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
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2.分析文本。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
3.指明作用。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南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茧。
【注】这首词是词人隐居苏州一带所作。夷犹:犹豫迟疑,指船行缓慢。尝面:品尝新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第一句正面描写水景,突出其“涨”;第二、三句重点描写“岸”,突出其“绿”。
B.上片最后两句描写船行,既写出了船行之态,又写出了沿途风光,表现出了盎然意趣。
C.“秀麦连冈桑叶贱”写高地上的景象:麦子拔穗,桑叶长成,农桑丰收在望。
D.这首词运用豪放的笔调,将景物与农事描写得自然连贯,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词的上片是怎样描绘“水乡春景图”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老学庵是陆游书斋的名字。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也用来指房屋间数。因此,“数椽”就是“数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描写羁旅的词,从词的上阕可以看出,主人公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羁旅之苦,更有一种功业未成、年华老去,生命虚耗的憾恨。
B.从“行路无情”“年去年来”中我们能看出词人的漂泊,从“何成”中可以看出词人老大无成的遗憾,“垂垂雪几茎”更反衬其悲愁之重。
C.“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以竹喻人,以竹显志,营造出一个与词人心境相通的清寒世界,情景交融。
D.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游子形象:半生漂泊,人到中年,功业未成。词人消沉没有追求,还要被迫读书,青灯黄卷,让人感到凄凉。
2.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外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2.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京口月夕书怀
(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注)林景熙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今江苏镇江)时的感怀之作。应当是宋亡之后的作品。
1.下列对《京口月夕书怀》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初醒,从身边环境写起,给读者描画出一个深夜对孤灯而闷坐的诗人形象。
B.颈联集中写景,既呈现出环境的混沌一片,又符合诗人酒方醒时朦胧的视觉感受。
C.尾联再回眼前之景。作者以"雁叫霜"收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D.此诗以"山风吹酒醒"开端,再用"淮天雁叫霜"收尾,整首诗自然连贯、结构完整。
2.请简要分析诗歌的主要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简卢陟[注]
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余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注]卢陟:人名,韦应物的外甥。作者做此诗时,安史之乱余波未平,又有节度使反叛,不久后蜀之乱又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即书简,作书信之意。本诗是诗人写给他外甥卢陟的,全诗简朴而高古,平淡却情深。
B.诗人起笔以"阳春白雪"喻外甥之才,曲高和寡,难遇知音,表达了对外甥的认同与宽慰。
C.颔联中,作者讲述了自己曾在军旅中恓惶不安,在淮海边流落失意的经历,只为自伤身世。
D.颈联笔锋一转,着力描绘暮春之景,看朝雨春树,听山鸟啼鸣,超然旷达,别有一番境界。
2.诗歌尾联被称为“治愈系”经典名句,请结合“风尘”一词的含义,赏析尾联表达的情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
戴复古
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几,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是陆游的老师。李杜陈黄、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暗含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以及思以为师之意。
B."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和陆游的师生关系,也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第五句既指出了陆诗描绘的自然风光,又赞扬了陆诗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2.本诗对陆放翁的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莲女隔着荷花与人谈笑风生,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正如王昌龄所写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B.颔联勾勒了—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写出了采莲女内心的欢乐,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
C.岸上的游冶郎三三五五地在垂杨下驻足,表面上是流连溪边景色,实际上是爱慕采莲女而不愿离去。
D.尾联既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又寄托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生发的愁思。
(2)后人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的形象的。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D
2.以水为背景。着眼于春水,写出了水变深和水面扩大的特点,描绘了春水上涨的画面。以绿为主色。水岸芳草黄中透绿,绿满两岸。动静结合,化静为动。鹅儿嬉戏,微风吹拂,画舫缓行,与静景碧水绿岸描写相得益彰;写舟行塔移,则是化静为动。
解析:1.D项,"运用豪放的笔调"错误,本词笔调清新愉悦。
2.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早春水乡的五彩画面。上片前三句写春水涨满,一直浸润到岸边的芳萆;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地抖动、游动,色调和谐,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岸,吹绿了河水。上片第四、五句写作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行进,河道曲折,画舫缓慢行驶。词的下片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下片前三句写旱地早已种植或翻耕了,水田要晚些,"耕遍"正是时候。着一"才"字,这不紧不慢的节奏显现出农事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过的水田,一片连着一片,真是水乡春光无限好啊。下片末两句中的"秀麦",指出穗扬花的麦子。"面"当为炒面。这两句是写高地上的景象,麦子拔穗,农桑丰收在望。"看看",即将之意,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本词是一首田园词,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图,传递出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
二.答案:1.C; 2.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三.答案:1.D; 2.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作结(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异:《声声慢》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孤独寂寞、天涯沦落)的愁苦之情,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词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词内容及赏析诗词的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把握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赏读。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词人消沉没有追求,还要被迫读书,青灯黄卷,让人感到凄凉”理解有误,词人并未消沉,也不是被迫读书,感情也不是凄凉。例如情感: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显然,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故选D。
2.此题考查两首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的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解答此题,可分别结合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分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二者均是写景的词句,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词与《声声慢》均营造了凄清的意境。不同点:本词中“窗外几竿君子竹”是不惧孤寒的象征。“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时作西风散雨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精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而《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表达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翻译】
南北向的官道上短亭接着长亭,脚下的道路虽无情,但行走在上面的行人却有情,“我”年年骑着马来回地奔波在这条道路上,可有什么成就呢(指年复一年地在这条路上来回奔波,去参加科考,却总没有考中)?鬓边的短发渐渐白了几根,“我”书斋里的灯仍旧独自亮着,夜夜读书到天明,陪伴“我”的只有窗外的几株君子竹,显得是你们的凄清,而秋风又不时地吹拂着竹子,发出瑟瑟的秋声。
四.答案:1.D; 2.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 
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
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解析: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 
五.答案:1.C; 2.(1)对事事皆不如意的苦闷;(2)对年华逝去的无奈;(3)对长期漂泊异乡的愁苦;(4)对南宋覆亡的悲慨。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再回眼前之景”错,尾联意思是:忽然耳边传来一阵南归大雁的啼声,让我回过神来。哎!故乡!所以并非是眼前之景。故选C。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首联写初醒,山风、秋、夜、灯、凉都是室内所感觉到的,在这两句诗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位深夜对孤灯而闷坐的诗人形象,由此可总结出诗人对事事皆不如意的苦闷和对年华逝去的无奈;颔联是初醒所想:“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之苦,由此可总结出诗人对长期漂泊异乡的愁苦;根据全诗的情感态度和作者的经历总结出诗人对南宋覆亡的悲慨。 
六.答案:1.C; 2.“风尘”可指行路的艰苦劳顿。作者致书卢陟,希望与之把酒言欢,以安慰他在尘世间奔波劳顿的灵魂,故而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外甥的深挚的精神慰籍;“风尘”也暗指国家战乱、兵祸。本诗不仅写给卢陟,也写给诗人自己,作者心忧国家,生活困顿,需要知音人,胸中郁结亦需疏解。杯酒慰风尘显露出诗人看破人生起落和穿越人生困境后的旷达悠远的境界。
解析:作者自述经历,旨在劝慰卢陟,不要因为一时失意而放弃希望,并不是只为自伤身世。 
七.答案:1.A; 2.语言风格方面:看似平淡,实则精工。颔联的“平澹,等闲”说的是平淡,“入妙,瑰奇”说的是精工。题材内容方面:极为全面,自然景色、历史兴衰等,都进入了写作范围。“模写一无遗”就是这个意思。历史地位方面:宋室南渡后百余年间,陆游是最优秀的诗人,能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比肩。首联和尾联都能体现这一内容。
解析:1.A.“思以为师之意”错误,标题中并无以陆游为师之意,主要是表达对陆游的崇敬之情。
2.“南渡百年无此奇”“李杜陈黄题不尽”两句,写出陆游诗歌在历史上地位之高,南渡以后百年再也没人能超越他,甚至能和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比肩;“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写出陆游诗歌的语言特点,“平澹”“等闲”是说看似寻常平淡的语言,在陆游手中就变得“入妙”“瑰奇”,体现出其语言精工的特点;“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先生模写一无遗”写出他取材范围之广,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历史兴衰,都纳入了写作范畴。 
八.答案:(1)D; (2)诗人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活泼、大方、明艳、娇美的采莲女形象。诗人直接描写采莲女的笑声、新妆与香袖,表现出采莲女内心的欢乐,突出采莲女的活泼、 明艳和大方。又用岸上游冶郎的驻足,从侧面衬托出采莲女的娇美和明艳。
解析:(1)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
(2)诗歌前三联描写采莲女,尾联抒发感情,因此作答本题,只需仔细分析前三联即可。首联、颔联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直写采莲女隔着荷花与人谈笑,妆容明艳,衣袂飘飘,突出采莲女的活泼、明艳和大方。颈联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岸上的游冶郎在垂杨下的驻足,衬托出采莲女的娇美和明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一)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_古代诗歌鉴赏_第4节_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ppt
【考前提升】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冲刺提升:文本取向、备考策略暨考前专练
诗歌鉴赏精选87首
诗歌鉴赏第1节鉴赏形象板块(考题)精练
古诗歌鉴赏训练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