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教育在现代发展中的落差(赵福楼)

说句公道话,中国教育在现代化发展中取得了瞩目成绩,如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在趋近大众化发展等。可是,客观来说,中国教育的发展还是存在滞后性的,而且是发展阶段性的滞后。

对于“阶段性滞后”这个评语,可能很多人并不接受,其实我这么说,从感情上也是有痛感的。事实摆在这!

我国古代教育与其他文明比较,具有超前性,建立了稳定的秩序,可是基本属于贵族化的教育,其教育培养人的发展路径是单一的,以科举为通途来进入官僚阶级。这样教育制度的设计,其进步性和合理性,这里不说了。其负面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教育的出口单一,而且狭窄,那些不能走通这条路,做不了官的,即被官场边缘化的人,也就一无是处。这样的落魄文人,科举不通,或者被官场淘汰的,人数不少,而且他们不能成为其他社会分工中可以胜任的角色,于是也就成为了多余的人,如鲁迅塑造“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就标明这一类人的无用和不被社会接纳。所以,你听中国古代文人的发声,大约都是呻吟的,矫情的,痛苦的,感伤的,哀怜的,委屈的,抱怨的。一种教育制度设计,导致很多文化人,即传承了一个社会知识财富的人,最后不能在这个社会上找到位置,服务于这个社会,以现代人眼光看,这无疑是有很大问题的。

现代教育的发展顺应于工业化大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商业化、金融化,以及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就业选择的个性化,等等。这自然需要教育为学生的学业发展路径与社会需求、学习需求寻找对应,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所以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服务于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满足于社会的多样化选择需要。这样一来,传统教育的单一发展路径设计就出现了瓶颈问题。中国教育其实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用上大学的路径取代了做官的路径,所有学生把过去读的四书五经换做了几门考试课程,而从制度设计上并没有本质上动摇科举的思想。或者说,科举的思想换了一个面孔又一次占据了学校学习发展的主导意识,也就是考试主导教育。

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个换代的发展,首先需要破除单一发展路径的设计。以欧美路径看,至少提供三条学业发展路子:其一,进职业学校;其二,走理工应用学习一条路;其三,走综合性研究,即做学术型人才这条路。有人说,我们也是这样设计的学制呀。可是,你看,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分出类别,什么一本、二本、三本、四本,基本用综合大学把学生都装下了。有多少人,高高兴兴去选择读职业学校的?有多少技术性和应用型研究的人才呀?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显著的选择偏颇呢?因为在路径设计上,不是公平的,是带着偏见的。我们以为走到综合性大学里,做学问的,是一类人才,而进了工厂,做了操作工,或者基于实践岗位进行设计和研究的工作也是辛苦的,低等的。于是,职业教育读到大专,就终止了;理工类大学也没有了实践特色。其实这样办教育的先天偏见,形成了制度设计的缺陷,影响了学生发展的选择。若给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三条路,要实现两个条件:一是,其发展终点是同一的,即社会认同一致,不存在歧视;二是,三条路之间有所联通,若学生在期间发现自己更适合另外的路径,他还可以走过去。

自然,学制设计的路径还是比较粗放的,很难满足学生多样的发展需要,所以要考虑满足大学的专业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学习的对应性。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大约有两个思考:其一,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从生活需要角度出发,一个人需要具备的初始能力,需要在课程上有所考虑。我们把由此设计的课程叫做核心课程。如母语课程、数学课程,基本都被认同可以视为核心课程。一门课,被当做核心课程,需要在课程实施中注意几点:普及性课程,不淘汰,人人都要学,是必修的课;因为考虑大众学习,学习的标准一定要放低一点,不是要人学得多、学得深,而是越基础一点越好,由此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欧美的数学课要少学了;要考虑监控这门课的落实效果,这样的课程若不能达标,这个人进入社会一定存在社交或生活障碍。其二,学生的需要和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只有在提供多样课程的基础上,给学生学习以选择性,才有可能让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由此对应他将来走哪条学业发展的路径,或者他的大学里学习什么专业,未来择业干什么。专业倾向的教育一定要早一点,给学生提供发展指导。有人说,母语重要,你的语文课学得太基础,而很多人觉得吃不饱怎么办?我们现在考虑课程就是缺什么知识,就设一门课,这太过简单。每次人代会、政协会,一些非教育人士提教育的提案总是要加课,这其实都是边缘思想,不太懂课程。母语重要,一些学生还想在基础性学习之外,有发展性需求,这样可以围绕这个核心课程,辐射出选择性课程,诸如语言课、文学课、阅读课、写作课等。学生依靠课程的选择和课程的组合来实现他的发展的需要。

若基础教育的课程很丰富,学生学习不一样,所以你提供的监测也是多样的组合的。这给大学选择学生或者学生选择大学,提供了一个课题。现代我国教育考试这条路是不行的。学生高考不是选择大学了,他从小就有职业选择的期待,所以更多时候,他侧重要考虑的是读大学的哪个专业更适合自己。所以,大学选择慢慢偏移为专业化选择,教育中发展的需要,专业的意识被强化。大学形成一个班子,给所有专业招生,也就不行了。各个专业一定需要以你的专业判断,来看看,一个学生读过哪些课程?学习表现怎样?他是不是适合读你这个专业?学校给学生专业化发展提供便利,于是与社会对于人才的专业化选择也就一致了。

每一个人在学习的环境里,都有多样的选择,而每一条路径,每一门课程都有淘汰率,这就给人提个醒,告诉你适不适合走这条路,适不适合学习这样的课程,由此要你调整选择。自然,每一个人的路子一定是可以贯通的。

这样的一些简单描述,正是现代教育的基本思考。我们看看,中国教育在哪一个发展阶段?是不是现代化的?我们总是不理解为什么欧美教育是那样的,似乎是差异化的,甚至因为他们的教育有毛病,而为自己的教学而沾沾自喜。要看到,现代教育的谋划如此,而在实践层面上,解决诸多问题是非常困难,时间也是漫长的。以现在的视角看,欧美教育的问题多多,并不是理想的状态,他们也在从我们的发展与组织管理里汲取经验。教育的学习是联通的。

在我上面的描述后,你看现在我们的一些改革设想,似乎也是缺乏合理性的。如大学入学只考很少的几门,分值大大增加,这就必然演变为,基础的学科,不再基础。这样的课程在教学中要不断增容,学得多学得难,而这就漠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越是在一门课的高端,学生的差异性表现越是明显的。他不适合学,学不会,你的制度设计还逼着他要学,这样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吗,是科学的吗?把母语弱化归因在外语学得多了,这也是一种偏误性认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与外部联通非常便利,英语学习的价值更为突出,所以民意选择重视英语学习。这在教育上是一种被动性选择。而且就现在看,你在学校教育弱化它,未来家长也会在市场选择中把学习的欠缺找补回来。有一条学习原则必须要明晰:人人都学的东西,一定是基础层次的,放得低一点;一个人追求高端学业发展的,一定是他选择的。

我国教育正处在制度重新设计的重要阶段,希望不要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机,给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核心素养来了,你准备好了吗(转)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探讨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小学生到大学旁听没啥不好
拿什么来拯救正在退化中的汉语言
“慕课”的前世今生及发展方向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