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 性:指人的本性。 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

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处:居住的地方。

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

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 

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语译】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教,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

器:器皿,比喻成就。

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

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语译】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

温席:温暖枕席。

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

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

知:晓得、了解。

【语译】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注释】

首:首先、最先。

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

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数:数目或数字。

文:文学。

【语译】

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

天地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注释】

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

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

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

亲:亲切和睦。

顺:和顺无争。

【语译】

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注释】

曰:说道,提到。

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

运:循环、运转。

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方。

中:中央。

【语译】

一年中有四季之分,从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这四个季节的次序一直不断地运转循环着,没有终止的时候。

在我们周围有四个方向,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中央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据。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注释】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

本:根源、依据。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语译】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说的五行,古人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用五行来函盖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数字一样,十分复杂,但似乎也十分有条理。

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一是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注释】

躔:星球在宇宙中运行的路线。

中权:位于中央的要地。

【语译】

太阳在银河的亏轨道叫黄道,在地球的中央,有一条赤道它是由地球地轴垂直的一个大圆圈,这是一个假想的线用来表明位置的标记。

赤道附近的气候最炎热,中国的位置在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各类型气候都有。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衡横 此五岳 山之名

【注释】

江河:长江与黄河。

淮济:淮水与济水。

渎: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

纪:代表。

岱:岱山,也就是东岳泰山。

岳:高山叫岳。

【语译】

在中国的国土上,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有长江、黄河、淮水和济水,堪称中国河流的代表

此外,尚有五座有名的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注释】

士:读书人,特别是知识分子。

民:人民。

良:比如栋梁、基础。

义:事之宜

礼:天理的节文、人事的仪则。

只智:对世间事理的认识与了解。

信:诚实无欺。

常:恒常不变的法则。

不容紊:不可以紊乱、疏忽。

【语译】

谈到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人这四种人,都是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栋梁

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紊乱、轻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鱼虫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非走

【注释】

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

生:繁衍、生长。

草木:花草和树木。

植物:与动物相对,为百谷草木的总称。

遍:分布,到处都有。

飞走:飞行或行走。

【语译】

地面上除了人类以外之外,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花草和树木,我们把他们总称为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有分布。

另外,地面上还有很多昆虫、鱼类、鸟类和兽类,我们把他们总称为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飞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稻粮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注释】

梁:比粟还要大一些的粮食,可以酿酒。

菽:豆类的总称。

麦:北方人主要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燕麦等。

稷:很象高粱的小米。

黍:黄米。

六谷:即稻,梁、菽、麦、黍,稷等六种粮食。

豕:猪。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六种动物。

【语译】

六谷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主要粮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类、麦类、黄米和小米等六种农作物。

还有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他们本来都生长野外,后来才被人饲养在家中。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注释】

喜:愉快、高兴。

怒:愤怒、不快。

哀:悲伤、哀愁。

惧:害怕、恐惧。

欲;思慕、贪求。

具:具有、具备。

赤:就是红色。

识:分辨、识别。

【语译】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还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婪的欲。这喜、怒、哀、惧、爱、恶和欲,我们称之为七情,七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容易的把这五种颜色分辨出来。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注释】

甘:甜。

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

含:衔在口中、包容。

膻:骚味,像羊身上的味道。

焦:东西煮或烧的过度所产生的气味。

臭:气味。

嗅:鼻子对各种气味的感觉。

【语译】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

羊的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臭味是五种基本的味道,也是我们的鼻子所能嗅得出的气味。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词四声 宜调协

【注释】

匏:匏瓜,可吹出音乐的笙器。

土:瓦制的乐器。

革:牛皮制的鼓。

木:木制的乐器

石:玉石做的乐器。

金:铁制的乐器。

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

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

上:汉语的第三声。

去:汉语的第四声。

入:短促的声音。

【语译】

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匏;由黏土制成的瓦器——土;由皮革制成的鼓——革;由木块制成的祝歌——木;由玉石制成的磬——石;由铁制成的钟——金;由韧线制成的弦——丝;由竹制成的箫管——株。说到语言的音调,也有四声之说,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种声音。这四声必须得到调和,听起来才会感觉到舒畅愉快。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子自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注释】

高:高祖父。

曾:曾祖父。

身:自己。

玄:玄孙子。

曾:曾孙子。

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

人之伦:人们的尊卑长幼次序。

【语译】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父子恩 夫妇顺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注释】

恩:恩爱,父慈自孝。

从:顺从,夫唱妇随。

友:友爱。

恭:恭敬。

序:秩序、次序。

君:君主。

臣:臣民。

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

【语译】

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

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丝麻 五服终

【注释】

十义:即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

顺叙:照着去做、遵守。

斩衰:父母去世时子女穿的孝服。

齐衰:祖父母去世事时,孙子女穿的孝服。

大功:为亲兄弟治丧时,所穿的丧服。

小功:为堂伯叔治丧时,所穿的孝服。

丝麻: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种丧服。

【语译】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另外,对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什么是五服:就是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必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丝麻的丧服。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注释】

礼:人与人往来应注意的仪节。

射:射箭的运动。

御:驾驶马车。

书:书法、写字。

六艺:六种技艺。

不具:已经不存在了。

说文:书名,全书叫《说文解字》。

【语译】

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人精通六艺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经不再见到了。

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休学的课程。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本书,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注释】

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

隶:隶书。

草:草书。

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

惧:害怕、恐惧。

繁:多。略:大略、大概。

原:根本、原由。

【语译】

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草书,在学习时,一定要把这些文字认清楚,以免混淆补情。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

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

为学者:做学问的人。

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言:善言善语。

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

止:与“只”相同。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

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

大学:书名。

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修齐:修身、齐家。

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

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四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注释】

熟:熟悉。

孝经:名书,孔子所著,内容是阐述孝道。

通:了解、明白。

如:象。

六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和《春秋》合称六经。

号:称为。

当:应当。

讲学:讲解而研究。

【语译】

把《孝经》和《四书》研习的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

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读、理解。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熏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注释】

连山、归藏:都是《易经》的一种。

书:《书经》

【语译】

《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合称三《易》。这三《易》是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典谟、训诰和誓命是《书经》的篇名,也是《书经》一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迷圣言 礼乐备

【注释】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的第四子。

周礼:周公所写的书。

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

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大小戴:大戴为戴德,小戴为戴圣。

备:完善无缺。

【语译】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辅证的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国家得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周礼》这书内。

汉朝的带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写过注释,以阐述的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的典章缺席和礼乐规范有所遵循而完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注释】

国:由诸侯所自封的国。

风:即民俗歌谣的文词。

雅:正乐。

颂:宗庙祭祀的乐曲。

四诗:即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

讽咏:吟我朗诵。

寓:寄含。

【语译】

国风是当时俚俗的歌谣诗章;雅有大小之分,多为朝廷礼仪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几种诗经的体裁合称为“四经”,因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实在是值得世人广为歌咏称颂的!

单自周天子势力衰弱后,《诗经》也就随之被废。孔子眼见,有感而发写成《春秋》一书,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称颂和斥责,并分辨诸侯各国的善恶行为。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榖粮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注释】

三传:既指《公羊传》、《左传》、《榖梁传》,专为解释《春秋》

经:泛指圣人所著的书。

明:明白、清楚。

方:才、开始。

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

撮:择取。

要:重要的地方。

【语译】

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粮赤写的《榖梁传》三书。

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始终

【注释】

五子:就是庄子、老子、荀子、扬子和文中子五人。

经:圣人所著的书。

子:诸自百家的书。

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

烤:考证、考察。

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语译】

所谓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庄子和老子,所著的书称为“子书”,在书中他们五人各自陈述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主张。

一旦经书和子书都熟读后,便开始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详细考证各国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胜衰兴亡之因,从中记取教训免得重蹈覆辙。

自曦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注释】

曦农:即指状曦氏和神农氏。

三皇:伏羲、神农和黄帝便是三皇。

居:在。

上世:远古时代。

唐:是尧的国号。

虞:是舜的国号。

二帝:指的是尧和舜两个皇帝。

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自己辞去帝位。

【语译】

在远古时代,自伏羲氏、神农氏到皇帝有熊氏在位期间,皆能勤政爱民,体恤民意,所以被称为“三皇”。

黄帝之后便是唐尧虞舜二位帝王。尧贤能开明自认自己的儿子无才无德,不堪为一国之君,所以将帝位禅让给孝顺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领导使得当时的社会安定富足,人人称颂。

夏有禹 赏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注释】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三王尊称夏禹、商汤和周朝文武王。

四百载:四百年。

夏传子:夏禹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迁:更易、改换。

社:国家。

【语译】

大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唐则为商的开国贤主,文王和武王更是立周朝太平盛世,由于他们才德兼备、亲政爱民,所以,后代的人便尊称为“三王”

自从夏禹将帝位传袭给自己的儿之后,就变成一个世代传承的家族天下了。如此经过四百年,终究被商朝汤王一举攻灭,结束夏朝统治的时代。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王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注释】

伐:攻打、讨伐。

载:年。

至:即“到”之意。

纣: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开始。

诛:消灭的意思。

【语译】

由于夏桀暴虐无道,残害百姓,以至汤举事起义时,民众纷纷响应杀死夏桀,建立一个国号是商的国家,历经六百年,一直到残暴不仁的纣被杀死,商朝才灭亡。

周武王起兵诛讨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注释】

辙东:都城东迁。王纲君王号令天下的法令政纲。

坠:衰败、坠落。

逞:不顾后果的放纵。

干戈:战争的事情。

尚:崇拜。

五霸:即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五人。

七雄:即是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

【语译】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号令诸侯的威信以帅坠不兴,列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于是到各国去献计策,以游说为业的人,成为时代的主流。

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战国为止,相继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人相争为天下霸主,合称“春秋五霸”;而秦、础、齐、燕、赵、魏、韩则是出名的“战国七雄”。

赢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注释】

鹰:指秦的姓氏

传:即传位。

楚:西楚霸王项羽。

孝平:为汉平帝在位的时代。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见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更改国号为新。

篡:谋夺帝王之位。

【语译】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利用“连横政策”,破坏六国的团结,不断的扩展势力,兼并其他小国,可是传位到秦二世胡亥时,天下又开始纷扰不安定起来,最后演变成楚汉两大强权争夺霸权的局面。

汉高祖打败项羽军队后,建立汉代霸业,天下臣服,一直传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时,王莽见其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好三国 迄两晋

【注释】

光武:光武帝刘秀。

东汉:刘秀以洛阳为国都所建立的朝代。

献:献帝,为汉朝最后的一位帝王。

鼎:代表统有天下或国家。

三国:意指魏、蜀、吴。

两晋:合称东晋与西晋。

【语译】

忠勇睿智的光五皇帝诸杀了荒淫无道的王莽,建立东汉基业,期间历经四百年,终因外戚、臣官作乱,而在献帝时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魏、蜀、吴三国互争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此纷扰不定,直到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篡夺王位,建立晋国,天下才再度统一,而晋国又分东晋西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注释】

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

都:建立国都。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

元魏:指北魏而言。

宇文周:宇文是宇文觉的姓,他灭了四魏,建立周。

高齐:高是高洋的姓,他消灭东魏,建立齐。

【语译】

刘裕灭东晋建立宋,传国六十年就被萧道成的齐所灭,二十三年后又被萧衍所灭,建国号为梁,享有五十六年,遭陈霸先消灭,改国号为陈,三十三年后陈也相继灭亡。这四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号称“南”朝。

而在北方的北魏也分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消夺,改过号建立北周,东魏被高洋所夺,改过号建立北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注释】

迨:直到。

隋:杨坚所建立的朝代称隋,自封为隋文帝。

一:合而为一。

土宇:相当于“天下”。

统绪:纯正的道统。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之君,姓李名渊。

义师:一仁义为号召的军队。

除:平复。

【语译】

隋文帝杨坚兴兵结束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统一天下大势,可惜他的儿子隋炀帝无视人民疾苦,荒淫无道,终于使得隋朝步向灭亡之途。

李渊兴起仁义之师,要为天下百姓诛除暴虐的君主,最后平定隋朝各地战乱,创立唐朝辉煌的基业,史称唐高祖。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注释】

二十传:唐朝传位二十位君王。

梁:即为史称的“后梁”,为朱全忠蹿唐而立。

乃:于是、才。

五代:即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由:理由、原因。

【语译】

唐朝自高祖起,共传位二十位帝王,享国三百年。到了袁帝时被朱全忠吞灭,改立国号为后梁。

继后梁而起的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便是史称的“五代”,它们的兴衰胜亡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寻。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注释】

炎宋:就是宋朝。

受:承受。

禅:即“让位”的意思。

传:传承帝位。

混:纷乱、不安定。

绝:灭亡。

【语译】

赵匡胤承受后周禅让的位,建立宋朝,传世十八代,因外族入侵,而形成南北混乱的局势。

外族的了与金都下中原称立国号,而铁木真灭金,建立元朝,最后在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举兵攻伐宋国,奠立霸业。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费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注释】

舆图:国土、领域。

国祚:即国家。

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

国:国家的称谓。

号:即年号。

金陵:即今日的南京。

【语译】

元朝有广大的领土,其范围超越以前任何一朝代,单只有短短九十年的寿命,就被汉人所灭。

明太祖朱元璋摔病讨伐,终于击败元顺帝,建国号明,年号为洪武,设立京都于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七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至李闯 神器焚

【注释】

迨:等到、直到。

燕京:就是现在的北京。

权阉:有权势的官臣。

肆:胡作非为。

寇:即强盗。

如林:是形容数量相当的多。

李闯:即自称闯王的李自成。

神器:帝王的宝座。

【语译】

到了明成祖登上帝位后,便迁都燕京,一直传位十七代,到崇祯帝国时,国家便衰亡了。

由于臣官为非作歹,再加上社会到处一片混乱,闯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攻破京城,逼的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毁了明朝的天下。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注释】

膺景命:领受天命的意思。

靖:平定。

克:达到。

大定:完全平定。

【语译】

清兵入关后,清太祖即帝位,平定了各地的乱事,使百姓生活安定下来。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富足,政治体制也十分有规模。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鄙

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注释】

道咸:道光和咸丰两位清朝皇帝。

都鄙:京都

同光:同治和光绪两位清朝皇帝。

殁:灭亡。

【语译】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使得英法联军进兵攻打北京。到了宣统皇帝,国势已大不如以前,最后清朝终于被国民政府推翻了。

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注释】

帝制:皇帝的制度。

宪法:国家根本大法。

兹:这里、此处。

治乱:太平与战乱。

兴衰:兴旺与衰败。

【语译】

个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国,制定了国家大法,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自上古伏羲氏到民国,历代帝王世系宗谱,都详细记载在此处,太平与战乱,兴盛与衰败,都有始未根由可追寻。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注释】

繁:多的意思。

次:顺序。

证经:查证经书。

参:参考。

通鉴:就是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

【语译】

史书虽然很多,读的时候要按顺序:

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再来就读《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

读的时候要多查证其他的经书,以及《资治通鉴》,这样就能更了解了。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注释】

考实录:进一步研究历史资料。

古今:历史的来龙去脉。

维:思考。

斯:指的是“这些书”。

【语译】

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赏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注释】

昔:以前。

师:求学。

项橐:鲁国神童名字。

赵中令:指的是赵晋,中令是官名

鲁论:即为论语。

彼:指赵中令。

既仕:做了官。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椎刺骨 彼不较 自勤苦

【注释】

批:即“打开”。

蒲编:蒲草编织的书。

竹筒:就是竹片。

彼:他。

悬梁:悬挂在屋梁上。

锥:指钻子。

刺骨:以尖物刺大腿。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本文转载自德财兼备《《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字经注释及相关故事  二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罕篇第九(5)
第八章孔子对诚信和守信看法和论述第一节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二百二十八
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24
千古流传的《三字经》注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