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派山水画鼻祖
2019-09-04 10:36·成志草堂

荆浩,河南沁水(今济源)人,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擅画山水,主张山水画应该“图真”,是第一个以书法用笔理论来论证绘画用笔的人,提倡“笔”、“墨”并重。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 绢本,故宫旧藏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 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指出张璪的山水树石“不贵五彩”。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一空庐。庐山位于江西,属南方山水,而荆浩主要表现北方山水,作此“匡庐图”是否别有含义呢?《匡庐图》,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最早一幅以斧劈皴描绘山石的作品。六朝以来,人们对山水画的要求,所谓“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转于寸眸”(宗炳《画山水叙》),所以唐人某些大而全的理想主义的遗意,在《匡庐图》中仍可领略一二。

本幅画与范宽《溪山行旅图》不同,近、中、远三景并未全部放在画幅的中轴线上,而是将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画面右下角,中间以广袤的水域隔开,与左上方体积庞大的远景主山相对。画家采用“平远”和对角线的构图设计,与宋人《岷山晴雪》十分类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画的影响,这暗示《匡庐图》的成画年代应晚於十一世纪。

主峰由垂直片状的山体结组而成,山石的轮廓用尖锐转折的笔法勾勒,边缘整齐,彷佛刀切割过,渲染则是在巖面内侧施浓墨,靠近轮廓的外侧留白。这一类山巖的造型、笔描与南京栖霞山出土的十世纪浮雕或是传世贯休《十八罗汉图》上的山石相近,带有平面、程式化的风格,因此显现出浓厚的仿古意味。

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雪景山水图》 绢本 设色 纵138.3厘米×横75.5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57期五代时期 荆浩 《匡庐图》
五代 荆浩《匡庐图》*
中国山水画欣赏《匡庐图》
[连载]程大利谈山水画--山水画史略说(二)
经典作品语汇品读 之《匡庐图》——荆浩皴天惊石破 笔墨和德系生生
搜妙创真|北方画派之祖——荆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