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内涵发展:背景、特征与路径

学校内涵发展:背景、特征与路径

 

 

学校的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学校的外延发展而言的,在学校办学规模、条件、设施等硬件显性扩展的背景下,关注学校内在品质,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软件”层面上的提升已成为一种共同的趋势。注重内涵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选择。

一、学校内涵建设的背景特征

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作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校发展的方式已逐步从处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如何通过学校内部改革来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摆在基础教育系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尤其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纵深发展,探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然要将目光聚焦到学校内涵发展这一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本质上来,学校必须在凝炼办学理念、浓厚学术氛围、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提升学校优势和办学品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五严”规定等刚性制度的深入推进,为学校转向内涵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长期以来我们所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质量管理和运行机制面对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新形势亟待转型,从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到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变革,尤其是在注重建立和落实新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进一步优化育人模式,促进学校建立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实现由合格、规范向有特色、高质量发展,这都需要将学校的内涵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将注意的焦点转向学校内部。近年来,我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有效教学”年系列活动的开展,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还是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师都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只有转变为学校的日常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其魅力,新课程改革只有转变为课堂行为和师生交往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其成效。在这种情况下聚焦学校日常生活的改善,关注课堂行为的改进,成为当前教育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学校规模发展已基本告一段落,需要将质量发展作为当今学校改革的重要取向。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以来,我市加大了教育规模扩张的力度,集约化办学以及学校规模扩大几近极致,学校格局的调整已基本结束,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多地将质量提升当作学校改革的重要方面。规模与质量并不见得构成矛盾,但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质量并未相应提升时就有可能构成矛盾。从工作重点和节奏来看前一个时期关注布局调整和规模扩张,当今关注质量效益也是需要的。

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本质,也是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现阶段学校的内涵发展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发展的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是秉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的教学、德育、师生互动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阶段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改革,学校发展重心应从关注办学条件的改善转向重视内在品质的提升,走内涵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学校内涵发展一般需经历规范化、个性化和核心化三个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阶段。

第一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的规范化阶段——合格学校

第一阶段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初级阶段,又称为规范化阶段。学校经过规范建设发展成为合格学校。在初级阶段,规范化的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通过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从规范走向质量。所以,一般学校在开始必须经过这样三步发展:规范制度——规范管理——质量稳定。努力实现学校工作的两个稳定:秩序稳定和质量稳定。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稳定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合格学校的基本特点,也是学校得到社会认可的根本条件。我市大多学校都基本达到了合格学校的标准。

第二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的个性化阶段——特色学校

学校内涵发展的第二阶段为中级阶段,即个性化阶段。学校在规范办学基础上发展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成为了特色学校。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学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学校管理拥有明显的特色。其重要标志是具备两个成熟:成熟经验与成熟队伍。即有一整套体现学校特色的办学经验(办学思想、理念),有一支实现学校特色的干部、教师队伍。此时,构建以科研为先导的管理机制就成为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有力保障。教育科研是形成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只有对学校办学特色进行科学论证、系统研究、反思调整,才会实现特色学校的建设目标。每一所特色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但是他们又有共同点,那就是因校制宜,确定发展的生长点。学校经过单项特色的发掘,使学生学有所长,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继而将其拓展成为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归纳起来特色学校的建设可分三步推进: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所学校在稳定中发展,往往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提高,而局部突破只要持之以恒,聚焦优势就能发展为学校的个性特点,成为学校特色。它来源于学校实际,同时又超越了学校的现实。就总体而言,我市特色学校的建设大多处于特色项目阶段,亟待向纵深推进。

第三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化阶段——优质(示范)学校

第三阶段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高级阶段,为核心化阶段。在此阶段学校发展从特色走向全面优质。学校要做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影响其他学校,成为优质(示范)学校。这类学校的特点是:向外辐射,带动一片。优质(示范)学校要把自己的特色经验与先进理念向外辐射,向外输送人才(干部、教师),带动一批学校的发展,成为一个办学联合体的核心。优质(示范)学校向外辐射的进程可分为三个步骤:输出人员管理——优化其他学校——形成区域教育共同体。优质(示范)学校的发展不能仅靠外延扩张和数量、规模取胜,而是要追求内涵提升和质量、效益优化。为了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学校发展张力,优质(示范)学校要把自身特色、办学优势最终铸造成学校品牌。而学校的传统积淀、文化氛围、办学理念、学风、教风等内涵要素就构成了学校品牌的根基。只有设计、创建和管理好学校品牌,才能保证学校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优质(示范)学校是由特色学校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发展过来的,这些学校往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校历史,在一个地区拥有很高的社会声誉。我市虽有一批示范性学校,但其内涵有待丰富、充实和提高。

学校的内涵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是一级级成长台阶的跨越,从现实的学校发展状态来看,其成长的速度和程序也是有差异的。由于影响学校成长的内外部因素和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实践中并非任何一所学校都能不断跨越进入核心化阶段,成为优质(示范)学校。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无法逾越规范化建设的初级台阶从而达到个性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全面优质学校的成长必然经历规范化、个性化和核心化这样三种发展状态。

三、学校内涵发展的路径取向

学校内涵发展远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命题,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在学校实践中实现内涵发展有着种种途径和取向,从上述内涵发展的界定和意义来看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学校发展前景规划:学校发展前景规划不能等同于目标。一般而言目标是针对未来特定的时间内可以具体明确评估的努力方向。目标是前景规划的一部分。学校发展前景规划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核心理念,另一部分则为未来的蓝图。后者体现目标性内容,前者体现价值体系。学校发展前景规划概括了学校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具有独特性、前瞻性,要准确地反映学校的核心价值。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首先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一道形成学校发展的前景规划,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将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的理想融入自己的实践活动之中,将怎样办学校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南。从校长的角度来说,着眼于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进行学校发展前景规划管理,也就是通过教师参与讨论,对学校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结合个人价值观与学校发展方向。学校发展前景规划形成后,学校应着力将前景规划转化为学校具体的发展规划,将办学的基本理念和学校发展目标用规划和行动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引领和规范全校教职员工的行为。

2.课堂、课程、教师、学生: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体现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品质与特征。学校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就在于其构成要素有着显著的不同。正是由于课堂这样一个学校最基本、最普遍的细胞的存在。由于课程这样一个独特形态的载体存在,由于教师与学生这样的人物角色和特定行为的存在,才使得学校成其为学校。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要在这样的四个方面狠下工夫做大文章出新成果。

课堂改革。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战场,因为在课堂上课程改革的成果得以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形态得以反映,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得以显现。不涉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内涵发展是不存在的,没有引发课堂行为变化的学校内涵发展是浅表化的。从当今来看学校需要把注意的焦点进一步转向课堂,借助于课堂教学改革使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行为经由反思提炼转化为课堂教学智慧。新课程需要新课堂,新课程文化需要具体表现为新课堂文化,课堂真正变化了学校才是真正有“内涵”了。

课程开发。课程是学校施教的载体,是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记得当年林语堂先生曾说过:教育学研究哪些内容我闭上眼睛也能想得出不外乎谈谈课程说说教学之类。这席话一方面说明教育学研究内容的褊狭,另一方面也说明课程其实是学校中的重要成分。没有了课程失去了教材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校内涵发展离不开对课程的深入探究和具体实施。当今学校的内涵发展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推进来看,主要是关注课程开发。这不仅要求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而且要将“二次课程开发”当作教学的日常行为。“一次课程”是由学科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根据经济社会的要求和学科的特点开发以教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二次课程”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教学的特定条件开发以教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每次备课当作是自己的一次课程开发,当作是自己对教学的重新设计,要在开发与设计中反映新课程的要求、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成长。课堂是学校的具体场景,课程是学校的基本载体,教师与学生则是学校中的人的因素。没有教师观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角色的调整就谈不上学校的内涵发展。这里讲教师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一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二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内涵发展既要考虑在学校中如何创设种种条件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切实适应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要考虑如何在学校中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使教师真正胜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要求,真正理解和自觉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

学生发展。内涵发展的落脚点是学生通过发展带来身心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在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更多地走进学生心理世界,理解学生的文化特征,体验学生生存状态,把握学生的生活方式,使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课程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德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师生交往与对话更进一步走进心灵。

3.良性运行机制: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

学校内涵发展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形成一定的行之有效、高效快捷、良性运行的机制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要基础与前提。学校运行机制既包括工作方式也包括工作方式运行过程以及运行所依赖的组织机体。

理念、制度、方式、机构是学校运行机制的几个关键要素。从学校运行的理念来看,以内涵发展作为立足点学校需要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放在突出位置,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参照。无论是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还是进行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等工作都需要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并借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将其落到实处。

从学校运行的制度来看,以内涵发展作为着眼点学校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发展、靠制度促进发展。既然学校内涵发展主要是通过课程、课堂、教师、学生来实现的,学校内涵发展就需要考虑在这些因素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哪些制度,已有的制度能否起到保障作用,如果不能的话还需要建立哪些新的制度,新的制度建立后能否构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制度体系等。

从学校运行的方式来看,以内涵发展作为目标学校需要考虑开展哪些活动,借助于何种渠道或途径将内涵发展推向深入。如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战场,学校就需要有意识地对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进行设计,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如何展开教研组之间如何展开合作,教师教学反思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教师经验交流如何落实。再如在管理方式、奖励方式等方面需要做哪些变革。诸如此类的考虑与设计是内涵发展得以落实的前提。从学校运行的机构来看,以内涵发展作为指向学校需要考虑在组织机构上要做哪些调整,需要新设哪些机构,学校现有机构之间是否都能起到促进内涵发展的作用,如果不能的话需要在职责上重新做哪些分工,各机构职能边界如何划分等。学校运行机制的转换与创新是当今学校内涵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积累办学实践经验,建立有助于学校内涵发展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重要使命。

4.学校教育科研: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学校内涵发展是一种内源性的发展,其发展的重点是学校内部的软性因素,发展的动力也来于学校内部,是在学校内部由学校内部原动力驱动的发展。学校要获得发展的动力支持保证内涵发展的健康、协调、稳定,就需要高度关注学校教育科研,通过科研找准发展的定位,明确发展的路径,理顺发展的关系,探索发展的举措。“科研兴校”、“校兴科研”的提法由来已久,但在一些学校科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能真正使得学校兴盛起来。

学校内涵发展给科研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要求学校教育科研必须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分析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寻学校教育教学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矛盾,在破解学校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科研的“升级换代”,实现学校的变革与进步。在这其中涉及对学校教育科研如何理解的问题。在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至少从这样三方面来开展:一是研究当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二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中观和微观问题;三是研究学校自身发展问题。我市中小学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类研究上也就是将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而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校本研究或校本教研主要是从这类研究着眼的。第三类研究也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类型。这类研究关注学校到底如何发展传统优势,有哪些面临的挑战,寻求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使学校办学水平有所改进和提高,学校发展有哪些潜在或显在资源,如何在发展中整合这些资源,什么样的发展速度和力度是教师能够承受的,教师在发展中有哪些忧虑如何解决这些忧虑如此等等。这类问题其他人无法给出答案恰恰需要学校自身加以回答和解决。从内涵发展的要求来看学校应进一步加大第三类研究的力度,不能仅仅将学校教育科研定位在第二类研究上,要注意将第二类研究的成果转化在第三类研究上,在身边教育教学问题的破解中明确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与路向。在学校内涵发展中三类研究都需要有所关注。虽然我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点毫无疑问应该是后两类,但若没有对第一类研究的关注,第二类和第三类研究就有可能失去方向和目标。我们不提倡基层学校将研究重点放在第一类问题上,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完全放弃第一类研究,对教育重大问题的适度关注与探讨,对教育理论成果的适当占有和评判,对教育发展趋向的适时把握与分析,不仅对于做好另两类研究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对于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在提倡校本研究或校本教研时如何不窄化学校教育科研的范围,如何处理好三类研究之间的关系是今天我们在启动学校内涵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5.和谐的学校文化:学校内涵发展的人际生态环境

和谐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人际生态环境。人际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是被当今企业管理所证实了的一个命题。在学校内涵发展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情感关系,没有和谐的学校文化,没有学校内各组成要素的协同配合,就难以实现持久和健康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营造温馨和谐的学校文化,形成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学校要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因为当今社会人的情感需要在家庭和工作单位有所依托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情感上的缺失与断裂。从学校内涵发展的角度看,学校要通过和谐的文化留住员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要在陌生人社会中营造温馨融洽的氛围;从建筑心理学的角度看学校要创造人与人进行沟通的适宜空间;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学校要通过信息的分享与沟通形成合力。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创设学校文化的必要和重要。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环境,内涵发展需要有协调的内部环境。有了和谐的学校文化和教师之间相互的情感支撑,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课堂教学变革都有了可靠的保障和空间,学校的内涵发展才会切实落到实处。

(许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内涵发展为导向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校本研修班心得体会
(538)创建绿色生态学校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
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
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内涵、价值及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