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房对联选萃:读书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整理一篇旧文,说说有关读书的书房联。

    先看陆游(1125-1209)先生一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这一联出自南宋陆游的七律《题老学庵壁》: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这副对联是我见过的最纯粹的一副读书联,上下联别的不讲、只说读书。没有任何世俗功利目的,只是享受读书本身乐趣。陆游(1125-1209)身体好、很长寿,兴趣广泛,藏书也多。你看这老先生,埋头钻到一大堆书中,一会穿越到古代、一会又回到现实;年龄大了,安居林下,有的是时间——只见窗外一会黑(昏)了、一会又白(晓)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如痴如醉地消磨着。

    乾隆身边的大才子纪晓岚,曾说自己“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一蠹鱼”,一辈子嗜书如命,就像书中的蛀虫一样,钻到书里不愿出来,也很有画面感。

    接着看杨沂孙(1812-1881)先生一副:

置身百尺楼上,放眼万卷书中。

    上联“置身百尺楼上”。虽然现在“百米”以上的高楼多的是,但在古代,这“百尺楼”可算是超出尘世之外了,可以“不畏浮云遮望眼”、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了。李白不也说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嘛!

    下联“放眼万卷书中”,其中“放眼”两字,笔力饱满,痛快淋漓。单田芳老先生说评书时,要说大侠剑客功力深厚,常喜欢说“二目如灯”。大家想象一下,“放眼”好像就是这个感觉。两个眼睛就像两个探照灯一样,直要把万卷书中——字面上写出来的、字面后隐藏着的——统统给探照出来。

    下面看张廷济(1768-1848)先生一副:

远闻佳士辄心许,老见异书犹眼明。

    这个也是“二目如灯”,虽然已经老眼昏花了,但一见到好书奇书,还是立马两眼放光的!

    接着看民国大佬谭延闿(1880-1930)先生一副:

坐据书城容跋扈,平分月地足相羊。

    上联 “坐据书城容跋扈”,大意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书房就是我的小宇宙,千秋神游容独步,万卷古今任捭阖。“跋扈”两个字,把自己在书房“傲睨万物”、“不可一世”的情态写得惟妙惟肖。

    下联 “平分月地足相羊”,大意是——月光温柔地洒落在大地上,我在月光下自由自在、逍遥徜徉。

    这里的“相羊”出自《离骚》,意为“盘桓、徜徉”,也就是“没事随便溜达”。

    为啥说“平分月地”呢?因为月光照在大地上,富人不会多得一分,穷人也不会少得一分,不偏不倚,人人平等。这也正是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所讲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而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不过是诗人为钟爱的扬州吹嘘罢了。

    下面看清代皇族才子盛昱(1850-1899)先生一副:

种竹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

   这一副语气虽然和缓,但也是大手笔、大气象——独处书房,环顾四周满架藏书,就好像诸侯王检阅封地臣民一般神气。

    接着看陈继儒(1558-1639)先生一副: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陶渊明写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与这副“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莫说皓月当空,绿荫正浓,就是拥挤的地铁上,嘈杂的商场里,哪里不是读书的净土呢?碎片时间都是宝,随时打开书本,随时进入状态,更是当下快节奏生活下读书人的基本功。

    当然,回家钻到小屋里就更好了。门一闭,你就——书山如海一身藏,管他冬夏与春秋,山中无四季、寒尽不知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只待“忽闻河东狮子吼”——再把你拉回现实世界。

    下面看黄易(1744-1802)先生一副:

小屋如舟可容膝,异书为友得同心。

    这一副“小屋如舟可容膝,异书为友得同心”,真是道出了穷苦读书人的心声——房子小得和船一样,仅能把自己放进去。物质条件是艰苦了一些,但这又有什么呢?我有好书,有不一般的“异书”,像老朋友一样,能和我说说话,“于我心有戚戚焉”,大家一道迎昏晓、送流年,会心与共、其乐无穷。除此之外,夫复何求?

    接着看徐枋(1622-1694)先生一副: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好多人讲这副对联是清代书法家王文治(1730-1802)写的,其实不然。据明末清初学者徐枋讲(见上图墨迹中款识),他曾见过明朝大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写过这副对联。

    下面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爱客快倾新酿酒,耽书贪趁未残灯。


    这一副“爱客快倾新酿酒,耽书贪趁未残灯”,很有趣味——灯油将尽,读兴正浓,一个“贪”字,把再过最后一把瘾的“馋”味写得活灵活现。

    接着看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先生一副

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

    这是陆游先生的两句诗,慨叹自己到偏远地方做官,找一本好书有多难!异书浑似借荆州”,把书的珍贵说到极致了——不仅用“荆州”表示书价值连城,更让人联想到刘备刘皇叔借到荆州后就想贪为己有、不想再还了。

    记得自己上小学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爸爸是老师,偶尔从镇上买一本课外书回来,那真是欣喜若狂。现在还记得小学五年级翻来覆去、一遍一遍看《上下五千年》的情景。

    下面看于右任(1879-1964)先生一副:

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

    人生阅历越丰富,你就越能体会到前人书中的深意。“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通过书本这个媒介,饱经世事的读书人和著书人发生了共鸣,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叹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接着看舒同(1905-1998)先生一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两句出自杜甫(712-770先生的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先生的自荐诗。自荐嘛,就不应该谦虚了。杜甫感觉自己饱读诗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问大得不得了,找个工作应该没问题吧。结果还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次次碰壁。

     不过,这两句诗倒是指示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是“破万卷”。“万卷”不仅指数量多,还包括种类多;“”就是要读透,要读出字句背后的深意,而不是把书本给翻烂了。

    下面看梁同书(1723-1815))先生一副:

读书浩湖海,解意开春冰。

    这一副“读书浩湖海,解意开春冰”,写得很形象——书读得多了,好多问题就会像春天来了、冰雪消融一样,一下子就化解了。我们常说“涣然冰释”,也是这个意思。

    接着看清代宰相祁寯藻(1793-1866)先生一副:

有涵养方成学问,无间断便是功夫。

    这一副上下联都可以看做是讲读书的。下联讲要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上联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引出我们读书方法的下一个话题了——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这里看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家书中的一段话: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尔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大家看,曾文正公给儿子传授的读书秘笈就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虚心涵泳”就是要抛弃成见、虚心吸取、反复玩味,“切己体察”就是要在亲身实践中体味感悟。

    下面看清代状元孙家鼐(1827-1909)先生一副:

古剑不磨留养气,旧书重读当加餐。

    这一副“古剑不磨留养气,旧书重读当加餐”,也是讲好书要反复读,只有反复读,才能领会到作者的深意。

    下面谭泽闿(1889-1948)先生这一副,也是这个意思。

    接着看邓石如(1743-1805)先生一副:

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

     “虚心涵泳”除了多读之外,还需要多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要反复琢磨。这一副“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觉都睡起来了,书味还在胸中久久未散。对读书人来说,这个“涵泳”既是痛苦的思考,也是幸福的玩味。

    下面看一副集字联: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

    这一副“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集的是孙过庭《书谱》中的字。大家看,读书时有些字句没弄明白,这些字句就会在心中久久萦绕不去,真令人“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于弄通了!这,正是读书人最大的幸福啊!

    接着看当代书法家沈定庵先生一副: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从无字句处读书”就是要读出字句背后的意思。常言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和文字虽然是表达的工具,但任何工具都有局限性,很难将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那没表达出来的怎么办呢?就得靠读者去感悟。     

    要说感悟,最可靠的办法大概就是“切己体察”了,就要把书上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否则书读得越多,就会越成了“书呆子”。

    下面看曾国藩(1811-1872)先生这一副“读书要在存心久,力耕不受众目怜”,意思也类似。

    接着再看何绍基先生一副:

法外无心犹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

    古人讲“读书应于不疑处有疑” 。越有眼光,也就越能发现书中的“疑点”。这一副“法外无心犹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这个“句中有眼”说法很妙,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常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眼”就是闪耀智慧的那个点,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似可言传、但须意会的那个心法。

    下面再看何绍基先生一副:

孔明披书每观大略,少君读易时缀小文

    上面说了眼光的“细”,这一副“孔明披书每观大略,少君读易时缀小文”,说的则是眼光的“粗”。好多有成就的人看书速度极快,常常每天要看几本书,一本厚书在飞机上两小时就读完了。这里的诀窍就是“观大略”,领略书中最精髓的东西,抓取自己最需要的东西。

    同时,“时缀小文”也很重要,把感悟及时写下来,相当于把新获得的知识点“缝合”到你的知识结构上了。

    接着看伊秉绶(1754-1815)先生一副:

渊明不求甚解,少陵转益多师。

     细思上两联的“每观大略”和“不求甚解”,可以看出其中“六经注我”的意味。我们常讲读书既要读得入,也要读得出,“读得入”就是深入体会作者的意思,这时候书会越读越厚;“读得出”就是把对自己有用的拿过来,这时候书就会越读越薄,好像一颗葡萄被吸完汁液后变得干瘪一样。读得入就是“我注六经”,这时候要虚心,以六经为中心、看人说啥;读得出就是“六经注我”,这时候须自信,以自我为中心、看我要啥。

    下面再看何绍基先生一副:

破半日功夫清书捡画,
同两三知己道古论文。


    “同两三知己道古论文”,这个也很重要。自己一个人关起门来读书不行的。好书需要“子摸象”,大家一块“摸索”,共同分享,这样才能得出“真象”、看到“全貌”。中国古代有很多书院,像著名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等等,这些书院是古人读书讨论、研习学问的重要场所。香港中文大学现在仍然沿袭着中国传统的“书院”模式。

     《中庸》中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朱熹先生十分推崇的中国传统治学名言。其中的“博学”可指多读,“审问”、“慎思”可指“虚心涵泳”,“明辨”可指讨论,“笃行”从读书目的来讲可指学以致用,从读书方法来讲则可指“切己体察”。    

    最后看一副集字联:

开卷有益,温故知新。

    关于“温故知新”,汪曾祺先生有一段话,我很喜欢:

    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我看杂书所用的时间比看文学作品和评论的要多得多。比如我爱看吴其濬的《中国植物名实图考》,法布尔的《昆虫记》。有的书,比如讲古代的仵作(法医)验尸的书《宋提刑洗冤录》,看看,也怪有意思。

    古人云:“开卷有益”。有人反对,说看书应有选择。我觉得,只要是书,翻开来读读,都是有好处的,即便是一本老年间的黄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房对联选萃:读书(三)
【诗香雅韵】 从书斋楹联看文人的雅趣
书房通用七字对联
蒋经国书房挂的一幅对联,语精书妙,你知道是哪位大师写的,精彩
积步轩书房小对联
书房对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