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介绍3则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经验方
userphoto

2023.01.27 内蒙古

关注


导读:今天学习3位中医前辈们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经验方。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的常见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本病以20~40岁的青壮年多见,老年及儿童少见。临床有局限性和播散性之分,以局限性为多见。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牛皮癣”、“摄领疮”、“顽癣”等范畴。

01

唐定书诊治经验

一、一方为主,辨证论治

唐老认为本病的致病根本在阴血,在立法上极其重视治疗内风及内风产生的条件,这是对朱丹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论述的发展。治以养血熄风,解毒止痒。

方以其经验方“养血疏风汤”为基础随症加减化裁。

药用制首乌、生地、当归、丹皮、赤芍、蝉衣、僵蚕、乌梢蛇、夜交藤、炒枣仁、合欢皮、甘草。

其中制首乌、生地、当归养血活血,滋阴润燥,以达到调和血分平内风的效果。

僵蚕熄内风,蝉衣祛外风,配伍乌梢蛇更能入血入络,以搜剔隐伏之风邪,增强祛风止痒的效果。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用夜交藤、炒枣仁、合欢皮安神止痒,同时改善睡眠。

热盛加栀子、石膏等;阴虚血燥加二至丸,赤芍改为白芍;血虚加鸡血藤,生地改为熟地。

二、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大部分神经性皮炎患者瘙痒剧烈,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过度的搔抓又会加重病情,日久皮肤增厚影响美观。

唐老认为适当的应用抗组胺药缓解瘙痒症状,外用中效激素软膏改善皮损,也是十分重要的。中西结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三、重视日常调摄,心理疏导

唐老认为神经性皮炎作为一种与神经调节,精神心理状况关系密切的瘙痒性皮肤病,日常调摄和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关系到病情的发展和复发的预防。

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及良好的睡眠;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少食辛辣食物、海鲜及酒类;穿柔软棉质衣物;尽量避免摩擦及搔抓。

02

曲竹秋诊治经验

一、风、湿、热为主要病因

曲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认为神经性皮炎主要是风热、湿热、血热相互搏结,壅滞于肌肤而发生。

初起多因情志不遂,郁闷不舒而起,七情内伤,五志化火,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而发病;或肝旺克土,脾虚湿困,水湿停留于肌肤,复感湿热之邪而发病。

中医有“风盛则痒”之说。故本病以剧烈瘙痒为主症,因而反复搔抓,复又热盛伤津,肌肤失养,而见皮肤增厚呈苔藓样变。

热邪燔灼血液,充斥脉络,故见皮损处色深红。湿热久恋,导致正气亏损,而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二、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为治疗之法

曲教授紧扣病因病机,确立了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之治疗原则,并采用内服与外敷合用的方法。

内服方以四妙散合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水牛角、生地、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地肤子、白鲜皮、生甘草。

外用方药用地肤子、白鲜皮、苦参、黄柏、川椒、防风以清热化湿解毒,祛风润燥止痒。

三、辨病辨证结合,随证加减

曲教授特别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床运用上述基本方时需视患者具体情况随证加减。

此病病程较长,由于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同时由于瘙痒剧烈,患者多存在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气滞而血瘀,故患者多存在血瘀之证。

见皮损处色深红紫黯,入夜痒甚,此时应加重活血化瘀药,常加用丹参、当归、鸡血藤等,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若患者痒甚,难以忍受,可在内服方中加重地肤子、白鲜皮的用量,以增强祛风止痒之功。更甚者,加入虫类药物,如全蝎、僵蚕等以入络搜风,加强散风之效。

此外,曲教授还擅长将辨证论治与中草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相结合。

例如,西医治疗神经性皮炎多采用局部镇静、止痒的方法,多用糖皮质激素,能暂时缓解患者剧烈瘙痒的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甘草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其甘草酸在结构上与糖皮质激素相似,在体内可延缓皮质激素的代谢,可作为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故在处方中选用生甘草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

廉凤霞诊治经验

一、识病机,注重“肝郁”、“脾虚”在发病中的作用

关于神经性皮炎病因,中医学文献中早有精辟论述。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言:“干癣……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

及清·程国彭《医学心悟》曰:“顽癣乃湿热凝聚,虫行皮中,有顽浓坚硬者,俗称牛皮癣”。

可见,古人认为此病多因脾经湿热或肺经风毒客于肌肤腠理之间,遇外感风湿热邪,以致阻滞肌肤,血虚生燥,肌肤失荣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神经性皮炎发病与精神因素有直接的联系,例如因情志波动、精神过度兴奋、忧郁、紧张、焦虑、恐怖或神经衰弱,造成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紊乱,或过饮醇酒、咖啡等兴奋饮品,及服用某些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等均为发病诱因。

中医学认为肝主风、主藏血、主情志疏泄,且有助后天脾胃运化气血之功,如《血证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且肝喜条达,恶抑郁,若长期情志抑制,思虑伤脾,加上饮食不节,过食辛辣以及劳倦内伤致使肝脾功能失调,引发本病。

木郁克土,“肝郁致癣”:

此型多见于青年或中年人,由于情绪过激,肝气升发太过而化火;或因工作紧张、焦虑,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因肾水不足,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阳亢则热,热极化火。

而肝木疏土,可助脾升胃降,故得水谷精微代谢平衡。若肝郁气结,疏泄失职,木郁则土不达,火热灼伤气血而发于肌表起病。

临床表现为皮损色泽鲜红,无鳞屑,瘙痒剧烈,每遇情绪抑郁而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土虚木乘,“脾虚致癣”:

此型多见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节,过食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气血精微运化失常,土虚日久则使木来克,致使脾运化无力,水谷精微蕴而化热,随肝主升而循经上扰,发于肌肤。

临床表现为皮损潮红,有鳞屑,瘙痒明显,伴见食欲缺乏,腹胀,乏力,周身困重,舌质淡,边有齿痕,舌底脉络曲张,舌尖红,脉沉或弦。

二、论治法,注重调理肝脾,兼顾他脏,分辨主次

常见临床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内服药物大多为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搜风平肝、渗利湿热之类,尤以具有凉血、清热、润燥之药为众,另外久病者配合活血化瘀、虫类搜风通络亦较广泛。

而从肝脾结合论治此病者较少,且肝脾失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若能以此为着眼点深入地探讨其神经性皮炎病机、症状,合理地确定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便能提高临床疗效。

首先,“肝郁致癣”为在肝病传脾所致肝脾失调的病理变化基础上,复感风、寒、湿、热而成,此型临床绝非少见。

仅“肝郁”所见,包括疏泄太过(肝旺)与不及(肝郁)两种。

所谓太过,是指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临床在皮损难忍的基础上伴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脾失健运等。

另肝之疏泄不及,可影响脾胃之升降,属实中挟虚之病机。临床在皮损难忍的基础上伴见精神抑郁,胸胁胀闷,善太息等。

其次,“脾虚致癣”为在脾病及肝而成脾虚肝郁证基础上复感所得。患者往往先有食欲缺乏,食少便溏,面色萎黄等,后见胸闷,叹息等肝郁表现,后因皮损难忍而掩盖其病机,临证应该注意。

既然本病所发可在肝脾,或以肝郁为主,或以脾虚为主,因此治疗上可通过调理肝脾,兼顾他脏,灵活用药。

如肝脾与肺主要表现在气的方面,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胃,其气机宣降又赖于肝脾的调畅,因此临证治以培土生金,扶金抑木,使肝风平息,气血生化有源,肺金始能将气血精微布散到全身肌肤;

肝脾与心主要表现在血的方面,心所主之血来源于脾胃,其运行又赖于肝的调节和脾的统摄,临证治以健脾生血,柔肝养血,肌肤得养;

肝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阴阳平秘方面,即火土不调,乙癸不能互济所致肌表失养,临证多见于年老或久病之人,血液不能濡养肌肤而发本病,此时可协调肝、脾以生养后天气血,缓图以治。

但是必须注意“肝郁致癣”与“脾虚致癣”也有先后主次之分。

如前所论“土虚木乘”一型,临床可见脾虚湿困,升降运化失职,水湿停聚,痰浊乃生在先,后反侮于肝例证。

此时应详审病因,若先见食欲缺乏呕恶,四肢倦怠,继则胸胁胀满,甚至疼痛,此为脾病及肝,则以健脾化湿为主,佐以调肝。若情志忧郁,胸胁胀痛,食欲缺乏,倦怠乏力,多为肝病及脾,当以调肝为先,佐以健脾。

另外用药应顺应肝脾之生理特点,切忌过用辛热、苦寒之品,亦不宜妄用破气动血、滋阴呆补之药,旨在疏肝不伤阴,活跃中焦,畅达脾胃,治本为要。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徐三文、梁延平、唐岛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4。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着3位中医大家学治“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多因风邪袭表?有一疏肝消癣汤,巧妙化解阵发性瘙痒
巧用生半夏攻克神经性皮炎
唐志铭:神经性皮炎的中医诊治体会
治疗皮损厚慢性湿疹,体癣股癣、神经性皮炎验方秘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