侯将相本无种,鱼跃龙门可冲天。世人多爱投机,鼓吹命理学,给庸才懒汉找足借口,自以为半生郁郁不得志,皆因未能遇良人。可你若睁眼看一看李鸿章的人生跌宕便会恍然,原来千里马欲成名驹,不但要擅奔行,更要能识人。唯有懂得挑选配得起自己的“真伯乐”,才能将成败之喉握于己手。


李鸿章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考中进士,时人称同年。李文安眼光老辣,李鸿章一入京便将其送入曾国藩门下,恳请他亲自调教爱子,表示可随便打骂,只求令其成才。曾国藩见李鸿章身高臂长,机敏聪慧,觉得才堪大用,收为关门弟子,为其传道授业解惑。幸李鸿章不负厚望,没几年便中进士,入翰林,当京官,只等步老师后尘,一路往上攀升。

可惜生不逢时,李鸿章正在翰林院舞文弄墨时,太平军起于广西,席卷东南。咸丰惊慌失措,旨命曾国藩出山办团练,抗击太平军。不久后,安徽惨遭兵燹,李鸿章再也坐不住板凳,欲效仿老师,弃文从武,保家卫国。李鸿章志向广大,一心建功立业,奈何人微言轻,没有上折资格,只好请同籍侍郎吕贤基代拟奏稿,禀奏咸丰。咸丰于是命吕贤基为安徽团练大臣,率李鸿章等人,南下回皖,募勇练兵,杀敌立功。至此李鸿章便开启了武功生涯。



奈何李鸿章的时运不济,自离京南归后,浪战多年,竟屡屡受挫,一事无成。他先为团练大臣吕贤基和周天爵帮办团练,结果吕周一个战死,一个病殁;继而入安徽巡抚李嘉端幕,又值太平军西征,安徽局面大乱,李嘉端丢官去职,李鸿章夹着尾巴逃回合肥老家,徒叹命运多舛;后受新任满员皖抚福济征召,转战安徽各地,虽因功步步擢至三品按察使衔,却要实职没实职,要地盘没地盘,要队伍没队伍,惶惶如丧家之犬。最后福济无功北去,李鸿章仿佛没娘崽,带着妻小东躲西藏,无所适从。

人生苦短,此时李鸿章已三十六七,蹉跎半生,郁郁不得能得志,心中踟蹰。众兄弟皆来探望,有怂恿他投奔湘军老营的,也有劝他去金陵城外咸丰打造的江南大营的,各有各的道理,他却一时难以抉择。其实他内心是渴望投奔老师曾国藩的,可那时曾国藩所率湘军风头正盛,旗下人才济济,恐自己贸然前去,不受重用。正两难之际,忽闻湘君败北,元气大伤。李鸿章大喜,赶紧整装出发,连夜投奔湘君老营。

于湘君危难之时来投奔,足以显示李鸿章的诚意。曾国藩也是心下大喜,对这位本就青睐有加的入室弟子更是另眼相看。李鸿章就这样成为湘军老营幕僚,凭借自己过人才华,以及安徽多年鏖战积累的丰富经验,为老师参预机要,出谋划策。曾国藩更是高度信任,言听计从。师徒二人惺惺相惜,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一个个危机迎刃而解,带领湘军逐渐走出低谷,赫然挺进安徽。

可就在李鸿章以为自己终于找到靠山,可以稳定下来之时,曾国藩却非要移督帅府于祁门险地。李鸿章深知此举不妥,反复规劝,不予采纳。后祁门果然遇险,曾国藩死里逃生,至此方叹服李鸿章高瞻远瞩。但此事也在师徒二人之间横下心结。后曾国藩借代拟劾李之事发泄不满,师徒闹翻,李鸿章出走南昌,退隐归家。

辗转多年,宏图未展,事业却接连陷入低谷,一般人恐怕早已内心崩溃。可李鸿章才气高,胆识大,心中有底,竟能安于家中,等闲度日。当时多少显贵前来拉拢,他都无动于衷,唯等老师来请,再回湘营。果不其然,曾国藩惜其才,感其诚,念其情,终于按捺不住,派人送信将其召回。至此李鸿章完成了人生中一大转折,再次出山的他,锋芒已势不可挡。



再续前缘后,师生二人格外珍惜彼此,曾国藩对李鸿章也愈加信任。经过三番五次的犹豫,曾国藩终于放权,命李鸿章招募人马,组建新军,出兵上海。

有想法就有做法,曾国藩赶紧让李鸿章招募数千淮勇,另赠多营亲兵,组成近万淮军,浩荡东征。进驻上海后,李鸿章果然了得,先稳住阵脚,击退太平军进攻,继长袖善舞,把军政商甚至洋人牢牢控制在手上,逐步实现老师定下的既定目标。此外根据战争需要,一边购买洋枪洋炮,一边创办多个枪炮局,影响百年的上海机器制造和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正是肇始于这些军工企业。同时不断壮大淮军,剑指苏(州)常(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此替代老师,担负起国家防务和振兴大清大任。

纵观李鸿章一生成败,其人生重大转折处全在一人——曾国藩!从文韬到武略,从为官到治国,若无曾国藩这位良师益友引导相助,任李鸿章再能耐亦难创下“三千年未有之大业”。

故而世人都感慨曾为李之贵人,但有格局更高者则看出,其实曾李这对师徒是相互选择,相互成全。

先看李鸿章,在投靠恩师曾国藩之前,先后跟过吕贤基、周天爵、李嘉端、福济,包括与和春多次共事,经反复比较,认定非恩师不能消灭太平军,匡扶大清天下。国家都得依靠老师,自己为何不投其麾下,一起干番大业?李鸿章就这样成为湘军老营幕僚,凭借自己过人才华,以及安徽多年鏖战积累的丰富经验,为老师参预机要,出谋划策。

再看曾国藩,对临危受命的高徒李鸿章更是高度信任,言听计从,在二人产生分歧时能及时反省,跟李鸿章闹翻后还能再复合。另外,更让人赞叹的是,曾国藩能打破籍贯偏见,破格让李鸿章另组新军,这一方面成全了李鸿章的个人事业,一方面为自己留下后手,在湘君裁撤后可有人接盘,替自己完成未竟事业。

都说聪明人不宜跟聪明人相处共事,因为聪明人都有想法,有主见,自视又高,往往张飞不服马超,不容易尿到一只壶子里。可曾李师徒不止聪明,且有大智慧,大智慧遭遇大智慧,惺惺相惜,容易取得共识,产生共鸣,合作起来才没有障碍。再仔细分析,曾国藩之所以能对李鸿章如此包容和信任,绝不仅是因为李鸿章才高,更是源自他三番五次“临危受命”的忠心和诚意。尤其是二人失和期间,李鸿章赋闲在家,当时各方大员踏破门槛,许以要位,但李鸿章毫不理会,潜心读书写字,风雨不动安于山。此消息传入曾国藩耳中,他怎能不被这位爱徒的诚意打动?

凡夫俗子多叹命途难测,英雄豪杰则抓住机遇,自主命运。晚清是个愚昧与变革交杂的年代,衰败与腐朽中隐隐蕴藏着新的希望,而李鸿章正是能抓住那道希望之光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最能互相成就的师徒关系:聚不拢,打不散!拯救晚清四十年
曾国藩为什么选择李鸿章 | 庐州演讲
从湘淮二军的明争暗斗,看两大顶级汉臣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恩怨纠葛
李鸿章之无奈:为讨好曾国藩、曾国荃,不惜得罪左宗棠
李鸿章的“淮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是什么关系?
汉奸李鸿章之死(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