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思政课“大”在哪?这三个“大”字让德育在课上真实发生

校长会  推荐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中华大地上每一所学校都希望扛好“立德树人”这面大旗。但在学校教育现场,德育工作往往是零散、琐碎而又错综复杂的:党建、团建、班级管理、心理辅导、家校沟通……无论是校长、中层干部还是一线教师,都感觉到在德育上花了不少功夫,却迟迟看不到明显成效,甚至还要为可能卷入“失德”丑闻而提心吊胆。

学生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在哪?刚刚过去的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给广大中小学指了一条明路:充分开发课程育人潜能,以大思政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学校整个德育体系“活起来”。“校长会智库”(ID:xiaozhangclub)总结了打造大思政课程体系的三“大”关键词,希望为各位校长、老师带来启发。

 

01


课程之大
  大 时 空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思政课程局限于国家课程,即小学、初中的“道德与法治”,高中的“思想政治”。应试导向下,这两门课有明显的学科课程特质——知识本位、教师主导。很多时候,老师用大量时间讲解书本上的概念名词,学生囫囵吞枣地背诵记忆,这样的思政课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充满了空洞感、无力感。

为了改变思政课的传统样态,大思政课程要有“大时空”的架构:

时间上,开展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重不同学段之间课程内容与形式的衔接,课程编排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重大生活事件,实现大思政课程体系的纵向贯通。

各学段思政课程重点提炼

小学
小学低段的思政课,教育主题涉及自我、学校、家庭、自然、班级、社区、家乡,基本上遵循学生实际的生活时间、空间顺序;小学中高年段则进一步拓展至国家、世界,课程内容仍然紧紧围绕着孩子的生活经验,架构知识与经验的桥梁,实现儿童“在场的学习”。

初中

进入初中,基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政课应该聚焦他们可能面临的成长困惑、道德难题,通过情境创设,将价值观引导具体化于现实生活情境当中,让学生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理解并学会处理各种复杂关系。


高中

高中阶段,思政课应该强调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在掌握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思政知识体系,将理论的逻辑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此时学生已经对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社会等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应当能够适应主义马克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课程。

空间上,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探索其他学科课程与思政课之间的交叉点;同时,基于在地文化与校情,整合家、校、社各方资源,打造跨学科主题探究式的德育活动课程,从而更加凸显思政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实现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横向贯通。

课程设计,就如同描绘一张建筑蓝图,首先要想清楚盖什么样的房子,明确拥有多少资金和建材,再开始规划房子的每个部分如何打造,然后部署施工步骤。

同理,学校要打造大思政课程群,也必须先搞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回到对学校育人目标的思考。围绕育人目标中的思想道德元素,进一步确立大思政课程目标,基于此开发系列校本课程,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案 例 分 享

深圳市太子湾学校

深圳市太子湾学校位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蛇口,提出了“养浩然大气,创时代之先”的“创先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平视世界的中国少年”。在此基础上,学校了打造“创先”思政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四大板块。

设计“思政+”拓展课程时,学校主要利用了项目式学习(PBL)这一工具,从主题、目标、学科三个维度出发,开发了“多彩中华、深圳40年、革命之路、美丽地球、未来科技、法治在线”六个主题活动课程,实现了思政与语文、地理、生物、历史、艺术、体育各个学科的联结,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实践创新中培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与人类共同体意识。 

02


课堂之大
  大 教 学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思政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一些外在于他们生命体验的道德概念。最终,思政课的“效果”只体现在考试分数上,孩子有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良好品行,却少有体现在教学评价中,造成了知与行的割裂。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校长会智库”认为,打造思政“大教学”的底层逻辑,是让思政课回归生活,让学生收获真实的生命感悟,在真情感中生发真德行。

思政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1
还原教材中的真实问题

国家课程下的思政课课时有限,为了节约篇幅,教材在阐述某一主题思想时,文字大多比较精炼、抽象,将道德体验与情感过程浓缩成一个个概念。教师要做的工作,正是在深刻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将这些抽象化了的概念还原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现实困惑,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运用教材中的概念。

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友谊的澄清”为例。教材中写道:“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短短一句话就可能引发很多困惑:是什么造成了一段友谊的淡出?已淡出的友谊是不可挽回的吗?新的友谊能够代替从前的友谊吗?一辈子的好朋友是不存在的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了对上述问题的解答,那么这句话就会沦为一句高高在上的说教,反而招致学生的反感。

2
将鲜活的生活议题引入课堂

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思政课教学绝不能简化为教条式的知识传授、单向度的知识灌输、生硬的价值对错教导。

反之,教师要在广泛、新鲜的时代生活经验中挖掘那些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时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在科学性、社会性公众议题的探讨、实践中,寻找具有广博生活意义的问题答案。

案 例 分 享

温州市教研院附属学校

基于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州市教研院附属学校开发了一系列取材于生活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包括“城市有礼——'做文明城市人’新闻发布会”、“传承的力量——对话经典文化,汲取家训精神”“我的地盘谁做主——住宅区消防通道占用现象调查研究”等。

下面为大家分享“住宅区消防通道占用现象调查研究”的活动组织方式:

“查”:调查消防通道和居民消防意识

(1)制作调查表

(2)查阅火灾事故

(3)生成总结报告

“观”:参观消防局,了解更多消防知识

(1)学习消防知识

(2)对话消防员,倾听真实的消防故事

“动”:消防意识宣传“金点子”

(1)上街分发消防安全倡议

(2)清理居民楼内消防通道

(3)手绘消防宣传海报

“悟”:回顾消防安全知识,分享个人感悟

图片来源:温州市教研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公众号

3
营造愉悦探讨、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

关系大于教学,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是进行对话与探讨的前提条件。受课时所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往往无法像语数英主科教师一样,与学生“日久生情”,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施展个人魅力、发挥教学机智,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合作探究、对话讨论、体悟分享的教学方式,在分享案例、故事的过程中注重情境创设,合理设置任务、游戏等教学活动,力求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另一方面,教师是课堂的主持人、组织者、观察者、引导者,在充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讨论的同时,要注意对探讨过程的引导,不断提升话题的深度、广度,使课堂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和价值张力,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

03


教师之大
  大 先 生

所谓“大先生”,指的是有德之人,他们极具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各持专长、各有建树。“大先生”可以是学校的思政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科教师,还可以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榜样模范。学校要打造大思政课程体系,一个至关重要的“地基”是教师队伍建设,为“大课程”培养一支品德与能力兼备的“大先生”师资力量。

在很多学校,思政课的专业师资力量配给不足,又缺乏引导、提升,导致为数不多的思政教师工作量大、教学质量不高,容易产生倦怠、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得不到从教自信和职业成就感。

因此,学校首先要着力提升思政教师的学科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系统规划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前沿教育理论培训、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校外研修等形式,为思政教师的成长铺设多元轨道。成立大思政教研平台、课程开发小组,由骨干思政教师主持,团结、指导、协调其他学科教师及社会力量参与大思政课程建设。

其次,学校也要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因为这个课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教师必须具备“立德树人”所需的思想高度与人格修养。从某种程度讲,思政教师本人的人格是不是高尚、有没有不断追求人格完善,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言传身教的力量不可小觑。

其次,学校还应该培养其他学科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能力,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挖掘其他学科知识中的思想道德元素,基于本学科特点和自身专长,积极参与大思政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

最后,学校应充分吸纳社会各界的“大先生”,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比如,邀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入校,与他们建立教学合作,将其请进思政课堂;组织学生走进革命遗址遗迹、红色纪念场馆、大思政实践基地,与当地工作人员协同教学,让学校教师与社会教育者肩并肩,一道上好大思政课。

来源 | 《思想理论教育》(韩可“课程论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实施维度与实践理路”),《中国教育学刊》(朱小蔓、王坤“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材使用对教师的期待与引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朱小超、李洪山“情境教学模式三大核心要素“真”思考———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教学与管理》(毛伟娜“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要点试析”),《课程·教材·教法》(章乐“论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的定位与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报》(李明新“中小学思政教师要专职更要专业”),“温州市教研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微信公众号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应该把做名师定为成长目标
初中中学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下载大全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模拟试卷2及答案
让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落地、落细、落实
学校课程建设撬动学校内涵品质的升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