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湖追梅

初放时,收获早春最纯情的目光;盛开时,赢得和风最温情的回眸;凋落时,得到沃土最柔情的拥抱。这就是梅,百花中的至尊,它以“老枝怪奇”显贵,它凭“横斜疏影”出韵,唐之后的禅宗美学思想通过它而释放出最核心的特征。——纯道题记

江南的雨季,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句)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诗句)其实,江南的早春,也是淅淅沥沥的,总是把刚刚越过冬天的人们依旧锁在一片迷蒙之中。

农历新年一过,照例又到赏梅的好时节,无奈老天有意要考验人们的耐心,一连几天下着细雨,时而还有中到大雨。想到腊梅已错过,红梅初开,正想去亲近一下时,却又不得不打起退堂鼓。等到太阳一出,梅花的花季已剩无多,只能追赶着到太湖旁寻花,有时梅花未见,却见到柳枝上已有绿芽随风飘摇,不妨也凑上去问一声好。这“寻花问柳”的景致,好在发生于大自然中,要是在花街柳巷里,则难免不会让人浮想联翩。“寻花问柳”,似乎是少部分人的所好,只有打开引号,来到江南的水岸边,才是普罗大众所爱的世界。

苏州太湖边的东山古村落,是我追梅的第一站。这里,并不是赏梅的热门之处,选择到这个伸在太湖里的半岛上寻梅,一是为了先热热身,尝一点开胃小菜,要是先吃了大餐,恐怕这小菜就会被冷落到一边了;二是因为南宋名臣、大诗人范成大的缘故,他的归隐处离这里更近一些,赏梅之行怎样也不能忘记了范成大的贡献。

范成大是苏州吴县人,南宋时奉使赴金,不畏强暴,慷慨抗节,几近被杀,终不辱使命而归,又历任广西安抚使、四川制置使,政绩斐然。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江南汉子,不恋权位,归乡后隐居石湖,一个离东山不远的小村镇,并自号石湖居士。最让我敬佩的是,一个官员最终的留名却不因他的政绩与地位,而是他的诗词与文章,这与当今高官“十年风雨去无踪”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范成大在八百多年前写下的《梅谱》,又称《石湖梅谱》,不仅在中国开天辟地,在世界上范围内也被认为是第一部关于梅花的专著。

在《梅谱》中,范成大收录了十多种梅花品种,称“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可见,梅花在这位大才子的心目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位置。在他介绍的十多种梅花品种里,第一个介绍的便是野梅。他这样写道:

“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

短短五十字,范成大便将这江梅的身世与特征描绘得清清楚楚,原来这江梅就是一种野生的梅,没有特意去栽种,却在山间、水滨、荒寒之处自由成长,而东山的梅最有这些的德性。在东山,你看不到整片的梅林,只是在太湖岸边、小桥流水人家的庭前宅后,不经意慢慢长大着一些梅树,凑巧了也会扎堆长出连排的几棵,但绝对没有如今公园里景点中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如此低调,或许与范成大时代的梅有着更相似的经历。在被称为“太湖第一古村”的陆巷,你可以看到一些已经开花的梅树,这些盛开的梅花或白色,或淡粉色,它们是最早出来报春的花仙子,更多跃跃欲放的花蕾正等待着春雷发出的结集号。陆巷初建于南宋,与范成大的年代相去不远,无法考证这位才气过人的好官员有没有走过这里的小巷子,当你踩着石板路寻找不经栽接的野梅时,一定能感受到范成大传递而来的诗情画意,前提是你必须在赏梅之前,读过他的《梅谱》。

别小看了这野梅,正因为无意的栽种,才有了梅花冰肌玉骨、花香袭人般的气质。野梅身上的这种野趣,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们不以你的爱好而生长,也不受他的青睐而欢快,更不因她的娇媚而芬芳。野梅的任性,在于可以按自己的逻辑生长,我行我素得让人无法理解,范成大把它们概括为:“花稍小而瘦”和“实小而硬”,这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偏好,但是,野梅具有的品性,却让真正懂它的人为之折腰,那就是“有韵,香最清”。“若要闻香野梅边,低头折腰虚心赏。”到头来,野梅的那种嶙峋傲骨、孤清坚贞的品格,受到清雅俊逸、淡泊隐逸的文人雅士所敬仰、所推崇,在梅兰竹菊的“花中四君子”中,梅花被排在了第一位,而能够代言梅花大家庭的,非“遗核野生”的野梅莫属,这或许也是范成大把野梅,即江梅,列为首先推荐的原因吧。

西山金庭镇附近的天王坞是我要去的第二站,但这并不是寻常赏梅的常去处。走这条路,过了太湖三桥之后,必须马上右转进入缥缈峰路,这是一条新建的环岛公路,相信全部建成通车后的气势不会比东山的环岛路差,毕竟零星散落在主岛旁的小岛是东山风景里没有的。太湖三十六岛,七十二峰,主要集中在这一带。路经东村古村与植里古村,再左拐进入一条没有标识的山间小道,小道两旁起伏着高低差落的山坡,山坡上种满各种果树,有枇杷树、杨梅树、梨树、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梅树,在这些中型果树的底下则是低矮的茶树,它们便是碧螺春的种树,再过几个星期,第一批的碧螺春就要上市了。这一带,当地人以“坞”作为村庄的标志,一路走过,就会看到周坞、天王坞与陈家坞的标志。中国人通常把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称为“坞”,而这条山路两侧的确是山坡,本来山路崎岖曲折,往远处的前后望去,也是山坡,因此用“坞”作村庄名是十分妥切的。

见到一片开着白色梅花的果林,更深处则是农家,如今虽然已经很少见到炊烟袅袅的景象,但远处传来的狗叫之声,还能依稀想象出农家常有的气氛。走过田梗后,因前几日连绵不断的细雨,已经把我一双鞋子沾满了烂泥。一位年迈的农妇正独自在自家的果园里劳作,准备为夏日里藤蔓植物的生长筑起简易的篱笆。我便与她简单地对话了几句:

“老妈妈,你好!这是你家的梅树吧?”我边打招呼边问。

“是的,梅树不多了,前几年征地后留下没有几棵了。”农妇回答道。

“这梅树结不结果呀?”

“结的,开了花就要结果了。”

“这果子你们派什么用场呢?”

“五月底摘了果子,生产队会来收去的,用来做话梅和青梅的。”

“你们家可以收到多少梅子?”

“我家收得不多了,一个生产队可以收到一百多担呢。”

农妇回答中的用语让人回到了遥远的过去,“生产队”、“一百多担”,估计如今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概念。原来,城市人一过春节来赏梅的“尤物”,在西山的农妇眼中,不过是农林作物的一种,靠着它们维持着一代又一代的生计。果梅结的果子除了可以做话梅与青梅外,还可以做成青梅酒、蜜饯、脆梅等。

这一带的梅花几乎都开着白色的花,我估计这一品种的梅结的果子最多最肥,也就是产量最高的一种,这或许是自然的选择与农家的选择的最大匹配。山坞中的果梅,虽然各有所属,主人也会关心它们的生长,但是这也是最接近自然生长的梅林,我用心去看看它们,就是因为它们的野生状态,如果范成大活在当今世界,在没有更多自然环境下生长的梅花可寻时,相信他也一定会到这天王坞里一睹梅花盛开的宏大场面。尽管农家只是把梅树当作生产作物看待,但在四季花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对于花的爱好还是会高于一般的人,当然比起古代的文人雅士,则又相去甚远。

北宋诗人林逋,虽才学过人,但一生拒绝做官,长年隐居在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上,亲手种植了许多梅花,一生未娶,只与梅作伴,他说梅就是他的妻。他还收留了一只受伤的白鹤,在他的调养下,白鹤不肯再离去,于是,林逋索性认鹤为子。每天醒来,他先要去看看梅,他有诗为证: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几月?

梦绝金兽,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一句“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表达了他对梅花的喜爱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林逋常常作诗,尤其是赏梅诗,他的《山园小梅》被称为梅之绝唱: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尊。


林逋去世后,就落葬于他酷爱的孤山故庐旁。传说,在林逋死后,他救养的白鹤围着他的坟墓悲鸣三天三夜后,绝食而亡;孤山上的梅花则为他二度开花,真正做到了“梅开二度”。一生爱梅的林逋,给我们的启示是,看梅要到山里去,“暗香浮动月黄昏”时,或许是赏梅的最佳时间。

太湖深处西山的林屋梅海,是我寻梅的第三站。比起前两站,这里的人工痕迹要明显得多,但有人声却十分的鼎沸,持续的雨后,更是迎来了大批放飞心情的游客。林屋梅海,有一千五百亩之大,与素有道教第九洞之称的林屋洞所在的林屋山连成一片。这里道教氛围浓厚,道士们身穿道袍穿梭于路人之间,让这片花海中有了不少人气历史的气息。太湖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于梅花的生长,因此吸引着大量城市里来的人。有了梅花的怒放,更让大家找到了新一年中的第一个出去理由:去融入大自然的美丽与清香之中。

在园林工的精心培植下,林屋梅海里的梅花品种丰富多彩,红、粉红、白、黄、绿,十分的显眼与艳丽。不过,这嫁接的痕迹也十分明显,白色梅花树上嫁接上了红梅,粉红梅花树上则嫁接上了绿梅,满眼望去,全是梅花,气势是十分的壮观,但总感觉缺少了一些野趣与自然,这或许是把大生产的理念运用到了园林之中,以最大可能满足消费者希望一览无余的世俗欲望。少了自然成长的条件,加入了太多人工培植的过程,梅花的瓣更大更肥,却没在了野梅那种扑鼻的香味。公园里的景致,因为多了些亭台楼阁,作为背景似乎更有了风景感。

梅海中,有家人同游欢愉的笑声,也有情人依偎低语的背影。大多数人手拿相机或手机,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一角记录下来。如今,更有手持“长枪短炮”的摄影团队,做出更专业的架势,与自然作亲密的接触。一位“老资格”的摄影者,正对着几位看似新手的人在作“教导”:“拍摄梅花,要拍向上开花的梅花,千万不能拍向下的梅花,大家想想为什么?”

听的人沉默思索了一会,突然有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说:“向下开花的就是‘倒梅’,拍了就‘倒霉’了。”这回答让其他人“顿悟”,一起笑出了声音。

听到这样的对话,我也仔细观察起来,这梅花究竟往哪个方向展开的多。一路走下来,发现向上开花的梅花并不多,倒是向下的还更多些。除非只找向上开的梅花拍,否则只要花一多,总有一些花是向下展开的,特别是拍摄整树时,一定是向下开的梅花更多些。这摄影师队伍中的“老资格”传了什么“心法”,如果正按他说的去做,倒真有些“倒霉”了,因为有些梅树长得较高,人不可能居高临下地往下拍摄,若非要爬树俯拍,那些老年摄影爱好者非掉落下来不可。

画家也聚集在这花海之中。画梅,是中国画里的基本功,一群有些年纪的画家夹着画板,也在写生初春的梅花,不过,不论什么颜色的花,到了他们的笔下全是墨色,好在墨分五色,就看这些画家的自我把握了,高水平的画家能够通过墨色的浓淡勾勒出不同的层次与色块,一样可以勾画出梅花横斜疏瘦的形态与花冷蕊香的性格。在这梅海之中,更多的人则用自己的眼睛记录早春的气象。用双眼、用画笔、用镜头,还有用文字,都可以寄托自己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不过,在相机与手机面前,甘愿用文字记录的人或许正在减少。在我看来,用镜头记录的是瞬间的感觉,来得快,去得也快,更何况千人一面,难以反映个性的感受;而用文字记载,则要费心费力得多,一时半刻无法完成,但一旦成稿,则可以长久保存当时的心情,多少年之后,当再读这些文字时,那些淡忘的记忆可以被重新释放,犹如故土重游一样。当然,如果可以用镜头加文字,或者画笔加文字,那就相得益彰,无缝连接了。

出了林屋梅海的大门,看见几位村姑在出售剪枝梅花,这倒是件不错的应景买卖,想必是他们在自家的果林里剪来的。天色已近黄昏,又有不少同行间的竞争叫卖,这价格还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我便花了三元钱买了一大束梅花带回去。回到家里,插在两个从景德镇市郊汪胡古村带回来的树瘤里,顿时感觉有了禅意,枯树寒梅,随缘任运。

太湖边的光福古镇,以香雪海、司徒庙和铜观音寺闻名遐迩,这香雪海便是我这次专程要去的第四站。据记载,光福种植梅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末汉初,两千多年来,不仅世代相传,而且还扩展到江南的其他地区。在大门口的售票处,几个“光福香雪海——乾隆六次赏梅的地方”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似乎要与江南其他几个赏梅处比一下高低的意味,毕竟这里沾过昔日皇家的风头,有着不同一般的架势。梅花在光福邓尉山一带,弥漫三十余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若雪满地。有时,更有雪花飘飘,此时,梅花瓣,皑皑雪,纷纷落下,天上人间一片欢腾。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江苏巡抚宋荦赏梅后触景生情,题“香雪海”三字镌于崖壁,从此香雪海名扬海内。

据记载,康熙先后三次到此一游,乾隆六次在此赏梅并留下御碑和诗篇,两位皇帝在光福共写了十九首诗,其中十三首梅花诗,一时传为佳话。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春,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来到邓尉香雪海赏梅,见到一位老农正在种植梅树,兴致极高的皇上便也亲自种植了一棵梅树。乾隆走后,老农为了确保皇上种植的梅树能够存活,就在边上挖了一个池塘,专门用来浇灌新植的梅树。消息传出后,更多人来到这里赏梅,这一带到了早春就更是人潮涌动。如今,当初挖掘的池塘还在,当年的新梅则已经变成一棵古梅,似虬如蟠,历经沧桑,依旧苍劲。

光福香雪海的梅,因年久梅古而著称,比起林屋梅海,品种也更多,这里除了白梅、红梅、绿梅等常见梅树之外,还有墨梅、朱砂梅、玉蝶、雪见车等名贵品种,置身香雪海之中,暗香扑鼻,花光乍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雪。如今,江南的冬天以暖冬为主,雪景已成为少有的景色,这多少让“香雪海”这三个字有些逊色,本来有香梅,有白雪,梅海再叠加上人海的助力,才算真正回到香雪海的本意之中。在公园一旁,正在举办周斌芳梅花盆景展,梅花在妙手回春之下,展现出悬崖式、卧干式、斜干式、曲干式、游龙梅等多种造型,配上诗情画意的名称,每一盆梅花都令游客拍手叫好,正如其中两盆所云:“白云洒香雪“、“清香玉满枝”。

在通往观湖亭的半山腰,有一个亭子,形状与众不同。走近一看,介绍上写着:“亭为五出形,其瓦顶、柱栏、花砖地面均为梅花瓣状,于周围景致融为一体。亭顶以铜鹤结顶,寓含‘梅妻鹤子’”。见到“梅妻鹤子”这四个字,马上让我要想到了林逋,能够一生不娶,以梅为妻,收养白鹤,以鹤为子的,非他莫属,原来香雪海里,用一个亭子讴歌了一位终生与梅相伴的古贤志趣。在下山的小路上,我看见廊道两边的柱子上,镌刻着的正是林逋那首咏梅绝唱中的千古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香雪海,我没有见到一处写有林逋名字的地方,却处处有着林逋的影子,如果这位北宋诗人能够穿越回来,或许又能诗兴大发,好好地为这一香海,题写更多美妙的诗句。

在我国的大学中,以一种花闻名于世,让人慕名而去,又流连忘返的要数武汉大学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每月樱花盛开的时候,这所大学竟然用一种叫“门票”的方式来控制人流。如今,南京大学也定位到自己的“校花”,那就是梅花。筹建中的南京大学“苏州香雪海园”,以苏州香雪海为原型,以梅文化的精神为灵魂,借以苏州古典园林的理念和营造技艺,尝试创造性地营造一个苏式园林和梅花世界,以求形成的“风清气正”、“高端儒雅”的香雪海梅文化精神。但愿,南京大学真正可以像王安石颂扬的梅花那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以一种傲骨气概与独立精神受人敬仰。

无锡梅园,在当地人眼里它是荣家梅园,这是我要去的第五站,也是此行太湖追梅的最后一站。六十元一张门票,是太湖赏梅中最昂贵的付出,之前的林屋梅海和香雪海的门票则是五十元与三十元。但是,只要去过无锡梅园,就会说:值得。梅园离太湖不过三里地,在太湖的大好气候之下,梅花长得花大叶肥,十分惹人欢喜。荣氏建立了一座梅园,自己并没有享用过多少时间,却获得了两朝政府的肯定。在民国政府统治下的旧社会,他们因购地兴办实业,获得过民国政府的嘉奖;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他们捐厂赠花园,赢得了新政府的信任,成为民族资本家中最懂得如何转身的工商人士。

1912年,无锡商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购得清末进士徐殿一的小桃园旧址,规划造一座私家梅园。次年,又购得山粮田一百五十亩,并从苏州买来梅苗,开始正式植梅建园。到1920年,这里已先后种植各类梅树一千多棵,其中以果梅为主,并正式竖起“梅园”刻石,由此荣氏梅园初见规模。1914年时,当时经商已有成就的荣德生想求得政界要人手书,结果以银五十两托人觅得康有为手书“香雪海”额,以此想把光福的香雪海美妙意境移植到荣家大花园中。1919年8月,康有为受邀来到无锡梅园,发现“香雪海”三字系他人伪作,便为荣德生挥毫重书“香海”两字。1991年在南京博物院找到康有为原书手迹,重新制匾,悬于轩内。

1949年后,荣毅仁将荣氏梅园赠送给国家,国有的园林部门全面接管梅园,自后梅树的数量和品种逐渐增多,从苏州、常熟、扬州、杭州、成都、武汉、安徽等地都有引进梅树的记录。无锡梅园现有面积八百多亩,其中梅林近六十亩,梅树五千多株,梅桩两千多盆,植梅数千,仍以果梅为主,花梅则有银红、假朱砂、骨里红、素白台阁、小绿萼等品种。

荣氏梅园虽然已经收归国有,但荣氏家族留下的痕迹却十分的明显。园中最高点筑有念劬塔,这是梅园的点睛之笔,塔呈八角三层,高十八米,建于1930年。当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母亲石太夫人八十冥寿,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建此塔,以示纪念。“念劬”之名取自《诗经·小雅》“哀哀母心,生我劬劳”之句,以示对父母的怀念。又取《诗经·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之句,也包含纪念母亲之意。把纪念母亲之塔筑在最高处,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母慈子孝的最高礼赞。

梅园中有三栋建筑,在各自入口的最醒目处竖有三位实业家的头像。荣德生号“乐农”, 一栋于1919年建起的房子被冠名“乐农别墅”。如今辟为“荣氏历史陈列室”,在其门前竖有荣德生塑像,铜像由荣家姻亲、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于1986年所赠。荣宗锦的塑像竖立在建于1923年的宗锦别墅前,荣毅仁在塑像则安放在经畲堂前。两代红色资本家,一位国家副主席,在中国可以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并公开展示其经营成就的,唯荣氏家族可论了。不管是宣传的需要,还是创业的引导,这样的个案应该在中国越多越好,比起政治人物的故居,这样的场所可能对普通百姓有更多示范效应。


无锡梅园里的梅树经过一个世纪的生长,大多已经长成二三人高,密密麻麻的梅枝上布满盛开的梅花,还有一些则含苞欲放,随便取一个镜,集体照就像一幅幅抽象画,个别照则如同耀眼夺目的肖像画,如果配以简洁的背景,一角一窗间又好比一幅幅水墨画。难怪到了这个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平常人家,都喜欢往梅海里钻,在离城市最近的自然环境中放肆笑逐颜开,任凭时光流逝,错过这般美好花季,再等又将是一年。

唐代智觉禅师在《梅花百咏·绿萼梅》中,对梅花的品性有过形神兼具的描绘:“翠袖笼寒映素肌,靓妆仙子月中归。露香清逼瑶台晓,隐约青衣待玉妃。”点出了梅的寒肌冻骨、冷香素艳的神韵。到了范成大所处的北宋时代,梅花已经有着百花至尊的地位,这是当时的土大夫看到了梅花有着比德君子一样的风范与情操,以至“独向江南发”的梅花在华夏站稳头把交椅。范成大写成《梅谱》之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呆女痴儿总爱梅,道人衲子亦争栽”的盛况。范成大以梅的“老枝怪奇”为贵,而林逋以梅的“横斜疏影”为韵,多少都受到了唐之后的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

有人说梅花开五瓣,是五福的象征,表达对快乐、幸运、长寿、顺利与和平的向往。这肯定是现代人的诠释,在古人眼里,或许还有更多富含精神营养的成分。在佛教徒眼里,梅花五瓣具有五度的内涵,当大地回首时,提醒修行人当牢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项行为准则;在禅者心目中,梅花五瓣或许又代表着禅宗一花开五叶的意味,当五大宗派汇合在一起时,它是如此美好,如此袭人。

看过梅花,这灵性的自然之物可以给人许多的启发。梅,有着漫长的生长期,在熬过严冬后,选择万物未醒时第一个绽放。初放时,就已经收获到早春最纯情的目光;盛开时,一再赢得和风最温情的回眸,任尔东西南北风,娇艳得让你不得不驻足细赏,还要一步三回头地依依不舍;凋落时,洒下片片花雨,不留牵挂,干净利落地告诉这一季,用自己最后的体温去温暖孕育自己的树根,得到沃土最柔情的拥抱。梅花就是以这样的柔情,与赏花人相约在下一个早春,不见不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路上|赏梅东湖
一周近七万人太湖赏梅 挤爆苏州赏梅胜地(图)-
中国赏梅好去处:苏州赏梅花
苏州光福香雪海赏梅奇趣
推荐国内十大最佳观梅胜地
国内有哪些可以看梅花的地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