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引用 0—3岁,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心理学(四)

 

 

第四章 宝宝13岁——人格初具的婴儿期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会开始不像过去那样什么事情都依着妈妈了,从前听话的孩子突然间不乖了,他可能变得很固执,甚至有些自以为是。你不让他爬高,他偏去爬高;你不让他去踩水坑,他偏去踩;你问他:“……好吗?他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我女儿现在三岁,我和她之间也

宝宝的第一次反抗期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会开始不像过去那样什么事情都依着妈妈了,从前听话的孩子突然间不乖了,他可能变得很固执,甚至有些自以为是。你不让他爬高?他偏去爬高;你不让他去踩水坑,他偏去踩;你问他:“……好吗?他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我女儿现在三岁,我和她之间也经常发生如下对话:“小宝,妈妈刚才说的话你听见了吗?”“没听见!”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孩子在这一期间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多,就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能力不强也要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不太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此为第一反抗期。

  在这期间的孩子喜欢按自己的主意行事,比如他试着用积木搭一个楼房,尽管搭不好,却不让大人插手,有时会因大人的“好心”帮?而变得急躁起来,或干脆一把将积木推倒。这时候大人就会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可理喻!有的妈妈开始担忧了:宝宝怎么不听话了?宝宝是不是变坏了啊!

  其实,这种情况妈妈们应该高兴才是,因为我们的宝宝自控能力增强了,为了达到目的,也能想办法克服困难。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对大人观点和指令的否定,来强调自己的存在,也是寻求大人对他们尊重的一条途径。他们也希望借此向大人展示自己已具备的能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很强了。一旦家长觉得他还是小娃娃,什么都想包办,什么?都想代他作决定,亲子冲突就会日日上演。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三四岁期间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则往往在性格上趋于软弱和寡断。

  那么,妈妈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呢?

  有时候,孩子总对妈妈说“不”,把妈妈惹得气急败坏,此时,让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智是第一位的。妈妈应该明确这一点:孩子说“不”,或者和你唱反调的时候,他不是针对你,也不是针对这件事,而只是想表达他有权利否定。有时候,也不排除孩子故意看你生气的样子,感觉?成就感,这时候要注意,孩子再怎样撩拨你,你也不动怒,孩子就会对这种“试探妈妈底线”的游戏失去兴趣。

  不问青红皂白地采取粗暴态度,常常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退缩、孤僻等不良性格。而在孩子反抗时,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暂时依着他,然后通过说服、引导,则是有效的做法。当然,该有的底线还是得有,对宝宝的不合理反抗也要坚决纠正,例如,绝不能让两三岁的孩子玩弄电器开关,也不允许他们玩打火机等等。

  处于“反抗期”的孩子,家长应该尊重他们,让孩子有所选择。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与其他几种可?摆在一起让他选择,既让他有所独立,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比如在给孩子买衣服时,你可以征求他自己的意见:“宝宝喜欢那件衣服?”吃饭的时候也可以问他:“宝宝喜欢吃芹菜还是青椒呢?”

 

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怎么办

  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是三岁前宝宝在社交时候常见的现象,这时候的宝宝口语表达能力还比较差,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往往以动作代替语言,?而发生误会。记得女儿在两岁左右时,当别的小朋友靠她太近了,或者盯着她手里的好吃的走过来的时候,她就会举起小拳头打人,边打边自己哭起来。

  两三岁的孩子之间的打架,完全是由于抢人家东西或者东西被人家抢的简单原因所致。孩子在3岁前不明道理,不知轻重,如果任其所为,拿起东西就打人,很容易出现危险。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大人不能仅仅说“住手”,而是要紧紧地抱住宝宝,制止他的攻击行为,拥抱能缓解宝宝的紧张心理,也表明了妈妈对打人这种行为的制止。如果宝宝已经打了对方小朋友,要多关注和安慰被打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孩子,要注意不要体罚孩子,体罚往往增加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就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起了示范作用。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着小孩子性格的成长,妈妈们既不愿小孩子当‘狼’,也不忍心他当‘羊’,失去自我保护能力。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小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小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让他们采取躲避或求助的办法,并不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如果孩子生性胆怯、总受人欺负,与其一味的指?他“你怎么不知道还手”,还不如先让他多和性情相近的孩子或者年纪小的孩子玩,先树立自信,再从讲道理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学会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法。

  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冲突时怎样做,比如可以让孩子对同伴说:“我们不要打架,应该轮流玩。”如果孩子用讲道理的方式对待朋友,父母应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孩子能从中体会到道理的分量,也可以品尝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甜头。

   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应注意父母自身的言行是否给孩子起到了不良的影响,另外不要让孩子看那些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节目。其实孩子攻击他人,是想通?这种方法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这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导,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在家饲养狗、猫、金鱼等,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教给孩子对待弱者的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

   也可利用孩子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因势利导,遵守“不许打人”的行为准则,利用故事、儿歌等多种形式对宝宝进行教育,激发孩子产生向故事里的人物学习的愿望。

   对孩子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犯错,必须要求他道歉。

   家长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情景,相互扮演不同?色。几次实战下来,让孩子明白,拳头不是不能用,但绝对不能滥用。

 

 “色宝宝”其实内心很单纯

  前几天和小区里的晨晨妈聊天的时候,晨晨妈提起两岁多的儿子很担忧:“你们说晨晨这孩子怎么这么小就这么色呀!”我们都很诧异。晨晨妈就和大?讲述了最近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两件事。

  “有一次我带他到一家餐厅吃饭,我们旁边的餐桌上有个漂亮的年轻女孩,因为衣服穿的很短,腰部的皮肤露出来一些。我这儿子竟然从椅子上溜下,跑到人家跟前去摸那女孩的腰!给人家吓了一跳,周围人都笑了,弄的我好尴尬!”

  “还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一个幼儿园组织的亲子运动会,当时来了很多小朋友,晨晨和几个宝宝一组正准备要玩兔子蹦的比赛,还没等老师发令呢,他看见旁边有个小女孩很漂亮,竟然走过去就亲了人家脸蛋一口,结果又造成了轰动效应,我真羞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晨?妈妈很忧虑:这孩子现在就这样,长大了还得了!

  其实,有着晨晨妈妈一样担忧的妈妈们根本就没必要这么但心。两三岁的孩子还处在无性阶段,那些在家长眼里带有性意味的拥抱、亲吻、抚摸,甚至玩自己的生殖器等动作,实际上是不带任何性色彩的,根本不像父母想的那样是出于性冲动。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很单纯,有的是因为好奇、好玩,还有的出于模仿,还有的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喜欢。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也会对自己身体有些探索,通过触摸自己的生殖器获得一些快乐,这和他们吮吸手指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的情况差不多,都是一些无意识?行为。对于这些自发的行为,家长完全没必要过分担心或忧虑,应该自然对待。

  有的家长遇到晨晨这样的行为,会很尴尬很反感,有的会打骂、吓唬孩子。但是,这样做反而强化了孩子对这种行为的印象,等他们再大一些、到了青春期就会对性有超乎寻常的兴趣。另一方面,家长的这种干涉行为也可能给他们带来挫折感,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创伤,影响孩子性心理的发展。

  正确的做法是,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这些行为,对于这些正常的行为,家长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表现出对孩子的这些行为过分关注,应该用更有趣的活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段时间孩子的这些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孩子一般在3岁左右的开始注意到男孩女孩的不同了,尤其是小便的时候,他们就会问到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家长要摒弃“羞于谈性、耻于谈性”的禁锢,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男女有别,对自己的性别有个正确的认识,明确讲清,男孩与女孩就是不同,就像爸爸与妈妈不同一样。当孩子问及自己的性器官,如“女孩子为什么没有小鸡鸡”,家长可以告之孩子一些生理结构的常识问题。

  对于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主动去问,不主动去讲,有问必答,不说谎,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简略真实地回答。

 

正确对待宝宝的“自私”

  2岁的芒芒抱着一个玩具熊和妈妈在小区公园玩,突然一个小朋友手中的布娃娃引起了她的注意。于是,她二话不说上去就抢,那小女孩哪里会依她,出手狠狠地一推,芒芒被推倒在地,哭得像个泪人。

  2岁半的西西手里拿着一袋饼干和妈妈在亭子里乘凉,这时候小区里的和西西年纪差不多的亮亮眼巴巴地盯着西西的饼干,口水都流了出来,西西妈妈赶紧说:“西西,快把饼干给亮亮几块,大家一起吃!”可是西西把饼干袋捂的紧紧的,把小脑袋摇的像拨浪鼓:“不,不给!”

  冬天,由于天气太冷不能下楼,青青妈妈怕孩子一个人太孤单,就把小区里的和青青差不多大的阳阳请到自己家来玩。没过几分钟,青青妈妈就发现青青和阳阳因为抢玩具而发生了矛盾,青青妈妈要求青青做个“小主人”的样子?把玩具给“小客人”玩,并找了一个其他的玩具给青青。“冲突”似乎平息了,可没过几分钟,她们又开始“战斗”了,还没等青青妈妈过去调解,两个宝宝各自抓着一个芭比娃娃的头和脚都放声大哭起来……

  以上的这几种情况,相信3岁前的妈妈都有同感,宝宝很难做到和小朋友们分享,有时候还可能抢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如果你想让他做个懂礼貌的“小主人”,他更难有那样的“胸怀”。有的妈妈感叹道:“宝宝这么小就这样自私,将来可怎么办呢?”有时候,尴尬的妈妈会强行把宝宝手里的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自己的宝宝就会放声大哭,弄的妈妈很无奈。

  其实,宝宝“自私”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宝宝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刚刚建立,逐步能分清楚“我”和“他人”,正在建立“我、我的”的概念。自私,正是宝宝走向分享的必经之路。在他们心目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并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观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其次,他们尚未掌握“借”与“还”这种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完璧归赵,而是片面地认为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识,建立我、你、他的关系,而后才能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一般来说,宝宝要到4岁之后,才能做到心甘情愿地分享。

  对于4岁以下的宝宝来说,分享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心理发展任务,它包括去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有时的延迟满足。敏感的家长会注意到宝宝经常会因为被要求去分享玩具或者食品而与别的宝宝发生冲突,您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同时在合适的机会帮助孩子学习。

  所以不是现在的宝宝“自私”,而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有这样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不能认为这是道德问题,总是用“自私、小气”这样的字眼来教训宝宝,过早地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

  有些时候在众人面前,家长往往为了面子,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替孩子做主,强迫孩子分享,但是这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强迫分享不仅对宝宝不尊重,也会让孩子对小朋友产生敌意,影响以后的交往。所以说,分享一定要建立在心甘情愿的基础上,如果宝宝不想分享,请一定尊重他的感受而不要强求。

  理解并接纳宝宝的这种特性,并非意味着我们束手无措。想要建立孩子的分享意识,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参与的方式之一,就是巧妙地给孩子创造分享与合作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自由玩耍中,自发产生分享与合作的需求。其次,要教会他们以礼貌的方式来得到他们的想要的东西,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需要先征求对方的同意。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与外界交流的增强,他会变得“大方”起来的。

  但是如果儿童总是在成年人的严格监督下,因为害怕冲突而不允许他与小伙伴多接触,那么他永远也不会产生分享的需求和愿望。

 

当宝宝说谎时应怎么办

宝宝在3岁左右的时候,会“撒谎了”,比如我家小宝有一次不小心把杯子弄洒在地板上,我发现了问她:“这是谁弄洒的啊?”她竟笑嘻嘻地说:“是妈妈弄洒的!”看来小家伙已经知道推卸责任了。

  据调查,我国大约有50%的孩子从3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可见,说谎是儿童普遍的行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李康博士说,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撒谎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其智力成长的表现。认知功能越健全的孩子,就越会撒谎,因为他们可以把谎编得更圆。他们已经成长到可以通过多项大脑活动处理信息,将真相藏在脑子里,同时说出谎话。李博士还指出,学龄前孩子撒谎跟长大后会不会作弊、诈骗等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妈妈们要放心,如果你的孩子3岁前就知道撒谎,不用过?紧张,反而应该觉得欣慰,因为这是聪明的标志,而且这跟道德没关系,只要好好引导,让他尽快改掉就行了。

  孩子说谎有很多原因,就3岁前的宝宝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想象与现实混同

  由于这个时期的宝宝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因此有时会把想象和实际混为一谈,说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话。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但是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于幻想型撒谎。比如明明只吃了一碗饭,他却告诉别人吃了三碗;听到别的孩子说做梦,他也说自己做了个梦,而且还能讲出内容,其实他根本没做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年人通常会把这种天真的想象斥责为“说谎”。
 

  幻想型撒谎往往没有什么目的性,有时是很即兴、很随意的,对于这类孩子应注意启发与引导。由于孩子想象力方面的表现欲很强,可以鼓励孩子自编一些故事,或者经常与孩子玩假扮游戏。如:可以将家里的一些玩具作为道具,可以把一些童话故事续编等,使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地释放,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指责,这会损伤孩子的创造与想象意识,或者对孩子的表现听之任之,会使孩子习惯性地将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导致孩子缺乏理智感,为成长埋下隐患。

  2.不会判断

  宝宝由于年龄还小,对事物没有正确的判断,导致说的话与事实不相符。比如有一次我让宝宝看看家里的某盆花需不需要浇水,宝宝跑过去一看,回来说:“不需要”。可是我走过去一看,那盆花已经有点打蔫了,花盘里的土已经很干了。就有点生气地问宝宝:“都干成这样了,怎么不需要浇水呢?”宝宝理直气壮地说:“我问过花‘你渴吗?’它没回答啊!”我这才
识到宝宝还没有那个判断力,过于要求她了。

  对于这种情况,没有弄清楚前,更不应该给宝宝贴以“撒谎”的标签了。而应该适时给宝宝讲讲生活常识,让他多长知识和生活经验。

  3.避免矛盾

  有很多亲属朋友经常爱问宝宝这样的问题:“是奶奶好还是姥姥好啊?”或者“是妈妈好还是爸爸好啊?”宝宝的回答多半是“都好”,因为这可以让大家都高兴,但背后宝宝可能会如实回答“奶奶好”或者是“妈妈好”。

  这样的宝宝也体现了一定的处事能力,最终博得了所有人的高兴,如果没有父母的提醒,宝宝说出让大家皆大欢喜的答案,也是一种聪明的体现,说明宝宝很小就学会察言观色了。但是妈妈们还是要避免宝宝总是处于这样的两难选择之中,毕竟,这也是违心的体现,虽然宝宝学会了圆通,但是也丧失了童真的一面。

  4.自我保护

  就像刚开始提到的那样,宝宝自己弄洒了水却推到别人身上,这说明宝宝已经知道了自己做了错事,不想承担这样的责任,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

  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妈妈先要压压自己的火气,在气头上教育孩子,往往容易犯急躁的毛病。这时应当想想孩子为什么犯错?如果孩子是由于顽皮、好奇、过失而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太严?,要耐心地向孩子指明错在何处,应该如何做;如果孩子的错误确实应当受到惩罚,或者旧错重犯,还要想一想孩子是否承认了错误。如能主动承认,就应减轻惩罚,并说明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其主动承认错误的结果,对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如果不主动承认,还要蒙混过关,则要加重惩罚,并告诉他,他还多犯了一个错误——说谎或欺骗。

  5.虚荣心理

  现在的孩子,家长都会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在“你有我也有”、“我有的你没有”的心理支配下,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说谎。如果一个孩子说“我爸爸给我买了一个火车玩具。”另一个孩子可能会接着说:“我家有火车玩具,还有飞机玩具呢!”其实,他家没有火车玩具,更没有飞机玩具,这么说,完全是虚荣心在作崇。

  虽然宝宝这种说谎只是暂时的,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但是家长要注意这种苗头。宝宝这种虚荣攀比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成天追求的、谈论的、赞赏的全是社会地位、物质财富,孩子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不切实际地谈论追求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制造种种谎言。大人应在儿童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

 

不要错过早教的“最佳黄金期”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能力、智力水平的增长在03岁这一阶段要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发展总和还要大。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03岁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他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进行开发却能达到50%,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3岁以前。所以,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开始把生命最初3年儿童的发展,作为本国21世纪争雄世界的第一战略。

  现在已经有很多父母意识到早教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一些家长有着认识上的误区。

  有人望文生义,说人生发展切忌“早”,什么“早产”、“早熟”、“早恋”、“早婚”?早衰”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是不幸的……

  有些“知识父母”一听说“早教”就理解为父母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是“把晚饭提到早饭上来吃”。他们坚持“要给宝宝自由、快乐的童年,读书识字是上小学之后的事情,决不以牺牲孩子幸福的童年去换取他的早熟!”他们把早期教育的快乐学习与生活玩耍严重对立起来,总认为自由自在地玩是快乐的,而丰富生活中的学习无论如何都是苦的、累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更有很多人把教育等同于对孩子进行说教和灌输,造成现在很多家长重知识传授,轻心理养育;重智力开发,忽视性格培养;教?方法上惯用说教,不去培养孩子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对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幼儿园的课堂,忽视了孩子广泛兴趣的培养,更忽略孩子与同龄人的游戏的重要性。

  还有的人误以为早期教育是小学课程的下放和提前,是刻意培养“神童”的,由于误解了早期教育,因此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困难无法做下去了。

  与这些误区相反的家长又容易走进另一个误区,即认为孩子到了3岁或6岁,大脑就发育完全了,因此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在这个大限来临之前多塞一些东西进去!虽然脑细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长全了,但并非意味着大脑的功用也在如此年幼的时期?发育成熟。事实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大脑的发育是一个持续的、长久的进程。孩子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变化成熟的。

  因此,作为孩子早期教育的启蒙者,我们要掌握早教的“最佳期”,根据孩子不同年龄、不同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最佳期”里,抓好孩子的早期教育,从而把握教育的主动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就是教育“最佳期”的相关提示,妈妈们一定要掌握:

  出生至4个月是训练五官的最佳期;

  6个月左右是发展手、脑协调动作的最佳期;

  78个月是学习爬行?最佳期;

  912个月是学习指认事物的最佳期;

  11岁半是口头语言获得的最佳期;

  2岁左右是学习遵守规则的最佳期;

  22岁半是识字训练的最佳期;

  23岁是计数能力开始发展的最佳期;

  35岁是发展音乐能力的最佳期;

  37岁是记忆发展能力发展最快的最佳期;

  38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

  45岁是发展阅读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学习各种技能的最佳期;

  416岁是身体锻炼的最佳期。

  当然,以上划分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因人而异,但是教育的最佳期是存在的,只有在最佳期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它将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础,一旦错过了最佳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妈妈和爸爸们,一定要因时制宜对宝宝进行有效的教育。

  目前在社会上,我们往往看到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不惜掷重金。但在3岁以前,他们却将孩子交给保姆或寄养在祖父母家中。实际上这是将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潜能开发时机丢掉了。

  所有的孩子都可能生来就具有世间罕见的才能。问题在于如何选择时机和方式去开发它。正像学者所指出的,教育从3岁开始已经太晚,没有什么工作比抚育3岁前的孩子更重要。

 

 

如何低成本开发孩子的智力

  带宝宝逛玩具店的时候,你是否为那些“益智类”玩具的价格而瞠目结舌?心里是否和我一样盘算:买回来吧,这玩具这么贵,寿命也不会太长,不买?,没有这些辅助的玩具,宝宝的智力又得不到有效的开发。那么,有没有低成本又能有效开发宝宝的办法呢?

  玩具固然能开发宝宝的智力,而普通生活中的东西同样也能起到开发宝宝智力的作用。比如让宝宝玩水、玩泥,玩扑克等,都能让宝宝认识事物,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宝宝往往也凑到卫生间来要“帮忙”,这时候可以给他一个盆,然后让他把一些玩具,如小木块、小石头、玻璃珠子或一些塑料的小鸭、小船等放到水里玩,边玩边观察,看看哪些物品在水里沉了下去,哪些物品却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灌进了水之后也
沉下去。

  大人在包饺子的时候宝宝也要来包,这时候可以给他一小块面团让他来玩,或者可以给他买一些彩色的橡皮泥,教他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塑泥捏成一些生活用具或者小动物,如“碗”“筷子”“小猫”“小兔”等等。

  扑克也是一个很好的益智玩具。我就是通过扑克教宝宝来认识阿拉伯数字的,先是让他在几张扑克中找到一个固定的数字的牌,如“5”,等宝宝找到后,再慢慢增加扑克的数量,锻炼她进一步观察和甄别的能力。等到她掌握了这个技术之后,我们可以将游戏升级,开始玩“找相同好朋友”的游戏,我们分别有两叠牌,之后我们两个人再分别将手里的牌分成七八份,将每份的第一张牌翻过来,之后开始找相同数字的牌,找到之后,再继续翻下面的牌。虽然牌花花绿绿的,但是宝宝经过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相同数字,欢叫着把它们放到一起,等到给牌全都找到了“好朋友”,宝宝非常兴奋,很有成就感。等到宝宝对扑克的掌握更牢固的时候,还可以利用扑克对宝宝进行数学加减法的启蒙教育,寓教于乐,妈妈何乐不为呢!

  其实,像以上这样的生活用品还有很多,只要妈妈们仔细找,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可以借鉴,大可不必盯着那些名牌和忽悠人的广告说明浪费咱的money。玩具终归?一种辅助工具,而父母付出的爱心和努力才是锻炼孩子脑力体力的最重要因素,这比任何玩具都更珍贵,更有价值。

 

 

手指多运动头脑更聪明

  一位日本医学博士对手与脑的关系作了多年研究之后指出:“如果想培养出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锻炼他手指的灵活能力,因为手指的活动可以极?地刺激大脑皮层中的手指运动中枢,继而提高智能。”

  23岁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逐渐会产生出“自己动手”的愿望,这时候父母最好给他们更多实践的机会。俗话说“心灵手巧”,手指的运动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功不可没。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有些妈妈出于疼爱孩子,连穿衣服、系纽扣、解鞋带都不让孩子去做,甚至还给很大的孩子喂饭,其实,这都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要知道,人脑中与手指相关联的神经所占面积比较大,平时经常刺激这部分神经细胞,大脑就会日益发达。

  因此,妈妈?平时就应该让孩子学习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服、叠衣服、洗袜子、饭前餐具摆放、饭后帮助收拾碗筷、整理玩具等等,这对孩子来说,即参加了劳动,培养了劳动习惯,又促进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可谓一举两得。

  也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游戏来帮助孩子的小手“动”起来,提升其手指的灵巧程度。比如,平时在家里可以和宝宝玩撕纸的游戏,买一些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出的形状,想象它是面条、饼干、小汽车、手表等等。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宝宝的小手,还进一步拓展了想象力。

  还可以玩穿珠子?纽扣的游戏,让孩子用线、塑料绳把各种色彩、形状的珠子、纽扣穿起来。随着孩子动作的熟练和精细化,珠子和纽扣的洞眼可以逐渐变小,绳子逐渐变细、变软。

  用筷子夹球也是一个锻炼孩子手指灵活性的有趣游戏。让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乒乓球一个个夹到另一个容器里,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换成颗粒更小的糖果或黄豆、花生米等。

  孩子上了幼儿园后,一般都会学习歌舞和手工,妈妈可以辅助老师进一步对宝宝进行训练,在孩子唱歌时,鼓励孩子用小手比划出各种动作,把内容表演出来。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把幼儿专用的圆头的安全?剪刀,教他们学习如何剪纸,之后把剪下来的部分粘贴起来,做成各种造型,让宝宝在小手的锻炼中获得成就感。

 

怎样对3岁前的孩子进行语言训练

  11岁半的宝宝什么都能听懂,就是不会说,不时地会“哇啦哇啦”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话。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在头脑里积蓄了很多词语和语言,并明白了它的意思,只是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虽懂但却说不出来。这个时候,大人可以多教孩子说字和词,让他学会用字或词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如宝宝用手指门,可能是想出去玩,这时候妈妈可以对宝宝说:“宝宝,你想出去玩是吗?以后要和妈妈说‘玩、玩’。”在短时期内,可以教宝宝说重复的单音节字,如“狗狗、猫猫、果果”等,目的是让孩子好模仿,促使他早点说话,但以后就不要用这种“儿语”了,另外要坚持在这个阶段多用词或简单句与孩子交流,这有利于孩子快一点说话,如“妈妈抱”、“宝宝吃”等。

  23岁阶段的孩子已经进入语言复合句阶段,在大人强化作用下已经将主谓宾结构的句式巩固下来,说话的句子明显加长了,到了逐步学会说复合句的时候了。如会说“我要吃这个,妈妈吃那个”,“我先吃饭,再出去玩”等;还会用语言表达眼前不存在的事情,如会说:“爸爸上班还没回来。”这时候孩子的语言已经脱离具体的环境,从具体形象的语言内容向抽象逻辑的语言内容发展,表明孩子已经开始进行语言思维了;他们还学会了用语言来描述人和物的关系,如“这是我的玩具,这是你的玩具”“这是我的,不给你。”等;并且还学会了用语言来评价人和事,如看到别的小朋友哭闹,他会说:“那个宝宝不乖,不是好宝宝。”等。

  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会发生质的变化,家长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语言训练。具体可以参考以下的方法:

  教孩子复述语言。复述的语言从短到长,不一定要求孩子复述完整,主要是激发他说话的兴趣。妈妈可以小声对宝宝说:“今天我们吃完饭后一起去公园玩。”叫他将这话传给爸爸,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语言。

  在生活场景中向孩子提问。带孩子外出时,可以就眼前的情境对孩子进行提问,如:“你认为这些人中,谁的衣服最漂亮?”“这是什么颜色的花?”“今天的月亮像什么呢?”等等,孩子亲眼看到这些场景问题,会很喜欢回答,无形之中,锻炼了他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能力。

  要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的经历中教他领悟,如告诉孩子,闹钟叫我们起床的时候是“早上”,午饭和晚饭之间的时间叫“下午”,天黑了要睡觉了,这个时候是“晚上”,等孩子慢慢领悟了这些概念,你就可以问孩子:“吃完午餐后你睡觉了,这个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现在这个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

  继续教孩子背诵儿歌,如果能与看到的实景联系起来背就更好了。如背诵“一条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的儿歌,若家里在养着小金鱼,就可以诱导孩子一边看鱼一边背这首儿歌,这样背诵的儿歌更有意境。

  鼓励孩子复述故事中的情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可以引导孩子简单复述故事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情节,只要孩子能说出个大概,哪怕是几句话都要热情鼓励和称赞。刚开始孩子会很吃力,妈妈可以根据故事过程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如《小马过河》的故事,可以这样引导:“有一天,谁和谁要去很远的地方啊?”引导孩子说出,“有一天,小马和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的话,妈妈接着可以边听边附和着问:“后来呢……嗯!后来发生什么事情了呢?”直到孩子讲完。

  这时候也可以教孩子说一些简单的复合句。在孩子能够说出完整简单句的基础上,可以教他说由两个简单句或三个简单句组成的复合句。如“我先亲妈妈一下,再去亲爸爸一下。”“太阳都照屁股了,大家都该起床了。”“我喜欢粉色,也喜欢绿色,还喜欢黄色。”等等,鼓励孩子说的越多越好。

 

孩子为什么喜欢听重复的故事

  2岁~3岁的宝宝总要求大人重复讲那些已经听过的故事,就像我家宝宝,《三个小猪》的故事已经讲了N遍了,但是只要你再讲,她还会百听不厌,?时候因为有事,刚想敷衍她丢掉一点情节,结果她马上就发现了,非要我补上不可,甚至要求我从头再来。

  当孩子有这样的要求的时候,大人们往往忍不住要抱怨孩子:总听一个故事多没有意思呀!可当你想给他讲别的,他还不乐意,仍然要听过去讲过的。为什么孩子这么喜欢听重复的故事呢?

  其实,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这种重复对小宝宝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虽然孩子能听懂,甚至能觉察和补充故事中遗漏的情节,但自己还不能很好地复述故事,因此,“你讲他想”这样的方式对他来说是莫大的享受。孩子这个时候认知能力有限,只?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和体会新的东西,因为,大人认为“没意思”的重复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收获的。所以,父母不厌其烦和心平气和的讲述,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爱和教育。

  事实上,每一个阶段,孩子真正让大人不断重复的故事是非常有限的,这些故事也是他特别喜欢的。到了一定的时候,他自然就不会要家长重复了,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听重复的故事会影响他学习新东西,事实上,孩子的重复不仅体现在讲故事,还包括玩玩具、看动画片,只要他喜欢,就可能不断重复,但是,这些重复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岁左右的孩子语言正处在迅猛发展期。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游戏交往中,孩子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语言模仿。电视广告语、儿歌内容、成人的表达等,都成为孩子主动模仿的对象。尤其是一些孩子在反复听赏某一个故事之后,会对其中的一些优美词句、语言句式进行模仿创造。当孩子熟听了《龟兔赛跑》之后,就会在一些情景下冒出:“不能骄傲,骄傲就会失败”的话来,这种语言的模仿创造活动是整个幼儿时期孩子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让孩子重复地听,恰好是为孩子的语言模仿创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孩子长大一些,都喜欢自己编故事来娱乐,但是真正的编构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经验、表达能力,它来源于平时积累的文学作品的学习。重复听,能使孩子逐渐地掌握其中的词句,使一些好词好句在记忆中得到反复强化,并积累一定的语言经验,从而使孩子在自编时,把那些储存在脑海中的语词语句,转移到新的情景中。所以,让孩子听重复的故事,不但让孩子获得了有关知识信息,学习了一些语词语句,懂得了相关的道理,还为孩子提供了创造性言语表达的素材,开发了孩子的语言潜能。

  此外,许多孩子都喜欢模仿其中的角色对话、动作。而这又必须建立在孩子熟知情节内容的基础上。俗话说“熟能生巧”,这样就使孩子能轻松自如、愉快地进行角色的表演,甚至还有可能自编自演。这为孩子将来的表达以及表演能力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说不定,还能慢慢培养出一个剧作家或者演员呢。

  总之,孩子喜欢听重复的故事是这个年龄阶段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父母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最重要的是要不厌其烦地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当然,父母也应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听赏不同风格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在“重复”的故事中长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6岁早教训练方法
别再给宝宝瞎买玩具了,这些玩具买错反而害了宝宝
家长无休止的“教育”让孩子失去安静能力
充分利用语言发育黄金期,让宝宝“伶牙俐齿”,你可以这么做!
宝宝入园第一天爸妈该做的事
3岁前孩子打人咬人?父母怎么管是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