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谜《红楼梦》之黛玉的性格


  这一次,我要来说说黛玉的性格问题了。
  黛玉宝钗入府后,作者的笔下写到:“不想如今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黛玉真的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尖酸刻薄、小性儿”的人吗?
  那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黛玉出身五代贵族世家,有着那么一种高贵的贵族气质;黛玉出身于书香之家,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最爱读书;黛玉从小失去母爱,后来又抛父进京,寄人篱下,经历过太多的人生煎熬和痛苦的经历;黛玉冰雪聪明,懂人情世故。。。这样的人会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尖酸刻薄,小性儿”的人吗?
  我们从黛玉进入贾府时的“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自爱自尊自重”态度可以看出,黛玉决不会是一个这样的人;我们从黛玉入府后谨慎知礼的通过了王夫人的故意的“刁难”及黛玉的一系列的言行可以看出,黛玉绝不是一个这样的人;我们从黛玉的知书懂礼守规矩知人情有历练来看,黛玉绝不是一个这样的人。。。
  具备这样性格的人,基本上也就属于“缺少家教,自我娇贵,唯我独尊,没有礼貌,不守规矩”等等的“娇娇小姐”或“富贵公子”。按照我们当今的说法,就是属于“富二代”“官二代”一类的人。有一句话叫“一夜可以造出很多暴发户,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黛玉就是具有真贵族精神气质的人。黛玉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呢?
  但通读《红楼梦》文本,我们又似乎黛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并且有人把黛玉的这些表现,归结为“失败的性格”。并得出结论:黛玉之所以婚姻失败,就是因为这种“失败的性格”再加上“好哭”和身体没有宝钗好。
  我们要真正读懂《红楼梦》,我们必须真正的静下心来。要透过作者故意布下的重重迷雾,拨去浓浓的乌云,去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其实就是作者反复说的“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问题。
  我们要真正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的言行和思想,这样,我们才可以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共呼吸,才可以真正欣赏到我们伟大作者的生花妙笔的精彩之处,才可以真正体味作者的那颗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我读《红楼梦》,我是把黛玉的短短的人生经历分成几个时段的:
  八岁左右的年纪之前,进入贾府之前的黛玉。这时的黛玉,读书和生活在父母身边,享受着父母的宠爱,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天伦之乐,享受着江南苏州烟雨迷蒙的温暖、多情和美丽。。。这就是黛玉刻骨铭心终身不能忘怀的童年吧。黛玉后来住在大观园里经常想起自己梦中的可爱的江南而泪水涟涟,不能自己,不能忘怀,以致常常整夜不眠。外面再好,也没有家好!何况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荣国府!这时的黛玉,当然不会“小性儿、目无下尘、尖酸刻薄、孤高自许”。
  再就是黛玉入府后宝钗出现前的黛玉。黛玉在这一年左右的时光里,和宝玉一起生活在贾母身边。可以说这也是黛玉短短的一生中最温暖最美好的时光。这时的黛玉,与宝玉“同吃,同睡,同乐,同读书”。两人“青梅竹马”,两人“互相证心”。这时的黛玉,在享受着贾母的大爱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宝玉的“宿命的爱”。这时的黛玉,心中只有快乐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时的黛玉,只接受三春及其他姐妹们的友爱的阳光。这时的黛玉,当然没有去深刻体味王夫人的“事多心烦”。这时的黛玉,当然不会“小性儿、目无下尘、孤高自许、尖酸刻薄”。
  再就是宝钗入府后到入住大观园之前的黛玉。以及入住大观园“潇湘馆”后的黛玉。而黛玉的所谓“小性儿、目无下尘、孤高自许、尖酸刻薄”,都只能表现在这三四年的时光里,或者表现在后来入住在大观园“潇湘馆”的那么几年时光里。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笔下的,在宝钗入府后入住大观园前的“小性儿、目无下尘、尖酸刻薄、孤高自许”的黛玉吧:
      
    第一件事就是周瑞家的送宫花之事。故事的起因我就不多说了。只说周瑞家的送宫花,是顺路先三春再凤姐最后送到黛玉手中的。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正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作者笔下写到:“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来与姑娘戴。’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两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这一件事历来评论的人太多。都说这就是黛玉“小性儿、目无下尘、尖酸刻薄、孤高自许”的“铁证”。好像已经成了定论。那么,我要问一下:黛玉有必要要得罪周瑞家的吗?黛玉知道“别人”的花都是周瑞家的送的吗?黛玉知道周瑞家的是顺路送过来的且是总共送了“别人”和自己十二支花吗?黛玉为什么是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话?这里很明显的黛玉是针对薛姨妈或者是针对宝钗的。而绝非针对周瑞家的。黛玉如此,当然都是因为宝钗脖子上的那个明晃晃的金锁刺心而已。当然还有可能就是以前曾经受过薛姨妈送姑娘们和自己的东西时的故意欺负。
  我认为在这件事上,当然不能说黛玉是“小性儿、尖酸刻薄、目无下尘、孤高自许”。
            
    第二件事就是第八回的“比通灵莺儿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了。这件事当然也是历来红迷和红学家论黛玉“小性儿、目无下尘、尖酸刻薄、孤高自许”的“铁证”了。而且似乎也已成了定论的。
  事情说的是那天宝玉、黛玉、凤姐、贾母、王夫人等人受邀都在宁府看戏。后来晌午时贾母和王夫人要回来“歇息”,宝玉就送贾母回来。宝玉原本还去看戏的,“又恐扰的秦氏等人不便。因想起近日薛宝钗在家养病,未去亲侯,意欲去望他一望。”(黛玉是不是和宝玉一起送贾母回来了?还是和凤姐在一起留在宁府看戏?没说,这就是作者的高明处,让我们去想象。)所以宝玉就在众嬷嬷和丫鬟的陪护下,避开他父母住的“上房”,绕远路来到了“梨香院”。
  作者写宝玉来到“梨香院”,看到薛姨妈当时正在打点针黹给丫鬟们。薛姨妈突然看到宝玉来了,高兴的“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道:‘这么冷的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吧’命人倒滚滚的茶来。”然后就是:“宝玉道:‘姐姐可大安了?’薛姨妈道:‘可是呢,你前儿又想着,打发人来瞧他。她在里间呢,你去瞧他。里间比这里暖和,那里坐着,我收拾收拾就进来和你说话儿。’”薛姨妈可真是太亲热了。
  接下来就是宝玉和宝钗“比通灵和金锁”了。这大概就是宝玉第一次见到金锁,宝钗第一次见到“通灵宝玉”了。作者的笔下写到:“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日倒要瞧瞧。’”看来在薛家,他们是每天都要说“金玉良缘”之事的。否则,宝钗总不会说假话吧。
  宝钗把“通灵宝玉”托在手内,看了一遍,“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并且口内念着那“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大字,念了两遍。已经忘情得都不顾丫鬟莺儿在自己身边了。
  读《红楼梦》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宝玉和黛玉的第一次见面。宝玉是又哭又闹的摔“通灵宝玉”。后来袭人说把“通灵宝玉”拿来给黛玉看看,黛玉当时没看。这点黛玉和宝钗相比,黛玉不是“小性儿”而是“马大哈”。
  就在宝玉和宝钗又是“比通灵”,宝玉又是“只闻到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是何香气”,且宝玉要吃“冷香丸”在闹时,只见“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这个时候就好看了。
  作者笔下写到:黛玉“一见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得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说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如此看来,黛玉确实“小性儿、尖酸刻薄”。明明是你黛玉不放心宝玉而跟了来的,却说这样的话!这不是“小性儿、尖酸刻薄”是什么?但却奇怪,宝玉一见到黛玉,马上老实了下来。是“忙起身笑让坐”不敢闹了。“真是一物降一物”
  再就是为宝玉喝酒的事。薛姨妈命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宝玉心急,要喝冷酒,薛姨妈劝宝玉不听。宝钗劝,宝玉听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喝。”这个时候,“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儿笑。”黛玉又马上借紫鹃叫丫鬟雪雁给她送小手炉来(下雪了)借题发挥。作者写道:“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道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她”。看来黛玉似乎是“小性儿,尖酸刻薄”。
  还有更厉害的。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为了拦阻宝玉喝酒太多,怕回去不能交代受责(蠢!薛姨妈家有什么关系)。恐吓宝玉“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这下打到了宝玉的三寸。“宝玉听了这话,慢慢的放了酒,垂了头。”这时宝钗薛姨妈都不说了。这时黛玉却出来了。作者写道:“黛玉先忙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问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她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也素知黛玉的,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也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有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看看,黛玉这不就是“目无下尘”吗?
  这就是黛玉的“小性儿、尖酸刻薄、目无下尘、孤高自许”?
  后来黛玉等宝玉喝好吃好,作者接着写道:“黛玉因问宝玉道:‘你走不走?’宝玉乜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黛玉听说,遂起身道:‘咱们来了这一日,也该回去了。还不知那边怎么找咱们呢。’说着,二人便告辞。小丫头忙捧过斗笠来。宝玉便把头略低一低,命她戴上。那丫头便将这大红猩毡斗笠一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宝玉边说:‘罢罢!好蠢东西!你也轻些儿。难道没见过别人戴过的!让我自己戴罢。’黛玉站在炕沿上道:‘啰嗦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拢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顫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完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
  在这里,我们看作者如此不惜笔墨的、不厌其烦的、小心细致的写黛玉对宝玉的细致周到的关爱和爱护。。。作者这是在表达黛玉的“尖酸刻薄、小性儿、目无下尘、孤高自许”吗?当然不是。都说“爱情”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爱情”是自私的。自私的爱情有时会让人变得“愚蠢”。这时的黛玉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吧!
  这时,我们看到作者笔下的黛玉是一个爱的太真,爱的太深的姑娘。我们看到的黛玉是一个情深意重的姑娘。。。这样多情的姑娘,不说在当时的贾府难找,就是在当今社会也真是太难找了。
  “爱到深处情自重。”“爱过才知情重,醉过才知酒浓”。。。


    第三件事,就是第二十二回的“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的故事。
  这一次好像是黛玉和宝钗的矛盾,亦像是黛玉和湘云的矛盾,又好像是黛玉和宝玉的矛盾,也好像是湘云和宝玉的矛盾。。。作者真正的是妙笔生花,让我们感到是美不胜收。
  事情的起因是宝钗的十五岁生日。
  宝钗十二三岁到贾府,眨眼之间两三年时间过去了,到了及笄之年。过去封建社会,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可是一个重要之年。家庭家族要举行一个仪式的。这表示女孩子“成人”了。发式都要改变的。这时也可以戴上“发筓”了。表示可以出嫁了。但宝钗为什么没有去“参选”呢?
  作者笔下写到:“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予她置酒戏。”
  有人在这里看到“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这句话,便说宝钗是十五岁入的贾府。其实薛姨妈和王夫人不是有一个“处常之法吗”?那当然以前宝钗的生日是自己一家人在“梨香院”过的,与贾府无关。后来那次贾母中秋赏月,黛玉湘云联句,薛家也是如此。这次是贾母出资了,当然就和贾府有关了。所以后来黛玉有些“吃醋”不高兴。
  有人在这里第一次读出了贾母的“厚钗薄黛”。说明明有贾母“喜她稳重和平”这句话。并断定从此开始,贾母是逐渐的喜欢宝钗而不喜欢黛玉了。这事我以后再来和大家详细分析。我们说,贾母可不是个一般的老太太。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一书中把贾母比喻为贾府“宗法家庭的宝塔顶”。贾母虽然至尊至贵,“享福”是她的本分,但贾母也决不是一个只知道“享乐”的老太太。贾母更不是一个只有“一颗富贵心,一双体面眼”的老太太。贾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老太太,贾母是一个有大爱的老太太,贾母是一个充满了悲悯情怀的老太太。贾母有一颗宽广厚重的胸怀,贾母有高洁的精神。贾母才是贾府的真正“活菩萨”。贾母的一颗爱黛玉的心就如此容易就改变了吗?当然不会。而且贾母此时出资给宝钗做生日,应该说意味深长。
  史湘云原来是要回去的,因为是贾母出资给宝钗做生日,贾母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贾母也一直很心疼这个命运悲惨性格豪爽的侄孙女。只要有机会,贾母都会把湘云接到贾府快乐一段时间的。
  宝钗的生日,在凤姐的安排下,搭了小戏台,定了自家的小戏,排了几席家宴酒席。没有一个外客。作者特别注明,“只有薛姨妈、宝钗、史湘云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黛玉在贾母心目中是自己人啊!
  生日这天,宝玉来叫黛玉,黛玉“歪在炕上”。作者写道:“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哪一出,我好点。’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黛玉确实在吃宝钗的“醋”了。
  点戏时,贾母后来叫黛玉点,黛玉让薛姨妈王夫人点。应该说,贾母早看出了黛玉的那么一丁点的“酸醋”。黛玉怎知贾母的心!作者写贾母安慰黛玉了:“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她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她们不成!她们在这里白吃白听,已经便宜了,还让她们点呢!’”黛玉点了戏。等等。后来贾母又叫宝钗点戏,宝钗专门点贾母喜欢的热闹戏。宝玉讲宝钗:“只好点这些戏。”宝钗说;“你白听了这几年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辞藻更妙。”然后宝钗给宝玉讲戏,宝玉听了“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会。”黛玉生气了,说宝玉:“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到这里为止,我们看到黛玉一直是对宝钗的生日“得宠”耿耿于怀的。这其实也不能叫黛玉“小性儿、尖酸刻薄”.其实还是黛玉心中的爱情在作怪。因为黛玉这时十二岁了。黛玉和宝玉两人在贾母身边“同吃、同睡、同乐”“三同的生活”已经四五年了。。。
  接下来就发生了宝玉、湘云、黛玉三人之间的不愉快了。
  这不愉快的起因,是晚上散戏时,贾母喜欢那个演戏的十一岁的小旦,贾母叫人带进来,另外有赏赐。其实,这个小旦就是元妃省亲时喜欢的龄官以及宝玉后来看到花下“画薔”的龄官。这时凤姐说了一句“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为这事,有太多的人批评,说这是凤姐在故意侮辱黛玉人格。因为过去,戏子是身世最凄惨的,也是最没地位的,最被人看不起的。凤姐把黛玉比为戏子,当然是不怀好意。是在侮辱黛玉人格。其实这事事出有因。凤姐绝无这样的坏心。凤姐的“木石姻缘”心,我们后文再详析。
  但这次既然凤姐说了,大家就注意了起来。不过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口中不说。
  这时作者写道:“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说果然不错。’”
  就为宝玉的这个“使个眼色”,湘云大生气了。湘云是在生宝玉的气。宝玉赶去解释,湘云不但脑了宝玉,还脑了黛玉。湘云说宝玉“这些没要紧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
  在这里,我们应该公平的讲,黛玉可是没有得罪湘云,是湘云冒犯了黛玉,但,现在却是黛玉没有生湘云的气,反而是湘云在连枪带棒的生黛玉和宝玉的气。到底是黛玉是个“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还是湘云是“小性儿、行动肯恼”的人?我们不是一看就明白了吗!
      
   至此,作者笔下的凤姐起因,湘云开口,大家一笑而走的“大家”拿黛玉比戏子事件,最后达到的高潮却是:黛玉好像没有生凤姐、湘云和众人的气,黛玉好像根本没怎么在乎和计较大家的笑和大家的嘲讽。或者是黛玉大度的忍在了心里。好像黛玉比湘云大度。反而是湘云使枪拿棒的一阵乱舞。
   所以后来黛玉却又放不下宝玉的“果断而去”,又借故去看宝玉,拿来了宝玉的“偈语”,晚上和湘云一起睡觉时“与湘云同看”。“次日又与宝钗同看”。黛玉根本就是个“没有心”的人。这样的人是“小性儿尖酸刻薄”吗!黛玉又怕宝玉“魔了”,“移移了性情”,黛玉又和宝钗、湘云来找宝玉“证性”以便让宝玉收了“痴心妄想”。黛玉之心可鉴啊!
  但当时的黛玉却只对宝玉一个人生气了。且黛玉对宝玉的态度有些蛮不讲理。宝玉过来安慰黛玉时,作者写道:宝玉“刚到门槛前,黛玉便推出来将门关上。宝玉有些不解何意。在窗外只是吞声叫‘好妹妹’,黛玉不理他。”后来宝玉终于进了黛玉的房,“宝玉随进来问道:‘凡事都有个原故,说出来人也不委屈,好好地的就恼了,终久是为什么起?’林黛玉冷笑道:‘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宝玉道:‘我并没有比你,我并没有笑,为什么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宝玉听说,无可分辨,不则一声。黛玉道:‘这一节还可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她原是公侯小姐,我原是贫民丫头,她和我玩,设如我回了口,岂不是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又怕她得罪了我,我恼她,与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宝玉见说,方才与湘云私说,她也听见了。”这时黛玉简直不只是“小性儿、行动肯恼”,黛玉简直成了一个“野蛮女友”了。这才是黛玉的“情到深处”“爱到极处”的“胡言乱语”了。我们能认为黛玉是“小性儿,尖酸刻薄”吗?我们能认为黛玉“野蛮”吗?
  还有一件事,就是第二十回。
  湘云进荣国府了。这是湘云此人物在《红楼梦》中第一次出现。湘云当然不是第一次入府。但湘云在《红楼梦》文本中的出现太迟。
  湘云性格豪爽,有真本色。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最喜欢湘云。其实,我们爱《红楼梦》,我们当然爱湘云,我们也爱黛玉、宝钗、三春,爱凤姐、李纨、晴雯、芳官等等人物。我们的心和宝玉一样,爱一切值得我们爱的人。这就是作者的伟大的人文关怀和高贵的人格精神给予我们潜移默化的结果。这就是文学名著的力量。
  虽然湘云说话“咬舌子”,但湘云却是“口没遮拦”;好像湘云是个“没心没肺”的人,但这样就小看了湘云,湘云却是个“锦心绣口”的人。
  湘云入府时,宝玉正在宝钗处玩笑。二人听说湘云来了,宝玉是“抬身就走”。宝钗是笑道:“等着。咱们两个一起走,瞧瞧她去。”可见湘云在宝玉等人心中的分量。
  有湘云的地方,总是有欢声笑语的。“大说大笑”是湘云的本分。但湘云的内心,却又是“又细又密”的。湘云其人其事我们后文再说。我在这里,还是先说黛玉。
  这个时候宝玉和宝钗二人一起来到了贾母处看湘云,湘云正在说说笑笑。这时,作者写道:“正值林黛玉在旁,因问宝玉在那里的。”这当然是黛玉在明知故问了。“宝玉便说:‘在宝姐姐家的’”宝玉可能有些心虚吧。“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来了。’”黛玉这是什么话?有点过分了!但宝玉没有生气。“宝玉笑道:‘只许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她那里一趟,就说这话。’”宝玉也是实在话。但黛玉不肯了。“黛玉道:‘好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这就是黛玉的“小性儿吧、尖酸刻薄”吧。
  但宝玉愿意接受黛玉的这种“小性儿、尖酸刻薄”。宝玉跟着黛玉去劝。然后是宝钗借口“史大妹妹等你呢”过来把宝玉“推走”。
  且看作者这时之笔:“这里林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没两盏茶功夫,宝玉仍来了。林黛玉见了,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宝玉见了这样,知难挽回,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不料自己还未开口,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做什么来?死活凭我罢了。’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疏你的。’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她,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你的心。难道你就知道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林黛玉听了,低头一语不发,半日,说道:‘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轻肷披风脱了呢?’宝玉笑道:‘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已烦躁就脱了。’林黛玉叹道:‘回来伤了凤,又该饿着吵吃的了。’”
  这就是宝玉有名的“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理论。这就是宝玉黛玉入住大观园前的有名的“二玉证心”。
  我们能说作者笔下的黛玉是“小性儿、尖酸刻薄”吗?
  我们有太多的红迷们,都说后来入住大观园后,宝玉对黛玉的“旧帕相送”,才是宝黛二人的“心心相许”转折点。并说从此二玉再也不见什么“争争吵吵的事“了。其实,二玉入住大观园后的“哭哭闹闹之事”是另有原因的。我在后面的文章中将和大家共同讨论。比如黛玉为什么入住大观园后,就开始“葬花”?又比如黛玉入住大观园后,为什么就有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等等奇怪的事发生?要说二玉“心心相许”,是从宝黛第一次见面就开始的。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的这种爱是一种“宿命”。是“不能讨论的”。而这次的“二玉证心”,只不过是作者在又一次提醒读者而已。爱情只属于宝黛,与湘云和宝钗无关!
  人间只有情最重啊!情义无价!金钱、权势和真情相比,又能算什么呢?!
  入住大观园之前的黛玉的爱情,有贾母的支持,有宝玉的“证心”,黛玉当然不能相容宝钗的介入。这时的黛玉是没有“风刀霜剑”的感觉的。这时的黛玉,心中只有爱情,心中只是为了守护和保卫这纯洁的爱情。所以,这就是这时黛玉的“小性儿、目无下尘、尖酸刻薄、孤高自许”吧。
  这时的黛玉,根本没有去用心体味这荣国府除了宝钗身上那明晃晃的金锁有点刺眼外,除了薛姨妈很有点居心不测外,除了“金玉良缘”舆论满天飞有点刺耳讨厌外,还有一双“阴冷的眼睛”躲在“慈善人”的背后,在不怀好意的看着自己,还有一颗“事多心烦”的心藏在“老实人”的背后在考虑着怎么对付自己和贾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黛玉因何越活越让人喜欢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评小戏骨版《红楼梦》
为何贾宝玉一心执念“木石姻缘”?经典好文!
谈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真的尖酸刻薄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