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十篇

关键词:汉字英雄;传统文化;媒介转型;传媒体制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89-02

中国近现代媒介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型发展,每一次的媒介转型都会直接影响普通受众接受媒介内容的方式以及自身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在中国特殊国情的背景之下,媒介转型不单单是国家和传媒产业的难题,更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因此更应该加以重视,因势利导,努力探求适合国情的发展方式,挖掘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原创节目。2013年暑期档,在《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快乐男声》等歌唱、选秀、相亲节目的包围中,一档以汉字为基础的原创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突出重围拿到了不俗的成绩。

一、《汉字英雄》成荧屏黑马

《汉字英雄》是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的中国国内首档大型网动的文化综艺季播节目。节目由爱奇艺首席内容官及知名电视人马东担当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著名创作人高晓松、北大教授张颐武等文化名人鼎力加盟担当评委,于2013年7月至8月,每周四、周五晚21:25在爱奇艺和河南卫视双平台同步播出。制片人马东将其定位为原创大型网动益智游戏竞技文化真人秀节目,以“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为价值主张,“努力便是英雄”为口号,借助知识传播正能量[1]。

1.节目内容的深厚文化根基。电视的功能除了提供娱乐,还在于传播信息,传承文明,兼具教化作用。即使是“娱乐狂欢”的现在,过多的感官刺激类节目也会使得观众产生疲劳心理,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做支持,节目内容很容易变得单调和雷同。《汉字英雄》不仅仅关注于“是否写出正确的汉字”这一表象,三位汉字先生适时拓展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形态来历,以及和这个汉字有关的历史故事,极大地扩展了汉字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写到“驿”字时,评委老师提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做过掌管驿站的官——驿丞;李自成家里世代驿卒,因为驿站消减而失业成为游民,最终闹事起义。”

2.节目形式的差异化。差异化是节目成功的关键,独一无二的节目可以抓住受众求新、求异的心理,提高自身的辨识度;首创的节目被观众接收后,影响力也更大,比如第一个相亲节目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受众自然而然的将相亲节目就等同于《非诚勿扰》,之后跟进的节目失去了新鲜感,在培养深度观众方面难度较大。《汉字英雄》在内容方面首创以传统文化汉字为载体的节目,有一种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在娱乐节目闪耀的时代独树一帜;在包装方面,巧妙的融合了游戏竞技的紧张节奏和真人秀背后的感人、励志故事,整个节目融合了上进、勤奋、博学、温馨等多种元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节目线下同名APP的开发。汉字英雄是一款基于手写识别的汉字游戏,是《汉字英雄》的APP版本。目前这款游戏已经正式登陆了IOS平台。每周四、周五晚播出“汉字英雄”节目时,玩家可以与节目一起互动,更有机会参与“汉字英雄”节目的现场比拼。这是互联网自制节目首次搬上荧幕的成功之作,制播分离是现在媒介转型的大趋势;网络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的出现,创造了诸多渠道,但是电视台的内容生产显然已经跟不上渠道的几何数增长[2],互联网和电视台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二、传统文化扮演的角色

我国传媒产业采取的是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特殊运营方式。一元体制即国家所有制,二元运作即市场上获得经济收入,意识形态领域完成政治任务。这就对媒介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能取得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成为了关键点。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本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和深刻的方式影响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3],传统文化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中,在媒介转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1.解决根本性问题。传统文化可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孔子(Confucius)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相似的文化认同可以有效化解中国媒介发展的特殊性所带来的问题;必须要有新的媒介市场竞争思维,而这一点是政策规定和经济手段所无法控制的。

2.影响力延续性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较强的延续性。一个民族会对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有集体性的认同感,从中可以窥探受众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对事件的基本态度;了解受众心理有助于媒介转型发展走上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思想是顺应发展、符合规律的,对媒介转型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3.保持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持意义重大。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在打破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重建起来的,原有的价值观被打破,新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起来[4],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变化,人们需要尽快建立起新的文化体系来支撑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所扬弃,抓住其中符合时展的部分加以弘扬,使之尽快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方式、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以此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活力和深刻内涵。

三、媒介转型中传统文化的价值

通过《汉字英雄》的热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包括显性影响和隐形影响,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担当。汉字是中华民族一切文化的语言工具根基,掌握好汉字和汉语,打好语言基础,是进行一切文化再创造的基石。传统文化具体在哪些方面可以助力媒介转型,有以下几点思考。

1.广泛深厚的受众基础。现阶段电视台主要收入来源有广告收入、出租或卖电视剧的播映权、电视台一些电子科技项目的转让或招标等,这里关键要看收视率的高低,高收视率可以吸引厂商投放更多的广告,这也组成了现阶段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收视率的主要贡献者就是电视观众,随着媒介的丰富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受众数量有所减少且较为分散,如何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成了各大卫视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全球化发展迅速的今天,经济发展已然不能满足一个国家人民的需求。这就为电视台制作文化类节目创造了受众基础,关键在于如何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抽象的文化变成具象的实体,摆脱课本上生搬硬套的刻板印象,《汉字英雄》开创了新的思路。中国人强调以家为单位,几乎每个小家庭都有或者即将有适龄儿童或青少年,这个节目的出现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情推荐,比娱乐节目、电视剧和选秀节目,家长们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假期感受下汉字的熏陶,增强文化知识。

2.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马东认为,“文化是一个大词,但文化要说的是一些小事。”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本身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依靠单个的个体是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全部精髓的,这就需要电视媒介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之中加以引导。

一方面,要挖掘传统文化中便于传播、引起共鸣的内容。传统文化是个很广泛的“大词”,有它沉闷的地方,所以作为媒体更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选取传统文化中易于接受、便于传播的内容作为节目蓝本,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比如《汉字英雄》将汉字书写作为节目的主要内容,基本每个中国人都会书写汉字,但人们惊讶的发现信息化如此普及的现代我们经常会“提笔忘字”;每个汉字的结构形态都有其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一笔一画的顺序也都有其内在的道理,节目很好地提出了中国人对汉字的感情和很少写字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在内容上紧紧抓住了受众。

另一方面,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带动作用。以往的文化类节目形式单一,只有一个主持人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析,或者冗长的文化类纪录片灌输给观众都抑制了受众对节目的兴趣;《汉字英雄》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另辟蹊径,用益智游戏竞技的外壳包裹传统文化,每个参赛小选手背后的故事也做成VCR和观众进行交流,对于失败和成功、晋级与淘汰,不同的参赛选手也有着相对不同的心智来面对和处理,这都使得整个节目充满了智慧、勤奋、坚持不懈、战胜自我等多种正能量。

3.相对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央视索福瑞全国71城市最新收视数据显示,2013年7月19日晚在河南卫视播出的《汉字英雄》节目平均收视率超0.6%,最高收视率达0.8%以上,位居全国同时段电视收视排名第七,远远超越多家卫视老牌综艺节目。“零差评”更是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文化热潮[5]。同类型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微博话题也迅速上升至电视节目排名第一位,《一站到底》改版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6],可见文化类节目的低成本带来了较高的回报率。这档暑期节目在全国掀起了汉字热潮,中小学生更多地去翻阅字典,了解汉字,各地中小学教师也将观看《汉字英雄》布置为暑假作业,还有学校直接组织举办自己的汉字比赛。

文化类节目并不需要高额的明星出场费、华丽的包装和大型的场地场馆,每一个普通人就是它的参与者,所要传达的更多的是节目内涵而不需要炫目的舞台效果、故事性的渲染、高额的奖励来进行包装。《汉字英雄》开发出同名APP总体下载量接近80万,网动播出,这些方法很好的吸引了电视观众、网民和手机用户,值得文化类节目借鉴。

一切优秀的文明都有传承的价值,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世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传统文化的作用是隐性的、长久的,需要我们耐心的挖掘其中的价值,并将之最大化,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汉字英雄[EB/OL].http:///link?url=BNhWygjbmc6 -ZYxNRaiEOZqgXlhvgSmUdtXCS0Qzq5z5_JNl4nT7n7eqGA2U9FoRiS9GFZC1IWjLNwu7fREPEK.

[2] 胡正荣.中国媒介转型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07(6).

[3] (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4] 付云雷.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路径选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2

1 汉字承载的历史文化性

从汉字的起源到发展,汉字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从文化历史的承载上,汉字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汉字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从汉字书写技术上推动了汉字的变革。从最初的记事表意,到汉字系统的扩充与完善,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书写技术、印刷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汉字的使用及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二是从人类哲学层面来看,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哲学意义更加浩繁博大。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汉以来的独尊儒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体现了汉字的意义。三是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象征,是汉民族创造的文字,也是汉民族思想与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的文化性、开放性、包容性、哲学性、思想性特征,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 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准则

平面设计在现代设计理念导向下融入汉字系统,需要从三个准则上来综合考虑。一是注重正确性。对汉字本身来说,要做到准确无误,即从汉字的字形、字义及含义应用上保持准确,尽管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存在多义性,但汉字作为平面设计要素之一,要从汉字的发展与变形上,融入汉字约定俗成的构成方法,保障汉字的正确书写。二是注重合理性。从汉字的使用来说,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在使用中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公共发行的文字,要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汉字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对于汉字本身的意义,却存在正反、明暗之别,在平面设计上要避免反社会、反人类的汉字运用。三要注重协调性。平面设计是对艺术审美的呈现过程,而汉字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从汉字的字形、结构、词组、成语等使用上,从文化的内涵与字面意义的协调中来充分表现设计思想,促进文字意义与设计情感的融合。

3 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表现

3.1 汉字本体与变形表达

从汉字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来看,平面设计作为二维空间下的信息表达设计方式,需要从文字的本体意义中融入设计行为。汉字的本体是汉字自身的呈现方式,尽量减少对汉字的变形与修改来清晰表达平面设计的主题。

当然,对于汉字来说,除了本体外还可以融入抽象与变形。所谓变形,就是将字作为构形内容,通过适当的拆分、修饰、组合、变形来获得视觉上的艺术审美目标。例如,“互”字,结合“互”字的字形结构,从变形与拆分上来进行抽象,使其具有象形性、图形化,以实现平面设计中对意义的表达、对信息的传递,为受众呈现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

另外,对于汉字本身的字形与结构,也可以通过线条化、色块及图像等要素融入汉字的造型中。例如,有些汉字可以从具体化的实物中构造汉字,使其建立汉字与实物的关联想象,让受众从视觉上、概念思维上获得多重刺激,营造视觉美感。

3.2 汉字的情感表达

汉字不仅承载文化、思想,也蕴藏着深厚的情感特性,特别是汉民族的文化内敛性、包容性,使其在平面设计中成为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在汉字的情感分解中,一方面,汉字作为文字,其基本功能是为了表达信息。比如汉字在设计中,主要从文字特性与设计理念上来运用汉字来进行意义解释;某茶叶包装中,将“红茶”二字作为最直接、最表层的信息传递方式,便于受众第一时间了解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汉字通过变形、异化处理后,从汉字本体属性变换上融入了美学修饰与抽象性,增强了文字在表意、创意、思维、美学中的表现力,让受众从中来延伸想象力,以满足对更高层次文化的表达。(如图1)

从文字与城市内涵的衔接中,利用文字的造型特征与城市建筑相关联,从字体变异中来呈现“杭”字与“航船”“亭台”“桥洞”的特征,将文字的文化底蕴与建筑图形融合为一,增强了设计创意性。同时,文字的图形化表现是文字艺术抽象的重要方式,也是平面设计中广泛应用的设计方法。汉字从最初的造型方式来看,本身具有事物的图形化特征,因此,将汉字的图形化符号作为审美要素,通过布局、排版、修饰、变形来挖掘汉字本身的审美意蕴,以增强受众对平面设计中文字表现力的理解。

4 平面设计与汉字的融合发展

现念下的平面设计与汉字的融合,将传统设计思想中的解构理论融入到汉字表现中,通过技术性、思想性、设计手法的运用,来实现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布局形式的多元化和独特性。从设计思维来看,不同的设计要素是在遵循设计者思维与想象中,从传统平面设计解构实践中来重建设计作品,增强作品的和谐性、审美性与自然性。汉字的文化是深厚的,在平面设计应用中要注重模块化、大众化和全球化,要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来贴近现念,从改进与创新中来完成解构与改造,实现文化的内在传承。因此,在协同汉字与平面设计的现代性上,需要从三方面来着手:

4.1 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的纾解与融入

平面设计与文字的协同,首先要从对传统文化的“破”与“立”中来获得平衡。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元素的创新解构中,一方面增强汉字的文化厚重感,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另一方面从现代设计理念出发,将汉字作为优秀传统要素,将其的人文性与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例如,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中国风”要素,利用汉字与水墨风格来增强作品的浓重文化气息。

4.2 注重对汉字历史的尊重与突破

汉字本身的意义是博大的,其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平面设计中对汉字的应用,从字形、字义的深刻挖掘与理解中,将汉字的变形与可塑性进行统一,在哲学范畴中实现变造。当然,由于汉字自身的多义性和地域性特征,对于汉字的使用要切合大众化需求,要从字形、字义相对固定的表达上来满足平面设计需求。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3

一、汉字的思维方式与招贴设计思维的关系

1、从象形字到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画家兼诗人石虎的《论字思维》中曾说“汉字有道,以道生象,象生音义,象象并置,万物寓于其间。 ”[1]在他的字思维理论中,“字象”是核心概念。“字象”最基本的就是形态的相似,中国的象形字就是基于这种造字思维。中国是发明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字一一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依然被采用的绝无仅有的象形文字。 ”[2]古体字的结构和笔画均起源于象形,象形文字本身就充满了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所有的汉字形态当中,象形文字是最接近于具象图形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比较接近抽象图形。杉浦康平先生说过: “人类使用的文字形态,发展成两大趋势,一是尽可能以最快速度记录声音的方式,字母即为其例;二是激发沉睡于人类内心世界想象力的文字形态,我发现那就是汉字。 ”[3]汉字是充满想象力的,最直接的思维表现就是联想到与其形态相关的事物,也就是形象思维。我们从“大”字里能看到一个人张开双腿,伸开双臂,想要把自己的未来无限地延展一样;在“夹”字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展开双臂,两边各夹着一个小人,形象地展示了“夹”的造型;再来看“立”字,一个人双脚分开平稳地站在地上,代表大地形象的一横显得尤为突出;“交”字也是这样的,在最早的汉字里他是一个人交叉双腿的形象,所以很早这个字就有了意义的转化,有了“结交”、“交流”、“交通”等词语的出现。此外,通过把人字上下颠倒以及把人字与人字组成不同的结构,又创造出了新的字,比如 “从”、 “众”有各自的含义,而且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字体结构造型,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场景、意义。如果我们在做此类主题文字相关的设计时,形象思维的运用是顺其自然的。

2、从谐音字到设计中的联想思维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在招贴设计中,利用谐音进行设计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谐音需要发挥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把主题与各类相关的元素联系起来,不要过多地受到既有概念的束缚,将联想的范围扩大。在汉字设计中,利用谐音创作也能强化主题理念,深入人心。比如“莲”与“廉”,拼音同为 “lian”,此外,其意义也有一定的关联,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与做人的廉洁正直的联想。又如“竹节”的“节”与“廉洁”的“洁”,拼音同为 “jie”,其意义上的关联就是做人需要像竹子一样永葆清廉气节。在设计中,这种联想需要有一定的跨度,没有之前提到的形象思维那么直接,需要从字音先转换到图形,然后再进行设计。我们选择了“莲花”和“竹节”作为切入点,取其“莲、节”谐音“廉、洁”,但是画面中未必将字体作为首要设计元素,画面中或许可以将字体转换为图形之后,才能更加直接地展现主题理念。

3、从表意字到设计中的演绎思维

汉字造字思维中的传统思维模式,虽然从某种角度而言,已经不适应中国现展,但其精髓以及传统思维中体现的民族个性,仍然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这就需要我们有选择地发扬、传承,这也是汉字造字思维对中国现代图形设计最终应用的关键。例如“龙”字。“龙”是象形文字,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灵异神物,能飞能走,能隐能现,兴风作雨,神通广大,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后被象征历朝历代的皇权,被皇室独占,表示威严、尊荣,突显权威。经历了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了一种文化的凝聚和沉淀,成为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意绪,还是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这种造字思维需要去除传统的“权威”思想观念,保留并延伸“龙”作为汉民族精神象征的传统理念,这样的延伸为中国现代图形设计的民族性拓宽了道路。

二、汉字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有一些招贴设计,运用了汉字元素,却把汉字的使用仅仅停留在说明性文字上,没有想到通过一些设计手法将汉字进行重新定义,来传达一种文化,传达一种精神;相反,有一些招贴设计,过分地运用所谓的设计手法进行汉字设计,完全忽略了汉字的识别性,在文字和图形的结合上也缺少一定的联系性。下面将从字的形音意、传统书画、传统纹样和民间图案三个切入点阐述汉字在招贴设计中的具体设计手法。

1、从字的形、音、意切入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界定汉字“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5]汉字通过象形、会意、形声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特征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在人类的视知中,对任何形态的感知都是从分析它们的基本特征入手,这些特征可以被看做事物的结构性质,离开了结构我们就无法获知一个形态的意义。 ”[4]汉字自身的笔画结构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简体与繁体字的笔画不同也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创意的切入点。利用字音进行设计,虽不比利用字体笔画结构那么常见,但也不失为巧妙的构思。如“蝙蝠”寓“遍福”,象征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绵无边。汉字图形通过汉字字意和图形意义形成表意特征,进行信息传递。汉字图形在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形态结构,是其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是对汉字字意的高度概括反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汉字图形信息是对汉字意义进行的再传达。汉字图形虽然是在汉字自身结构和形态基础上再次对其进行设计和传达,但不可以是对汉字造型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特定的设计主题,将汉字的“形”与“意”融入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手法,从而形成有新意的图形设计。

2、从传统书法、绘画形式切入

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书法艺术为设计者提供了用之不尽的文字造型资源,为设计者带来了无穷的创意源泉,将其气、韵、笔、形、比例、节奏、韵律,与现代设计的理念、创意形式、制作手法、媒介技术相结合,在现代设计中彰显出强烈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精神内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借鉴汉字、书法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设计思路。在招贴设计中借鉴、运用书法元素,不仅要对汉字结构进行把握,还要充分体现出其形式美感和精神意蕴。靳埭强的《汉字印象》系列招贴运用风、云、山、水四个字的书法笔触形式与笔墨纸砚的结合,表达汉字印象,作品以白色作为底色,元素组合高度和谐,充满诗意,充盈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该系列作品将水墨的灵性发挥到极致,显示出设计者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笔墨纸砚的静态与书法笔触的动态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以静凸现动,以余白凸现主题的手法给人一种恬淡虚静的感觉。谈到余白,不得不提中国传统绘画――国画。国画主要体现一种形神高度统一的意境之美。在进行汉字招贴设计时,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融入到文字里,在传统书法书写的同时,进行写意的创作,使作品的形与神完美结合,使观者产生视觉共鸣和意境感受。

在现代招贴中运用汉字与书法、国画这些元素的结合是一种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这种结合并不是简单罗列或者添加,而是要将几种元素进行融合,在作品中才能达到高度和谐,从而使设计更加耐人寻味。这种尝试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才能有感而发,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和创造,能够展现传统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发展与创新。

3、从传统纹样和民间图案切入

中国传统纹样的题材丰富、种类多样,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设计思维,给设计者带来了启发性的思考。替花叠影 [5]是传统汉字图形追求字图和谐的方式之一,在文字设计里融入传统纹样,可以使文字在自身字意的基础上,增强文字寓意和装饰效果,使设计具有强烈的民间韵味。《中国戏曲――声、色、艺》系列招贴中传统纹样的加入使画面生动美妙,在阅读文字的同时,纹样带给我们的联想让文字动了起来,有了场景、有了形象、有了声音,比单纯的文字要活泼许多。我国流传下来的民间图案丰富多彩,年画、扎染、剪纸等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各不相同,各种装饰性的图案既美观又带有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汉字招贴可以借鉴以上的种种方法,灵活运用传统文化从各个方面带来的启发进行设计,使设计出的作品产生出独特的视觉特征。借鉴与利用传统事物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好的表达独特意味的方法,要学会观察和思考,观察外在形式、思考内在意义,只有将观察和思考带来的启发融入到具体的设计中,才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同时,又蕴涵传统韵味。

三、汉字元素作为招贴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也直接影响着招贴设计的思维方式和传达形式。运用汉字元素进行招贴设计时,一方面,不能排斥西方的设计理念,要紧跟视觉传达领域的动态,需要融入现代设计观念,反应现代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仍然要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文化,用蕴涵中国化的手法来追求更高层次的设计品味。也就是说,在汉字招贴设计里我们既要保留文字一些传统的外观或保持着一点传统的韵味,又要使设计后的文字有现代时尚的内在,既要敢于改变传统的文字笔画、结构,敢于添加其他传统设计元素,最终目标是使设计游离于传统韵味和现代感觉之间,展现出独特的意境,从中找寻到适合文字发展与创新的新途径。汉字设计通过继承、创新这一过程,最终达到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是我们所追求的。这里所说的“融合”是一种形声、意韵、以及神韵的统一,可以说它是一种融古汇今的设计手法,可以说它是我们敢于创新的挑战,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意境,更是我们的梦想。

我们在设计中需要不断挖掘汉字中蕴涵的深层文化积淀,将中国人独特的造字思维与设计思维完美地结合,融入到现代招贴设计语言中,展现我们无限的创造力,赋予作品更强的生命力,这应该是我们中国设计师的责任。

注释:

[1]石虎.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2]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8,13.

[3] [日本]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M]. HYPERLINK "http://book. /search/%E6%9D%A8%E6%99%B6"杨晶、李建华译.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6,190.

[4]许慎.说文解字[M].九州出版社.2001.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4

一、将传统文化植入到识字中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识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识字是每一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每一个汉字,无论简单或复杂,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产物,是历史的传承。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植入传统文化,使得汉字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简蔚氖蹲制匆簦而是一种更加饱满、更加深刻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为小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讲解,将汉字的演变史、发展史、递进史等完整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汉字发展的认知,使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汉字的伟大魅力,能够深刻地认知到汉字创造者的聪明才智,这些是汉字教学的关键,更是汉字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另一方面,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代表,在汉字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汉字的拼读、解构,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意义,以及不同字结构之于汉字整体意思的作用。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传统文化植入古诗词中

语文课程中涵盖着丰富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将传统文化植入到古诗词中,这样不仅能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意境,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知到古诗词的重要意义。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点环节,几乎每一首诗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每一首诗歌中都蕴含着扎实的传统文化,这是古诗词中最典型的特征。无论是诠释文人气节的古诗,还是赞美我国优美山水的古诗,都在很大程度上象征和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植入传统文化,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熟读、深读优秀的古诗词,理解古诗词中丰富的意境和主要的思想,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背诵优秀的古诗词,通过古诗词的积累来提升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赏析和品鉴。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地扩展古诗词的积累,通过阅读、搜集、整理等来全面赏析优秀的古诗词。

三、将传统文化植入国学故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部分,特别是在国学故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在国学故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一些优秀的国学故事,在讲解这些国学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到故事中的寓意。如教师在讲解《揠苗助长》的国学故事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来进行国学故事的深入讲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汇演,通过课堂汇演等来展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这是国学故事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在国学故事的讲解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积累,不断扩展国学故事的积累外延,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将对某一故事的认识,通过作文、笔记的方式写下来,这是传统文化渗透至国学故事中的最直观的体现。如在讲《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点,引导学生找准故事的核心,找出故事的脉络,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全面有效地理解这类故事,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5

相比于当下综艺荧屏的光怪陆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节目一点儿也不养眼,节目流程简单,比赛规则单一,视觉呈现单调,然而收视率却一路飘红,成功“逆袭”同期不少热播的音乐选秀类节目。相比于“益智”这个表层的原因,节目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比如,让观众们领略汉字音韵结构之美、写意多元之美,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也许才是其获得高收视率的密码。

文字是一个民族血脉传承的文化符号。有专家介绍,我国殷商已有甲骨文,到殷周时期单字多达4500个,公认识别的也有1700个,俨成体系。自秦“书同文”以来,尽管汉字的字形多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过,随着键盘时代、触屏时代、语音输入时代的来势汹汹,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电脑失写症”患者越来越多。

教育部、国家语委曾6次向社会年度语言生态报告,屡称“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今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语言文字事业”的概念。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横空出世,将“汉语危机四伏”这个被忽视的问题放到了公众面前。在国人的汉字文化自豪感日渐弱化的当下,这档节目对呼唤汉字文化传统的回归,确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有观众建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妨在对与错的简单评判之余,多一些关于汉字释义、解析以及汉字文化渊源、传承的环节设计,特别是现在汉语言文字的应用,呈现草率化、粗鄙化、游戏化等问题,现代人语言的贫瘠正在进一步发酵……

据说《美国拼字大赛》从1925年一直办到现在,这不是靠短暂的收视率就可以维持的。同样,“汉字听写大会”并非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收视率也不应是最高追求,文化影响力才是终极目标。

一档电视节目,拯救不了汉字书写能力,但是能唤起全社会对汉字文化传承的重新审视,这便是最大的价值。据了解,未来央视还将推出关于成语、猜谜之类的关注传统文化的节目。期待娱乐快餐节目之外,再多一些富含文化维生素的节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收视热潮,激起观众对汉字书写的热议,也造就了一批貌似难不倒的“神孩子”。从节目可以看到,这些“神孩子”之所以能听写众多生僻字,跟他们疯狂背诵分不开,就连在比赛间隙,有的选手也抱着各种大部头字典、词典默记。然而,在最后的晋级赛中,特意从古诗词、文言文或近现代文学经典中挑出来的一批词汇,让这些“神孩子”顿时变得手足无措,也让观众觉得“变态难”。

其实,死记硬背一些生僻字并不难,难的是传承汉语文化,真正理解、会运用这些汉字。像晋级赛中选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白居易、梁启超、鲁迅等人的诗句、文章,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得当下大多数人对这类词汇感到格外陌生,无法阅读听写。即便没有电子媒体、网络语言的冲击,恐怕大部分观众对这些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依旧不认识。

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留存于汉字之中。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唯独汉字历经几千年及繁简变迁,今天还在使用。中国各地方言众多,但汉字却是通用的,成为最重要的交流沟通的书写工具,否则,真不可想象中华文化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过,汉字虽然存在,但汉语却发生了大改变。对过去的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读写文言文是一种基本修养。但这种文化传统自“五四”以后就出现断裂,白话文的兴起,一方面使汉语适应现代潮流,更易普及大众,但另—方面也使传统文言渐行渐远,导致绝大多数人已经无能力直接阅读传统经典。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6

[关键词]美学;史学;汉字;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0056-02

201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见,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激发人文关怀、积淀人文底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敦促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的关键要素。而历史学科则以其独特的人文性,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接下来,笔者以高三历史《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轮复习为例,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和落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说“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这个定义简洁形象地指出文化就是同一历史时代中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而把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记录下来的便是文字。从这一角度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以此为时机,笔者尝试设计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课,以汉字为切入点,阐发汉字、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三者的关联,带领学生赏汉字之美、析书法之韵、步文化之旅,使学生达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通汉字之形

汉字是维系中华文明发展至今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条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汉字曾经一刀一划地契刻在龟甲兽骨上、铸造在青铜器皿上、雕琢在鼓形石器上,也曾经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地书写于丝帛、竹简和纸张上。

为帮助学生快速回顾汉字的演变历程,笔者设计了一个时间轴,请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图中的提示填出相应的汉字字体。

结合字形的变化,甲骨文的清丽瘦硬,篆书的圆转古朴,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都通过个体字符的线条、结构和布局,把鲜明的审美取向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学生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实现由表及里的思维进化。

为探究汉字演变的原因,笔者引用了两段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材料一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绝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裁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显而易见,汉字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活动的结果,当然,它的发展,还得益于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

纵观汉字发展的历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代以来,在外来文化的沖击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废弃汉字的呐喊,提出了用字母文字替代汉字的口号,但始终都未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这正是汉字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所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彰显。

二、解汉字之意

如果说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那么,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笔墨韵律,融人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

要解汉字之意,仅仅研究不同书法作品中结构的疏密、行笔的缓急、章法的布局等外在的美是远远不够的,书法作品背后蕴涵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变化、思想潮流的演变,甚至书法者的个人经历,都是我们追寻的历史足迹。清代书法大家梁嗽在《评书贴》中如此概括书法艺术的时代性:“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作品展示:

在上面三幅书法作品中,行书的飞洒活泼、楷书的严整规范、草书的纵情流畅都跃然纸上了。那么,为什么会呈现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时代特色呢?显然这跟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直接的关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加上宗教思想的影响,王羲之等士人群体崇尚自然,不从流俗,追求神韵、意蕴,晋韵正是士人们思想情操和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唐法”受益于制度。唐朝首创科举,增加了书法考试科目,楷书优美者优先取仕,设国子监教习书法,使学习者下笔有规有矩、有法有度。宋代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通篇跌宕起伏,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变化万千。这自然与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惆怅苍凉的心境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宋代推崇以文治国,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可以自由张扬个性,表达意愿,不拘泥于法度;同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使市民阶层追求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的观念增强,物质生活的丰富也促使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因而宋朝涌现出了一批个性鲜明、追求意趣、流传后世的佳作。

当然,梁嗽提出的尚韵、尚法、尚意,是对这几个时期书法特征的概括,只是相对而言,指其主流特色。

三、汇汉字之情

1.时代的印记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实证。商朝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史记》的记载,更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这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有力证明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同样,1976年陕西利簋被发掘,通过对利簋内部铭文的解读和鉴定,牧野之战的时间终于被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2.民族的性格

汉字用简单的五笔,书写了民族的性格。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让我们了解了书法作品能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播放《祭侄文稿》的相关视频,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家国情怀。

3.统一的符号

汉字早期主要用于国家事务的管理。在疆域辽阔、方言众多的环境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现国家的统一,汉字有定鼎之功。同时,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文明的延伸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7

本文围绕着东亚文化圈与汉字这一论题,再次强调汉字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作用。

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它将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它各个广泛领域里。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国家的文字系统中以多样而复杂的语言形式发展下去。

一、东亚文化圈

(一)东亚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圈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1887年~1934年)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年~1954年)提出来的。根据他们的叙述,文化圈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包含一定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在内;

②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收容区)这两个要素构成;

③核心影响边缘,边缘反过来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诸多要素的影响,核心与边缘的位置有可能会置换;

中国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称文化圈是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之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所以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异质性。

东亚文化圈即属于地域概念,也属于语言概念和文化概念。它包括曾受汉字文化和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亚洲东部一些国家。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畴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其边缘地区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区。东亚文化圈不是由单纯的政治或者军事力量而形成,而是以地理环境为优先条件,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相关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是世界文化圈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大概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中衰以及裂变、兴起等阶段。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也是以深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背景为基础。

东亚文化圈起源于中国的华夏文化,后来渐渐扩展到周边国家,并与其他文化交融到一起。它的核心文化是中国文化,边缘文化是越南﹑日本﹑韩国、北朝鲜等地区的文化。东亚文化圈的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化不断向周边扩展和被接受的过程,也是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并不断深化和丰富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过程。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给东亚文化圈带来剧烈的冲击,作为核心地区的中国以及边缘地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日本迅速地摆脱了边缘地区的位置,通过吸取西方文明主义的道路以和实施野蛮的军事手段,慢慢站到了核心地位。华强教授指出,东亚文化圈在近生的两次裂变均是由日本的侵略行为所造成的。第一次裂变是日本侵占琉球﹑台湾和吞并朝鲜半岛而导致的,第二次裂变是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而引起的。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给东亚文化带来了莫大的物质以及精神损失。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里,经过两次重大裂变之后的东亚文化圈发生巨大变化,它需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东亚共同体。

二、东亚文化圈与汉字

谈到东亚文化圈,不得不提起汉字。因为尽管东亚文化圈里有汉字﹑儒教﹑佛教﹑律令等诸多共同要素,但汉字始终作为文化积淀﹑传承和交流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不可欠缺的历史任务。它在东亚地区所担当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古代中国的儒教与佛教传播到边缘地区,到人们解读和精通这些儒教和佛教书籍,都是要靠汉字作为载体;

第二﹑边缘地区为了建立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借用大量汉字来标记本土语言,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字系统里;

第三﹑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是借用大量汉字来翻译或创造一些新文化用语;

第四﹑在现代社会里,汉字仍然在东西方以及东亚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产业链交流,首先就需要进行大量专业用语的翻译工作。

第五﹑另外,从提高人们的知识度,完善教育制度的角度来讲,仍有必要在东亚各地区坚持汉字教育。

汉字在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如此非凡的作用,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如上所述,汉字属于自源文字,夏商之际(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前后)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源头是河南安阳古代殷都的甲骨文。特有的方块字形是汉字最突出的个性之一,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具有独立的意义,使人们很快就能记住并适应汉字。而且汉字的形﹑声﹑义三者在方块字中形成一种完美的结合,造字方法非常独特。汉字除了这些构形方面的优点,还具有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点。这些都为汉字负载丰富的文化信息,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广义文化意义的全息码,它积淀着无文字时代的文明信息,又蕴含着有文字时期文明进化的韵律,体现了多维的价值。东亚文化圈的复兴之路也是实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比较坎坷,但有了汉字这一强有力的武器,就见到了一线灿烂的光明一样,它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每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东亚文化圈’也应遵循这个原理。'东亚文化圈’一度崛起﹑发展,又由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出现过裂变时期。随着“东亚文化圈”的发展和变迁,汉字也在东亚各地区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存在。

本文主要以韩日两国为对比研究对象,考察汉字在这两个国家的传播、接受以及应用与发展情况。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韩日两国的汉字传播阶段、接受形式以及相关文字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汉字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接受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语素音节表意性的书写体符号,给东亚各地区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在韩国和日本等地区处于无文字时期的时候,汉字作为东亚地区的通用文字长期借用下去,并充当着标记各民族语言的作用。权强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阐述古代东亚世界的定义时,特别强调了汉字的作用。他称“古代东亚世界是指以中国的汉字作为媒介,接受儒教、佛教和律令等几个要素的东亚地区,其中包括韩国和日本。”汉字传播时期,东亚各地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还处于互相分 离的状态,只有皇族、贵族以及官僚等少数阶层才能获得接触和学习汉字的机会。由于崇拜先进、发达的中国文化,汉字很快就成了文化传播的媒介,之后又成为了东亚各地区的通用文字。

汉字的传播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字的可普及性,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关系。围绕着中国王朝的权威以及以古代中国的册封关系为中心的东亚世界里,中国往往是东亚各地区争先想靠近的对象。有关东亚地区汉字传播的研究中,除了汉字作为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和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以外,还要注意到历史、政治以及外交等诸多因素对汉字传播的影响。汉字的传播与其说是为了实现它的语言记录功能,不如说最初是为了实现它的文化传播以及政治外交功能。

东亚地区的汉字接受形式大致分为汉字的借用与仿造。借用是指通过借音、借义以及音义兼借等方式,用汉字标记本土语言的方法,主要有音义兼借、音读现象以及训读现象等。仿造是指根据汉字的形态以及制造方法创造出汉字式文字,主要有孳乳仿造和变异仿造等。孳乳仿造是指通过根据原有汉字的形态或者偏旁部首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补充旧汉字的新旧混用方式。变异仿造是指通过重新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区分新旧汉字的方式。

梁重海指出,汉字的接受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改变汉字的形态,按部就班地使用原有汉字。第二个阶段是创造出新的汉字。第三个阶段是改变汉字的形态或减少汉字的结构,创造出崭新的音节文字。第四个阶段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汉字与东亚各地区之间的接触是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分析东亚各地区的汉字传播与使用问题,如语音变化、词汇与语法、应用等现象是考察东亚各国国语史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汉字虽然属于语言学领域的概念,可它广泛地渗透在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与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数www.dylw.net千年来,汉字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等周边地区,并形成所谓的东亚文化圈,之后又在东亚各地区的文字系统里不断地发展成新的文字形态。汉字在东亚各国的应用与发展并不是很顺坦,越南和北朝鲜现在已经彻底废除了汉字的使用,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字系统,而韩国和日本也正在有意识地限制汉字的使用。韩日两国都具有符合本国实情的汉字标记法和使用方法,这些地区仍然在使用着汉字。韩国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官方正式场合中彻底废除了汉字标记,但在人名和道路标识等领域里还保留着汉字标记法。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和汉字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它通过颁布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等一系列汉字相关政策,使日本人至今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着汉字。

至今为止,东亚各地区各自实施了截然不同的汉字相关政策,其过程中也陆陆续续出现过汉字废除论、汉字限制论、汉字简化论等不同的论点,汉字在一些国家也渐渐失去了踪影。如果我们不顾一切,极端地废除或扼杀汉字的适当应用,东亚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就会出现'断层现象’。为了维护共同文化圈的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经济一体化,各地区应该客观地接受汉字的实用性和功能,为汉字今后更好的发展未来而做出最大的努力。

健全而强有力的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化的汉字应用和正确的汉字相关政策,同时还要具备有能效应用汉字编码的环境。为了阐明怎样有效应用汉字,并促进国际化交流的研究课题,我们不仅要探讨汉字编码以及汉字字体的统一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而且还要在充分掌握东亚各地区汉字应用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之下,吸取相互的经验教训,摸索符合时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东亚各国的汉字传播与使用情况,发掘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还应考虑到东亚地区的繁荣昌盛,彻底研究和分析汉字在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领域中要起的作用和责任,并确立出崭新的课题和解决方向。汉字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的宝贵文化,它可以客观而正确地记录人类历史与文化,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展灿烂文化的重要责任。汉字的应用,必须要完全符合新文化、新语言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汉字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和完善。

特别注释:本论文为中国2010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而完成的。

注释:

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50页

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0页

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7页

権強(2004).古代日本·朝鮮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東京大学博士論文1页

(1987).韓日兩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較硏究.《CHEJU UNIVERSITY JOURNAL》,Vol.25 No.1 14-15页

参考文献: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汪大昌.《语言与文化》.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赵峰.《汉字学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年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凌加杰.《汉字现代化之路》.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马曼曼(2008).中西文字文化传承功能之比较研究.湖北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刘伟(2009).汉字和汉语的关系.南开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宋之贤(2003).论汉﹑韩﹑日语言循环影响与规律.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东语系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陈辉(2006).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尹铁超(2010).论文字在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史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俞新天(1996).东亚文化研究的意义.社会科学,第10期

周有光(2000).中国和汉字文化圈.群言,第1期

周有光(2000).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群言,第2期

周有光(2000).日本文化的历史演变.群言,第3 期

周有光(2000).越南文化的历史演变.群言,第4期

许征(2000).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期

周有光(2000).汉字文化向邻国的传播.教师博览,第5期

史继忠(2001).论汉字文化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

李虎(2002).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东疆学刊,第4期

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孔刃非(2004).汉字起源观念的文化审思.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3月

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第2期

许孝梅(2004).“汉字文化圈”浅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第4期

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第2期

林龙飞(2006).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东南亚纵横,第8期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8

[关键词]汉字听写 文化危机 电视创新

在当今泛娱乐化时代,各种选秀节目、相亲节目、娱乐节目充斥荧屏,然而,2013年,在各种综艺节目扎堆的情况下,汉字听写类节目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并迅速成为“注意力黑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期节目播出就迅速登顶微博话题“热门榜”,点击率超过18万余次,网友参与话题、留言、转发共计2万7千余条。[1]《汉字英雄》也在2013年暑期收获了高达0.9%的收视率,跻身中国卫视同时段收视率前三名。[2]两档汉字听写节目,能够引起人们如此广泛的关注,并取得收视率与好评率双丰收的佳绩,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其背后又存在怎样的隐忧?面对这些隐忧,节目应该采取哪些办法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在下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汉字听写节目的成功:适应社会与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

汉字听写节目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诞生的,因此讨论此类节目成功的原因应当从当前的社会语境出发。实际上正是在社会现实、媒介发展与受众需求三个层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汉字听写类节目得以诞生并取得成功。下面对汉字听写节目的现实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1.传统文化危机亟需现代媒介的拯救。

近些年来,汉字陷入危机的现象昭然若揭。一方面,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键盘输入取代了手写输入,人们渐渐忽视了汉字书写,提笔忘字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我们的调查中逾九成的人曾有过提笔忘字的现象(图1)。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在我国大肆扩张,与此同时,以汉字书写为代表的汉字文化却日趋衰微。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的符号与载体,它承载着我国灿烂而悠久的历史文化。[3]汉字的危机正是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衰微的症候表征,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失落。

汉字危机的忧思意识已深入人心,拯救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媒介进行传播,而在诸多现代传播媒介中,电视对几代人的影响力最为广泛,因此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汉字听写类节目正是要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媒介,拯救汉字危机,复兴传统文化。此类节目借助电视传播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对汉字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慰藉与传统文化隔绝已久的电视观众,从而使遭遇危机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2.电视媒介的发展亟需寻求创新之道。

当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一方面,过度娱乐化已经成了当今电视生态的显著特点,不仅娱乐节目不断走向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就连许多新闻节目也大有娱乐至死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匮乏。目前选秀类节目、相亲类节目、明星跳水类节目等都已被模仿到泛滥,观众大多已产生审美疲劳甚至逆反心理。可见,当前电视节目的发展已经深陷娱乐化、同质化的困境。

在此情境下,汉字听写类节目为电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文化亦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文化内涵可以提升娱乐的品味和品格,另一方面,当下的媒介环境呼唤全新的原创节目形态,汉字听写类节目就是一种新兴的节目形式。虽然有关单词拼写的竞技节目在西方国家已盛行多年,但汉字书写节目在我国却未有先例,在此情况下,《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弥补了这类文化节目的空缺,它借助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为电视这个现代传播媒介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3.文化综艺节目形式满足受众诸多需求。

汉字听写类节目是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可归类为文化综艺节目,它吸收并融合了文化、综艺、益智等各种类型节目的形态要素。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汉字听写节目旨在传承传统文化,它以文化内涵作为节目内容的支撑点,将汉字解说与文化延展融为一体;其次,从综艺精神来看,汉字听写节目在坚持汉字立意的同时增加适当的娱乐性,由此拓宽了传统文化的综艺边界;最后,从节目赛制来看,其设计类似益智游戏类节目,将知识性内容与有趣的游戏竞赛紧密结合。

汉字听写节目通过全新的形式综合了各家长处,也正因此它才具备了兼容并蓄的属性,从而能够满足当代电视受众日益丰富的需求。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该类节目除满足了受众观看文化类节目增长知识的需求外,还满足了诸多其他方面的需求,如自我评估、娱乐休闲、文化认同、自我实现等。其中最能获得满足的三种需求依次是“增长汉字知识、人文知识”(82.35%)、“测试自己的汉字知识水平”(66.01%)、“休闲娱乐、放松身心”(52.29%)(图2)。

二、汉字听写节目的隐忧:繁荣发展之下的潜在问题

汉字听写节目适应了当前的社会现实需求,成功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典范。但是,我们仍应从节目繁荣发展的表象下,看到其潜在的隐忧,而这些隐忧日后可能威胁到节目的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汉字听写节目存在着以下几种不足。

1.消费主义逻辑下汉字文化传播面临异化问题。

汉字听写类节目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形式,其消费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节目高度关注内容的“可消费性”,主要表现为过度凸显娱乐选秀性因素以及过于强化竞争形态。为吸引观众眼球,舞台上出现过不少表演唱歌跳舞等才艺的娱乐选手,还出现过不少如“轮椅男孩”这样的煽情选手。为使比赛竞争更加激烈,节目中生僻字不断增多,出现了为认字而认字的现象。节目竞争性的强化也使参赛者之间火药味渐浓,由此产生的唇枪舌战被设置为节目的看点。另外,各种类型的植入广告频繁出现,节目作为载体有如消费主义的“兜售器”。节目在消费主义逻辑之下的种种运作,可能导致汉字符号的“异化”及汉字文化的“异化”,从而消减了节目的文化意义,解构了节目的文化精神。

2.汉字书写的传播效果显现一定的局限性。

相对于拼音文字,汉字的听写形式在电视传播中有其局限性。一是听写形式难以获得很好的视觉传播效果。英语单词可以用拼读竞赛,汉字只能以书写进行竞赛。而汉字听写也叫默写,书写过程没有声音。没有声音的场面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是致命的缺陷。[4]二是汉字题库的有限性,单纯的听写形式很容易走向重复性和同质化,这将极大地影响此类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当观众的新鲜感退去、模仿者涌来时,汉字听写节目将可能面临危机。三是汉字的笔顺问题。汉字书写正误,除了字形还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那就是笔顺。但是放到节目中,很难写的字若因笔顺有问题判为错误,会让有的观众不认可。但笔顺明明错了,却依然判其书写正确,则无异于向广大观众传播错误的写法。另外电视画面反复出现重放、示范正确的笔顺的过程,令很多观众感到繁琐和枯燥。

3.受众的互动及参与方式不够丰富。

从前期宣传到节目播出,汉字听写节目一直都十分重视与观众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对微博的利用。如前期利用认证微博宣传节目理念,节目播出时制造微博话题引起观众热议,节目播出后通过微博评论与观众进行互动。不可否认,节目在微博上与观众的互动十分积极。但是在当今以受众为中心的时代,仅仅运用微博这一种方式,还难以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感和能动性。一方面,微博的属性更加倾向于点对面的宣传,因而不太适合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以及节目与观众建立亲密关系。另一方面,除微博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互动渠道,如微信、百度贴吧、QQ群等网络虚拟社区。这些参与性更强的渠道没有得到汉字听写节目官方的关注。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只依靠微博进行互动的方式略显单一,以致受众的能动性与参与感较弱,在此情形下,节目的持续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

三、汉字听写节目的发展对策:以创新的方式传播与传承文化

虽然汉字听写节目发展存在上述隐忧,可能威胁到节目未来的持续发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前电视媒介发展趋势,针对隐忧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不仅可以防患于未然,更能促使节目走向进一步完善。下面我们具体讨论几种可以采取的措施。

1.节目适当引入体验形态。

为避免节目在消费主义逻辑下步入异化之途,消除其过度娱乐化和竞赛性质的隐忧,可从改善节目规则与赛制入手。目前,这类电视节目的赛制规则是以竞争形态为主,比赛的过程中,人们过于注重名次的输赢,而忽略了体验过程的精彩与收获。因此该类节目可适当融入体验形态,竞争形态与体验形态的融合有利于娱乐因子的自然化呈现,促进理性元素和感性元素的平衡。此外,体验形态还有利于植入广告的自然呈现而不影响节目氛围。

具体来说,节目可以通过各种充满文化内涵的新奇体验来传播汉字知识与文化。比如可以由城市的选手到农村去体验,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古文中常常提到的农具、农业生产方式等相关文字。还可以请一些具备一定汉语知识的西方人来体验中国,以客位的视角,体验的方式,观察和感受中华汉字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通过体验者这一特殊路径,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汉字文化,从而达到传播与传承文化的主旨。

2.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对于汉字听写节目来说,为克服汉字书写传播效果的有限性,摆脱单一的听写形式走向多元化发展是其必然之路。综艺节目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意的竞争,因此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发展的核心仍在于节目内容与节目形式的创新。

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因此,汉字听写节目完全有条件以“汉字文化”为核心,从单纯的听写形式延展到朗读、背诵、造句等相关形式,从“汉字”拓展至诗词、成语、歇后语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图3)。

观众也非常希望汉字听写类节目能够更加丰富多元,其中诗词、成语和造句最受他们关注。当然,节目内容与形式创新的最终指向仍在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实现多元化可以增加对观众关注问题的覆盖,促进汉字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再促进节目的完善,由此使得汉字文化类电视节目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受众参与式文化。

汉字听写类节目在构建更加丰富的参与渠道方面仍存在很大空间。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发展迅速,构建受众的参与式文化日益便捷,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可更为主动积极地利用新媒体渠道,如微信、网络社区平台,进行话题延展,构建更为多元丰富的受众参与形式及参与渠道,激发更为广泛的青少年受众的能动性。这在提升受众参与的同时,也扩展了节目的传播效果,有利于电视节目的长远发展。

正如詹金斯所言,参与式文化发生在“消费者个人的大脑及与其他消费者的社会互动之中”[5],汉字听写类节目可以通过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统一口径定期推送节目信息。同时,微信面对的粉丝是观众、节目工作人员等,可以将之统筹在“朋友圈”,观众可从微信处获得第一手的节目讯息,导演和工作人员也能根据观众反馈调整节目的制作。微信是资讯的载体,同时也是一个网络社区,因此节目还可以借鉴著名自媒体人罗振宇的办法,开展线上及线下的粉丝互动活动,以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总之,汉字听写类节目力图借助现代媒介的影响力来应对传统文化危机,与此同时,汉字听写类节目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也为当前面临发展困境的电视媒介注入了创新的活力。汉字听写节目综合吸收了文化、综艺、益智等节目的优点,全新的节目形式满足了当今受众日益复杂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诞生是当前社会与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汉字听写类节目的成功固然令人欣慰,但是节目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警惕潜在的隐患,节目的内容与形式要持续进行创新,以创新的方式传播和传承文化不仅是汉字听写类节目当下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将是这类节目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注释:

[1] 央视网:《首播受捧》http:///2013/

08/09/VIDE1376047564077877.shtml,2013年8月9日

[2] 马驰:《:网动的共振效应》,《新营销》2013年第9期

[3]王志强:《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文明》,《传媒》2013年第10期

[4]关正文:《形态 研发的体会》,《电视研究》2013年第10期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字书法文化 传承 现状与对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书法文化传承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方面比较薄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具体研究部署,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教育是中国书法文化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它拥有其他文字没有的表现其文化特色的元素——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文化精神的表征,其对文化继承等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先生甚至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边疆地区)受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语言交流,教育教学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汉字的认识和规范书写的习惯起步较晚,有的连汉语都讲不好,自然对书法的兴趣不高,悟性也较差,书写功底薄弱。这给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带来了客观的困难。2011年8月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汉字书法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有利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保护、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责任感。

二、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为研究样本。该学院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该学院在校生中藏族、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珞巴族、门巴族、侗族、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55%,在少数民族中有62%的来自河北省内,其余的均来自自治区,民族成分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院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现状的相关信息,笔者研制《少数民族学生书法文化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调查对象既有来自的高中生和专科生,又有来自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和专科生;既有学过一年书法课的学生,又有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的学生。从学生层次、数量来说,调查均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调查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二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三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建议。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

在回答“你喜欢汉字书法文化吗”这一问题时,省内93.83%和53.27%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喜欢”,欣慰的是没有选择“讨厌”选项的;对问题“你认为汉字书法文化有传承的必要吗”的回答时,省内100%和58.52%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非常必要”;100%的省内少数民族学生和92.63%的少数学生认为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写一笔好字(汉字)依然重要;77.78%的学生认为中国书法的前景是乐观的。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汉字书法文化还是比较喜欢和乐于接受的。从学生的区域性来看,每组数据中省内少数民族学生比少数民族的比例均高些,原因为省内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交流、使用的均为汉语,而少数民族学生小时候受母语(藏语等)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对汉字的情感稍弱些,这正说明我们开展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的必要性所在。每组数据还反映出开设过书法课程的学生比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程的比例要高,这恰恰证明我们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是有效的。

2.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

在回答“汉字书法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你读过其有关方面的书籍、资料吗”这一问题时,仅为4.12%读过较多,没有读过的学生占30%多;在问及“你以前学习汉字书法(练习汉字书法)的情况”时,在来我校之前仅有19.3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书法课,42%学生自己练过,26%的学生从没练过;根据问卷统计,61.3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书法文化活动、90%的学生不会写毛笔字、近80%的藏族学生认为本民族的文字比汉字写得更好;对没有学过书法的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知识和书写水平进行测试,成绩良好的分别仅占4.17%和5.35%,合格的分别占21.17%和29.55%,而学过书法的学生成绩分别达到60%以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客观因素外,领导不够重视、不开设书法课、不组织书法活动是造成学生的书法知识缺乏和书写(包括毛笔字)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3.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的建议

在回答“为了更好地传承汉字书法文化,你认为应该多开展哪些活动”这一问题时,41.83%的学生认为应该多举办书法比赛活动,30.20%的学生认为应开设书法课,29.06%的学生认为多搞书法展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比较喜欢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从数据来看,学生比较喜欢以活动的形式来接受。

三、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对策思考

1.领导重视,落实制度

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到当前情况下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重要性。按照“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相关单位配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发展等制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必要时以红头文件方式,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提出要求,并纳入教育质量考核体系,将国家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形成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长效管理机制。在2011年8月教育部红头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颁布之后,又于2013年1月18日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意见。河北省教育厅拟发通知并下发各设区市教育局。全省积极落实并认真展开工作,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省硬笔书法协会等五大部门推出“石家庄市规范汉字书写百千万工程”,内容包括:创建规范汉字实验学校、举办教师书法培训、学生书法比赛、现场书法笔会等,直接参与学生达15万人次,培训教师3000余人,区域性地推动了整个石家庄市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工作。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汉字书法文化培植,充分利用网络、学校、书法协会团体或专题展览、媒体等宣传汉字书法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扩大其对广大学生的感染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书法的实用性大减,书法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书法的艺术性增强,成了一门纯粹的视觉艺术,网络也给书法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因此建立校园书法网站,学生上网可以查阅有关书法资料、欣赏古今名作,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对书法的看法发表出来,网络为书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发展平台;另外,学校周末定期播放《千年书法》《中国书法五千年》等书法视频。利用教学楼楼道墙壁、宣传橱窗、展板等阵地介绍一些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介绍有关书法方面的知识、书法家、名作等,使学生置身于书法美的氛围之中,促其感化,争取把汉字写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认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书法文化的情感,对鼓励其积极参与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保护,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优化师资,确保教学

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设课程,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实施细则,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学的成败关键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应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教学能力和对开展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书法教师可以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并系统讲授汉字书法文化相关内容,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规范学生练字习惯,包括技法、欣赏、理论,各科目教师督导学生双姿,严抓学生作业书写效果,形成齐抓共管的教学局面,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汉字书法竞赛、展览,组织参观书法展;我校自建校至今一直开设书法课程,配备专业书法教师,开展系列书法文化活动,如:摹帖展、临帖展、校园书法十佳评选、组织参加国家、省、市书法大赛等。

4.成立社团,搭建平台

要真正做到汉字书法文化传承,仅靠开设课程还远远不够。根据问卷调查,参加社团活动是少数民族学生乐于接受、互相切磋的好形式。因此我校较早就成立了书法社团,作为志趣相同的群体,大家定期开展一些书法文化交流活动,如一年一次的笔会和书法展赛、定期邀请书法家专题讲座和学生交流心得,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书法展览,尤其是在每年12月份全校学生参加的“今年我最红”学生才艺展演活动中,书法特长生在舞台上现场进行书法才艺展示,现场挥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书法水平、增进彼此友谊,而且还可以辐射其他同学,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书法教育成果转化。

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是一项持久的文化体系工程,应该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是一项教育教学系统工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兴趣培养和技能教育,整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配合。所以,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的工作,使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

注: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25)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红胜.关于大学生书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8).

[2]陈绪贵.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书法教学研究.

[3]寇学臣.当前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学周刊,2011(6).

[4]侯贵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一点思考.群文天地,2011 (17).

[5]毕芳芳.内陆高中班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调查与对策探究.教育,2011(12).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10

关键词:文化教学;对外汉语课堂;实践技巧

中图分类号:H 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00-01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和海外华人进行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帮助留学生进行汉语言学习的有效入口和媒介。

中国历史悠久,积淀在语言中的文化内容也十分深厚,许多古代诗文、历史故事、以及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存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容很难真正了解汉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深刻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目的进行教学。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语言材料中包含的文化内容,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交际,像中国人样说汉语。

我们从包含和渗透在语言课堂中的文化教学的实践技巧出发,分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传统节日与课堂教学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和发展,以及一些特定的习俗和传统已经成为课堂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传统节日的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讲述中,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将传统节日的讲授融入到生词、语言点、课文的讲解中,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则事半功倍。

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综合课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学习“春联”、“鞭炮”、“福”、“团圆饭”、“压岁钱”、“红包”、“拜年”、“贴”、“挂”等词语,了解与春节有关的事物;通过短语练习,了解“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福到了”、“拜年”、“讨红包”等跟春节有关的习俗及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把春联贴在门上”、“把新年快乐写在红纸上”等把字句的教学,和相应对话及分组训练,了解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活动;最后再通过课文的讲解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春节的认识。此外,还将传统文化的讲述扩展到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去,如布置作业让学生去中国朋友家拜年、观看春节联欢会等,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和理解更深刻,巩固课堂的教学成果。

二、汉字文化与课堂教学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留学生普遍觉得汉字很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如何发挥汉字教学的趣味性,让留学生能够乐于接受,并且深入消化吸收,成为汉字教学中的难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同样与文化教学分不开。在初级班课堂上,可以通过故事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汉字。如向留学生讲述仓颉造字的传说,让他们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介绍汉字的起源时,教师可简单介绍结绳、实物、串贝、图画、刻符等说法;在讲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时,则可以适当介绍清朝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逸闻轶事。让学生体会古老汉字的神秘与悠久,对汉字有一个全貌的了解,进而对厚重的汉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汉字形体构造体现出汉字的趣味性。在课堂上,可以帮助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去认识汉字,了解字义。如“学”字最初的字形是一个人用一只手不停地往一个敞开的容器中放置木头,木头一点点积累,越堆越多。“学”字有积累的意思。“习”字最初的字形是一只小鸟拍着两个翅膀学习飞翔的样子。这种不断实践.反复练习的过程就是“习”的意思。“休”字是左边一个人,右边一棵树。人累了,要停靠在树边歇息一下。所以"休"有歇息的意思。利用汉字的本源和字形的含义,激发学生对汉字造字以及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中华礼仪与课堂教学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发展到今天其内涵与古代虽有所差别,但尊老爱幼、敬贤爱才、礼貌谦让等优良传统却得以继承和发展。

在口语课堂上,可通过成语、俗语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来体会中华礼仪。如解读“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等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名人和先贤们是如何尊老爱幼、礼貌谦让、尊贤爱才。再将古代和现代的文明现象作对比,让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听说训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和重要手段。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传统文化教学的课堂上,不仅为课堂引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也便于展开情景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应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的课堂展示带来了便利,如在介绍汉字起源和演变时,播放有关造字传说和汉字形体演变的动画,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汉字结构的理解认识;在讲授成语、俗语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各种根据英雄故事、上古传说、历史典故改编的动画、影视等,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对历史典故有更多的认知,掌握知识,培养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教学设计

文化教学不是只教学生记忆一些文化事实,也注意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课前的教学设计,做好教学素材的筛选,明确教学思路,制作出具有特色的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更流畅。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在学习“问候”这一话题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中国人打招呼的录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中外文化差异;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出中国人问候礼仪及其折射的民族特性,借此加深学生对中国交际文化的认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与学生间的交互和反馈,设置好情景,寓教于乐。

(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诸多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如在汉语阅读课上,教师指定学生阅读课文《都江堰》,布置对某一段落进行讨论,讨论范围既涉及好词好句的运用、写作技巧和方法,也包括相关的中国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再通过交流,了解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丰富相关的中国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再如利用网络聊天软件辅助口语教学,在课堂上学习完“尊老爱幼”,有的学生出于自尊心方面的原因或不自信,不好意思开口,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分组在QQ群里做关于“尊老爱幼”的话题讨论,并将聊天记录整理成文档在下一次课上使用,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纠正错误表达,更有自信地进行表达。

五、结语

在全球"汉语热"和汉语国际化大背景的推动下,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汉字文化、中华礼仪等成为促进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网络上丰富而又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无论是对于初级、中级、高级的汉语学习者,还是汉语的听、说、读、写课程,都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资料等现代教育技术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文化教学。在看一段中国人过春节的场景、某个汉字的笔顺动画,听一段课文的朗读,阅读一个小故事,或在一段模拟情景里学习汉语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汉语听说读写的技能,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瑾.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探究[J].科技创业月,2011(0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教学 #抖音书法热门 #汉字书写技巧 #传统文化
“汉字与书法文化”教学设计
作业帮一课独家冠名湖南卫视《神奇的汉字》升级“大语文”教育
#书法 #汉字之美 #传统文化
从书写(书法)教育现状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北京小学期中期末考试全取消,增加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