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展飞——《一纸空文,能否真正减负》

      最近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文件。说实话,我连打开看看都没看,就知道,又是一纸空文,正如王戎,站着不动,看一看,便知道那李子必定是涩的。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上级部门第几次下发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文件了。作为一名好事者,本着内事不明问百度的精神,我去百度了一下:

       ●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就发布规定,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2000年,教育部再次下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

       ●2004年,教育部再次提出新形势下的减负措施——“五坚持、五不准”,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严格执行。其中就包括了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等规定;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减负”作为教改的重要目标;

        ●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

        原来,在三十年前,我们就开始“减负”了。结果呢?有目共睹。

       坦诚地说,上级部门释放的这种善意,无可厚非,然而操作实有难度,效果可想而知。毕竟,在整个应试教育的体制根基尚未改变的语境下,单靠减负令单兵突进,难免陷入积重难返的尴尬,治标不治本。换句话说,只要高考还存在,只要社会竞争还存在,恐怕“减负”永远是一个顽疾,无药可救。

       教育,是千家万户关注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中国父母喊出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恐怕在世界上也找不出第二个。中国孩子的学业负担重,我们从几十年前就知道了,为什么到现在依然没有改观?仔细想来,不外乎这么几方面原因:

       首先,从就业的角度,用人单位过于注重学历尤其是第一学历,导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地位难以撼动。素质教育虽然提出了这么多年,但是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至今没有一个评价标准,家长一脸茫然,老师们其实也一样。

        有了就业和高考这个风向标和指挥棒,进名校便成了家长和考生的首要目标。要想考名牌大学,先读重点高中,要读重点高中,先读重点初中……依次类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名牌幼儿园都会被挤破了门。

        同样,作为承担教育任务的学校,又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着升学率降低的风险主动给学生“减负”?一旦升学率降低,不要说家长和学生不答应,恐怕连要求学校减负的上级主管部门也不会答应。所以,一种怪象就出现了,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一方面又死盯着学校的升学率不放,这正应了那句“既想马儿跑得快,还想马儿不吃草”的老话,着实让人尴尬。

        长期以来教育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竞争的加剧。这样的竞争反映在教育上就使学生的负担加重。家长没有别的方法,优质教育资源很有限,如果从起点就不能享受到应有的优质教育,那么将来的发展也就没有什么指望了。这可以从我们农村学生进入到名牌大学的比例看出来。这种不平衡导致家长的焦虑情绪,这些焦虑情绪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加重课业负担。

        如何真正解决学生负担加重的问题呢?在我看来,在相当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这个问题无解。

       要想真正解决,要从源头上的就业问题上开始。可以预计的是,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用人单位依然会优先考虑“211”“985”“双一流”高校的学生,重学历、轻能力的怪象将会依然长期存在,职业教育依然会存在“叫座不叫好”的现象。如果有一天,社会用人单位的意识,能够从“重学历、轻能力”的怪圈中转变为“重能力、轻学历”,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得到重用,让学历不再成为羁绊个人发展的绊脚石,或许这一问题才能有解决之日。

        而这种观念的转变,恐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且需要国家的大力引导,单靠个人和学校的努力,断无可能。

       禁令式做法多多少少让人想起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想改变教育现状或试图渐行素质教育是不现实的。多次的实践已证实。每一个教育禁令的落空,都是一次提醒,都是一个教训,都是一个警示。摆脱禁令式思维,是冲破应试教育“篱笆”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要想改变中国学生的负担重的现象,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用釜底抽薪、壮士断腕、推倒重来这类词恐怕都不为过。满足于挂在墙上,满足于对付舆论的压力,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或者说是“自欺欺人”,与掩耳盗铃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减负,一个很美好的梦想,不光要有想法,更要有勇气,否则,就只能是“梦”和“想”,终究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期待三十年后,我再看这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愿吧。

        五月十三日晚写于青岛国开二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正确看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孙云晓与张志勇对话:中小学生“减负”为何越减越重?
关于初中过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报告
“减负”试点工作宜慎行-走向自组织-中国教育人博客
防控近视纳入政绩考核关键在落实
减负 提质 增效 打造高效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