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氏太极拳的修炼
 
 

怎样练好杨式传统太极拳是天下所有要练杨式太极拳的人共同要解决的关要。

 

过去千百年来,一代人能有几位能练好太极拳呢,人数寥寥。除了封建陋习丑规外,学练的方法、练拳人的悟性也影响着太极拳功夫上身。凡未成功者,学练方法是主要因素。学练一套太极拳比较容易,如果悟性好,在明师指导下有几个月可以把套路学会,但要想得到太极功夫就不是几个月可以得到的了。

 

《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从以上拳论不难看出,学练太极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句名言:“太极十年不出门”,“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里所说的“十”和“千”都不是实际数字。还要看学练者文化素养如何,是不是有悟性,学练人要执着追求,契而不舍,废寝忘食,排除一切干扰自觉练拳。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不间断地每天坚持练拳两三个小时,走七八趟拳,一气下来,中间不休息,练得坐下不想起来,站起来不想坐下,要苦练酷练,这样练法一般人很难做到。

 

学什么不下点苦功夫都得不到真谛。练太极拳的人一生要练一、二万遍拳的单势、联势,且循规蹈矩才能找到拳之精华和真谛,这叫功夫,是从吃苦耐劳而得。

 

太极拳是文化品味很高的拳术,你用力去练拳脚,就失去它的文化品味之内涵,太极拳习练者的心态应该在习拳实践中不断调整,以适应自身对太极拳理的认识和理角。

 

  练传统太极拳一定要遵道而修,按照太极拳学的阴阳学说,循太极拳拳理拳法一动一式扎扎实实循序渐进,不要贪功求快,回圈吞枣做夹生饭,费时盲练。所谓遵道而修就是每个拳势都要按阴阳变换一动一式练习,用意不用力盘拳、走架。反复练拳训练,逐渐将你身上的拙力、本力退去掉。

 

  在练拳时注意身形的中正,不要练半个身子拳,不要练歪邪拳,要立身中正安舒,这仅仅是从外表,从身形上看到的身形的中正,而更为重要的修炼是心神意念的安舒。先安舒才有外形上的中正,没有心意神气的安舒,不可能有身形上的中正。

 

    安舒中正身上不带拙力,这叫“澄源清流”。

 

    练拳时要做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不可有僵滞之处,伸手提足注意虚实,也就是阴阳。阴阳是拳母,松柔是拳魂,不知阴阳,没有松柔,传统太极拳是练不好的。

 

  传统太极拳套路是由大小不同的环组成,练拳切记走弧线,忌直来直去走直线,不然,就得不到传统太极拳特有的圆活趣味和深层的功夫。

 

    弧形线是练出来的,怎样走弧线呢?

 

    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规定,练拳一定要注意方位,所谓方位为南、北、东、西四正位,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隅位。习练者面南而立,严格按四正四隅行拳,初学者和练学多年的人都应该遵守这一特殊的训练方法进行修炼。

 

  练传统太极拳要坚持“九松”、“十要”、“一虚灵”。

 

    首先说:“虚灵顶劲”、“顶头悬”。这一拳法要求使初学者较难掌握。颈部紧张僵滞不利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调节。头部僵紧不利于脑平衡,心脑僵紧会影响全身放松。

 

  对太极门的松功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就不会在练拳中出偏。在练拳中要随时检查躯干四肢是否放松,心态是否安静,拿着劲练拳难以放松。

 

  太极拳讲究四法、四功。

 

    四法:手眼身步。四功:心神意念。

 

    传统太极的根基是脚功的“步”,太极功夫不上身,就是因为没练下肢的步。不练太极步,焉得太极拳,不练太极步,哪里有太极功。脚下不练功,周身不能松。练拳多年的人找不到太极拳的奇妙之处,皆因没练“太极步”。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劲起于脚跟”,以上所说的都是太极拳的根本。练拳练掌不练脚,是练半截拳。

 

    拳论要求你“形于手指”,你一味在拳、掌上练动作,永远练不好太极拳。

 

    传统太极拳脚的运用离不开方向和方位,因为脚是跟,太极拳离开跟就不是太极拳。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练家在打太极拳,有时看着不舒服,动作有不协调的感觉又说不清楚,练家本人也会感觉到动作别扭,不细检查又难以发现,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同为脚的方向和方位问题。脚下的方向和方位十分至要,要按照传统太极拳的拳理规范用脚位置,必须符合传统太极拳法要求的太极步。

 

    练拳先练步是首先训练的课目。

 

   《太极拳论》中写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差之毫厘”,差在什么地方?就在脚下。常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千里”之谬,要“万里”去纠正。太极拳的脚基础功一定要牢固,毫厘也差之不得。

 

  太极拳属于武术,太极拳的手法与外家拳的手法截然不同,外家拳的掌、拳伸出去刚猛有力,而太极拳的手法,要求手指掌要舒松,关节要松开,且节节贯串。太极拳名为拳,以传统杨式八十五式为例,一套拳只有十几势用拳,大多是用掌,很少用拳。

 

    太极拳的手形变化,只有掌、拳、勾三种,这三种手形之共同点都是不着力,是“空掌”、“空拳”、“空松之勾”。太极拳的手不可强直,也不可松散,伸出去要适中,好看,要有一点艺术性和观赏性,不是“拙”力手。

 

  练传统太极拳,伸出的手不是你工作、生活、劳动中的手,而应该是符合太极阴阳学说、按照太极拳拳理拳法规范的手,也就是“太极手”。

 

    从太极拳里可以归成四种手,第一种重力手或称拙力手,也就是本力手。用重力手去练拳、推手,手上的力不但退不掉,反而增加。第二种手是轻力手。经过一段学拳明理后,手上退掉一些本力,手上功夫有所长进,但出手仍然有力。第三种手,是轻手,达到这种水平,是在练拳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伸出的手,已经不是生活中的手,而是太极手。第四种手是空手。空手即是神明手。如果向太极功夫拳修炼,则需研究太极“神明手”的精妙拳理。

 

  传统太极拳,对眼的要求和训练是很看重的。将眼神(视线)列为四法去训练,太极拳运用眼神时,不可强视也不可斜视,不要仰视和低视。练拳时心神不专注身便散乱。眼神的活动与拳势变动有着互维的关系。

 

    杨式传统太极拳在盘拳时,要求有“神似扑鼠之猫”的神韵。“眼是心灵之窗”。眼随手运,身换步移,眼要锐要敏。练拳走架,眼要向前平视。眼神、手形、步法三者要协调配合。神态就可完整一气了。

 

  杨式传统太极拳的“太极开式”、“揽雀尾”、“斜单鞭”、“太极收式”,这四个单式是“母式”,母式研究通了,是一通百通的单式,故而需要精研细练。

 

  传统太极拳是千百年来,层层传递,代代相传继承而来。现在各地练传统太极拳,形形色色,从外形到内涵都变了味道。有人练拳不按拳理拳法规范自己的动作,出手拙力,不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是怎么回事。歪斜着身子练拳,将“中正安舒”丢得一干二净或者少练拳多推手,凭着自己本力加招法,闪腰挪胯,横冲直撞,推拉硬操,没有太极拳拳理拳法的松柔、虚实、开合。失去以心行意,以意导体、用意不用力的味道。

 

    太极拳的阴阳学说源于老子《道德经》。杨式太极《虚实决》曰:“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要修炼传统太极拳,离开虚实(阴阳),将空忙一生。最终不知太极拳是什么滋味。

 

  注:

 

  1、生象:以人身而言,乾为首,坤为腹,腰为太极。两臂为腰,腰象太极。太极生两仪即两脊背、两跨、两大筋。两仪生四象即四肢。四象生八卦,八卦即四肢八节。

  2.营卫:心主血属营主里。肺主气属卫主表。卫气营血,卫有保卫肌体不受外斜侵几犯的卫外功能。

  3.重听:听觉迟钝。

  4.恬淡虚无:凝神入静。

  5.志:志存高远,情志淡泊,志趣高雅,意志坚韧,弘传不朽。心志高洁。风格高雅。百折不回。

  催:遭遇、遭受。

  敬:敬道、敬长、敬友。

 

  九松:松九大关节:手、脚、腰、肚、胯、肩、肘、腕、踝。

  十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内外相合,分虚实。

 

     附:杨氏太极拳十八在诀(四言十八句)

 

    “掤在两臂,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

      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 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式太极八法口决 3
太极八法
武当太极十三式
太极八法秘诀及双重
什么是太极拳内功?如何练习太极内功?
'松''静'拳之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