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系列】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陶继新先生笔下的名师之路(转)

    陶先生尽管身任省级教育社总编,但是一直高度关注并潜心研究教育文化,高度关注并有效推动基础教育、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陶继新先生在报告中介绍的若干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优秀老师,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疏离浮躁,淡泊名利

    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而读书可以使你驶入一个很宁静的心灵港湾,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会当凌绝顶”的境地。综观全国很多老师,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的老师,其中的所有成名者,无一不是有“定心”者,无一不是疏离浮躁者。

    即如临沂市罗庄区罗庄办事处中心小学一位非常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李秀伟,在2004年已经是山东省教育厅命名的64位齐鲁名师之一,她对教育生态的研究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老师,学识足以与一些教育大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其心境则达到了视名利如浮云的境界,先后放弃了到区办公室及县委办公室工作的机会,却甘心继续在农村小学任教。谈到远离尘嚣、专注事业者的心境,潜心研究古代文化经典的李兰铎说,“人生快乐指数取决于是否拥有平和的心态”,“心性的至善,使人性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

    在恬淡自然方面,许多大家堪称典范。如身兼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的朱永新,只要谈起他的新教育试验,谈起他的读书,快乐得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灿烂无比。虽然他两栖于为官与治学之间,但他把这些看得都很淡,他借助的是副市长之职,推行的是教育改革之实。他最感兴趣的是思考与研讨教育哲学和新教育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大家风范,才成就了朱永新。

    再如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杜维明,身为世界级大家,却保持着心如止水的境界。作为在儒学研究方面的世界级屈指可数的人物,他对儒家文化的深入探讨,那种入乎其内的心态,绝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一谈起真正的带有学理色彩文化,就彻底深入进去了,天真得像个婴孩。

    大家尚且如此,我们的老师理应摈弃浮躁,疏离浮躁,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下书,对自己的人生来做一个计划,就是做一个文化计划。我在一年、十年乃至终生,要陆续地读什么书。其间,把那种浮躁之心平静下来,把认为不可干的事情搁置下,腾出一片心灵的空间安放文化,思考问题,这样,才真正做到老师应该做的事。

    二、读书教学,相得益彰

    都说“教学相长”,我说是“读教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却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老师一般只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岂不知功夫在书外。真正地“读书破万卷”,我们的教学就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因为,对于专注治学者来说,文化积淀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所以其执教过程能够出神入化。

    山东潍坊的潍城区青年路小学韩兴娥老师,一学期的教材,她只有两周就教完了。她说,两周就足可以解决问题,时间再多,就浪费了。剩下的时间,就讲李希贵局长专门为之提供的“教材”《中华上下五千年》。每篇课文开始是一段古文,后面是一段有趣的故事。韩老师上课的游刃有余,甚至在外地专家听课时,也能够任由指定课文,一节课40来分钟,连讲三篇课文。尽管讲得很少,但是学生都懂了,而且学得情趣横溢。韩兴娥在潍坊市潍城区没能评上优秀教师,但潍坊市教育局长李希贵就给她特批了一个潍坊市的优秀教师。她的学生更是觉得幸福,孩子们说:“我们最高兴的是,我们没有任何的作业!”就是那些小学生,写出的文章,那文笔连初三学生也达不到这样水平,行如流水,非常自然,就像韩兴娥那种生态课堂那样,没有任何的雕琢。文词很美,但是美的感觉又是那么自然从容,真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些人感觉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他们学习的高层次文化,是“取法乎上”。韩兴娥和学生一块读了很多经典的文化,背了很多经典的篇章,所以她比一般的语文老师上课从容得多。

    于漪是学养深厚的中国教育大家,听她的演讲和谈话,那语言都是诗一样的语言,让你感到是在吟诵一部文辞华美的教育史诗。他对教育意义的阐释及思想的深度让人终生难忘。于漪教学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也学不去。执教《孔乙己》这课,于漪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抑扬顿挫地开始了提问:“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的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到悲剧使人泪下。《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可是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觉内心一阵痛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这些问题只有大师于漪才能提出来,也只有于漪的学生能回答出来的。因为于漪是教育大家,她读了多少书,又背了多少书,这些,我们老师无人能比。语文教学流行这法那法,于漪说:“都是教无定法。教师个性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教材个性不同,环境又不同,哪能有什么固定的法子可学。”于漪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于漪的语文教学。

    苏静是朱永新教授的研究生,当初在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便参加了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而且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苏静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她背了多少文章,背了多少诗,这是个未知数。苏静把学生分成“青云斋”和“兰若轩”两个男女诗社,进行背诗、赏诗、做诗方面强化训练,在短短8个月的实践之后,学生两分钟以内就能根据临时命题做诗一首。原来还不知道做诗为何物的学生,8个月后居然能命题赋诗。《中国教育报》曾以近一个版面就苏静的成功做专题报道。苏静到了苏州大学以后,进步更快了,她2005年到香港四天的时间,四万多字就出来了。我估计一般人认为文章写得那么漂亮,又那么迅速,真是个奇迹。实际上是她读得多,背得多,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她写起文章才那么轻松自如,感觉那么幸福愉快。

    这些例子就证明了一个问题,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有的老师说根本没有时间读,那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读书对于教学的重大作用。建议老师们,开始不妨每天拿出半个小时读经典,一年之后,每天一个小时,两年后每天拿两个小时,这样你的读与教就会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读与写,生命成长之双翼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读与写是充分必要条件,即“有之者必然,无之者必不然”。没有大量的阅读,所谓的写,特别是所谓的写好,都不会成为现实。但同时,只读不写也不行,大量的写,对读又是一个促进,而且多写也会熟能生巧。

    广西田阳高中的年轻教师黎志新,任教高三毕业班教学,其累其苦其难可想而知,但他12万字的《心灵夜话——黎志新教育随笔集》,以及另外的《读书笔记》《教育论文》,就是在2004年这一年之间诞生的。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的轻灵之手便在电脑的键盘上奏起欢快的乐章,于是,近乎原生态的一个又一个令人感怀激动的故事,以及她的思想、她的感动、她的兴奋、她的忧怨,就快速地跳跃在电脑的屏幕上。而后,我们也就可以借助“教育在线论坛”,随之走进其生存空间,融入其喜怒哀乐之中。

    上海第八中学的语文教师沈红旗,读的书多,写的文章也深奥,很有个性,也很有思想。比如,他说:“人生的秘诀首先要学会傲慢。”并以此启动学生的自信系统。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与学生都有临别赠言,赠言都要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成功最为要紧的是:首先要学会傲慢,然后用自己一生的努力与之相称。”他就是这样,“激情喷涌,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他认为“崇尚华丽是抵御浮躁的一贴良药”。他说:“我崇尚华丽,真正的华丽源于从容的儒雅性格、辩证的思维方式、厚重的文化底蕴、严谨的科学气质。我的语言都是华美的,这不是华而不实,这是真正的我的文化功底的外化。学生为什么写不出华彩典章呢?就是因为学生他没有真正的文化。”沈红旗文化功底厚重,答案就在他家中,整个房间都是书。他写的文章有深度,是用厚重的文化作底色的。

    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教育体系,构建自己的文化教育框架。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倾注20年教学实践心血,构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一是真实个性:守住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之二是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之三是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之四是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之五是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之六是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

   【点评】

    以上介绍的,只是陶继新先生报告中列举的优秀教师的部分个案。陶先生的精彩报告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校长和教师都应明确,自己不一定能够形成特有的系统教育思想,但必须有自己联系实际潜心研习之后的有效思考。

    陶先生的报告就如何引领教师自觉优化素质这个主题,旁征博引,做了深刻而不失通俗、精彩而内容丰富、富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阐述发挥。陶先生的指点与姜堰市1999年开始倡导的语文外语阅读欣赏专题教学地方特色课程的设置导向,与姜堰市多次产生的高考省市“状元”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经验,都是惊人的“暗合”。陶先生崇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借用中国一句古话:“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倡导以教师的自觉研习经典的读书学习作为校本教研能够长期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他以若干成功教师的实例告诉大家,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学习思考,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

    专家论述及成功学校和个人的实践告诉我们,要走好教育科学发展之路,必须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始;铸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从引导教师埋下头来读书开始;着力营造书香校园,则是确保校本教研有序有效的必要载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2)
于漪:“两把尺子”教语文
学习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老师的“目中有人”
专家斥语文教学:知识被嚼碎 还要学生思考吗
于漪专栏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