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生讲经络 第11课 足少阳胆经

11课 足少阳胆经

胆经非常重要,尤其对于现在的春天,正是肝胆之气生发的时机,胆为肝之表,所以表现得更为明显,象很多女性朋友开春偏头痛或头顶痛,肩颈酸痛,晨起口苦,食欲降低,呕逆,环跳痛,胁胀痛等均和肝胆有关,所以要好好关注下胆经。
    胆经的循行时间为晚上的23-1点,子时,子时为一阳初起,阴极阳升之时,所以我们提倡晚上11点前入睡,就是要呵护好这点初升的阳气,如果长期11点以后才睡觉(睡眠就是阳气内收,神魂魄回到心肝肺归位),阳气本该慢慢回升却没有先潜后升的过程,同样耗损胆内之阴(胆与肝相对本属阳,但阳中又分阴阳),引起胆汁分泌异常,时间久了,什么胆囊炎,胆结石,胆汁逆流等毛病就容易出来了。


 

胆经自外眼眦的瞳子髎穴开始沿脑外侧循行到颈旁,过肩井,下胸胁的日月,至腰侧带脉穴经腹股沟往大股侧环跳,下到腿外侧中,经风市阳陵泉一直到四趾外侧的足窍阴,共43个穴位,主要治疗胸胁,肝胆,发热,神经系统,头侧部,及眼,耳等病症。
    下面按胆经的循行路线,从瞳子髎开始讲起。

瞳子髎——眼红肿痛、眼部实症热症、太阳穴侧疼痛



瞳子髎,在眼外角,眼眶外侧凹陷中,就是手沿外眼角往外摸,过那眼眶后的一个凹陷就是,这里跟我们常说的太阳穴定位是不一样的,太阳穴在眼外角与眼眉外端即丝竹空之间中点往外约一寸左右的凹陷,也即太阳穴在瞳子髎的上侧。瞳子髎常用于治疗眼红肿痛,刺血可以治眼部实症热症及太阳穴侧的疼痛。

听会——耳聋、耳鸣、中耳炎

瞳子髎过来的第二个穴位叫听会,我们讲三焦经的时候讲过一个穴位,叫耳门,耳门下五分有个穴叫听宫,听宫下五分就是这里胆经的听会穴。听宫是小肠经的穴位,这三个穴位都可以用来治疗耳部的疾病,象耳聋耳鸣中耳炎等。
    耳门在耳屏上缘,听宫在耳屏约中点,听会约在耳屏下缘,取穴时均要在张口时选取。

上关穴——面部中风、三叉神经痛


听会往上过上关穴,上关穴就是在以前我们学过的胃阳明经上的下关穴,往上跨过那骨头上的凹陷处。
  上关穴用得不多,常会在面部中风,及三叉神经痛的时候会取用。

 


 

颔厌穴、悬颅、悬厘、率谷

上关穴再往上叫颔厌穴,找颔厌穴要先找到胃经上穴位头维,头维往下一寸为颔厌穴,这个穴位用得不多,只需要记住位置就可以了。

 



颔厌穴过来是悬颅,再是悬厘,然后往率谷,

 



这几个穴位,颔厌,悬颅,悬厘穴单独使用都很少,这里的穴位主要是治疗偏头痛所用,我们针灸里有一个太阳透率谷,治疗胆经偏头痛,效果神奇,



 

这个下针的手法是,用三寸针,先45度角下太阳穴5-8分,得气后加退到皮下,沿皮平刺直到耳尖上方的率谷穴。
  率谷穴,前几天讲三焦经的时候讲到耳尖直上发际处有一个穴位叫角孙,可以用来治疗角膜炎及流行性腮腺炎的,这个角孙穴直上1.5寸,摸着有一个凹缝,就是率谷。



透针的手法

讲到透针,就再说说透针的手法,透针为一般为一次针灸两个以上的穴位或两条以上经络,称为透穴,也称透针,透针可以大大增加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与舒通作用,常用的有迎香透鼻通治疗鼻部疾病,肩髃透极泉治肩周疾病及狐臭,肩井透大椎,肩井透巨骨治疗肩颈疾病,外关透内关治疗肩胸胁痛,阳池透大陵治疗手腕疾病,三间透劳宫或三间透后溪或合谷透后溪治疗手指关节病,悬钟透三阴交治疗下肢运动障碍,昆仑透太溪治疗膀胱经及踝关节病,商丘透丘墟治疗脚踝扭伤,陷谷透涌泉治疗肝胆湿热及肝火上炎,脾俞透胃俞,治疗脾胃失调,气血不足的病等,还有其它任脉,督脉上的透穴,或及膀胱经上如脾俞透胃俞,胆俞透肝俞,等等……还有好多透穴手法没有列进来,其作用一般远胜于单穴使用,比如地仓透颊车治疗面瘫,如果单穴使用,效果可能不及透穴四分之一,另象治疗膝盖痛的阳陵泉透阴陵泉,一针透两穴和使用两针分刺两穴,效果也是相差太多。

透针的原则就是宁失穴勿缺经,透穴的目的在于接通经络之间的联系。

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

从率谷往耳后侧过来,分别有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这条线上的这些穴位中,完骨穴用得最多,其它的穴位极少使用,知道有这么个穴位,就行,主要记住经络的循行路线,因为中医针灸或选穴治疗,辨症时有一个依经取穴的原则,叫宁缺穴,勿失经,就是突出了选择经络的重要性,本来是胆经上的病,选到及常用膀胱经上去了,效果就差,选到三焦经倒还好些,因为三焦经是通胆经的。

    完骨穴——失眠、头痛、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完骨穴,完骨穴取穴时,自己用手摸到耳后隆起的那块骨头,骨头后下有一个凹陷,按着酸胀的感觉,就是完骨穴。完骨穴自己在耳后摸到一块高骨,往后下一条大筋边上一个凹陷,就是完骨穴。

    完骨穴常用来治疗失眠和血管神经性头痛,完骨穴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可以帮助祛风,清热,通经活络,针刺时针尖向耳垂方向进针,可入1.5寸左右,在患侧取穴,针感可以放射至病侧的头部,一般是气到痛缓,十五分钟后慢慢症状消失,如果病程时间长,那在下次再痛时再针,一般三次以内可以治愈。

本神穴——头晕,眼眩

胆经到完骨穴后又返身沿头侧绕耳回到前额,那边有个穴位是本神穴。




本神穴的定位是这样的,先找到头正中线的神庭穴,平神庭穴旁开3寸,就是本神穴。

 



本神穴一般使用的时候配神庭穴,及百会透四神聪,治疗头晕,眼眩等症。针刺的方向从前额往头顶方向平刺。

阳白穴——眼疾

本神穴往下的穴位为阳白穴,阳白穴的定位是,从瞳孔直上,在鱼腰穴的正上方。1寸处定位,可以摸到一个小凹陷,平刺穴位时,在穴位前5分左右下针,针尖对着穴位15度角左右入针。阳白穴主要治疗眼部疾病,这里也有一个透针法,就是阳白透鱼腰,可以治疗各种眼疾。

 

 

头临泣——眼疾



从阳白往头上直上,平神庭与本神的连线,也是入发际5分左右,这个穴位称为头临泣,我们胆经的下面还有个穴位叫足临泣,通带脉,这里的头临泣,也是主要治疗眼部疾病的常用穴位。

眼部疾病常用穴位

至此我们提到过治疗眼部疾病的常用穴位有:养老,臂臑,光明,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四白,鱼腰,头临泣,另外根据肝开窍于目且肝肾同源的理论,常还选肝俞,肾俞,期门,京门,太冲,太溪,曲泉,三阴交等穴配合使用。

风池穴——眩晕症、风湿痛、脑颈痛,落枕、鼻塞,流涕

胆经从头临泣又是沿头侧弧形往后,经正营,承灵,到后脑侧的风池穴,正营及承灵极少使用,风池是常用的大穴。风池穴的取穴方法为,平风府穴,膀胱经外侧,后脑骨下,用手能按到两个大的凹陷,如图:



 

风池穴是治疗风症的一个大穴,为手足少阳、阳跷、阳维的会穴,阳跷脉主运动,阳维脉是联络诸阳脉而主表的经脉,少阳经又是属于经之枢纽,所以这个风池穴对于内风,外风,及因此引起的运动系统疾病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比如因内风或外风引起的眩晕症 ,颈部肌肉的风湿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后脑颈痛,落枕等,我常用风池配合治疗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效果很好。

风池穴的下针手法非常重要,因为那边往里往上可以通向延髓,当一个人平坐或俯卧时,针尖的方向是沿对侧的鼻孔方向下针,这样可以用1.5的针,下到1.2寸左右,刺激量非常大,下针时常感胀闷,并可有针感传递到头顶或眼眶或鼻部。上次大宝说用风池治疗落枕效果很好,是会有好的效果的。
   (风池可以做为保健穴经常按按吗?可以的呀,风池穴常揉按和拍打,可以帮助祛风。

应该是很危险的穴吧?不危险的,只要下针的方向掌握好了,选的针不要超过两寸针就可以了。

头不舒服不仅是风的问题,风主要引起的是头晕目眩。)


    后颈部的风池,风府穴一般是禁用艾灸的,风池常为藏风之处,风随热动,艾灸容易把湿热通过这个穴位径直入脑,一般下针或按摩,刺血也可以,刮痧也可以。

风是什么?风,性善动、变,在头部主要表现为头晕且目眩。

肝在四季为春,在六淫为风,春天的人阳气开始生发,皮肤腠理慢慢打开,容易受风邪寒邪入侵,所以春天要捂,防风防寒是有道理的。

    肩井穴——肩颈胸问疾病

从风池下来,直接到肩井穴了。肩井穴的找法有几种,一种是从乳头划线至肩,至肩头肌肉最高处,用手一按正好两块肌肉中间。因为肩井穴的按压反应一般比较大,按到后有强烈的酸胀痛感。所以当一个人正坐姿势,操作者站其后背面,沿乳头线往肩部高点按压,酸胀痛点即是。肩井穴是胆经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也是我们治疗肩颈胸部疾病的常用穴位。

肩井穴不能深刺,深刺不仅是晕针的问题,肩井下面一寸2左右就是人的肺尖,深刺容易刺到肺尖,引起肺出血,我们肩井下刺的深度一般在5-8分。
    (是在偏后背一面还是在最高处啊?偏后背。)



大家看,肩井正下有一个穴叫天髎穴,是属于三焦经的,在肩髃那边有一个穴叫巨骨,是大肠经的,往大椎方向有一穴叫肩中俞,是小肠经的,所以当我们用针灸从肩井,透巨骨,再透天髎,又透肩中俞后,所以引起肩颈痛的症可以一起治疗。

肩井穴还是治疗乳腺疾病的一个常用配穴,比如乳腺炎,乳腺增生,常用肩井,配膻中,配屋翳,乳根使用,象一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乳头痛的病症,一次见效,三次内可以彻底解决症状。

    刚才说过透针原则,就是宁失穴勿缺经,透穴的目的在于接通经络之间的联系,往那阳明经巨骨穴方向透就可以了。
(肩井到巨骨要很长得针啊?一般也是三寸针。)

渊腋穴、辄筋穴、日月、京门——腋下淋巴节肿大、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肾虚




    从肩井下来,到腋下有一个穴位,叫渊腋,渊腋穴在极泉穴下三寸。渊腋穴在第四第五肋间,极泉穴直下,用得不多,有时腋下的淋巴节肿大,和穴位局部肿胀,会用到,刺血,针灸均可。

辄筋穴,也在第四肋间,从渊腋往乳头方向一寸,这个穴位也不常用,不过知道这条胆经及穴位的意义在于,有些女性乳房的肿块正好长在辄筋和渊腋这里,就需要从胆经上取穴治疗,以增强治疗效果。
    比如我们选胆经上的子穴,如阳辅穴,也可以选胆经上的本穴,如足临泣,还有就是肩井穴等,配合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

从辄筋穴再下来,就是胆经的募穴日月,日月穴的取法为:乳头直下,第七肋间取穴,

 



我们知道,第六肋间乳头直下为期门穴(肝经的募穴),第五肋间乳头直下为乳根穴(胃经)。

男人取穴时,可以直接从乳头往下沿肋间取穴,女性取穴时,先找任脉穴位,比如期门是平巨阙穴,日月是平上脘,所以这样找就比较方便,不容易错。

募穴的意义就在于,治疗脏腑疾病时用俞募配穴法治疗,比如胆囊炎,胆结石,我们就可以选胆的募穴日月,配胆的俞穴胆俞。
    是腑的病要以募穴为主,配俞穴,脏的病要以俞穴为主,配募穴。
    日月往下是京门穴,京门穴的取法就在第十二肋的游离端,用手摸到最下面的肋骨端,就是京门穴,京门穴是肾的募穴,当我们治疗肾部疾病,或需要用强肾来治疗时就会用到肾的募穴京门+肾的俞穴肾俞使用。
    比如象肾结石,肾虚,或因肾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腰酸,耳鸣,等都可以使用这样的组合来治疗,因为用俞募法调理脏腑时是没有虚实之分的,平补平泄,得气即可。

带脉——绕脐腰痛和酸

    京门往下有个穴位为带脉,取带脉的时候这样找,纵轴先找到第11肋端的章门穴,横轴平肚脐,交点就是带脉。




    带脉穴是人体奇经八脉中的带脉上一个重要的穴位之一,带脉上就只有带脉,五枢,维道三个穴位,绕腹一圈,我们治疗带脉病,一般选用胆经足背上的足临泣穴,因为足临泣是通带脉的。

我治过几个这样绕脐腰痛和酸的病人,一般都是一针临泣,症状立即减轻甚至消失,效果非常的快。

五枢、维道——少腹痛,腰胯痛,疝气,带下,盆腔炎

    从带脉往下就是五枢和维道,从维道折回往环跳穴经过居髎,五枢维道及居髎穴使用比较少,只需要记住大概位置。五枢穴,在平关元,外开约五寸半,约在髂骨上棘的前方,维道在五枢前下约5分处。



书上讲这两个穴位可以治疗少腹痛,腰胯痛,疝气,带下,盆腔炎等病,但因为我们有另外更好的穴位使用,且这个部位取穴不方便,所以针灸上不常用。知道位置就可以了。

环跳穴——坐骨神经痛、瘫痪

从居髎过来的环跳穴,是常用的大穴

环跳穴的取法:传统的取法都是侧卧,屈上腿伸下腿,在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之外1/3与内2/3交点处取穴。

 



临床上取穴时,人侧卧屈股大腿与人体约90度,可以摸到突出的大股转子,往尾椎方向约两寸左右能摸到一个大的凹陷,3寸针直接下到底,就是该穴。环跳穴为胆经与膀胱经的交会穴,环跳是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癔病性瘫痪常用的大穴。一般治疗坐骨神经痛时,常用配委中,昆仑,阳陵泉使用。

风市穴——中风下肢瘫痪、失眠

环跳穴下来,是风市穴。风市穴,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当股外侧肌与二头肌之间取穴。简便取穴法:身体直立,手臂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是穴。风市穴常用于中风下肢瘫痪治疗大穴之一。
    还有一个治疗耳聋耳鸣时配合后溪和太溪使用,是常用的耳三针中的一穴。

有部分使用神门针灸和艾灸效果也不明显的失眠患者,用风市穴,2寸针入1.5寸左右,得气留针,有几次也是在留针过程中就入睡的。

中渎穴——胆囊炎、胆的各种疾病

风市穴下两寸即为中渎,从腘横纹往上为5寸,也在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取穴。    中渎穴有一个特殊的治疗用途,就是专门用于因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胆绞痛症,配合阳陵泉下2寸的胆囊点使用,再加上日月胆俞,可治疗胆的各种疾病。如是胆部的急症痛症,用中渎和胆囊点,入针痛可立止,取穴的时候在中渎周围用手指点按,压到最痛的那个点下针,效果最好。

膝阳关——膝盖关节炎、风湿、类风湿、痛风

中渎穴下面到膝盖外侧的膝阳关穴。膝阳关的取穴方法为:正坐曲膝90度,在膝盖头外侧摸到上下膝盖的接头处,如果有关节炎的人一按就会酸痛,主要用于膝盖关节炎,风湿,类风湿,痛风治疗。

膝盖关节部疾病常用穴

讲到膝盖处的穴位,就再一次复习下膝盖关节部疾病的治疗常用穴,局部选穴常有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双膝眼,鹤顶,血海,梁丘,膝阳关,膝关等穴,一般选五穴左右配合使用,效果屡试屡验。

胆经五俞穴

讲到五俞穴,就先把胆经上的五俞穴罗列一下:井穴足窍阴,荥穴侠溪,输穴足临泣,经穴阳辅,合穴阳陵泉。其各穴的属性分属,金水木火土。

阳陵泉——筋会阳陵泉、关节痛,肘关节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膝关节痛,小腿肚子抽筋

膝阳关往下约三寸,有一个重要的穴位为阳陵泉。阳陵泉是胆经的合穴,属土。阳陵泉的定位



这种定位应该比较容易找到阳陵泉了,书上介绍的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取穴,感觉没有那个三角形找穴法方便。

阳陵泉又是我们八会穴的筋会穴,筋会阳陵泉,也就是所有的筋上的疾病都可以加阳陵泉来配合治疗。象各种肩关节痛,肘关节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膝关节痛,小腿肚子抽筋等。

另外腑病取其合,所以胆囊上的病也用该经上的合穴阳陵泉来治。

阳交、外丘、光明——抽筋,小腿痛、眼部疾病、近视、老花眼

 


阳陵泉往下就是阳交穴,阳交穴在外踝尖上7寸,在腓骨后缘取穴。



    平阳交往后一寸就是外丘穴,阳交穴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也是阳维脉的郄穴,也是治疗一些抽筋,小腿痛等,这两个穴位用得也不多,了解位置就行。

阳交直下2寸即外踝尖上寸为光明穴,光明穴是治疗眼部疾病的大穴。

 



找光明穴,先找到悬钟穴,找悬钟的方法:用手沿外踝尖往上摸,这条骨头就是叫腓骨,当往上摸到一个突然的凹陷,就象骨头突然断掉,这个凹陷就是悬钟穴,从这个悬钟穴再往上找两寸,就是光明穴。

光明穴,顾名思义为使人光明,主要治疗眼部疾病,常按摩或艾灸,配合养老,太溪可防近视远视。

阳辅穴、悬钟(绝骨)——头痛、眼红痛、老年痴呆、小肢瘫痪

光明穴下一寸为阳辅穴,阳辅穴是胆经的经穴,属火,胆属木,木生火,所以阳辅穴是胆经的子穴,因为胆经上所有的实症,热症,如胆经头痛、眼红痛等实症,即可取阳辅穴来治。

阳辅穴下一寸就是刚才提到的悬钟穴,悬钟又名绝骨穴,,也是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即所以骨髓的病都可以取悬钟来治。脑为髓之海,所以常艾悬钟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也可以预防小脑萎缩,可以充实骨髓,防止骨质疏松症等。
    在治疗因中风时引起的下肢瘫痪,我们除了使用刚才提及的风市穴,悬钟透三阴交,是常用的手法。

    丘墟——脚踝关节痛、原穴、胆经上的虚症实证

悬钟往下到外踝外下侧,有一个穴叫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用手顺着踝关节摸过去在腓骨头最下端有个凹陷,就是丘墟穴。



    上面讲透穴时讲到一个商丘透丘墟,这两个透穴是主要治疗脚踝关节痛的一个常用手法。丘墟穴是胆经的原穴,也就是胆经上的虚症实症都可以在丘墟穴上治疗,就象刚才说的胆经头痛,不管虚痛还是实痛,用丘墟都是可以的。

足临泣——带脉病

丘墟再往下到了足背了,足临泣穴,足临泣是胆经的输穴,属木,是胆经的本穴。足临泣在足背外侧,第4第5趾骨后方




    足临泣主要治疗带脉病,足临泣通带脉,和足临泣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的外关穴一起。

什么叫带脉病啊?带脉病就是沿着腰部的带脉一圈痛,酸,胀等不适症状均归于带脉病。

治疗原则

有一个治疗原则,就是归我们治疗与其相表里的经络上的病时,往往会加其本穴一想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比如我们治疗肝经上的病如使用太冲去肝火时,先下胆火本穴临泣,再下太冲,就可以增强太冲的效果。

地五会、侠溪、足窍阴——虚证头痛、偏头痛,目眩,眼肿痛,发热

足临泣再往下就是地五会,地五会就是足临泣下头很好找。



地五会用得不多,但地五会和足临泣中间有个穴位,叫泄泻点,是一个奇穴,按摩据说可以治疗急性腹泻。

从地五会往脚趾方向跨过一个关节就是侠溪。




侠溪是胆经的荥穴,属水,水生木,所以侠溪是胆经的母穴,当胆经上的虚症,可以从侠溪上治,比如一个人偏头痛几年十几年了,属于虚性胆经痛,那就可以取侠溪来治。

    胆经上的最后一个穴位,就是足窍阴,在第4趾外侧趾甲缘0.1寸。是胆经的井穴,属金,足窍阴用得不多,有时用于刺血,辅助治疗因肝胆引起的偏头痛,目眩,眼肿痛,发热等急症,

胆经的相关应用就到这里,胆作为一个奇恒之腑,是关联诸脏的一重要器官,大家可以看到,几大会穴均处于胆经,甚至连肾的募穴也开口在胆经,京门穴,又与带脉相通,有与膀胱经相会的大穴环跳,有筋会穴阳陵泉,髓穴悬钟,所以要重视这条经络的穴位使用。

网友问答:


问:视神经萎缩可以 治吗?可以 通过针灸来治吗?

答:可以的,常用睛明,养老,光明,阳白透鱼腰,还有肝俞,期门来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肩区体表经络穴位连线图解 连载欢迎转发
倪海厦针灸笔记(一四五)——天宗穴与秉风穴和曲垣穴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14)(转载)
颈椎病的针灸治疗
我用阳陵泉、委中穴的经验
十六、足少阳胆经(左右八十八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