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馆藏古玉学什么?(高人授业,不要错过)

学习古玉,离不开名师指路,我们发了非常多的馆藏玉器图,但是还是有很多藏友疑问看馆藏玉有什么用?究竟学什么?小编在寻找到高手看馆藏古玉的方法,我们来学习一下。

这是一件直径18.5厘米、孔径3.5厘米的白玉玉璧。在195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这一件玉璧很有意思,单看沁色可以说完全无沁,就一些玉质内的饭糁。普通的藏家根本看不懂他的新老,现在马后炮说话没什么意思了,就是你拿着去鉴宝栏目海选,估计也危险。呵呵!但它是正正经经的和田白玉材质,你可以在我的解说图上找到古玉玉质变化的特征以及包浆光泽的特征。再细的图片我没法提供了,你反复、细细体会一下,肯定可以找得到你理解的答案的。

这是一条原本是青玉的玉龙首饰,长17.4厘米,宽9.8厘米,目前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此龙首有双曲角,眉上飘,圆突眼,上卷鼻,张口含珠,颈部有鳞纹。颈部内空,其壁上有六个穿孔。由于属于宋代入土,历经千年,玉质已经由原先的青玉,变得立体通透,玉质内细微结构解理呈现漂亮的雪花状饭糁。这种特征多出现于北方坑口,越往北相对越多见。

这是一件1983年在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眛墓出土的龙凤纹玉璧,属于西汉早期。现藏于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纹饰大家一眼看到,我就不再麻烦你读了。呵呵!这个时期的玉器风格和战国玉器没什么大的区别,只是显得秀气不少。玉质中似乎隐隐有青铜沁的痕迹,这里不明指了。由于在湿烂的坑口里历经两千多年,几乎满沁,局部已经严重钙化。从钙化过程到淡淡的灰皮,就是一个量的累积到质变过程,您可以在我的解说图里细细去品味这震撼的过程,希望看过的人深深地记住,没有自然演变、清晰告诉你‘我很老!’的玉是古玉吗?这就是所谓‘老气开门’。

这件不是什么标准器,也没有标准器,就是这座墓葬里面出土的古玉也是各不相同的面貌,他们只有一个相同的个性:老气开门!

这是一件1983年西汉南越王赵眛墓出土的玉犀形璜,长8.5厘米、高4厘米、厚0.4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这块玉浸泡在脏水坑里,有青铜沁和褐色沁,最严重的是水沁,严重部位已经完全钙化。具体细节您通过解说图和原图对照,仔细体会,希望对你带来方便。

这一件玉琮是1965年在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汉墓出土,现存于南京博物馆。它通高8.4厘米,外径6.9厘米,孔径5.5厘米。整体呈苷黄色,有褐斑。下面套了一个流金的银底座。这件玉琮在入土前就是一块出土旧玉,当时作为工艺品改制的,在摆放时上下做了颠倒。

这件古玉玉质温润细腻,沁色过渡自然,局部有开天窗。具体细节您可以通过原图和解说图进行对比观察、细细体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子如玉 玉有五德--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馆藏玉器赏析
《玉器的故事》- 王玉期 下
从徐州博物馆馆藏看两汉玉文化
馆藏辽代玉器 ,有那味了
高古玉的巅峰玩家:玩的绝不是玉质
浅谈如何观察馆藏古玉微观细节(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