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泾川回山王母宫石窟藏着三座石碑刻,个个都是宝物
2022-08-26 16:28·齐居士

在西北的小县城泾川有一座回山,也叫王母宫山,山下的文馆所里有一座房子,叫“三碑室”。顾名思义,这座房子里藏有三座碑刻,个个都是宝物。一般游客是无缘相见的,只有专家学者或懂行的官员才有幸一睹它们的真容。这三块碑分别为宋代的陶谷碑,北魏的南石窟碑,元代的镇海碑。

泾川县城

王母宫山

宫山翠绿

西王母文物管理所泾州珍藏三碑室

在泾川县回山脚下的西王母文物管理所,珍藏着一通宋代《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碑刻,该碑也叫“陶谷碑”“天圣碑”。这块石碑看起来其貌不扬,碑文记述了回山西王母庙悠久的历史,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如果你了解了这块碑刻曲曲折折的“诞生史”,必然会对它刮目相看。这块碑刻于北宋年间,56年间历经反复消磨,三名书法大家轮番上阵书丹,前后三次刊刻,才终于成碑并保存至今。

《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

《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碑额拓片

上官佖《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拓片


四朝元老文坛霸主撰文书丹

《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通高2.83米,宽0.86米,厚0.18米。圆形缩头龟座,梯形碑额上刻有五寸篆书“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文为玉箸篆书,共20行,每行46字,碑文残缺140余字。这是一块宋代碑刻,距今已有1000多年,碑文记述了回山西王母宫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泾川回山上的西王母庙建于汉代,后栋宇毁坏,到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北宋开国名臣张铎第三次镇守泾州(今泾川)时命人在回山上重修西王母庙。

宋太祖开宝元年戊辰岁,也就是公元968年3月,回山王母宫重修工程告竣。看到新修的王母宫殿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张铎喜不自胜,便请66岁的陶谷撰写了《重修回山王母宫颂》。

陶谷,在当时可是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不仅是当时的文坛霸主,而且在官场上地位显赫,此人是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和宋的四朝元老,宋朝的开国元勋,时任翰林学士、刑部尚书加知制诰。

张铎求陶谷撰写碑文,陶谷欣然应允,很快就撰写出了一篇极具文采的千字美文《重修回山王母宫颂》。从现在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出,陶谷不愧是当时文坛的大腕。他的文章清新俊逸,文采飞扬。碑文从《尔雅》中记载西王母说起,下至周穆王、汉武帝,引经据典,纵横捭阖,《易经》《楚辞》《穆天子传》《上之回》《山海经》《竹书纪年》等无所不涉,足以看出他“嗜学强记,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的渊博学识。

《重修回山王母宫颂》对宋以前的有关西王母的历史传说进行了概括总结,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宏伟奇妙的壮丽画卷。文章中记述的有关周穆王驾八骏,宴瑶池,捧王母之觞,及歌黄竹;汉武帝期七夕,会甘泉,降王母之驾,遂荐仙桃等故事极具传奇色彩。从中可以看出,早在汉代,西王母的形象就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很高的位置。这篇碑文中还描写了王母宫山祥云缭绕,大水流过长川的画景;阐述了如何处理官与民的关系,见解独到。

另一座北魏南石窟之碑于民国初年出土于罗汉洞乡王家沟村,它的历史价值极为珍贵。正由于其碑尾落款注明是“大魏永平三年岁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西将军兼华泾二州刺史安武县开国男奚康生造”,所以我们才确切得知南、北石窟的开凿时间和主造者。

泾川南石窟

南石窟寺碑整纸拓本

碑文所书“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从碑载中就能够体会到当时开窟的艰难,这座绚丽多彩的艺术之窟,是经过千百名工匠穷年累月的艰辛劳动而完成的。

其书法成就也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所赞誉:该碑书法“瘦硬通神,风采奕奕。郑文公碑系永平四年,此则三年。足以奴视张黑女,弟畜郑文公”。

从“南石窟寺之碑”的结构可以得知,南石窟开创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系时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奚康生,河南洛阳人,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元老,曾先后出任南青州、华州、泾州、相州刺史,为北魏王朝建立了赫赫战功。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造反,起义规模很大,震撼了北魏王朝。《魏书》载:“康生性骁勇,有武艺”“为当时所服”,因为他勇冠当世,所以从华州(今陕西大荔)刺史任上临危受命进讨泾州,叛乱很快得以平息。平叛以后,奚康生就留在泾州担任了近三年的刺史。也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奚康生动员了全泾州的人力和财力,如“南石窟寺之碑”碑文所言:“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在千百名工匠的辛勤劳动下,终于造就了南、北两座绚丽多彩的佛教艺术殿堂。

“南石窟寺之碑”虽错失了清代金石研究巅峰时期的学术重视,但能幸存并获重新重视仍不失为一件幸事。细审其有着个性鲜明的艺术魅力,点画用笔“丰厚凝重,方折峻利,充满了生命力和刚毅感,富有雄健的魏碑特点”。结字取势匠心独具,字字透过镌刻者的刀锋流露出书写者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罗振玉谓此碑“从分隶出,颇似《中岳庙碑》”,其章法布局有着明显的汉碑意味。“南石窟寺之碑”通篇字形大小参差变化跌宕多姿,整体风格和谐完满。

“南石窟寺之碑”是南、北石窟寺唯一仅存的开窟遗物,不仅成为解读两窟乃至整个陇东造像背景及造像内容最主要的实物资料,而且也是

第三座碑叫元代“镇海之碑”,镇海之碑也叫“八思巴碑”,身高1.85米,碑阴是与正文对照的汉文,已全部脱落。正文是元世祖忽必烈对各种教派、各信徒专门下谕保护的圣旨,文字是忽必烈的老师萨班的侄子八思巴用他创造的文字书写的,故而称“八思巴文”。此碑为国内仅存一二的八思巴文碑,是元代及中国历史上蒙、藏、回、汉等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不朽颂歌,是宗教信仰自由和各教并存健康发展的标志。

原来,这通石碑与大海无关,而与一座名叫“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的古代佛寺有关。这通元代碑刻名称不一,有镇海寺碑、花严海印寺碑、八思巴蒙古文碑、水泉寺碑等不同称呼,实际上均属于一碑。

《镇海之碑》的镇字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镇馆之宝”中的“镇”是同一个意思,即镇抚、抑制、维持安定之意。“海”即海印,为释家“华严三昧”之名。

《镇海之碑》碑原立于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镇海寺(亦称华严海寺)内,为元世祖忽必烈诏令保护华严海寺及水泉禅寺的圣旨。碑高1.85米,宽0.86米,厚0.23米。碑首残损,“镇海之碑”四字中,“镇”字只余下半部。碑文大部漫漶不辨,只上半部约三分之一尚显清晰。

这通石碑上所刻圣旨,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在元上都颁发,宣予管理城镇的各族官员及过往的使臣、军旅的,圣旨是用八思巴文书写的。

元上都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以北,是元朝的夏都,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在此即位,称开平府,中统四年升为上都。忽必烈为什么要从上都给遥远的泾川一座寺庙专门发一道圣旨呢?

原来,公元1277年,泾州镇海寺发生僧侣与蒙古军队的冲突,并很快蔓延成泾州地区不同教派之间,军队与民众之间的大规模冲突,民族矛盾有一触即发之势。忽必烈得到消息后,立即传旨给当地的官员,要求尽快平息动乱。

蒙古大军对于地方的统治向来以铁血著称,此次平叛泾州动乱,忽必烈将采用什么方法呢?

圣旨从元朝的国都发出,一路马不停蹄被送往泾州。泾州在今天甘肃省泾川县,离当时元朝的国都有上千里的路程,然而,忽必烈一点也不担心圣旨的内容被泄密,因为圣旨是用八思巴文撰写的。

因此,圣旨一到泾州,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如果忽必烈派蒙古大军前来镇压,那么,繁荣一时的泾州古城将毁于一旦。然而,后来立于泾州镇海寺前的一块石碑道出了忽必烈对镇海寺僧侣与蒙古军队冲突这件事的态度。

《镇海之碑》八思巴文拓片

石碑上刻有忽必烈的圣旨,大意为:

……向在泾州华严海寺、水泉禅寺的和尚们授以圣旨,他们的寺院、房舍,使臣们不要住宿,不要抓捕他们的马,不要抢夺他们的水、土、碾磨等物。寺院的和尚们也不要依仗有圣旨而不怕官吏,做出越轨的事情……俺的圣旨,牛儿年夏末月初写于上都。

显然,忽必烈采取了镇抚的手段,对蒙古军队和僧侣各打五十大板:军队不要骚扰寺庙,僧侣也不要依仗圣旨行事越轨!

这就是这通石碑的来历。

华夏母亲节

王母宫赶庙会的人流(2018年拍摄)

这三座碑刻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泾川大地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独特,多元文化交相辉映,道教佛教兴盛,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海蒂 : 历史深处的泾川
窦永锋:雄朴凝重 峻利刚毅——大魏永平三年《南石窟寺之碑》书法鉴评
忽必烈圣旨碑解开栗园寺地点之谜
泾川:西王母文化发祥地
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1)
陕西省图书馆典籍记载泾川与西王母历史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