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为现代艺术双面神的毕加索 | 沈语冰

一个好消息,《毕加索传:1917—1932(卷三)》即将与读者见面啦。《毕加索传:1917—1932(卷三)》描述的是1917——1932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辉煌时期。在《卷三》上架之前,让我们再一次跟随沈语冰教授一起了解这位“现代艺术的双面神”——毕加索


▲ 2017年5月20日,走进毕加索的世界 —— 暨《毕加索传:1907-1916(卷二)》首发式,启真馆 × 上海图书馆

平面性与立体派:作为现代艺术双面神的毕加索

沈语冰

各位朋友下午好,在我展开对毕加索艺术的介绍和一些新的理解之前,我想简要说一下《毕加索传》这本书。于公于私,我都应该隆重推荐给大家。这本书差不多在十六年就有了第一卷和第二卷英文版原版。如果你出过国,在任何书店,这都是在最显眼的地方被推荐的一本书。作者理查森是著名的美术史家,他用美术史家的严谨和史料,用传记家流畅的文笔把他几乎后半辈子全部贡献给了毕加索研究,这样的学者让人肃然起敬。他用一生写出了传世之作,为毕加索树碑立传,到现在他才写完第四卷,可想而知他写作的工程有多么大。这是我们学习美术史,了解西方现代艺术这些人的必读之作。现在我们有了中译本,也是我们汉语学界艺术爱好者的福音。我在讲座开始之前,先多介绍几句。

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一个看上去矛盾的事情,绘画是一个平面,绘画这个媒介不同于雕塑,雕塑是一个圆雕,也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比如说舞台,某些时候会描写一些戏剧性的场面,但是毕竟不是戏剧,只是一个平面。绘画也不同于文学,因为靠绘画去讲故事,突出叙述性,我们应该去看小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还有《安娜卡列尼娜》要比所有的绘画都要精彩,靠绘画去讲故事总是没有电影、小说好。绘画作为一个媒介,平面性是一个规定性,也可以说是局限性,但是如果有人能把这个局限性当作优点来加以发挥,变成它的特点和本质,那么这个人就很了不起了。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简短地和大家讲一下毕加索是如何发展出立体主义根本的要点的。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不同时期风格确实不同,但是核心创作都是围绕着立体派,即使晚年有很多变形,但是还是和立体派有关。我今天讲现代艺术的双面神,我们来看看这位双面神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 塞尚《高脚果盘》

我们先简单地从塞尚开始,这是塞尚很有名的一张静物画《高脚果盘》,我们可能觉得画得挺不错的,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些打破常规、和我们理解当中正确的构图相背离的地方?这一点,我们肉眼可能不一定能发现,除非你接受过绘画、透视的训练,其实有很多地方背离了我们视野看到的正常的透视。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在浙大一个建筑学院博士生选修了我的课交给我的作业,我说,我们用肉眼看不出来,你能不能借助计算机的手段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他说没问题。他用了一个软件,做成了塞尚这幅画的正确透视图,他把原画去色彩处理,夹在一起,就清清楚楚地发现塞尚在哪些方面做了变形。比如说,这一面歪出来了,这一边应该是尖尖的椭圆,但是塞尚却把它变成了两个半圆,好像是塞尚故意画错了,这是为什么呢?现代艺术之父是塞尚,毕加索是离不开塞尚所跨出的这一步的。塞尚这种两边往下拉的视角是不是两个视角的混合和重叠呢?一个是比较高的角度俯瞰,一个是平视的视角,他用了折中的混合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据英国学者罗杰·弗莱认为,他当时用肉眼就发现了塞尚作品中变形的东西,他自己也是一位画家,也是上世纪一位有名的批评家,他发现了塞尚的变形。他的代表作是《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还有《弗莱艺术批评文选》,都值得看一看。还有一位美国学者格林伯格,他对于塞尚的论述是建立在罗杰·弗莱的基础之上的。罗杰·弗莱认为塞尚变形最主要的原因如下,图上都是圆圆的苹果,如果是尖尖的,那么不好看,难以协调,所以变成两个半圆,以此使得杯口和球体能够协调起来,罗杰·弗莱的这个解释非常有说服力。格林伯格向前推了一部,他说塞尚是有意放弃了正确性、逼真性,以便他的绘画能够吻合画布的矩形形状,大部分画家采用的画布都是矩形。在格林伯格看来,绘画这种媒介区别其他的媒介最大的就是平面性,所以塞尚放弃了正确性和逼真性,把它里面的椭圆都变成了一个个类似于矩形的形状。

我们来看看塞尚的其他画,例如这两个坛子的口已经类似矩形了,其实也应该是一个椭圆才对。但是这个坛子的口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然主义椭圆的形状,这是塞尚画的第一个版本,他恰恰认为这一点和画面的边框不是很温和,所以他画了第二个版本来改变形状。我们看到这个坛子的口子更加像一个矩形。这一点可以证明,塞尚在做变形的时候是考虑到画面相互之间的形要彼此配合、协调起来,而且要使得这些形和整幅画的矩形边框能够协调起来。这是塞尚走出的第一步,打破过去西方绘画长达千年漫长的强调自然主义的过程。这一点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这一幅画的桌子边框也做了变形,这一段距离实际上是比较短的,但是塞尚却把这条边翻上去了,就好像这条线发生了折射效果,这是最早在画当中出现的四维效果,就是把这幅画翻起来给你看。塞尚这一步很重要,毕加索才会受到他的影响,一步步向前走。格林伯格的代表作《艺术与文化》我们也翻译成中文,在大陆出版了,他的观点是说,他认为从马奈开始,西方绘画已经从三维古典主义绘画向现代主义绘画平面性进行发展。这一幅是马奈的《奥林匹亚》,创作于1863年,在1865年法国一年一度官方展览展出的。

▲ “并不是真的维纳斯,那个年代,裸体的漂亮女人都叫维纳斯。”

这一张是意大利画派提香的一幅名作《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乌尔比诺公爵委托他画了这张画。很显然,马奈的《奥林匹亚》是对提香的这幅《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进行再创作,两幅画构图完全一样,都是画了一个裸体的模特躺在床上。当然,马奈对这幅画进行了很多改造和颠覆,也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是恶搞。当这两幅画一起展出的时候很有意思,这是我在威尼斯现场拍的照片,这是非常轰动的事件。我们来看看这两张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提香的画里面有三个空间,第一个空间是由这张屏风所隔出来的浅度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一个美人靠的深度,很浅。第二个空间是室内场面,两个仆人在翻箱倒柜帮她找衣服,刚刚洗完澡还没有穿衣服,我们目测这第二个室内空间大概有三五米深度。第三个空间是巨大的窗户,外面有遥远的天空和植物,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画面一定要画的窗户,因为意大利人就是在文艺复兴确定了一幅画就是一扇窗户的观念。我们通过这个窗户看户外的风景,如果一幅画里面不画窗户,这是不可以的。这样的三层空间到了马奈的画里面,室外的窗户没有了,室内空间也消失了,两个仆人变成了一个仆人,她也走到前面来,和这个模特走到了一个平面上来。这幅画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马奈恶搞提香,他画的其实是巴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性工作者的场面,名字就是一个性工作者的化名。嫖客拿来了鲜花,已经在外面等着了,仆人拿着花送上来。这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是丑闻,你怎么可以这么画呢?我们要注意格林伯格说马奈第一次把三维空间压缩到了平面上面来了。绘画变成了平面之后,这是一个麻烦,本来西方画家一直在那儿塑造一个虚拟的空间,观众好像可以走进去一样。但是马奈和塞尚,一步步把它变成了二维的装饰画面。

这样一来,平面之后该怎么体现三维的立体呢?甚至是如何体现四维世界呢?毕加索有一个朋友在银行工作,他懂相对论,在和毕加索喝咖啡的时候可能聊到过相对论。毕加索在尝试做一件事情,就是绘画已经变成平面后,如何体现四维的问题。他从塞尚那儿得到了启发,就是可以把桌子的一边翻起来给观众看。关于平面和立体派的种种悖论和矛盾,就在他身上展开了。在马奈以后,我们看到他们的作品越来越平面,几乎没有任何深度,类似于东方的绘画。到了后来,另外一位印象派画家莫奈也开始画平面的东西,五条垂直线,一条水平线,越来越平面了,到了蒙德里安就完全变成平面了。

那么变成平面之后,绘画该如何走下去?因为你变成平面后,很难把绘画和平面设计区别开来,画家都要失业了。所以,毕加索心里面有矛盾,认为这样也不行,否则就变成平面设计,而不是画家了。这个时候,他创造了立体派,之后才有他的种种变形。关于各种变形,他是怎么做的,我也推荐大家一本书——列奥·施坦伯格的《另类准则》。列奥·施坦伯格获得了美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克鲁格奖相当于文科的诺贝尔奖,这是极高的成就,在所有的华人学者里面,唯一一个获得克罗格奖的就是余英时先生,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专门解释了毕加索在绘画已经变成平面之后,如何讲绘画区别于平面设计。他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画家在平面上如何呈现人物形象的各种手段,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连续的正面、侧面和反面。我们经常在画家的画中看到“美惠三女神”的题材,画家不是为了给你讲一个关于她们的故事,事实上他们是因为可以在平面上解决多方位呈现人物形象的人物,三女神有一个正面像,一个侧面像,一个背面像,所以一张纸上居然可以同时实现三种角度,在绘画当中挑战了雕塑,完成了绘画自身的特色,并且信息量可以和雕塑相抗衡。


所以这就不奇怪这一类题材会被画家所热爱。这是拉斐尔早期的作品,并不成熟,他画了两个正面,一个背面,缺了一个侧面,后来他马上画了连续的三个侧面,观众觉得十分好看。这并不是三个模特,而是一个模特,画了这个模特的各个面,连续播放。后来,巴洛克时期最有名的欧洲画家就是鲁本斯,他画的三女神其实脸是同一张脸,都是他的妻子。他把他老婆的侧面、背面和正面通过这样的题材都给观众看了,欧洲人没有忌讳这个事情。他后面又画了一张《帕里斯的裁判》,帕里斯拿了一个金苹果在让三个女声评谁是最美的女神,三个女神一个正面,一个侧面,一个背面,模特还是他的老婆。这个题材之所以反反复复出现,是和绘画媒介特征相关的,绘画是一个平面,如何在平面上多方面呈现这个问题,就成了画家考量的对象。画家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都会画女神的形象。这是鲁本斯画的《玛丽王后抵达马赛港》,玛丽到达了法国马赛港,顺风顺水,鲁本斯认为这是海神在引导他们。海神的形象也是一个正面,一个侧面,一个别面,鲁本斯很喜欢画这个。

毕加索在刚刚到巴黎的第二年,画了好多素描本,其中素描本当中有大量关于同一个模特的正面、背面、背面连续的形象,说明毕加索对这个问题也很敏感。甚至到了他的晚年,他仍然在画这样的题材,这好像是一个国王,是他自己对自己的定位,看着模特的正面、背面和侧面。这是毕加索之前的马蒂斯,他画的《轮舞》中舞蹈形象也十分丰富。毕加索也有他自己舞蹈的形象,他是不服输的,自己也画了一幅。在一个人物身上,同时可以看到正面、背面和侧面,他把整个人像拧麻花一样拧起来,三个角度在一个人身上统一起来,在同一个瞬间完成了不同的时间,把第四维的时间拉进来了,这是毕加索原创的。这既得益于他立体派的影响,又得益于他自己长期的训练,如何将一个人的不同面放在同一个轮廓,又能够让观众接受,不至于分崩离析,这是他很巧妙的一个地方。

第二个巧妙的方法是利用镜子,因为画是平面的,但是利用镜子可以看到另外一面。西方绘画里面利用镜子的数不胜数,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有用镜子的很有名的画,杨·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的婚礼》,镜子里面可以看到婚礼场景,可以看到新郎和新年,还可以看到一些旁观群众,其中有一个人比较清楚,这个人很有可能是画家本人,他写了“杨·凡·艾克在此”。这是用镜子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事情,西方绘画里面利用镜子有大量的不可完成的事情。这是提香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利用镜子可以看到她的另外一面。十七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委拉斯克斯画了《维纳斯》,这是很漂亮的背影,但是看不到脸,总是很遗憾,所以他用了一面镜子,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维纳斯为什么不画正面呢?因为十七世纪西班牙是很特别的时期,布鲁诺就是那个时候被烧死的,西班牙那个时候的教会力量非常大,就在那个时候,西班牙设立了教会裁判所。布鲁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就被杀死了,西班牙那个时候不允许画有伤风俗的裸体画。但是委拉斯克斯是西班牙国王最要好的朋友和宫廷画家,他就打了一个擦边球,画一个背影,他用一面镜子弥补了没有正面的遗憾。十九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深受贵妇们的喜欢,贵妇们既漂亮又优雅,出了一笔钱,既画了正面,也画了背面。安格尔很聪明,总是把贵妇人放在镜子前面。马奈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件杰作就是《吧台》,这个女子很有名,后面其实是一面巨大的镜子,这是金黄色的镜框,里面反射了卖酒水的女孩前面的形象。


毕加索对镜子的形象了如指掌,画了很多镜子面前的形象。他要和别人不同,比如在这个模特和镜子里面的样子,半张脸是正面的,半张是侧面的头发,好像柔和在了一起,做了一个视觉的魔术,这是他很巧妙的地方。

这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的毕加索名作之一——《镜前的少女》,刚刚的游戏他还在继续玩,半张是侧面脸,还有半张是正面的,这就是从塞尚那儿得到的启发,把脸也翻了过来。他又利用镜子,使得整幅画信息翻倍。这是我看毕加索展览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一幅画,我觉得非常有趣,首先打破了常规,从提香到马奈,所有躺着的模特都是横着的长方形,这才吻合画面。结果毕加索居然采用了竖起来的长方形,把这个模特拦胸剪断了,半身都没有了。但是他运用了镜子里面的影响,把模特看不到的一部分补回来了,观众可以通过想象把画面补齐。要是没有这个镜子的作用,这个人胸以下都看不到,实在是太残忍了。毕加索总是要不走寻常路,和别人不同,他要画一个竖起来的长方形,自己制造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第三种类型是反弹的观众视线。这是毕加索很崇拜的一位大师委拉斯克斯著名的作品《宫娥》,这是画家本人拿着画笔在创作一幅巨大的画,我们只能看到这幅画的背面,看不到正面。其实在镜子里面,国王和王后还有小公主都呈现出来。这幅画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画面深处,这一扇门打开后有一道亮光,里面有一个人,应该是宫廷的卫队长。这个人是在绘画深度的里面向外面看,看到的是我们观众,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另一面,他可以看到这张画的正面,而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毕加索也是了如指掌。这个标题叫《有玩具船的少女》,画了两个少女在海边玩玩具船,两个“人”玩得很投入,在海平面上还有一个“人”,他从画面深处往外看,突然增加了这张画的丰富性,变得意味深长。她和她们是同类,算不算人我们不知道,她是在呵护她们,还是在窥视她们呢?这张画就变得很好玩,变成毕加索很有名的一张作品。这也是毕加索所发现的如何在一个平面上呈现不同方向。

最后,就是扭起来的蛇形人物。这不是毕加索的原创,例如文艺复兴后期,有一个艺术运动叫手法主义,或者叫角色主义,是很夸张的造型和构图。这里有一个画家赫梅森画的《朱迪思》,朱迪思是犹太传说当中的一个民族英雄,敌军统领占领犹太国之前就垂涎朱迪思的美色,朱迪思趁机就把他灌醉了,之后拔出宝剑,把他的头砍下来挂在城门上,敌军一看统领都死了,赶紧就退兵了。所以,朱迪思拯救了他们自己的国家,他是一位英雄。画家借助于她一瞬间拔出宝剑,要砍下将领头颅这样一个动作,把这个人扭起来了,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她的正面、背面和侧面,这个游戏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玩了,但是不像毕加索那样,玩得那么炉火纯青,变得十分强化,过去还是比较自然的。这是毕加索的素描,如果不看署名,大家可能以为是新古典主义的画,因为毕加索的线条很优美,造型及其精确。但是毕加索毕竟是一位现代大师,他画了希腊的神话里人头马怪,他专门去抢别人的新娘,被抢的新娘要挣扎,毕加索是怎么表现她的挣扎的?大家看,这儿是她的正面,这是她的左侧,这一条线到髋关节、臀部,又变成了她身体的右侧了。毕加索用一条线就实现了身体的扭转,这高度概括性的一条线是毕加索最牛的地方。

▲ 沈语冰老师讲解“毕加索最厉害的一条线”

在前面这张画里面已经隐藏了身体的扭动,油画的明暗造型看不清晰,不明显。而毕加索用的是线条造型,甚至连阴影都没有打,是纯粹的线描,类似于中国画。他用一条线就概括了被抢的新娘从身体的左侧到髋关节的变化。这条线如果你看明白了,就明白了毕加索。同样的题材他画了又画,就是希望更可以把强烈挣扎的新娘的正面、侧面、背面同时让观众看到,强调她的挣扎和恐惧,因为他被怪物抢走了。所以,她又画了很多素描和速写,把举过头顶的模特的正面、侧面和背面都让观众看到,好像麻花一样,拧了又拧。视觉游戏他玩得十分成熟,因为光是绘画,一旦明白了原理,学习起来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像毕加索一样用一条线条刻画出人物的扭动,这还是高难度的。我们学画画的同学都应该知道,这条线条太厉害了,非常确定、流动,非常自信,而不是犹犹豫豫、胆怯的。例如这一幅画,本来是仰卧的姿势,怎么到了这儿变成了背过来了?怎么俯卧了?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我们都不知道。他画得十分流畅,我们感觉好像很容易,但是实际上,他玩这个游戏玩了几十年,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的时候,他也会画一些不太成功的作品,他想画同时俯卧的,又同时仰卧的姿势,他用了莫名其妙的线,想要把它捆起来,但是我们感到不是太成功。

恰恰是这样的一类作品让我们想到了视觉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现在都在研究的一个问题,哲学家也在讨论这张图,给任何人看,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小朋友会说这是兔子的头,有的人会说这是兔子的头,这两种都可能的。我们的视觉会产生错觉,会让我们的认知产生混乱。如果我们一眼看到的是鸭子的嘴巴,那么这一部分根本就无关紧要,只不过是鸭子的后脑勺罢了;假如我们第一眼认为这是兔子的耳朵,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兔子的嘴巴,变得非常重要。视觉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还有脑科学都无法解开的一个视觉之谜,也是科学家们最热衷于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生命,在地球上这么多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眼睛看东西经常会看错,这就是视觉错觉,这是我们人的局限性。可能有些外星人就不会出现这种错误,而我们人类很容易犯这些错误。这样的错误在一场战争里面,就可能会决定一场战争的失败。所以,科学家才会这么细心地研究,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毕加索是视觉的探险家,他不断探索各种可能。同时,他在和观众做游戏,寻找最好的游戏成功。当然,观众早就认可他了,他是少数几个活着见到自己的作品被卢浮宫收藏的大艺术家。这是毕加索了不起的一点。

总之,毕加索是一个谈不完的话题。我这里从西方的塞尚、马奈开始的现代主义历程,如何一步步走到毕加索那里,毕加索又是如何推进的,又如何和哲学、心理学、物理学等等关联起来的。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简单介绍,想要真正了解毕加索,我想没有比这个传记更好的书了。了解毕加索、研究毕加索绕不开这一本必读书。我的学生想要研究西方现代艺术,即便不是毕加索,这本书都是必读书目。因为你研究现代艺术,不可能不了解毕加索,如果你不了解毕加索,他交上来的论文里面如果没有这本参考书目,那么我肯定不让他过关,因为他最基本的文献都没有看过。毕加索的研究也不仅仅是传记研究一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研究,包括对毕加索图像学的研究,也是非常高超的手段。如果能把图像研究、风格研究、传记研究配套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获得对毕加索乃至于整个西方的现代艺术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毕加索传:1881-1906(卷一)

毕加索传:1881-1906(卷二)

毕加索传:1881-1906(卷三)

【英】约翰·理查德森 著


简介

这是一本毕加索生前就资助的毕加索传记,拟出版四卷,其中前三卷英文版已经出版。

作为毕加索的密友,理查德森不仅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包括毕加索的日记、毕加索的论文,毕加索工作室也前所未有地对他开放,以及毕加索本人对关键事件的评论,而且还得到了毕加索的遗孀杰奎琳的帮助。他将严谨的治学和精彩的叙事诉求出色地结合在一起,得出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

卷一揭示了毕加索的创新、困扰和影响,揭示了他的艺术和生活是如何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它探讨了他的西班牙根源:他深刻的安达卢西亚的天性,他在科伦纳和马德里的青少年时期,他对巴塞罗那的热情,在那里他成为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的英雄。它记载了他早年在巴黎和纪尧姆·阿波利奈尔,马科斯·雅各布和格特鲁德·斯坦在蓝调时期和玫瑰时期的复杂关系。在本书结尾,我们看到26岁的毕加索已然准备投身成为现代艺术的救世主,发展成第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本书中含有800张图片。

卷二描述的是毕加索艺术的玫瑰时期,1907—1916年,是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期。他在1907 年创作的《亚维农少女》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作者在此卷描述的毕加索技巧高超,视野宏大,幽默辛辣。从未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毕加索跃然纸上,他不仅是一位艺术的革命家,他的天才之处也在这一时期闪现无疑。本书中含有756 幅图片。

卷三描述的是毕加索艺术的凯旋时期,1917—1932,也即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的辉煌生涯。本书中含有274幅图片,另有48幅彩图。

作者

约翰·理查德森,著名的传记作家,牛津大学美术系的斯莱德教授,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书评、纽约客以及Vanity Fair的专栏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不懂毕加索的画,毕: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 好听!听得懂吗?
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
世界上最贵的十幅画
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深空间与浅空间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
说不尽的毕加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