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原发力打造海绵城市(图)

                     (原标题:太原发力打造海绵城市(图))


  海绵城市 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主要是解决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难题,是颠覆长久以来城镇排水防涝系统建设以“修大管子”为主的传统思路。

  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建设海绵城市的氛围中,山西省会太原也马不停蹄。在最新公布的《太原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中,“新建、改建的广场、公园中,要减少硬化地面的铺装,透水性地面铺装比例不小于总面积的 40%”、“新建大型洪水的泄水通道 13条,总长度 22.3公里”等目标和规划让人充满期待。

  那么,海绵城市到底该怎样建设?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应该如何转变?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到2020年,力争做到太原市内不出现内涝灾害,即使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

  10月23日,太原市规划官网公示《太原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根据规划,未来太原市将通过构建海绵型城市、制定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等,力争做到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

  “此次规划范围北至上兰和绕城高速公路北段,西至西山边山地区,东至东山边山地区,南至姚村,总面积为360平方公里。预计到2020年创建海绵城市,通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性停车场、透水性广场、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从源头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的排放。”太原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杨迎旭对记者说,“同时,此次《规划》还制定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遭遇50年一遇标准及以下暴雨时,城市主干道以上道路正常通车,即车行道积水不超过15厘米;学校、医院、防洪防涝指挥部等敏感区,以及重要、特别重要地区主要出入口道路正常通车,即车行道积水不超过15厘米,主要建筑物出入口不积水。”

  《规划》要求,在新建、改建的广场、公园中,要减少硬化地面的铺装,透水性地面铺装比例不小于总面积的40%。但是,在湿陷性黄土等地质不良地区,地面铺装不得采用雨水下渗措施。新建广场或绿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以上的,地下还要配建雨水蓄水设施,体积不小于30立方米。如果增建具有吸收雨水能力的下凹式绿地,其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

  对于雨水的综合利用,《规划》提出要以入渗回补地下水、景观水系补水、绿化浇灌用水为主。还规划设置17个雨水分区:滨河、阳兴河、太钢北线防洪渠、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城南退水渠、晋阳街雨洪泵站、汾东北线防洪渠、太榆退水渠、北排洪沟、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风峪河、清水河。同时,分区内规划设置46个雨水系统。其中,要重点对太钢防洪系统、五龙口地区防洪系统、晋阳街泵站雨洪系统、武宿地区防洪系统、大黑水河防洪系统、北排洪沟防洪系统、河西南部地区防洪系统等防洪系统进行梳理完善,并加以改造或扩建,共计增建雨水蓄水池20处。“《规划》要求,在立交系统附近,要增建雨水泵站,增强雨水的排退能力。要求对现有道路系统的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到2020年,将改造雨水主干管网 14条,总长度 30.9公里,改造现有的雨水泵站5座。同时,配合道路建设计划,规划新建雨水主干管网27条,总长度68.5公里,新建雨水泵站10座。除了要改造胜利街泵站外,还要新建雨水蓄水设施18处,总调蓄能力达到 85.4万立方米。”杨迎旭表示。

  此外,市区范围内还要新建大型洪水的泄水通道13条,总长度22.3公里。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排水防涝设施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数字化预警平台建设和防汛综合指挥中心建设,使城市建成一套完善的预警系统、应急体制、快速的反应机制、完备的救助体系,从容有序地应对内涝。

  城市地表的硬化改变了天然“海绵体”,造成每逢强降雨太原必内涝的结果

  长期以来,太原在建设中大量使用硬化铺装,硬化的地表使得雨水无法渗透,一旦产生积水,总是难以快速排退。尽管道路上都修建了排水管网,但是一旦遇到强降雨,因排水管网的排水口少、井口小、管网直径不够大、位置不合理等,雨水无法全部流入排水管道,自然而然造成城市内涝。

  除此之外,太原市全市现有排水管网仅有1000公里长,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特别是市区中心的老旧管网,雨水和污水混合的情况非常普遍,因雨污不分,造成污水通过合流管道排入河道内,也减缓了雨水的排退能力。

  就在今年8月1日晚,太原遭遇了短时强降雨过程。突如其来的强降雨使太原市区出现城市内涝,多个路段积水严重,路面积水达到膝盖位置;

  2014年 7月 4日,暴雨降临太原,造成部分街道内涝,给城市交通带来诸多不便;

  2012年 7月 30日,太原降下暴雨,市区多处低洼处积水过膝,许多车辆行人受困。

  几乎是每年进入晚春到盛夏时期,太原就会迎来至少一场强降雨,这样的强降雨每次发生,就必定会造成城市内涝,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如何解决太原的城市内涝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每当雨雪天气的时候,市民们都能看到,在一些低洼地段,积水主要依靠泵车或是人工打开下水井来加速排水。“城市里面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现在的自然生态系统。”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葛忻声告诉记者,“大自然就是天然的 ‘海绵体’,每当降雨时,雨水可以通过湿地、绿地自然渗透到地下被吸收,其余的下渗到地下河流,最终流入江河湖海。但是现在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建设钢筋混凝土城市模式全面流行,城市里自然的排水系统已然遭到破坏。”“只要是城市都会产生热岛效应,在城市上空形成暴雨后,水从天上到地面,再进到地下,进到河湖里。如果在自然条件下,下十个单位的水,留在地表也就两个单位的水,但现在在太原,下十个单位的水以后,能在市中留下八个单位甚至更多的水。”葛忻声表示。“另外,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建筑物切割成小单元,这也是形成内涝的原因之一。很多城市建设下跨式立交桥,水很容易积蓄在这个地方。”葛忻声分析说。

  解决城市内涝,蓄水与排水同样重要

  统计资料显示,太原市年平均降雨量约为456.8毫米,每年白白流走的雨水达5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晋阳湖还多。按照太原市城区总计5.6平方公里绿化面积,每平方米浇水80毫米计算,全市每年仅绿化浇水一项就耗水448万立方米,水费达1000多万元。

  今年6月,《关于山西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正式下发,其中也提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按照要求,推进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和改造,全省新增雨水管网600公里,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000公里。“过去,我国在城市内涝治理过程中,主要是强调怎么把水排出去,但怎么能够把水蓄积起来,用于日常使用,考虑得很少。”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梁仁旺教授表示,“国外注重绿地建设跟城市硬化地面建设的配比,很多城市绿地往往有一个涝水、储水系统,要求地面应该比绿地高,但是在太原街上,你会很明显地发现很多地面要比绿地要低,所以容易形成路面积水,甚至很多小区里一下雨也同样会出现积水情况。”“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在城市排涝方面推出了不少的政策,但因为暴雨事件有随机性和极端性,排涝工程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进程中对内涝治理规模的需求。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一、城市防洪防涝标准明显提高,减少洪涝的灾害;二、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障能力;三、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梁仁旺表示。

  为此他建议,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进程中要统筹规划,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明确建设要求,城市新区都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统筹安排管廊建设;在新建公园、广场、居民区时,雨水收集设施,也要依照国外优秀配比进行同步和实施。

  梁仁旺同时强调,“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排水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保证管网水网畅通。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尽可能做到对大自然系统最低影响的开发。除了硬件设施外,还应该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包括全面的立体暴雨和洪涝信息的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科学调度和应对等。从建设海绵城市和解决城市内涝治理来说,既要看到城市内部的问题,也要看所在区域,或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降雨特性以及河流水的特性。”

  建设海绵城市,全国在行动

  海绵城市是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自然生态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让城市成为“会呼吸的海绵”,能在降雨时有效蓄水、避免城市内涝;干旱时释放水资源,天然地起到调节作用。

  也就是说,在新建公园、居民区、商场、超市、飞机场、火车站或城市道路时,同步在下方配建大型雨水收集设施,路面铺设有渗透能力的专用材料,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然后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利用。

  今年4月2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 16个城市入围。这16个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6月10日国家住建部下发文件把三亚列入城市“双修”、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

  其实,这16个试点城市很早就开始践行海绵城市这一建设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之一的浙江省嘉兴市,2011年就开始打造海绵城市,即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此外,从建筑设计开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等技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西咸新区以集约、绿色、低碳、智慧的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区,先后启动了区域内渭河、沣河、泾河综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复行洪、蓄水等生态功能,并沿线建设了生态景观廊道和多个湿地公园。利用大遗址保护区、基本农田和生态绿地构建城市绿色廊道。对原有 生 态 格 局 进 行 保 护 与 恢复,为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本底。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互动。

  10月 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 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发展导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苏省海绵型道路建设目标与指标解读
南宁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调整)获市人民政府批复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发[2015]48号)
我国排水防涝及海绵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分析
给水排水 |海绵城市·城市排涝·黑臭水体32位专家报告整理汇集,“第五届城市排涝&amp...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