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微塾】打油诗写作方法和技巧(2)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诗词微塾


打油诗写作方法和技巧(2)

1、用通俗语。

诗的通俗和语言是密切相关的。书面语用于诗,诗必然书面化。诗用俗语,诗必通俗。唯有通俗的语言才接近生活,才更显生活趣味,这样诗才“油”得起来,才更有亲切感,才易于人们接受和引起共鸣。

如:

天公下雪不下雨,雪到地上变成雨。

变成雨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下雨。

这首诗里两次用到“变成”,通俗浅显,而且“变成雨来”的说法口语常见,“多麻烦”和“不如当初”又都是通俗语,这样,强烈的生活味道一下子就扑面而来了。需要指出的是,通俗语并非不是艺术,这里的两个“变成”,是不是给人以“变来变去”的感觉,而正应了那句“多麻烦”呢?看来通俗语也是可以巧用的。再如:

昨夜北风寒,天公大吐痰。

东方红日出,便是化痰丸。

这里的“大吐痰”和“化痰丸”两个比喻,多形象,真是俗得耐人寻味啊。

用通俗语的好处还有一个就是,你可以把诗写得更现实些。因为现实,是很大一部分打油诗共同拥有的一个重要特色。

2、声调处理。

打油诗以顺嘴为妙,这是由打油诗的品质决定的。但是追求声调和不追求声调,这二者并不矛盾。追求声调不一定不顺嘴,不追求声调也不一定就顺嘴,关键看你如何处理声调的平仄问题。如果你用今声今韵,追求一下像古风诗、近体诗那样的平仄和谐与规律,是会增加打油诗的艺术效果的,而不会有一丁点的破坏作用。

如一首讽刺旧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这里不仅韵脚“长”、“墙”同属于下平七阳(平水韵),句中平仄格式也是按照近体诗七绝的规律安排的,故在俏皮、犀利的同时,又有浓郁的古香之气。

这是一首旧打油诗,所以按旧声韵分析它。但是,你如果在今天还用旧声韵来写打油诗,那就是东施效颦了,太可笑了。不是你的打油诗写得可笑,而是它的作者可笑。

3、韵的处理。

打油诗一般重视创作的意图,不以格律宽严,韵脚是否在一个韵上为评价标准,故不必在韵的问题上太伤脑筋。

打油诗的韵通常靠听觉判断,感觉差不多和谐、顺嘴即可。

如:

一个稻穗长又长,黄河两岸架桥梁。

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开来不晃荡。

也就是说,打油诗的韵较宽,近韵、邻韵,平仄都可互押,如上面“梁”和“荡”。甚至只要听起来和谐的音,都可以用来当做“韵”互押。不过,你如果像上面对待声调那样,也想有所追求,亦不妨试一下。

如相传清代乾隆皇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帝是熟谙诗律的,这里的“翁”、“功”、“通”三个韵脚,按平水韵就都属于上平一东。

4、适当对称。

中国语言是声调语言,历来有讲究四声和谐,也就是音节和谐的传统。尤其到了近代,古代汉语中的很多单音节词都通过增加一个音节而变成了双音节词,如“增”变成“增加”,“加”变成“加上”等等。这更加证明了语言的和谐,往往是通过强化“对称”来完成的。

音节,在诗中就是节奏。音节的和谐也就是节奏的和谐,而这个和谐就是“对称”。如一首讽刺旧时秀才命运的诗: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

这里每句七字、三个节奏,一首诗共四句,两两对称,听来很是和谐。

再如世传张打油所作:

贼兵十万困南阳,

外无救兵内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这是破第四句为两句,既显得在四句话的格局中有所变化,又在原来一个七字句的基础上改成对称的两个五字句,使节奏变化更加鲜明,尤显俏皮、生动。

还如,春联是两句对称的话。七律诗有八句话,两两相对。事实上中国的诗歌中几乎没有“单么楞”的句子。即便在属于正统长短句的词中,句子的音节也大体是对称的。

如:

周邦彦《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这首词上阕三句,下阕三句,如果按律诗去看可谓有单句,但从词的整体看,上下阕是不是很对称呢?所以,词除了小令外大部分都分上下阙,那种于参差中表现出的对称美尤显精致。再如南唐李璟的一首《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改《浣溪沙》上下阕,各多出三字,在保持上下阕对称的同时,一方面增加了句数的对称,一方面又保留了原有的参差感,从而感觉更加悠扬。

再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其中“知否,知否”,如果不加重复而用一个“知否”,你是不是会感觉很突兀?

即使在民间打油诗“三句半”中,最后一句虽然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却也是用来弥补前面三句的,从而又形成了对称,给人以既和谐,又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美的感受。如:

县官本姓王,一心当皇上。

咔嚓只一声——命丧!!!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稿

《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集优秀诗词稿件,收满一辑出版一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油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闲话填词三:常见词牌的特点介绍,分别归类
诗歌的音乐性
律诗知识讲堂 (上)
巴蜀学院词一班第三十讲
古风、格律、打油、八病(诗词杂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