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上海市各校高二下学期期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汇编
userphoto

2023.03.01 浙江

关注
——
一、文言文阅读
(2022·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二)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汉书·李广苏建传》)
3.翻译文段(一)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析两个语段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相同之处。
(2022·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②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③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3)乃幽武置大窖中(                     ) (4)如惠语以让单于(                 )
6.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1)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2)请毕今日之欢
(3)其后楚日以削                    (4)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
C.(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
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兵挫地削 B.见犯乃死 C.何以汝为见 D.忠而被谤
8.把甲文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9.分析甲文第③段的作用。
10.请结合选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2022·上海·华师大二附中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许衡,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②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凡丧祭娶嫁,必徵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③中统元年,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阿合马领尚书省六部事,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④帝欲开太学,以为国子祭酒。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1.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A.灭亡 B.丧失 C.迷失 D.逃离
12.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学者浸盛
A.逐渐 B.渗透 C.假使 D.熏陶
13.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衡言治乱休戚
A.停止 B.吉庆 C.休假 D.离弃
14.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相其动息以为张弛
A.察看 B.扶助 C.教导 D.治理
15.下列选项中,为第②段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B.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C.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D.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16.把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17.请根据原文内容填写下表。
事件(请加以概括)
特点(请填写两个四字句)
倡导乡人婚丧嫁娶要依礼而行
严守礼法,教化百姓
面对权倾朝野的阿合马,毫不退让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教导有方,爱生如子
(2022·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屈原列传》(节选)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二)
《苏武传》(节选)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8.解释下列加点词
(1)屈平既嫉之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6)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7)而收系张胜
(8)马畜弥山
(9)空以身膏草野
(10)复举剑拟之
1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被发行吟泽畔 B.畔主背亲 C.头县北阙 D.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20.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兵挫地削 B.外欺于张仪 C.何以汝为见 D.而自令见放为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2.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请结合语段(一)予以分析。
23.语段(二)画浪线部分苏武对卫律的斥责很有逻辑,请加以分析。
(2022·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汉书·苏武传》(节选)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武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二)《后汉书·班固列传》(节选)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①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注】①亹亹(wěi):不倦。
24.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罪
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D.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
25.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举贤以自佐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子卿尚复谁为乎
26.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单于壮其节  ②天雨雪  ③得夜见汉使  ④反欲斗两主  ⑤诚甘乐之  ⑥杖汉节牧羊  ⑦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⑧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B.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C.①⑤/②⑥/③⑦/④⑧ D.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8.下列对选文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B.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C.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D.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29.范晔评论《汉书》“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大意是说《汉书》有“缺少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的不足之处,请结合选文(一)谈谈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并说明理由。
(2022·上海市东昌中学北校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0.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抑本其成败之迹(      )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
31.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    )
A.必 B.则 C.其 D.乃
32.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
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
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3.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2022·上海市东昌中学北校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绂传
①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②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③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②也。客以红氍毹③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④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节选自《明史》)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估客:商人。③氍毹(qú shū):毛织的地毯。
35.解释下列加点字。
(1)除中书舍人(     )    (2)俟黔公与求则可耳(     )
3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洪武中,坐累戍朔州(   )
A.定罪    B.因为    C.犯罪    D.获罪
(2)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   )
A.照顾    B.顾忌    C.顾及    D.考虑
37.本文③④两段分别叙写了王绂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绂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2·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38.解释下列加点字。
(1)屈原既绌(              )         (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3)时秦昭王与楚婚(              )   (4)形容枯槁(                 )
39.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屈平属草稿未定
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亡走赵,赵不内
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41.《屈原列传》在评价《离骚》时着墨甚多,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022·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高二期中)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郡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这使大家都感到自己不如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
C.做了太中大夫的贾谊,主张变更秦朝的法度,并且出台了一些由文帝起草的变法律令。
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做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终未被文帝采纳。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45.结合所学的《屈原列传》以及选文对贾谊生平经历的叙述,说说你对贾谊“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一句的理解。
(2022·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46.加点字解释。
(1)平伐其功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顷襄王怒而迁之        (4)被发行吟泽畔
(5)是以见放        (6)而蒙世之温蠖乎
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平之作《离骚》        邪曲之害公也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以浮游尘埃之外
C.顷襄王怒而迁之        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D.战于蓝田        使于齐,顾反
4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母者,人之本也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
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致使品行不正的小人混淆黑白、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C.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
D.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
51.翻译句子。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52.选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2·上海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①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峨,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垫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②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③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时余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靴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53.可填入第①段和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  也 B.哉  也 C.矣  哉 D.也  矣
5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写出了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因为广州起义的胜利,受到鼓舞,激励了土气,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B.第二段作者对烈士们的修墓编史进程缓慢感到悲痛,指出了民国建立以来的长期时局不宁,是导致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重要原因。
C.第二段中“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即使司马迁在世也难以完全写尽广州起义中的烈士事迹表现出作者对革命烈士的强烈讴歌。
D.第三段中作者正要桂林督师讨贼,“贼氛方炽,杌靴之象,视清季有加”,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清世之志”的强烈远超于三十年前。
55.对第①段画线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四句运用了整散结合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悲壮之气。
B.这四句运用了对偶、对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C.此句以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这次战役的悲壮场面。
D.热情赞颂了烈士们勇于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
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亥,即辛亥年,属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其中,“辛”为十天干之一,“亥”为十二地支之一。
B.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
C.史迁,即司马迁。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
5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58.作者是怎样评价辛亥广州起义的历史价值的?(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
1.(1)啜:喝;(2)温蠖:尘滓重积的样子;(3)益:逐渐、渐渐;(4)论:判罪。
2.A
3.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4.(1)典型的人物语言描写。选段(一)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现了屈原舍生取义、不愿折节保身,誓死同黑暗势力斗争的不屈人格;选段(二)面对卫律以富贵利诱,苏武一番义正辞严的指斥,展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
(2)鲜明的对比手法。选段(一)将渔父的圆滑的处世之道与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以死明志的人生态度对比,展现了屈原的高洁和不屈。选段(二)通过张胜、卫律与苏武的对比,展现了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啜:动词,喝。句意: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
(2)温蠖:形容词,尘滓重积的样子。句意:蒙受外物的污染。
(3)益:副词,逐渐、渐渐。句意: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
(4)论:动词,判罪。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①介词,用、让。句意: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②介词,用。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B. ①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可不译。句意:于是他写了《怀沙》赋。
②助词,的。句意: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C. ①助词,表被动。句意: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②动词,看见。句意: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D. ①动词,成为。句意:我与你结为兄弟。
②语气词,呢。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呢!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至于”,到;“被”,通“披”;“颜色”,脸色;“形容”,形体面貌。
4.本题考查学生人物塑造手法的鉴赏能力。
注意是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相同”之处。
(1)典型的人物语言描写。
选段(一)中,描写了屈原与渔父的一段对话,面对渔父“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的劝说,屈原回答,“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虽然身处厄境,但在人生立命的大节问题上,其原则立场却是一贯的,决不苟且。在屈原看来,常人都懂得,刚洗了发,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洗了澡,要抖去衣服上的污屑,以保持自身的清洁。那么,一个自身清白,正道直行的高洁之士,岂能为名禄地位而改变节操,丧失自己崇高的人格和政治信念,被污浊的社会风气浸染呢!所以,屈原以“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明志,宁愿舍生取义,葬身鱼腹,不愿折节保身而瓦全,显示出决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的伟大人格力量!
选段(二)中,当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当卫律以富贵利诱时,苏武一番义正辞严的指斥,显示了高尚的气节,“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见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选段中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
(2)鲜明的对比手法。
为了表现屈原的人生追求,选段(一)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另一个是“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渔父。从渔父劝屈原的话“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可以看出渔父推崇一种圆滑处世的态度,这种圆滑体现的是一种君子处世的人生态度,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但是这种态度未免过于圆滑,有随波逐流之嫌。至于屈原,其志气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以死明志。通过渔父与屈原的人生态度对比,展现了屈原的高洁和不屈。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段(二)中着重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张胜在死亡面前没有坚守气节;“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卫律以丧失气节的投降换取荣华富贵还沾沾自喜。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参考译文:
(一)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二)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汇编不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武、张胜、常惠出使西域
苏武牧羊的典故
每天认识一位古圣先贤149:苏武
苏武牧羊的故事
必修Ⅳ《苏武传》文言知识梳理练习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5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