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2015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三)
userphoto

2016.03.27

关注

2015年江苏省

2015·江苏省无锡卷】

(二)(4分)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2分)

     答: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2分)

    答:                    

10.(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2015·江苏省苏州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题目中的“      ”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1分) 

7.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

答:                 

8.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歌或白雪歌      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8.A 

2015·江苏省南通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6分)

天平山中

【明】杨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6.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3分)

 答:               

7.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答: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6分)

6.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3分)

7.“送”字是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1分)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1分)

2015·江苏省泰州卷】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7题。(6分)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1分)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3分)

答: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7、(1)只似当时初望时

   (2)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B 【解析】(1)“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这与“不回头”意思相近。(2)重点是指出“望”的三层不同意思。(3)“行人”是指“望夫”中的“夫”,即丈夫。

2015·江苏省徐州卷】

(二)(3分)9.B( 小桥流水人家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解答这题,要在熟悉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如B项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故该项的陈述错误。

 

(二)古诗词赏析。(3分)

9.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015·江苏省淮安卷】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5.“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015·江苏省宿迁卷】

六、诗歌鉴赏〔5分)

1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寒 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2分)

         答: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来源:Zxxk.Co

答:                  

19.(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1分)(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1分)

【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2)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2015·江苏省连云港卷】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7题。(6分)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5.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分) 

6.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3分) 

“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2分) 

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2015·江苏省扬州卷】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9.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      之情。(2分)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                                  

9.(2分)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评分要点及说明】仅答“久别重逢”之类不得分;答“高兴”“喜悦”之类,得1分。

   (4分)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评分要点及说明】适当扩展情景,2分;两层情感,各1分。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第⑴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就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第⑵题是赏析诗句,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解答这题,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

2015·江苏省常州卷】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5.“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015·江苏省镇江卷】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共6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②霁(jì):雨止天晴。

6.请根据诗意,在下i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先遣。(2分)

      )→松径(或松林)→(   

7 登高远眺,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2分)

  答:             

8.“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6.溪上或船上(1分)柏林寺(1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从“溪上”“柏林寺”等关键词中得到启发进行作答。

7.一是雨后,青山加洗,苍翠欲滴;二是白云映衬,更显苍翠。(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青山霁后云犹在”一句中的“霁”字表明雨后初晴,所以“青山如洗”,“云犹在”写出雨后天空中飘着白云,与青山相互映衬,显得更加苍翠。

8.“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答对“喜爱”“赞美”“热爱”等情感,而无“惊”或意外”之意,得1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从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2015·江苏省盐城卷】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7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8.阅读中间两联,完成以下两题。(4分)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             

(2)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2分)

答:             

9.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请分别回答。(3分)

答:             

8.(4)(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9.(3)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

 

2015年湖北省

2015·湖北省黄石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共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3.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2分)

答:            

【答案】

13.词的上阕记叙了一个壮观的狩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从马狂奔,并表

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同学们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解此题在译文的基础上,联想和

想象,用自己的话叙述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遣冯唐”、“射天狼”,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            

14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古诗词典故并理解其作用的能力。“遣冯唐”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委婉而含蓄地表明作者希望朝廷能偈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来重新起用自己。“射天狼”:这里的天狼是指天狼星。词中以之比喻为对北宋边境屡有侵犯的西夏国。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

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5·湖北省襄阳卷】

(一)诗词赏析(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         ”和“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分)

11.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2分)

答:             

(一)诗词赏析(4分) 

10.“凄凉地”;“弃置身”。(每空1分,共2分)

11.“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意对即可,2分)

2015·湖北省十堰卷】

(二)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3.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24.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做点赏析。

答:              

(二)(4分)23.(2分)B 24.(2分)角度一: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荚武豪迈;角度二,抒写作者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角度三:运用修辞.比喻,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任逸一个角度,内容具体,表述明确即可;,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2015·湖北省荆州卷】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核舟记(节选)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记核桃念珠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萌树跌坐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议论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驱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错杂期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或衣文质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节选自《虞初新志》)

6.(2分)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寤寐:睡觉的时候。

   C.其两膝相者   比:靠近。

   D.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7.(2分)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求不得,寤寐思服       B.左臂挂念珠倚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D.先帝称曰能

8.(2分)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9.(2分)下面对《核舟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方式。

   B.选段运用摹状貌、作比较的方法表现三个人不同的衣着、姿态、动作和表情。

   C.文中连用“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使人物活灵活现。

   D.《核舟记》逼真生动地表现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10.(2分)下面对《记核桃念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先总说念珠数量、材质和形状,再分别从人物、器具、纹饰等多方面进行说明。

   B.文段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C.整个念珠有一百零八枚珠子,每枚刻有三到六尊不等的罗汉,总数达五百之多。

D.初看念珠,作者并不特别喜欢,待细看以后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11.(3分)用“/”给《记核桃念珠》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栗梵相奇古

12.(3分)用现 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6.(2分)B(“寤寐”指醒时和睡觉的时候,意为日日夜夜。)

7.(2分)C(此为舒缓语气,另外三项为代词。)

8.(2分)D(此为表现男子,不是“窈窕淑女”。)

9.(2分)D(应为表现了“技亦灵怪矣哉”的主题。)

10.(2分)D(初看念珠,作者看得并不特别清晰,待细看以后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11.(3分)息心谛听/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断对一处得1分。)

12.(3分)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与苏、黄不相同。(重点解释“绝类”“矫首昂视”“不属”,错一处扣1分,句子翻译意近即可。)

13.(8分)①天街小雨润如酥②春潮带雨晚来急③黄梅时节家家雨④巴山夜雨涨秋池⑤夜阑卧听风吹雨⑥身世浮沉雨打萍⑦千树万树梨花并⑧惟长堤一痕(每小题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小题即不得分。)

2015·湖北省荆门卷】

14.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3分)

答:               

14.①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 ②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问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答出大意即可)(3分)

2015·湖北省鄂州卷】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和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 的气势。(2分)

答:      

10.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3分)

答:      

(一)9.比喻、夸张、拟人(任答一种即可) 高大雄伟(意近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0.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意近即可,3分。)

2015·湖北省孝感卷】

(一)古诗词鉴赏(3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本诗中间两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拟人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       的依恋之情,情感真挚动人。(1分)

9.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依此描绘出“山随平野尽”这句诗的景象。(2分)

答:           

8.故乡(家乡)(1分)9.示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着小舟的前行逐渐展开,最后消失在广阔的原野。(要有联想或想象,2分)

2015·湖北省黄冈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8-19题。(4分)

闻洮西捷报①(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此处指边塞。⑥指宋朝廷。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帝王的容颜。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来源:学科网]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19.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8.D19.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2015·湖北省咸宁卷】

11.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①-②小题。(共4分,每小题2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词的上片有一个字笼罩全篇,你认为是哪一字?说说它的好处。

  答:           

②请对全词的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略作赏析。

答:           

11.①“狂”;“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突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忑。(2分)

 ②示例:直抒胸臆。“狂”态毕露,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情。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2分)

2015·湖北省随州卷】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3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这首诗是作者贬为龙标尉时所作。[来源:学,科,网Z,X,X,K]

1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桔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

   C.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

 D.古歌谣有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3.该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一)(6分)12.B(3分)13.传达出诗人给友人送别时孤寂与悲苦的心情,同时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分)(意近即可。)

2015·湖北省恩施州卷】

四、诗歌欣赏(8分)

23.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⑴⑵题。(4分)

雨 

苏叔阳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你自己。

(选自《苏叔阳文集》)

⑴诗中的雨伞具有怎样的精神?

答:        

为了刻画雨伞形象,诗人采用了拟人、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联系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24.欣赏下面一首宋词,完成⑴⑵题。(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⑴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答:        

⑵“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边关将士怎样的矛盾心理?

答:        

四、诗歌欣赏(8分)23.(4分)(1)(2分)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

评分说明:意近即可。(2)(2分)示例一:拟人。全诗采用第二人称,将雨伞人格化,运用“陪伴”“撑开”“创造”等词语,赋予雨伞以生命,生动传神。示例二:象征。诗人笔下的“雨伞”象征了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的人。或“乌云”“风雨”象征了“雨伞”所处的恶劣环境。示例三:烘托。诗人借“乌云”“风雨”来营造雨伞所处的恶劣环境,烘托出“雨伞”形象的高大。评分说明:任选一种、联系诗句分析,意近即可。24.(4分)⑴(2分)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茫中,落日朦胧,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评分说明:描绘的文字切合情景,有画面感,意近即可。⑵(2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和亲人,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评分说明:意近即可。

2015·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神农架林区卷】

(二)古诗赏析(3分)

望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曾〕通“层”。

11.(1)全诗是围绕着“   ”字来写的。(1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2分)

答:              

11.(1)望(或:看、观、岳、山)(1分)(2)示例:①表明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②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2分。意对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型构思(结构思路)型答题模式
高考诗歌鉴赏题12
(2)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古诗词鉴赏
2013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汇编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 探究古诗词中画面的描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