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究竟有几个人看过《永乐大典》?很遗憾,一百个人都不到!

作者:金满楼

数年前,南京图书馆曾举办了一个名为“册府千华——江苏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的特别展览,而其中最令观众好奇的,却是一份首次展出的《永乐大典》残页抄本。

具体说,这份抄本只有一页,而且高度还残缺了十多厘米,但作为煌煌巨作中独一无二的一分子,这份历经450年历史并已微微发黄的残页却贵为国宝,弥足珍贵。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份残页“估计是原国民政府中央图书馆在撤离南京时,不慎从准备带去台湾的《永乐大典》古籍中丢落的。”

那么,读者或许要问,久负盛名的《永乐大典》是怎样编成的呢?

自古以来,中国即有“盛世修书”的传统,如唐朝《艺文类聚》,宋朝《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及清朝《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明朝《永乐大典》也是其中杰作。

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即欲修纂类书,“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付诸实施。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一方面是继承遗志,一方面也是为了收拢人心,遂令大学士解缙等人修此一书。

众所周知,朱棣的皇位系从侄子建文帝手中抢来,因其得位不正,加上“靖难之役”中杀戮过重,天下读书人多为建文帝抱不平。为平息民气,朱棣遂有此举。

正如明末学者孙泽宗在《春明梦馀录》中说的:

宋太宗平列国后,因得士太多而无地处之,于是设六馆修三大部书;“永乐靖难后,修《永乐大典》亦此意。……靖难之举,不平之气遍于海宇,文皇借文墨以销垒块,此实系当日本意也。”

不管动机如何,官方大张旗鼓的修书总归是一件文化盛事。

明成祖

按明成祖拟定的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解缙等人受命之后也不敢怠慢,随后召集近两百人大干一场,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首次成书,初名《文献集成》。

书成后,明成祖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于是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大学士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等人重修。

这次的规模比上次可就大多了,期间共动用朝野上下两千余人参与编写,并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行使专门之责。

永乐五年(1407年),新版本定稿进呈,明成祖这次十分满意,并亲自命名为《永乐大典》。一年后,正本全部抄录完成。

解缙

据《进永乐大典表》中记载,本次成书共缮写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其规模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倍不止。

与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所不同的是,《永乐大典》在体例上不囿经史子集而按韵首字、用字系事,以方便查找。

其中,韵以《洪武正韵》为准,以下以字为纲目,把传统的《十三经》、《二十一史》、文集及诸子之作按上述分类抄录而来,大约采择保存了古代典籍七八千种之多。

如此旷世大典,《永乐大典》一也度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然而,《永乐大典》编成后,明成祖本打算将之付印,但因规模太大、成本太高,当时技术条件无法办到,只好暂放于南京明皇宫文渊阁。

待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也由10艘大船装载运往新都,其原稿本则留在了南京文渊阁。

但不幸的是,明英宗正统年间,南京明皇宫内突发火灾,文渊阁及所藏之书均烧为灰烬,已运至北京的《永乐大典》遂成孤本。

由于《永乐大典》被秘藏禁中,即使翰林院学士也难以有阅读的机会,因而利用率极低。

除修书人外,见过《永乐大典》正本的人为数极少,不过明世宗嘉靖皇帝却是一个例外,其案头常置数册《永乐大典》,以便随时翻阅。

由于嘉靖本人很喜爱《永乐大典》,其一度打算重录一部,但因为工程过于浩大而被搁置。

从文化成果的利用上看,这无疑是十分可惜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失落的瑰宝: 《永乐大典》的编成与流散
诞生于南京的《永乐大典》 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为何组织编撰《永乐大典》?
解缙--草书《宋赵恒殿试佚事》长卷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明成祖为何要编纂被称为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永乐大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