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送子由使契丹》赏析




  送子由使契丹 宋/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题解】
  
  本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杭州知州任上。诗人到任(七月)的第二个月,苏辙作为贺辽国生辰国信使出使契丹。诗中抒写了兄弟远离的惜别之情,并以壮语鼓励弟弟:所以不辞辛劳不畏严寒出使,为的是使异族之邦了解宋朝杰出的人才和高度的文明。诗中又以想象之笔写出弟弟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兄长的情景,且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这首诗饱含着诗人热爱邦家民族、努力维护朝廷声誉的深厚感情。尽管此时他自己已被排挤出朝廷,他的爱国感情却并不因此减少半分。由此可以认识到苏轼博大的胸怀和谦逊的美德。
  
  【注释】
  
  ①云海二句:化用杜甫《南征》诗:“偷生长避地,远适更沾襟”句。适,往。
  
  ②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
  
  ③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④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⑤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⑥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译文一】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译文二】
  
  你和我本来就隔着云海遥遥相望,古诗百科~那能因为你要出远门就流泪沾巾?你乘驿马顶风雪不辞辛苦作使臣,要让契丹人见识见识中原的豪俊。我想你到了辽国荒凉的沙漠地带,一定会夜夜思念明月照耀下的紫禁城。回头看见月下京都的大好湖山,也必定会怀念我而梦见杭州之春。你要让契丹人领教宋王朝人材兴盛,还应随机应变完成使命秉节全身。辽主如果问起你的家庭身世才华学问,千万别应承你是“中朝第一人”!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这是一件并不光彩的差事.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清禁”清是祥和升平之景象,禁是禁宫,这里指代汴京宫廷。下旬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武林”即杭州,因其地有武林山而得名。宋·周密《武林旧事》专记杭州故事。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单于”指辽主,沿用汉时对匈奴首领之称呼。君指子由。“中朝”即中原,宋朝。“第一人”用唐朝李揆故事。唐德宗时,李揆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李揆派去作入蕃会盟使,蕃酋长问李揆:“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酋长留下不放回,便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耶?”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赏析二】
  
  元佑四年(1089)八月,苏辙被诏为贺辽国生辰使,即将远行。其时苏轼已被获准外放,出任杭州太守,特地作了这首七律为弟弟送行。先是元佑期间第一次罢黜新法,苏轼得到起用,回京升任翰林学士,“权知礼部贡举,兼侍帝读”,成了朝廷的近臣。他天真地认为,又可见信于君上,重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于是就把看到的新旧时弊,如官吏的赏罚不明,边将的掩饰败绩,治黄的徒劳无功等等事实,作了大量的揭露,力加抨击。这就又把他与新旧政敌的矛盾激化起来,两年之间,四次受到围攻。御史赵挺之、韩川等人的构陷手段较之李定、何正臣等更为险毒,在不断的打击下,苏轼终于被迫离开了中央,而与弟弟一家有过短期相聚后又隔别了。“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诗的首联正反映了诗人离京前后复杂、悲愤的心情。意为兄弟俩天各一方,云海相望,早成为司空见惯,那会因为这次远别而泣涕不禁呢!“分道无沾缘泪枯”,便见得更加深挚,分外感人。并不难理解句中所蕴含的造成骨肉分离的政治原因。
  
  苏轼是真正的爱国者,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都一直关心着朝政得失,顾全大局,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对于真宗以来逐渐形成的边患,时刻表示着严重忧虑和应有警惕。早在熙宁八年(1075),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就唱出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歌声。元丰八年,他又写了《登州诏还水军状》;元佑八年在定州任上还实际整饬军纪,加强弓箭社,为巩固边防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尽管不断被人构陷,其间连神宗皇帝也深受益惑,成了直接迫害者,把他丢进监狱,几乎掉了脑袋,之后一贬再贬,但他仍能坚持立身处世的原则,表现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宽容气睫。“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风麟”二句,实际为污人的饱含辛酸,强作欢笑,激励弟弟去完成艰巨任务,而且要求苏辙“扬国威丁沙漠”,绝不能给宋朝人丢脸。这又是何等坦荡的胸襟,何等贞纯的操持。诗的颔联,一气呵成,词锋凌厉,形象也非常鲜明。文出自古诗文网:http://www.gushibaike.cn
  
  诗的五、六句向纵深开拓,情见乎辞。“清禁”引申为京城、故国;“武林”,指苏轼的任所杭州。从字面上看,“沙漠回看清禁月”,是写苏轼的梦绕杭州,手足情长。但诗句的内在寓意,要比字面上表达的丰富得多。据《宋史》可知:自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对辽的高梁河之役开始,历次战争,无一不是以宋朝的丧师失地作结束。汴京当局只有求和、送礼,甚至于撤防、割地;边将远臣,又时有叛国通敌的丑事发生,软弱的北宋王朝对此也无可奈何。苏辙的人品,苏轼当坚信无疑;但由于诗人在朝的锋芒毕露,当被政敌攻讦时,问题往往牵涉到苏辙和一大批亲友。对朝廷的昏暇暴厉,使苏轼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苏辙一直感到义愤。所以颈联上句的含蓄寓意,也有诗人对弟弟的严肃叮咛:沙漠上空的昏蒙月色,怎比汴梁城头的清辉荡漾;远适者的一寸丹心,应如碧海青天的皓月,!有光辉,就不会孤独,就能与祖国大地联在一起。他提醒弟弟,要着眼于朝廷大局和民族气节,对于强国的报聘、樽俎之间的折冲,也往往是一场战争,特殊形式的斗巧、斗智,要严格做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下句的含意,还寓有手足之间的互相激励和殷切期待。意谓故国的高山大湖,自会引起游子的惦念,而在如画如诗的杭州,誉满海内的春之西湖和武林,兼有一位老兄长居官,他正在翘首盼望、迎接弟弟完成任务后的光荣归来,就更足以使远行者魂牵梦绕了。此句”十韵的“春”字,甚见功力,它似乎在表明:要作生活的强者,一如世过严冬的武林之春,更显得生机勃勃,前程似锦。诗人对生活的展进,一向是乐观的。
  
  诗末“单于移二句,可谓神来之笔。以其置于尾联则脉络一贯,妙语警人,倘分割为独立两行,也仍是可壮行色的好诗,因为它同样具备了诗歌所要求的形象、意境的完整。其思想意义还不仅如此,“莫道中朝第一人”旬,是巧妙运用了唐代李揆入蕃会盟的典故,吐蕃君主问他;“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苏轼是用来提醒弟弟,在契丹国王面前,不要自称自己家世中有第一流人物,以表.明中原的豪杰众多,宋朝是不可欺侮的。苏轼引用此典更有别的原因:三苏的文名早就远被国外,尤其是对于东坡,辽和西夏、朝鲜等国都有专门研究他的诗词文章的学者,而派遣入宋的使节或参观的人,都以能见到苏轼为荣。因此,苏轼用以作为一种斗争策略嘱咐赴辽使节弟弟。由于这异想天开的最后一笔,而使整首诗的气象和格局都得到加强,读来神采飞扬、逸趣横生。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子。少年时即“奋历有当世志”(《宋史》本传)。十余岁,博通经史。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为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推奖。六年,召试秘阁,复殿试,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除直史馆。次年,父洵逝,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服除还朝。因不赞成王安石新法的激烈主张,自感在朝处境艰危,请求外放,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移知湖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其诗句,四次上章弹劾,诬苏轼“谤讪朝廷”,被捕入御史台狱,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反对尽废新法,被“旧党”人物目为“安石第二”,又因与洛党程颐等发生矛盾,再度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亲政,新党掌权,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四年,再贬儋州(今海南)。徽宗即位(公元1100年),遇赦,提举玉局观。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一生立朝刚正不阿,以国家天下为重,于新旧两党皆无所依违,且“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语)。
  
  在地方官任上,多有德政,受到百姓深深爱戴。他思想博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特点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既积极从政,始终关心国事,又能超脱于个人的沉浮、得失之外,历尽磨难而不改其乐观精神与旺盛的创作生命。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人物,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其中最重要韩、柳、欧、苏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貌。其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政治诗、抒情写景诗、咏物诗、哲理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叶燮《原诗》)。
  
  赵翼赞其“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达之情,继李、杜后为一大家”(《瓯北诗话》)。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于传统的婉丽风格外,开创豪放清雄一派,有极高的造诣,为后世所宗。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画家。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他是北宋文化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百练: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苏辙将出使辽国,苏轼写诗给他打气,最后一句北宋也就他敢这样说
苏轼很有趣的一首诗,每一句都是劝慰之言,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弟弟出使辽国,苏轼写了一首诗,情真意切,最后一句让人忍俊不禁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对弟弟的殷切叮嘱
2017年06月28日:2017年高考诗歌阅读解析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