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备考思维 | 命题与答题的双向评价——以2022年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为例
userphoto

2023.03.01 浙江

关注

高考

    备考

高考命题与答题的双向评价

——以2022年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为例

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   李旭山

摘  要: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存在尊重学理不足、反映思维规律欠缺、示范性不强的问题,这是命题和教学缺乏交流的结果,也是教学和命题难以交流的原因。因此,应在命题和答题之间进行双向评价:揭示答案规律,完善答案内容,调整答案顺序,形成“教学答案”。本文从递进逻辑下的命题与应对、对比视角下的命题与应对、揭示关系下的命题与应对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考命题;双向评价;修改答案;再写答案;信息类文本阅读  

每年高考结束后,命题方都会做一番高大上的说明,新一届师生都会奉参考答案为圭臬,亦步亦趋地进行教学和训练。然而,命题和答题之间很难达成有助于教学的交流,尤其是主观题方面。比如,关于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人似乎并不了解考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思想态度;考生大多也不能领会命题人的学理追求,或觉得参考答案水平太高学不来,或觉得只要把握住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不会得低分,或觉得只要会快速筛选对应信息作答就差不到哪里去。若要改变这种状况,一线教师可以从命题视角研究试题,最终达到如下效果:

命题:设问题尊重学理→制答案反映规律→考学生体现示范。

答题:确定角度→筛选信息→优化语言。

命题和答题实现双向评价:揭示答案规律,完善答案内容,调整答案顺序,最后,形成“教学答案”。

一、递进逻辑下的命题与应对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和设题,通常绕不开“递进逻辑”这一表达核心和阅读核心。考场情境下的快速阅读,面对的是全新的信息和陌生的问题,能够发现和把握文中的递进逻辑则是实在的收获。抓住递进逻辑设题是命题人对学理、考生和考场情境的尊重。面对这种设题,考生应学会领会命题人的良苦用心,依据递进逻辑答题。因此,递进逻辑的发现和运用,是命题人和考生应该达成的默契。因此,我们要揭示参考答案的递进意义,理出递进规律的答案顺序,最终形成体现学理的“教学答案”。

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5题:

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①能够起到如实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③可以引发国外读者关注,并得到其认可,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命题点评】命题抓住了材料的核心问题,抓住了读者的基本期待。

【答案点评】答案要点清晰明了,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待进一步梳理。

【修改答案】答案可调整为②③①,形成由近及远的顺序:作品处理标准,吸引读者标准,传播文化标准。

【修改理由】“作用”“影响”“意义”“评价”这类试题的答案通常有两种逻辑顺序:时间与空间的并列顺序;由直接到间接的递进顺序。因此,②③①的顺序是由直接到间接的顺序:对作品的处理,对读者的吸引,对文化的传播。

       2022年北京卷第5题: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让古籍“活”起来。

  【答案要点】①古籍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属于文化遗产。②一些具有很高价值的古籍因稀有而被珍藏在图书馆里,读者很难看到。③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

  【命题点评】为什么让古籍“活”起来,根据常识只能答出第①点,如果结合材料,还可找到古籍“死”的具体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活”的原因。

  【答案点评】从答案中,我们提炼出这样的结构:“什么东西”—“藏在哪里”—“让大家看看”。虽说这一结构反映了交流的普遍规律,但对回答“为什么”不太明确。

  【修改答案】①古籍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但不为大众所了解,因此要让它“活”起来服务于大众。②一些古籍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看到,因此要让它“活”起来与读者见面。③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有一定局限,因此要让它“活”起来并进行传承性保护后进而推向大众。

  【修改理由】三“活”对应三“死”,“死”“活”之间建立因果关联。明确三个原因,回答题中的“为什么”。先总(①)后分(②③)是基本顺序。

  【再写答案】①“活”的目标:让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的古籍服务于大众。②“活”的前提:深藏图书馆,原有保护措施下读者看不到。③“活”的手段:传承性保护让古籍自身活下来。这三点也可概括为:“活”的意义、“活”的困难、“活”的办法。

  【再写理由】用“目标、前提、手段”这一递进逻辑,更能体现出普遍性规律,更能显示母题的意义。因此,把参考答案中②和③的部分内容合并为“前提”项。

  运用递进逻辑通过分类进行排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分类排序思维是人类的基础思维。因此,利用高考题来训练分类排序思维,有助于学生总体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对比视角下的命题与应对

  近年来,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多选文化、文明类话题。这类话题的行文都喜欢使用对比思维。纵向比较文化文明的发展变化,横向比较文化文明的深刻差异。因此,设题自然避不开对比。然而,参考答案却没能很好地完成对比任务,考生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思路答题。参考答案和学生的作答,都没能很好地使用对比的方法,也没能得出鲜明的对比结论。因此,笔者提出的训练原则是: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对比的任务,得出对比的结论。

       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4题: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①霍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②杨将忠实原著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

  【命题点评】命题抓住了材料的核心问题,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化、文明话题讨论的核心思维:对比。

  【答案点评】答案按照原文阐述了两位翻译家各自的追求及风格,但是没能很好地用对比思维作答,任务完成得不够彻底。

  【修改答案】①霍追求在艺术性方面整体上最大程度地接近原著,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②杨追求全方位地忠实于原著,在篇章和字句诸方面都进行细致翻译,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

  【修改理由】突出对比,纠正修改参考答案中对比意识不突出、对比对应点不清晰的缺点,增强答案的教学特性。

  2022年上海卷第7题:

  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①相对材料一,材料二更全面,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三方面明确科学的特征,并以此作为判定标准,全方位考察经济学的科学性。②论证过程更注重分析说理,抓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一关键,辨析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③论证更完善,在否定经济学是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指出其独特价值。④并且语言表达更为严谨,因此,材料二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答案点评】答案除了要点④说服力不强外,其他几点都说到了要害之处,但对比效果不突出。

  【再写答案】材料二更有说服力。①材料一只从研究方法角度论证经济学的科学性;材料二则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三方面加以论证,全方位考察经济学的科学性。②材料一只看到经济学中确定性、单纯性的一面;而材料二同时看到了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③材料一只重视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共性;而材料二在认可共性的前提下揭示了二者的本质差异,其差异正好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

  【再写理由】这是一个辩论性问题,因此,要突出对比效果,争取以压倒性优势,显示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统一的优点,求得合乎规律的教学示范性。

       2022年浙江卷第9题:

  概括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士人:兴趣从仕途转向饮食,促进饮食发展。②技术:中华饮食历史悠久,明清时代饮食技术得到大发展。③理论:长期的实践经验发展成系统理论。

  【命题点评】命题抓住了对比这一文章的核心思维。既有横比也有纵比,符合“发展”话题的要求和思维规律。

  【答案点评】“发展”则意味着具有阶段性。“士人”“技术”“理论”三个清晰的角度恰好形成了时间承接和逻辑承接的关系。

  【再写答案】摆脱禁忌:士人摆脱儒家传统束缚,将兴趣从仕途转向饮食,并形成一种风气(“敢吃”)。掌握技术:明清时代食物种类增多、农作物产量提高,因而饮食技术得到大发展(“会吃”)。形成理论:长期实践经验发展成系统理论(“通吃”)。

  【再写理由】参考答案,用名词从事件主体角度提示;再写答案,用动词从事件本身角度提示,更能体现出文化的“发展”。

       对比的基本方法是:强化对比的对应点,尽量多寻找可比点。离开这两个基本方法,就无法真正完成对比任务。

      三、揭示复杂关系下的命题与应对

  关系的梳理和辨析是高考阅读的常见任务。以往设题重视概念或问题之间的“单边关系”,而不会涉及“多边关系”。2022年的命题不仅保留了“单边关系”设题,还出现了“多边关系”的设题,这无疑增加了设题的难度和答题的难度。

      2022年全国乙卷第6题:

  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意义:开普勒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能够促使更多的科学家去探寻雪花的奥秘,这些研究可以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启示:①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尝试利用专业知识去解释问题;②应该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

  【命题点评】命题谈“意义”是揭示因果关系,往往需要建立“一因多果”的关系。谈“启示”是揭示类比关系,类比关系追求多点相似、多点可比。

  【点评答案】答案的意义答得好:体现了“一因多果”的关系,且要点之间正好形成了由直接到间接的关系。启示答得不好:一方面,本材料作“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论据缺乏典型性,雪花的“现象”和“本质”并不存在相反的关系,只是“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另一方面,“应该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是已有认识,而不是本语境下的启示。因为“启示”一般建构如下关系:启示者让被启示者有新发现,而不是老认识;启示者反映内涵,被启示者体现外延;启示者反映元智慧,被启示者体现应用智慧。“应该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显然不是新发现、外延、应用智慧,因此不可作为答案。如果改为“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并非易事”会好得多。

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③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

  【答案点评】参考答案大而空,突出的是愿望和原则,对“如何推动”缺乏操作性,忽略了文章对各种关系的揭示。对题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解不全面。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能离开当代诗歌创作而独立实现,因此,答案必须将当代诗歌创作纳入思考范围,而当代诗歌创作现状触发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再写答案1】①当今诗歌评论:发掘阐发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用古典诗论来批评鉴赏当代诗歌。②当今诗歌创作:遵循古典诗论的要义;汲取古典诗歌的营养。③中西诗论互鉴:促进当代诗论的发展,指导当代诗歌的创作。

  【再写答案2】①当代诗论和当代诗作,要发掘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汲取古典诗歌的营养。②当代诗论和当代诗作,要发掘古典诗论的理论价值,借鉴古典诗论的鉴赏智慧。③中西诗论互相借鉴,促进当代诗论的发展,指导当代诗歌的创作。

  【再写理由】领会写作意图;注重多重关系;突出操作性:应当以今为经,以古为纬,即当今的诗论、诗作分别与古代的诗论、诗作建立关系。

  “关系”设题,从“关系”的本质角度看,有相容关系、统一关系、矛盾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从“关系”的亲疏程度看,有紧密关系、一般关系、疏远关系、无关系。从“关系”的复杂程度看,有单纯关系、多重关系、复杂关系。这些“关系”命题的出现,应该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

结束语

      递进、对比、复杂关系,组成一个命题的系统,也是学习的系统,三者本身存在难度上的递进关系递进,是具有过程感的逻辑,读者在阅读进行中就能体会和捕获。对比,集中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不管是纵向比还是横向比,读者都需要重视那些林林总总的对比意义。复杂关系,反映概念之间、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往往要思考某一概念或问题,进而牵扯出多个概念或问题,读者自然要跟上作者的思路。

  信息类文本被选为高考阅读材料,应具备如下条件:既体现话题的专业化思维,又适合大众的“科普”;考生阅读后,既有新鲜知识的积累体验,又有熟悉逻辑的重逢感受。因此,命题及答案制作既要尊重文本学理,也要尊重思维规律;日常教学及答题训练要不断揭示规律、运用规律,并将规律提炼为常识,力求找到集学理、规律、示范于一身的教学答案,养成“确定角度、筛选信息、优化语言”的答题习惯。

主编|葛宇虹   副主编|张莉莉   编委会主任|张万利

  策划/编辑 | 吉萍   赵晓文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0315高考复习:新高考卷第4、5题——信息类文本解读(下)
申论高分技巧之申论材料与题型之间的关系_申论大湿朱华
理清“关系”的重要性(记叙文阅读技法指导)
【干货时刻】中考专题:近现代国际关系
判断推理:带你走出假言命题的“包围圈”
2020备考--重温经典十年--电化学.pdf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