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本解读丨抓住抒情主体,带学生读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文本解读丨抓住抒情主体,带学生读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原创 刘 蔓 语言文字报 2022-01-05 16:22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文本解读54个

 编辑说

    郭沫若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被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对于这首诗,很多学生认为其太过直白,缺少含蓄蕴藉之美。

江苏省苏州吴县中学刘蔓老师尝试从“抒情主体”这一角度切入,帮助学生剖析诗句的内在肌理,更好地体认此诗的艺术价值,进而掌握解读现代诗的路径与方法。请看——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编选了郭沫若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容易注意到这首诗中汹涌的感叹和激越的情感,但对这种直白的抒情兴趣阙如,常常认为其太过直白,缺少含蓄蕴藉的古典之美,不知如何解读,进而错失对这首诗的审美体验,甚至否定其艺术价值。其实,若从“抒情主体”来观照此类诗歌,我们会获得丰厚的审美体验,进而领悟其价值所在。
从抒情主体的角度解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我们需要关注三个问题:抒情主体的姿态、抒情主体的形象、抒情主体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下面一一进行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抒情主体的姿态
诗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立”“边上”“放号”,鲜明揭示了抒情主体的姿态。
动词“立”展现了抒情主体高俊挺拔的姿态。“立”就是站在那里,但它比“站”更有审美意蕴,会让人联想到巍峨的山、肃立的士兵等,更能展现抒情主体庄重的姿态,让人回味。
抒情主体在哪儿?由诗题可知,其“立在地球边上”。“边上”是旁边的意思,说明此时抒情主体不是站在地球的某个角落仰观宇宙之大,而是飞入宇宙,与地球卓然并立。这个场景显然是诗人恢宏瑰丽的想象。将抒情主体的人格无限放大,扩展到宇宙中,与星球并立,一改人在自然、宇宙面前俯首称臣、逆来顺受的渺小形象,体现了人的伟力。这一大胆浪漫的想象也说明抒情主体具有宇宙意识,对外在于自身的世界不再懵懂无知,而是拥有了现代意识和科学常识,体现出抒情主体心游万仞、傲视天下的姿态,营造出极强的诗意。
抒情主体立在地球边上干什么?“放号”。这个动作是在呐喊、呼号,带有听觉上的冲击力。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可遏制地大声呼喊?一定是其内心汹涌奔突着某种激昂的情绪,难以抑制,不得不通过放声呼喊来释放。因此,“放号”一词体现了抒情主体狂飙激荡的姿态。
抒情主体的形象
初步感知了抒情主体的姿态,接下来就要进入诗歌内部,通过细读深入揣摩抒情主体的形象特质。
第一,抒情视点的架设。开篇,诗人先将抒情视点聚焦在北冰洋上:“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写出了北冰洋雄伟壮丽的景色。随后,诗人将抒情视点转移到太平洋上:“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从北冰洋到太平洋,从怒涌的云海到滚滚的洪涛,抒情视点由北向南、从上到下,说明抒情主体立在地球边上全方位地俯瞰地球,诗人由此塑造出一个高大卓立的巨人形象
前四句抒情视点都架设在具体的景物上,到了第五句,诗人转而讴歌、赞美力:“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几句话由表及里,揭示了白云怒涌、洪涛滚滚的根本原因——力的支配。诗人不仅看到了力,还感受到力的多面性。这一认知过程体现了抒情主体的智慧,使其“放号”的动作有了情感逻辑——赞美力,而并非出于情感冲动盲目乱嚎。
第二,抒情意象的撷取。文学创作需要经历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意象是由言及意的关键。此诗的意象选择带有抒情主体强烈而鲜明的审美烙印。抒情主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目之所及的是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以及蓄积其中的“力”。这些意象的形态与抒情主体庄重卓立、心游万仞、狂飙激荡的姿态吻合,体现出抒情主体感受敏锐、激情洋溢的特征。
此外,抒情主体还发掘、放大了平常物象的意蕴,“从极平凡、极平淡的旧形式中寻找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童庆炳)。比如,“白云”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常见,它给人的感觉是高洁、飘忽、轻盈,象征着离愁别绪(“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或归隐心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但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无数的”来限定白云,一改白云轻巧飘忽的传统形象,使其具有了量的厚重;用“怒涌”来修饰白云,使原本轻盈的白云也沾染上狂飙激荡的情绪,成为抒情主体的情感外化对象。
抒情主体与创作者关系
一般来说,抒情主体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是等同关系,创作者即为抒情主体,抒情主体的情感抒发也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二是代言关系,创作者为抒情主体代笔,对抒情主体所流露的情感不一定认同。郭沫若的早期诗歌,抒情主体与创作者为等同关系,因此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于1919年9月至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五四运动的影响,从日本渡海回国。壮阔无边的海洋、奔突滔天的激浪,让他感受到力的伟岸,感受到风云激荡的时代进程。如火山爆发般的革命洪流震撼了已至而立却未立业的郭沫若,唤醒了他性格中狂放的一面。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我”不停地用“啊”“哟”等语气词表示惊讶与赞叹,大量使用感叹号传达强烈亢奋的情绪。而在长诗《天狗》中,诗人不停地标举“我”,“我”把日吞了,“我”把月吞了,“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我”焦灼、狂躁地“飞奔”“狂叫”“燃烧”,以至爆裂。这些盘旋反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词句,很容易让人对郭沫若留下躁郁症、神经病、幻想狂的印象,进而导致对其抒情人格的否定,并将其诗歌定性为抒情泛滥、直白粗放,缺少古典诗歌的典雅含蓄之美。
但当我们将郭沫若这种无拘无束、摧枯拉朽的诗作放在现代新诗的发展序列中观照,便能体认它石破天惊的艺术价值与魅力。郭诗中磅礴的气势、鲜明的个性、率真的情感,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其对个人的发现与推崇,以及极端自由的语言形式,呼应了二十世纪初自由、民主的精神,给现代文坛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被誉为“新诗中第一座黄钟大吕奏出的时代最强最美的歌声”
相比于阅读路径明晰、阅读方法完备的古典诗歌,如何读懂一首现代诗,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在笔者看来,从“抒情主体”的角度进入诗歌,能帮助学生剖析诗句的内在肌理,增强他们解读诗歌的历史感与方位感,从而更好地体认诗歌的艺术价值,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解读现代诗的路径与方法。

(改编自2021年12月29日《语言文字报》文章关注抒情主体 解读现代新诗——以立在地球边上放为例作者:江苏省州吴县中学教师/刘蔓;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过超;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苟莹莹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收录于合集 #文本解读
 54
上一篇文本解读丨五次祭典看《祝福》下一篇文本解读丨《氓》:失败的婚姻与觉醒的女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烛》学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浪漫之力与理性之光 ——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解读与教学设计
王大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堂实录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第1494期【教研名家·何郁专辑4】既是诗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诗 ——解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