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1](P137),具有形式上的固定性、意义上的完整性,在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频繁,深受喜爱。

成语用于今却源于古。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古代的书面语,二是古代的口语。源于古代书面语的成语,有的出自于书面记载的上古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买椟还珠”;有的源自古代的历史逸事,如“负荆请罪”、“闻鸡起舞”、“四面楚歌”;还有的取自古代诗文,如“诲人不倦”、“人杰地灵”、“勾心斗角”。来源于古代口语的,如“得过且过”、“一不作二不休”。

从成语的来源,我们不难看出,成语和古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现象,其中包括语法现象。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一、“之”、“者”、“所”在成语中的保留

1. 之

“之”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虚词,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三:一是,连接定语与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二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取消主谓结构独自成句的可能性;三是,作提前宾语的标志[2](P194)。这三种用法除第一种偶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外,其他两种几乎不再使用。但是,这三种基本用法都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例如:

济世之才

“才”是才能的意思,动宾短语“济世”用来修饰“才”,“之”起连接修饰语“济世”与中心语“才”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同类的还有“万全之策、害群之马、不刊之论、一丘之貉、一面之词、乌合之众”。

秦晋之缘

“缘”是“姻缘”之义,领属于“秦晋”,表示这一段姻缘是秦、晋两国之间的。“之”字连接了定语“秦晋”和中心语“缘”,可译为“的”。同类的还有“他山之石、君子之交”。

言之有物

连词“之”用在主语“言”和谓语“有物”之间,取消了主谓结构“言有物”独立成句的可能性,让其作更大的句子的一个成分。例如在“他的话言简意赅、言之有物”中,“言之有物”作谓语。这里的“之”,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对应的词,可以不译。同类的还有“言之有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何罪之有

“何罪”是谓语动词“有”的宾语,正常语序应是“有何罪”。成语“何罪之有”中宾语“何罪”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用“之”做以标记。

2.者  所

辅助性代词“者”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之一是附着在非名词性的词或短语之后,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这种用法一直保留在成语之中。例如:

适者生存

“者”附着在动词“适”之后,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作整个短语的主语。就“适者”的内部来看,“者”字有一定的指代作用,指代发出“适应”这一动作的人或物。同类的还有“来者不拒、近朱者赤、来者不善”等。

一般情况下,名词是不能与代词“者”组合成“者”字词组的,但当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时,就可以和“者”字相结合。[3](P63)例如:

能者多劳

“能”本是“能力”之义,这里放在“者”字前面,活用为动词,表示“有能力”,“能者”形成“者”字结构,指代有能力的人。

辅助性代词“所”附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组合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例如:

所见所闻

“所”附着在动词“见”和“闻”之前,组合成两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整个联合短语的前后两项,这里的“所”指代动词“见”和“闻”的对象。

不知所云

“所”字用在动词“云(说话)”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所云”,作“知”的宾语,“所”字代指动词“云”的对象。同类的如“不知所措、一无所知、尺有所短、无所不知”。

二、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保留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汉语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但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1. 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在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作一般由动词充当的述语,这种现象被保留在成语中。例如:

衣锦还乡 口蜜腹剑 不衫不履

“衣锦还乡”中的“衣”、“锦”本都是名词,其中“锦”的意思是锦缎、锦绣,“衣锦”,两个名词连用,“衣”活用为动词(意为“穿着”)与“锦”构成动宾关系,“衣锦”表示“穿着锦绣的衣服”。

“唇枪舌剑”四字都是名词,“唇枪”、“舌剑”分别构成了主谓关系,其中“枪”、“剑”都用作动词解释说明前面的“唇”、“舌”,这条成语的意思是:嘴唇像枪(快),舌头似剑(利)。

“不衫不履”中的名词“衫”、“履”分别受副词“不”的修饰而活用作动词,释为“穿衫”、“着履”。

这三条成语里保留了古汉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三种情况:一是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而是构成了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衣锦还乡”,再如“披发缨冠、膏唇拭舌、文过饰非”;二是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而是构成了主谓关系,即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口蜜腹剑”,再如“米珠薪桂﹑口蜜腹剑﹑名缰利锁”; 三是否定副词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如“不衫不履”,再如“不蔓不枝﹑不毛之地﹑不胫而走”。

另外,名词活用为动词,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I、辅助性代词“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无所事事

紧靠“所”的“事”字首先由名词活用为动词,然后再和“所”字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动词“无”的宾语,动宾结构“无所事”作整个短语的主语成分,后一个“事”活用后作整个短语的谓语,整个成语可释为“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II、连词“而”前后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如:

“苗而不秀”,“而”前的名词“苗”活用为动词“长苗”;“不蚕而衣”,“而”后的名词“衣”活用为动词“穿衣”。

III、时间名词后面的普通名词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春华秋实

时间名词“春”、“秋”后面分别带了普通名词“华”、“实”,二词都分别用作动词,意为“开花”“结果”。同类的还有“朝秦暮楚、朝云暮雨、先礼后兵、朝钟暮鼓”。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古汉语中形容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动化后的意义,是在此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等意义上增加行动变化的意义。例如:

鸟语花香

此成语中的“香”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在“香”这一性质意义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动作意义,表示散发香味。

高枕无忧

在“高”所表示的状态意义上增加相应的动作意义,变为动词,意为“垫高”,与名词“枕”构成动宾关系。同类的还有“急功近利、集思广益、独善其身”。

2. 使动用法

(1)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是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促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与谓语名词有关的行为动作,表示的是“使某某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汗牛充栋

“汗”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使动词,“汗牛”就是使宾语“牛”出汗的意思。

生死肉骨

名词“生”和“肉”活用作使动词,对各自所带的宾语“死”和“骨”发出“生还”、“长肉”的行为动作,此条成语意为“使死人生还,使骨头长肉”。同类的还有“兵不血刃、汗马功劳、胼手胝足”。

(2)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后,是使它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含有“使宾语怎么样”之意。例如:

丰衣足食

形容词“丰”、“足”活用为使动,表示主语使它们所带宾语“衣”、“食”分别具有了“丰富”、“充足”的性状,可译为“使穿的丰厚,使吃的充足”。

富国强兵

形容词“富”、“强”活用为使动词后,使其所带的宾语“国”、“兵”分别具有了“富裕”和“强大”的性质,可译为“使国家富裕,使军力强大”。这类成语较多见,比如“精兵简政、良药苦口、平易近人、正本清源、安居乐业、深沟高垒”等。

(3)动词活用作使动词

动词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一般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例如:

降龙伏虎

“降”、“伏”都是不及物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而这里却带了宾语,为使动用法,这两个动作都是主语促使宾语发出的,意为“使龙降,使虎伏”。

打草惊蛇

同样,“惊”也是不及物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而这里带了宾语,是使动用法,“惊”这个动作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惊蛇”即 “使蛇惊”。同类的还有“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痛心疾首、动心忍性、腾皎起凤”。

3. 意动用法

(1)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主语把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看成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草菅人命

名词“草菅”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把宾语“人命”当作“草菅”,成语意为把人命视作野草,指统治者滥施淫威,随意残害人命。

幕天席地

名词“幕”、“席”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把宾语“天”当作“帐幕”,将“地”当作“毡席”,此条成语的意思是“以天当幕,以地为席”。同类的还有“鱼肉百姓、枕石漱流”。

(2)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

形容词的意动与使动用法不同,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指使宾语所指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状态,动宾结构隐含着动态的变化,即宾语发生了由原来的不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到具有了某种性质状态的变化。意动用法则是指主语所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指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客观事实不一定如此,动宾结构也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4]例如:

轻财重义

形容词“轻” 、“重”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主语主观上轻视钱财看重义气。事实上,“财”并没有变轻,而“义”也没有变重,只是主语的主观看法。

登山小鲁

形容词“小”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主语(原指孔子)登上东山后,主观上认为宾语“鲁(鲁国)”变小了。显然这只是主语的主观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鲁国并没有因为孔子登上东山而变小。同类的还有“不远千里、羞与为伍、甘之如饴”。

4. 数词的活用

现代汉语中数词不能作谓语,而在古汉语中,数词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可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这一点也保留在成语中。例如:

二三其德 誓死不二

“二三其德”中的数词“二三”活用作动词, 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并且带了宾语“其德”,这条成语的意思是多次改变自己的德行。

“誓死不二”中的数词“二”活用作动词,其意义是在数目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动化意,表“生二心”之意。同类的还有“万众一心、一心一意、人一己百”。

三、名词作状语在成语中的保留

现代汉语中,除了时间名词外的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直接放在动词前做状语,通常要与介词组合成介宾短语才能充当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单独作状语却比较常见。名词作状语,就是一个名词处在动词的前面,不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表示跟这个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工具、凭借、方式、状态等。古汉语中的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等都可以作状语,这些在成语中都有保留。

1. 普通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以下五种:

表比喻。用充当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蕴含的人或事物的性状特征来比拟,可译为“像……一样”或“……似的”。例如:

星罗棋布

“星”、“棋”是名词,分别充当动词“罗”、“布”的状语,“罗”、“布”两个动作分别具有了“星”、“棋”的性状特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像星星一样分布,像棋子一样罗列”,形容数量众多,散布很广。同类的还有“烟消云散、土崩瓦解、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狼吞虎咽、云集响应、风起云涌、水深火热”。

表处所。用充当状语的那个名词来说明动作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例如:

风餐露宿

“风”、“露”分别作动词“餐”和“宿”的状语,表示“餐”、“宿”的处所,意思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行旅生活的艰苦。像这样的成语还有“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山居谷汲、穴居野处”。

表工具。用充当状语的名词说明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原料,可译为“用……”。例如:

车载斗量 木雕泥塑

“车载斗量”中的名词“车”、“斗”分别充当了动词“载”、“量”的状语。说明“载”和“量”这两种动作所凭借的工具分别是“车”和“斗”。成语意为“用车装载、用斗衡量”,带有夸张意。“木雕泥塑”中的“木”、“泥”分别充当“雕”、“塑”的状语。说明“雕”、“塑”的动作所凭借的原料是“木”、“泥”,成语意为“用木头雕刻和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神情呆滞或举动呆板。同类的还有“口诛笔伐、绳锯木断、刀耕火种、舌战群儒”。

表方式。用充当状语的那个名词说明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以……”。例如:

言传身教

“言”、“身”表示“传”、“教”的方式,“言传”即“用言语教导”,“身教”即“亲身示范”,“言传身教”意为“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这样的成语还有“耳闻目睹、手挥目送、颐指气使”。

2. 时间名词、方位名词作状语

成语中的时间名词状语,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时间名词“日”、“月”、“岁”常单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频率、经常性,含有“每日”、“每月”、“每年”的意思。例如:

日就月将

“日”、“月”都作状语,修饰其后的动词,表示动词“就”、“将”所表示的动作的经常性,意为“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同类的成语还有“日新月异、江河日下、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二是时间名词“日”、“月”单用在表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不断发展,意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一天比一天”。例如:

日销月铄

这个成语出自韩愈的《鼓歌》,“销”、“铄”是动词,意为“烧化”,“日”、“月”放在其前作状语,整个成语意思是“一天天、一月月地熔化”,指时光流逝。同类的还有“世风日下、情好日密、日增月益”。

在成语中,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时,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可译为“向……”。例如“左顾右盼”,方位名词“左”、“右”分别直接修饰动词“顾”、“盼”,表示“顾”、“盼”两个动作的方向,意思是“向左看看,向右瞧瞧”。同类的还有“南征北战、东奔西跑、上窜下跳”。

四、宾语前置在成语中的保留

古汉语中宾语的位置有两种,一种是宾语紧接在动词或介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另一种是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即通常所说的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而成语却将其保留了下来。成语中的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

一是,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例如: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何去何从”是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去何从何”,意为“离开哪儿,走向哪儿”。同类的还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时不我待”,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代词“我”作宾语,前置到动词“待”之前,正常语序为“时不待我”。同类的还有“岁不我与、人莫予毒”。

二是,为了起强调作用,借助“之”、“是”把宾语前置,“之”、“是”为提前宾语的标志,无意义。例如:

何罪之有 唯利是图

“何罪之有”,是动宾短语“有何罪”的宾语前置,“之”是将“何罪”提前的标志。“唯利是图”,为了强调宾语“利”,借助“是”为结构标志,把宾语“利”提到动词“图”之前,又在宾语前加范围副词“唯”(惟)以强调动作行为的单一性,构成“唯……是……”句式。此成语的意思为“只图利”。同类的还有“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唯命是听”。

三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如:

“夜以继日”中的“夜”,是介词“以”所带的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之前,正常语序应为“以夜继日”。同类的还有“文以载道、一以当十、一言以蔽之、俭以养德”。

五、结语

总之,成语是人们历代相沿习用的语言精华,它的使用范围异常广泛。而成语又是古汉语的遗迹,其中存留了古汉语的许多内容,包括特殊助词、代词的用法,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和宾语前置。了解这些可以加深我们对成语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学习的最好方法
《文言文知识专题精讲》
中考文言文朗读停顿及词类活用复习指导
汉语语法(二)——文言文语法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