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间只有情难诉 —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主 题:世间只有情难诉 —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主讲人:华玮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持人: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们请到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华玮教授。华老师今

  晚上要和我们“谈情说爱”。华老师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工作,和白老师是同事,然后在

  湾中央研究院工作,近几年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主要研究明清戏曲和女性作家,曾经整理

  和研究了大量明清女性作家的戏曲作品。华老师有一本书我特别喜欢,这是一本奇女子写

  的奇书,叫做《才子牡丹亭》。我觉得这本书有几个惊世骇俗的地方,它以色情为基点解

  释《牡丹亭》。不过这个色情和我们现在的理解不一样,这种色和情表达的是禅宗的佛教

  的主题,所以她把《牡丹亭》的评点写成了比《牡丹亭》还宏大的杂着,里面各种内容都

  有,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是我特别感谢华玮老师的地方。
  还有另外一个,华玮老师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整理,而且她赋予了很多理念在

  里面。比如谈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情感的时候,我就看到了很多华玮老师想要表达的东

  西。
    最后有一个值得向大家汇报的,华玮老师和白先勇老师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了“昆曲

  之美”的课程,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这也表明不仅在大陆,像北京大学、苏州大学,还

  有台湾在做这项工作,香港中文大学也有了昆曲传播和昆曲教育的场所。现在有请华玮老

  师。

   
    华玮:非常感谢陈老师这么好的介绍,我觉得有点不敢当。非常高兴又一次来到北大

  的校园跟大家见面。我去年在台湾大学讲过这个题目,所以你们会发现我的ppt背景跟白

  老师的一样。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上课给趋势科技在网上直播,所以我们的ppt讲稿都要送

  到台北做统一处理。
  我先讲一下我们今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开的昆曲课,一个学分,就是7次各两小时的课。

  我自己觉得有很得意的地方:我们把考试取消,然后最后一堂课的主题叫做“昆曲与现代

  生活”,鼓励每个同学想一想上了这一学期的课,在他们心中昆曲的定义是什么。有学计

  算机的同学做了《牡丹亭》的手机游戏,此外也有做摄影的,画画的,有写新诗,小说的,

  有跳舞的,有弹古筝念新诗的,各种方式五花八门。我觉得非常高兴,昆曲在你们这一辈

  当中有了比较好的发展,这才是传统的活力。传统的继承决定在你们身上。
    我再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我是汤显祖的研究者,我写的比较文学方向的博士论文,

  主题就是汤显祖。这起源于我在伯克利上的一个研究所的课,叫做“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我的老师是《牡丹亭》的翻译者,他是为了我开这个课,可是上这个课我写了一篇最烂的

  论文。要把两个世界的戏剧家写到一篇论文里,的确非常难。论文的名字非常漂亮,叫“

  情的修辞”,结果却非常不成功,但是我今天还是要面对我过去的一个惨痛记忆,还是要

  讲“情”。今天的主题是“情的坚持”,为什么要坚持?我请大家思索这个问题。


华玮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情”的含义

    “世间只有情难诉”,哪个同学知道这是谁的句子?你们猜猜看?答案在上面,汤显

  祖。你们可以知道汤显祖就是写情的,问你们,情是什么?
    同学:直教人生死相许。
  华玮:很好,还有呢?情是什么?
  同学:化学反应。
    华玮:是荷尔蒙,是直叫人生死相许。《牡丹亭》有更突破的地方,《牡丹亭》全名

  叫做《还魂记》,死了还不够,还要为了它活过来。这个白老师说得很好,这就叫爱得死

  去活来。很高兴,你们已经都想到了直教人生死相许,是不是看到的电视剧里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

  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那只雁子为

  什么殉情?你们大概会想,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其实有一个英文的电影

  还是一本书,里面就讲,人的心是一个寂寞的猎者,我们读文学、看艺术,很多时候是因

  为我们感觉到人生本质里的孤独。这首诗的作者是元好问,16岁写的,比你们还年轻,他

  去考试的时候在路上碰到一个捕雁的人,捕雁的人告诉他说,今天我抓了一只雁,我把它

  杀了,可是有一只飞走的雁看到自己的同伴死了,一直悲鸣不肯走,最后竟自投于地而死。

  这是一个雁子版本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元好问

  就买了这雁,为它做了一个大雁丘。这个故事非常动人,凭空的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

  石破天惊。


华玮老师讲述“直教人生死相许”


    汤显祖写的《闹殇》(《离魂》),中秋节杜丽娘临死之际,唱“世间何物似情浓,

  整一片断魂心痛”,这个就是“情的坚持”的一半,我们讲《牡丹亭》的一半,为情而死。

  生命可贵,可是情更可贵。
  我现在给大家看几张《牡丹亭》的明代版画,都与“情”与“梦”有关。第一张,画

  的是柳树,柳树下面还有什么?梅树,下面有一个人,是谁呢?柳梦梅。为什么柳梦梅叫

  柳梦梅,你们知道吗?这是生下来就叫的名字还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
  同学:给自己取的。
    华玮:为什么?因为他梦到在梅树下有一个美人,她说:“柳生柳生”,你要遇到了

  我才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也就是说事业跟婚姻的问题都解决了。《牡丹亭》的故事很

  有趣,男女各有自己的梦,寄托自己的情怀。情是什么?是生活里的诗,现实的出路,是

  理想,是向往。这是柳梦梅的《言怀》。

明代版画《牡丹亭?言怀》


    下面这一张,是最有名的《惊梦》。在隐密的闺房中,小姐杜丽娘梦到了花园,太湖

  石边柳梦梅拿着一枝柳枝。《言怀》讲梦,这出也是梦。


明代版画《牡丹亭?惊梦》

    最厉害的是下一张《寻梦》,你看到杜丽娘有一点伤感,亸着肩,站在牡丹亭边。我

  记得我第一次读《牡丹亭》看到《寻梦》的时候,掷书兴叹。因为它在没有情节的地方,

  突然之间凭空而出。谁会去寻梦?梦又不是一把伞、一根钥匙,怎么寻?汤显祖写到这里

  把这个人物心理写得不同凡响,我永远都会记得《牡丹亭》,它印在我的脑子里的,就是

  这幅画,《寻梦》。最后的结局是团圆还是悲剧无所谓。寻的是不是只是自己的爱情?当

  然不是。汤显祖如果只是写个人情欲的满足,这个境界就浅了。写情是最难的,真的写得

  好、写得深的作品不多。《牡丹亭》、《红楼梦》,我觉得在中国的戏曲和小说里面是最

  了不起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个“深”体现在“寻”上,能痴,能寻,“生

  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明代版画《牡丹亭?寻梦》

    下面这两幅图放在一起很有意思,分别是23出《冥判》和55出《圆驾》。阴间的判官,

  阳间的皇帝,都赞许这个情。代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

  结局。图里跪着的都是杜丽娘,你们看到在戏的最后,杜丽娘已经不再是一开始的娇羞小

  女子,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生命追求,敢于在金殿上把自己的要求说出来。


明代版画《牡丹亭?冥判》和《牡丹亭?圆驾》

  从上面这几幅图我们可以看见《牡丹亭》演的是什么故事。从杜丽娘的身分变化来说,

  就是一个没有办法选择生为杜宝的女儿,努力争取、自己选择成为深爱的柳梦梅妻子的故

  事。有点像是西方文学里常见的成长叙事。这个只是讲杜丽娘,传奇篇幅很大,有非常多

  作者可以发展的空间。从明到今,《牡丹亭》已经走入国际。这是我老师Cyril Birch(

  白之)教授英译的《牡丹亭》封面,这本书本来是精装,现在是平装,反映它的发行量与

  市场需求。我老师的译文带有莎士比亚的风格,像名曲【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就译得非常之好。


英译本《牡丹亭》封面 / Cyril Birch(白之)教授

     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我想讲四个部分,首先从“具有时代精神的改编”开始,其

  次,讲《牡丹亭》的创作背景:“情”与女教。然后讲《牡丹亭》的言情艺术,最后讲从

  明清到当代的影响。西方有一位汉学家(Catherine Swatek)她出了一本英文书,叫《牡

  丹亭场上四百年》。我只有不到两个钟头,但也想跨越几个世纪,可是我的重点跟她的不

  同,特别是我要讲的女教的部分,这一点大家可能知道得比较少一点。其实,很多杜丽娘

  的反应和她的心境,需要结合晚明妇女的教育和生活处境才能深刻地理解。
    一个作品,尤其是戏剧,如果没有抓到时代精神,那么它就不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有一个西方很有名的莎士比亚学者(Stephen Greenblatt)认为,戏剧其实是一种捕捉到

  的“社会能量的流动”,这样才能成为剧场中一再演出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我要告诉大

  家,汤显祖跟莎士比亚一样,很多故事并不是来自本人,而是点铁成金。情节是本来小说

  已有的,怎么样在情节之上把它变成一个文学的巨作才是工夫。
    汤显祖(这是他唯一的一张画像)他的生平很有意思。他的号:海若,若士,清远道

  人,都跟道家有关系,晚年号茧翁。你们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在政治上受到了打压的人,

  所以他才会把他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写在文学里面。他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的人,为什么

  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为1616年,汤显祖死了,莎士比亚也死了(塞万提斯也死了)。

  汤显祖活得还比较长一点,莎士比亚是1562年生,他是1550年生。汤显祖的作品我们通常

  叫做《临川四梦》,或者是《玉茗堂四梦》。玉茗是白色的山茶花。我相信大家都知道,

  他对“情”绝对不只有一种看法,他深受儒、释、道三教影响。在《牡丹亭》写完两年之

  后,他写了《南柯梦》,再过一年又写了《邯郸梦》。我觉得只有思想永远处于冲突中的

  人,他的思考才会比较深刻,才会比较不同凡响。


清人摹汤显祖画像

        汤显祖(1550-1616)
        1583 进士及第
        1588 改官南京詹事府主簿
        1589 迁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正六品
        1590 初会达观(紫柏)禅师于南京邹元标家
        1591 上〈论辅臣科臣疏〉,斥执政。帝怒,谪广东徐闻典史。
           在徐闻建贵生书院
        1592 自徐闻归临川
        1593 量移浙江遂昌知县。建相圃书院
        1594 女詹秀七岁卒
        1595 达观禅师来访
        1596 各地开矿
        1597 第五子吕儿生。作〈明德罗先生〔罗汝芳〕诗集序〉。
           作〈感宦籍赋〉,为矿税作〈感事〉诗
        1598 向吏部告归。吕儿两岁,殇于离遂昌前。三月归临川。
           七月移家沙井,居玉茗堂、清远楼自此始。西儿八岁殇。
           秋,传奇《牡丹亭还魂记》题词成。十二月达观来访
   
    大家跟我一起回到晚明,你们想什么情况下,一个49岁男子会写一个少女的恋爱?他

  只是写少女的恋爱吗?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生平背景,你看到这张汤显祖年谱中,他的宦途

  极端不顺,看到他关心国计民生。怎么说呢?因为他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做了最大胆的

  事,他直接上疏给皇帝,批评时政(万历皇帝完全让他的首辅掌管朝政),于是汤显祖被

  贬官到了广东徐闻。这个地方很重要,柳梦梅是广东人,在《牡丹亭》里还写到澳门。如

  果汤显祖没有这个贬谪的经验,他写不出空间的这种长远。还有1590年很重要的一件事,

  就是晚明四大高僧之一达观禅师首度跟汤显祖见面,他一直叫他不要执着于情。徐闻之后,

  汤显祖在浙江遂昌做了五年县令,这里头有一个经验也很重要,1594年他7岁的女儿詹秀

  死掉了。次年,达观禅师来访。
  给大家讲一个插曲,有一次汤显祖在写《牡丹亭》的时候,他的家人找不到他。后来

  在一个柴房里头找到他,他坐在柴上哭,人家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因为我写到“赏

  春香还是你旧罗裙”,什么意思?春香跟杜母祭拜小姐(《忆女》),小姐这时已经死了

  三年,春香指着她的裙子说她穿的还是小姐当初送的那条裙子。汤显祖写到这个句子的时

  候他哭了,所以有一些人认为,他1598年写《牡丹亭》,其实是跟他女儿的早夭,跟他忆

  女有关。你们想想看,七岁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所有的可能性都没有了。有这么一个说

  法,当然不限于此。
    1598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临川以后,就完成了《牡丹亭还魂记》。前一年,他为

  他的老师罗汝芳作了《明德罗先生诗集序》,汤显祖13岁就跟罗汝芳学习,这位老师给了

  汤显祖很大的影响。你会发现汤显祖思想里,儒、释、道三教不仅是时代风尚,也是个人

  成长的核心内容。1598年汤作《感事》诗。这个关于晚明矿税的问题也要讲一讲,那个时

  候皇帝没有钱,叫宦官到各地去搜刮、征收矿税,弄得民不聊生,汤显祖就不愿意做那里

  的县官,于是离开了。去年我去遂昌开纪念汤显祖的会,就有人带我们去参观汤显祖去过

  的那个唐代就有的金矿。
    《牡丹亭》的剧情、人物及主要脚色。剧情大家都知道不用讲。在那个时候要写一个

  传奇剧本,分派角色,要用生旦净末丑。《牡丹亭》里的人物非常多,不过有9个演员就

  可以演出:生、外、末、旦、贴、老旦、净、丑,还有杂(就是跑龙套的)。生演柳梦梅,

  老生演杜宝(外)跟陈最良(末),旦脚演杜丽娘(旦)、春香(贴)、杜母(老旦),

  还有一些净(李全、胡判官)跟丑,作为生旦的对立线。
  现在讲一讲《牡丹亭》的蓝本──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大家有没有看

  过话本?就是说话人的底本,有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当时有一个话本叫做《杜

  丽娘慕色还魂》。一般认为汤显祖是从这个故事得到了他的灵感的,在故事梗概和部分文

  字上面,都承袭了这个话本。(用慕色这两个字非常厉害,因为通常我们比较含糊,不太

  直接讲女子慕色。刚才讲的化学反应,慕色还魂,对色、情的追求是没有办法抵挡的。)

  故事梗概:《惊梦》、《寻梦》、《写真》、《离魂》,这是有关杜丽娘的情节;《拾画》、

  《玩真》是柳梦梅的情节。两个人一起的情节有《幽媾》、《冥誓》、《回生》。这几出

  的内容全都在《牡丹亭慕色还魂》里有。但是,回生以后《牡丹亭》与话本有重大差别,

  汤显祖想把情的坚持在现实世界中继续下去。回生以后有20出,都不是原著里面的。原著

  很简单,柳生跟他的爸妈一起住进了杜府,柳生也是在晚上碰见了杜丽娘的魂,杜丽娘告

  诉他我就埋在花园里面,柳告诉他的父母,找人来挖坟,丽娘回生与梦梅成婚。然后柳父

  写信告诉杜宝跟杜母。二人门当户对,完全没有现实对立。但是到汤显祖的时候却写得辛

  苦,造出了许多曲折,这个也是他的用意。
    话本一开始的定场诗:“闲向书斋览古今,罕闻杜女再还魂,聊将昔日风流事,编作

  新闻历后人”,这哪里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写的是传奇故事。有杜宝,有一个杜丽

  娘,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丫鬟,突然之间情节开始了:“忽一日,正值季春三月中,景

  色融和,乍雨乍晴天气,不寒不冷时光。这小姐带一侍婢名唤春香,年十岁,同往本府后

  花园中游赏。”也没有爸爸的教训,偷偷摸摸的游园。这是偶然发生的事件,但是杜丽娘

  后来因为这个梦,五年以后死掉了,死的时候21岁。
    《牡丹亭》与原话本的差别:具有时代意识的创造性改编。这表现在人物、时代、思

  想、语言等方面。最重要的,突出了情的主题。原来的话本,情没有阻碍它实现的政治、

  社会、思想、文化、家庭等环境,也没有从人心的深处刻写情的力量。汤显祖的著作牵涉“

  情如何跟道德伦理、及社会政治秩序相整合的问题”,所以这样写情,境界才大,才是一

  部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结合的优秀作品。
  汤显祖在文字上的功力也是原话本作者所望尘莫及的,《牡丹亭》展现了语言的“意

  趣神色”。意趣神色是汤显祖写作的理想,他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在《牡丹亭》

  里你们会看到曲文、念白之抒情与诙谐、雅与俗的融合。举一个例子,第10出的《惊梦》

  之前有一出《肃苑》,结尾有一段春香跟花郎的过场戏,花郎想要占春香的便宜,春香说

  你怎么不送我花啊。花郎就说了,小姐你这么漂亮,有花堪折直须折。这个就是年轻仆人

  婢女的小惊梦,这就是“平行下移”普通人的故事。《牡丹亭》其实像交响乐一样,它的

  雅俗融合,一如莎士比亚的风格。
    如果汤显祖只是写一个高层次的爱,这个戏就不能反映广大人生的真实。你们不要忘

  记戏里除了生旦抒情诗般的曲文,还有石道姑自报家门时故意断章取义的《千字文》(《

  道觋》),还有一些引用古诗、古书的插科打诨,还有一些很黄的话,例如石道姑、陈最

  良的笑话。《冥判》里头有一大串的数花名,青春版由于时间有限把它删除了。但是在汤

  显祖原著里有很丰富的俗的呈现。(白先勇老师说,粗俗的东西我们现在的社会里非常多,

  我们把昆曲回归到雅部。)《牡丹亭》有雅有俗,《牡丹亭》的热闹,《冥判》这出表现

  得很厉害。什么花什么特色,39种花,仔细看,又是主题的重复。讲一个闺女跟男子认识

  以后,两个发生情感、发生性的关系,然后这个女孩子怀孕了。《牡丹亭》里有非常多这

  种值得细读的部分,体现语言的丰富性与多元化,而原来的话本只有一种声音,其它的都

  是听不见的。
    这是明万历间金陵文林阁刻本《牡丹亭还魂记》的书影。剧本是这样的,写完了,很

  多人演了以后,书商觉得有出版价值,就找刻工去刻,觉得这个书好卖,再精致化处理,

  找人画版画。1598年之后,在南京的书坊,你可以买到像这样的《牡丹亭还魂记》,第一

  行写“新刻牡丹亭还魂记”,卷一。(下面是谁的章?王国维。)传奇的惯例,首先是一

  个词牌,通常是作者说明他写作的缘起,你们看到汤显祖说他已经离开了繁忙的官场,现

  在回到他的家乡,生活很悠闲,想来想去不知道用什么消遣自己,他就想写一个和情有关

  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世间只有情难诉”,情太难表述,为什么太难表述?因为他把它

  看得很重,写作过程当中,好像自己都完全投入到角色生活当中去了。最后有两句,情的

  坚持的说法,“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只要不“相负”,就会在牡丹亭里

  让自己情的梦想成真。


《牡丹亭还魂记》的刻本


    牡丹亭跟梦想在这里是有联系的。什么是牡丹亭?你们想想看,为什么这个戏叫《牡

  丹亭》?是一个亭子上面写着牡丹亭三个字吗?现在的人比较老实,缺乏想象的空间,就

  在台上做一个假的牡丹亭,上面还写上这三个字。其实亭子是在后花园里头,旁边种了牡

  丹,在亭子旁边赏牡丹。为什么用牡丹?牡丹是春天最晚的时候开的。牡丹是花中之王,

  是一个最值得等的,情的一个象征。所以更多的是你心里头应该有个牡丹亭,我觉得文化

  之中应该有一个牡丹亭,这是汤显祖的一个想法。当然你们可以不同意我。按照传奇的惯

  例,第二出就是生要上场。
  接下来我想用两个关键字:“情”与女教,给大家讲讲《牡丹亭》的创作背景。晚明

  对“情”的重视,其实很多人都写过文章,所以这部分讲快一点。很多人都说,没有王阳

  明的心学不会有《牡丹亭》的思考,因为王阳明在15世纪为情的存在先建立了一个合法性。

  他说:“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

  别善恶,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传习录?下》)这

  是说七情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七情也是良知,良知等于是天性,是你应该有而且是好的。

  他把喜怒哀惧爱恶欲都当作是自然而生的。可是他也反对七情太过,那就叫欲。(他不是

  讲情欲泛滥,绝对不是。)他只是认为情的发用,如果是正的,就不会有过犹不及的问题,

  就是好的。在他之后还有一个以《童心说》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也就是李贽。汤显祖给

  朋友写信,说他看了李卓吾的书,觉得写得太好,问他有没有写别的。汤显祖可能没有机

  会见到李卓吾,可是李卓吾很了不起,他是第一个肯定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他说卓文

  君是“善择佳偶”,这就肯定了个人自我对情的追寻。
  汤显祖在晚明的尚情背景下,发表过一些他对情的看法。第一条,他在帮人家的诗写

  序的时候,讲了自己对文学与人生的观感:“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

  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耳伯麻姑游诗序》)文学是什么?是从情发出的一种

  声音,“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都是跟情有关。一个人不

  忽视自己的情感,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生之所以为生的理由。
  第二,他活到60岁的时候回顾一生,曾说:“岁之与我甲寅者再矣,吾犹在此为情作

  使,劬于伎剧。”(《续栖贤莲社求友文》)他直言我是情的使者,怎么样表达我对情的

  一种努力?劬于伎剧。他自己说他是一个情的使者。写情的戏剧大师,他当之无愧。
  第三,这是他最重要的戏剧论文,《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宜黄县有一个戏神,

  是二郎神。宜黄县的优伶盖了一座戏神庙,请汤显祖写庙记,于是他写下了一段关于戏曲

  的宣言,他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戏剧的功

  用是什么?“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戏剧经由人情(好比经过一条可以穿透人

  心的通道),可以让我们有一个道德精神境界的提升。所以说,汤显祖不反对儒家,不反

  对理,只是他在情之中看到了跟理相通的地方。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道德、就是宗教。我

  们因此可以说,《牡丹亭》是正视人内心至情的天下至文。汤显祖的文学观影响了袁宏道,

  他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我们看见,情跟真在晚明是连

  在一起的,为什么讲到真?那个时候有太多的伪道学。
    接下来讲晚明对女性德行的关注:女教,也就是女子的教育。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杜丽娘情的启蒙,在《游园》之前是读了情诗,读了《诗经?关雎》。陈最良问杜宝:敢

  问小姐读的是什么书?杜宝回答:男女《四书》她都会背了,让她看《诗经》吧。男女《

  四书》,男四书大家当然都知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那女四书

  是什么?《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我举一个《女论语》的例子,

  这本书是唐代的宋若莘、宋若昭两姐妹写的。《立身》第一章:“凡为女子,先学立身,

  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

  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男非眷属,莫与通名,

  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你们回去仔细重看《惊梦》,在梦里柳梦

  梅跟她讲话,她有没有回答?(没有)他说:“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枝

  乎?”她“作惊喜,欲言又止介”。这个没有完成的愿望,一直到她画下自己的自画像,

  《写真》的时候,她才去题了一首诗。所以你们看到《牡丹亭》跟元代的《西厢记》(有

  月下联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明代提倡贞节烈女,讲女子的三从四德,这跟当时

  女子的教育风气有关系。


《闺范》书影及版画

    晚明通行的女教书:《闺范》。这是当时在女四书之外,通行的书。作者吕坤是一个

  大哲学家,在1590年的时候(汤显祖是1598年写的《牡丹亭》),他写了《闺范》,十年

  内已经有四次印刷,流传很广。根据清乾隆时陈弘谋对此书的影响的说法:“当时士林,

  乐诵其书,摹印本不下数万本,直至流布宫禁。其中由感生愧,由愧生奋,巾帼之内,相

  与劝于善,而远于不善者,盖不知凡几也。”他说《闺范》很受欢迎,印了几万本,宫廷

  都有流传。对女性的影响很大,由感生愧,由愧生奋。吕坤的写作缘起非常有意思,“先

  王重阴教。故妇人有女师讲明古语,称引昔贤,令之谨守三从,克遵四德,以为夫子之光,

  不贻父母之辱。自世教衰,而闺门中人竟弃之礼法之外矣。……”可见《闺范》与晚明的

  社会背景有关。大家都知道,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有非常多的观念价值随着开始动摇,

  包括性别观念在内。
    吕坤写作的缘起是现在世教衰微,闺门中竟把阴教弃之于礼法之外,不守三从四德。

  他具体的说法是,当时女性爱财、好色、言行不谨、不入庖厨、镇日追求物质享受、嫁入

  地位低的夫家时往往气焰十足、恃势凌人。这些都有待改正,这就是《闺范》的写作宗旨。

  《牡丹亭》以《训女》介绍杜丽娘的家教开始,接着是《闺塾》,这些都反映了晚明的女

  教背景。《闺范》的内容分“嘉言”和“善行”两部分。“嘉言”选录《四书》、《易

  经》、《书经》、《诗经》、《礼记?内则》、《列女传》等章句,并配以编者评论。他

  先教你做善的理由,一旦从经典里头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各朝代的好女子的一些善行,就

  成为你的一个模范。这本书其实很会编,是对一个女性生命周期的各种角色的规范,因为

  善行”部分包括:女子之道、夫妇之道、妇人之道、母道、姐妹之道、姒娣之道、姑嫂之

  道、嫡妾之道、婢子之道。从女子在家从父,到出嫁从夫的妇人,再到夫死从子的母亲,

  分门别类,不管是18岁、28岁、48岁,都可以在书里面找到相应的例子,学着照着做一个

  好的女人。这本书是晚明女教的一个明显例子,在闺中受教育,学的是什么?不是科学、

  不是英语,学的是怎么做一个贤妻良母。

明代版画《牡丹亭?训女》


明代版画《牡丹亭?闺塾》

  《训女》中杜宝对丽娘说:“知书知礼,父母光辉”。《闺范》也说:“家人之道,

  利于女正,正家之道,先于正女,女正而家无不正矣。”晚明很多士人认为,如果负担得

  起找到好的老师,女子可以凭着教养在高门名第之中做一个好的妻子、母亲,这能增加家

  庭的声望。你看杜宝心中希望女儿学习“后妃之德”。《闺范》里也特别注重少女的教养,

  虽不禁止女子识字读书,辟有「文学之妇」章,但强调「大节有亏,则众长难掩」,明显,

  德是重于才的。当时有俗语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吕坤特别解释:“今人养女多不教读

  书认字,盖亦防微杜渐之意,然女子贞淫,却不在此。果教以正道,令知道理,如《孝经》、

  《列女传》、《女训》、《女诫》之类,不可不熟读讲明,使他心上开朗,亦阃教之不可

  少也。”教女子读书认字目的是使她知道理,心上开朗,这也是闺门教育中不可少的部分。

  从《闺范》、《训女》、《闺塾》我们看见杜丽娘生活的世界是如此地以理灭情,刻板不

  自由,所以汤显祖才要在杜父与陈师之外,以象征春天的柳生(表字「春卿」)为她创造

  出重活的生机。我们可以认为《牡丹亭》是一部为女性发声,对她们的处境表示同情的一

  个作品。现在我给大家看一段三分钟的《训女》和一段五分多钟的《闺塾》视频。大家知

  道为什么青春版《牡丹亭》从《训女》《闺塾》开始吗?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处境里,杜丽

  娘“我一生爱好是天然”,才如此撼动人心。
  杜丽娘开始时候的性格和教育跟《闺范》教的差不多,爸爸让她干嘛就干嘛。春香则

  是把她心里的反对、叛逆演出来。但她游园之后情的觉醒,和后来的自媒自婚,却大大逾

  越了传统女教的藩篱。《惊梦》的【山坡羊】,我老师说他从来没有想到在明代的时候会

  有这样对父母的叛逆。“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

  例、一例里神仙眷。”爸爸妈妈会帮我拣名门,拣所谓的神仙眷侣,可是他又怎么样呢?“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我的情感谁会看到?这个“睡情”很有意思,

  我的老师翻译的时候想,这个睡情是指没有发挥出来的情感,也是睡觉时候的情态,一语

  双关。“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

  生,除问天!”我只有害羞腼腆,得过且过,虚度我的青春,我一直在想,我可以把幽梦

  向谁寄托?我又可以告诉谁我的这种心情?我的处境水深火热,我的残生,只有上天才能

  解脱。
  你了解了她的内在心理之后,会发现她跟她父母对她的期待完全背道而驰。妈妈想:

  她如果在闺房里面绣花、弹琴、看书,日子也就过去了,为什么需要走出去花园?(《慈

  戒》)爸爸更糊涂,觉得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有七情,她的病只不过因为往来潮热,大小

  风寒,只不过是感冒而已。(《诘病》)这个就是杜丽娘的处境,杜丽娘情的觉醒,连春

  香都不知道。
  我们刚才从晚明女教中的“女子之道”探索了《牡丹亭》的时代意义。现在要从“夫

  妇之道”来谈。吕坤在《闺范》中记载:吕荣公夫人曾言,他们夫妇“相处六十年,未尝

  一日有面赤。自少至老,虽衽席之上,未尝戏笑。”“吾録以为夫妇居室之法”。怎么样

  是夫妇相处之道呢?南宋时候有一对夫妇,夫人曾经告诉别人,他们夫妇相处60年,没有

  一天有过面红的争吵,从少至老。虽然在同一张床铺上面,但是从来不开玩笑,吕坤说,

  荣公夫妇,因为没有嬉戏,所以终生就没有面赤,吾録以为夫妇居室之法,为什么?“以

  狎昵始,未有不以怨怒终者”,情爱太激烈对你不好,你会看到《牡丹亭》第28出的《幽

  媾》里面,汤显祖把自己对婚姻的理想写出来了。
  这一出《幽媾》很不容易写,杜丽娘终于发现她的心上人,她是一个女子,一个大家

  闺秀,怎么样主动表白?这出写得非常有意境,非常雅。“奴年二八,没包弹风藏叶里花。

  为春归惹动嗟呀,瞥见你风神俊雅。无他,待和你剪烛临风,西窗闲话。”为什么来找你?

  我因为春天走了引起我的伤感,看到你风神俊雅,有气质和风度。我不为别的,只要和你

  剪烛临风,在西窗下说说话。为什么要剪烛?因为谈天久了,烛火灭了,把它剪剪,可以

  让它再亮起来。现在给大家看一段三分钟的《幽媾》视频。这是柳、杜生平第二次见面,

  第一次见面在梦里,第二次见面是人跟鬼,回生以后才真的是肉体的第一次相见。
    接着讲《牡丹亭》的言情艺术。西方很多戏用主人公名字来命名,因为戏剧最重要的

  是把人物立起来。如果只是情节为主,不是好的文学作品。人物传神是很重要的。我给大

  家讲一个经验,我在卢浮宫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没有玻璃的。我走了以后,一回头

  还是觉得蒙娜丽莎是活的一样。我很调皮,我走到蒙娜丽莎的左边,她看着我,我在右边

  的时候她还是在看着我。《牡丹亭》整个戏之所以能够立起来,是因为作者把杜丽娘作为

  一个有情人的典型给树立起来了。这样一个有情人,汤显祖通过她的语言、行动、向往、

  追求、境遇表现他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至情,就是情至。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词》是

  一篇非常有名的情的宣言,文章开始讲剧情,什么叫做有情人,在剧本里头做了什么事。

  下面从“情不知所起”开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说明,两层的写法。其中有一句非常

  重要:“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什么是真?个人自己追寻的可以是一种美、一种道德原

  则,“真”不需要是别人认同的“理”。 “理”的世界不能够消除“情”的有效性。所

  以“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我们在这部戏

  里看到有情人(逐梦人)为情而死,为情而生,最后得到她情的社会承认。她的情,要放

  在金殿上让皇帝说“This is Okay.”这个戏写得非常细,杜丽娘三次照镜。第一次准

  备游园的时候,“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她在镜中看到自己美好的脸,

  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不是跟别人一样的存在。第二次照镜是写真的时候,她看着

  自己消瘦的面庞,想:“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

  如此之美貌乎?”哪怕现实不能够让杜丽娘的存在完满,我也要把我的美的印记留下给后

  世。第三次,金殿,皇帝命令拿秦朝的照胆镜照一下杜丽娘,看她花阴之下,有无踪影?

  因为“人行有影,鬼形怕镜。”有影子才是真人。整个戏,杜为情而死、为情而生,而且

  是被社会承认的一个过程。
  讲到《牡丹亭》怎么样表现情至?首先,跟以前的才子佳人戏《西厢记》相比,一样

  都是讲“有情人终成眷属”,肯定情的意义和价值。但《牡丹亭》有三点跟元代王实甫的

  《西厢记》不一样,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所以我们的文学研究才会讲求“知人

  论世”。第一点,《牡丹亭》正面细致地刻绘女性怀春慕色之情,不同于《西厢记》主要

  以男性作为欲望主体的描写。杜丽娘是真正的主角,这跟《西厢记》的崔莺莺作为张生追

  求的对象不一样。杜丽娘讲的话:“我一生爱好(美)是天然(天性使然)”;她的感伤:

  “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得先!”她弥留之际说:“世间何物似情浓”;魂游的时候讲:“

  生生死死为情多”;还魂以后告诉柳梦梅,她就是因为“一点色情难坏”,才再世为人。……

  这些对于女性怀春慕色之情的刻画,石破天惊,以前没有过。
  第二点不同,把情写成天机。情其实不是因为某个对象才存在,这不是才子佳人偶然

  邂逅后花园而生的情。有一个台湾的哲学学者戴琏璋,他写过一篇很有思想的文章,〈汤

  显祖与罗汝芳〉。他说:丽娘“忽慕春情”,“情不知所起”其实意谓起于“天机”。“

  不知”也者,即在指出此一衷情之触发,未有近溪(罗汝芳)所谓“用智”与“自私”的

  干扰,“源头清洁”,纯然出于天性。很多时候,如现在的交友,你可以通过用智使人喜

  欢你,你会自私自利让情为你的利益服务,这个不是真情。情感本身的源头必须是清洁的,

  才可以“解缆放船”。所以作者找了一个16岁没有看过任何年轻男子的杜丽娘,来表现情

  不知所起。她自然流露的情感,乃是一个青春年少的生命在不识不知中所呈现的天地生机。
  第三点跟《西厢记》不同的,是情至,超越了生死、形骸、时空。在《西厢记》里前

  四本,男女主人公的时空很接近。《牡丹亭》里,你可以看到空间非常广阔,从南到北,

  甚至跨越阴阳两界。时间表面上只有三年,但是跨越生死,前世今生。汤显祖把情挖得特

  别深。讲大“情”对于个人人生的意义,其实是更深层次的一个思考。我觉得汤显祖一方

  面重情,作为一个文学家,一定是觉得情感重要,要不然文学艺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

  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家人与师友对他的教养、影响,汤显祖心理有着儒道佛的冲突,正是有

  了这种张力,才能写出有着真真正正的深刻思考的情的巨作。
  我非常喜欢《寻梦?江儿水》这支曲子,最后几句:“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

  守的个梅根相见”,我死了以后,我的魂都还在这个地方等待他来,情超越了生死,超越

  了她的形骸。前面几句:“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讲的是生命的自由,爱的自由,只要自己能作主,就算过得再苦也不在乎。汤显祖他用了

  一个最大的高度讲情,在这里当然会想到,这也可以是林黛玉的故事,也可以是贾宝玉的

  故事,可以是相通的。
    下面我想从几个角度来简单讲一讲《牡丹亭》情至的表现:1.情vs.时间;2.梦魂之真;

  3.死与还魂;4.能痴、能寻、能信、能守;5.花园的象征。
   1.情vs.时间。夏志清是非常有名的学者,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写过一篇很重

  要的英文论文,分析汤显祖剧作中的时间跟人生。他从“如何处理人在时间压力下的处境”

  的视角,评论汤显祖的四梦,他认为汤显祖对时间极感焦虑,而且在处理时间的主题上特

  别见长。《牡丹亭》是他向时间挑战的唯一作品。这让我想起“一刹那即永恒”,不知道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谈天过了7、8个小时,却像是一晃眼过去,这个跟个体对时间的

  感觉有关。
  《牡丹亭》的特色涉及人在“时间的世界”与“没有时间限制的世界”二者的纠结互

  动。(没有时间限制的世界,当然就是梦的世界,魂的世界。杜丽娘死了三年,还是二八,

  还是16岁。)而爱情会让人从时间的枷锁中暂时解脱。我给你们一个例子,惊梦的原因,

  是起于对青春流逝的紧张。为什么青春这么重要?我可以告诉你们,现在你们还不知道,

  这是你们一生中最好的一段时光。有体力,漂亮,脑子是活跃的。我读书的时候,48小时

  赶一篇论文,脑子还是清楚的。现在要是一个晚上不睡觉,脑子马上就混乱了。没有办法,

  不再青春了。所以你看,柳生在梦里表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是对丽娘情

  感的回应,这个梦是她愿望的实现,你完全可以从杜丽娘内心里的愿望,用佛罗伊德的分

  析来考虑这个梦,不要从缘订三生来看。因为时间太重要,时间会让很多事情不值得追寻,

  在最好的时间里头,情可以抵抗时间。夏志清说得很好,《牡丹亭》的杜丽娘还魂以后,

  人格失去很多光彩,这其实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你,我们的现实给我们太多的限制。
    2.梦魂之真。《牡丹亭》整出戏,可说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梦是剧作的核心,

  所以汤显祖是一个以梦写情的大师。你会想,为什么以梦写情?为什么不可以两个人在后

  花园碰到?才子佳人剧,通常都写男女在花园碰到,一方面,哪有那么容易?这不合乎现

  实。另一方面,以梦写情,是因为想强调礼教的禁锢其实无效。春香可以当做杜丽娘的本

  我,《闺塾》中她说:“昔氏贤文,把人禁杀。”以前儒家的圣贤文字都把人的真情扼杀,

  让人不敢非礼而视听言动,但是,礼教再厉害还是压制不了人的真情、人的梦想。“梦中

  之情,何必非真!”有一位哈佛大学的李惠仪教授在《说真》这篇论文里说得非常好:“

  情能超越生死,脱略形骸,实导源于内在的绝对主体性。这股神秘力量,不假外求,正因

  无待现实世界的证成和引动,所以才别具激越和震撼。”(见华玮主编:《昆曲?春三二

  月天》)她还讲到在中国哲学里“真”自始即关联幻化离形,成仙得道,即以精神境界超

  越现实世界。你们想到庄子的理想,其实是保持你自己主体的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精神世界超越现实世界,所以汤显祖以幻境写真境,匠心别具。
    3.死与还魂。在《寻梦》出有一个细节大家可能没注意,代表丽娘对人生意义的扣问(

  邹元江写过文章)。春香让丽娘吃早饭,她不想吃,就问:你说为人在世,怎生叫做吃饭?

  春香答:一日三餐。丽娘跟着就说:我现在没有力气把我的茶碗、饭碗拿起来,我随便吃

  吃就算了。我们可以想象杜丽娘对情的渴望一旦觉醒,就感到自己的存在“虽生犹死”的

  感受。可以说她患了忧郁症,可以说她患了厌食症,基本上就是不想活了。真实的世界上

  有没有杜丽娘这种人?我相信一定有。
    在死前,她写真,等于把精神留待后人、留待后世。说她完全绝望,也不是,死亡对

  于丽娘来说犹如一条通道,面对现实的无力,死亡使本无转圜余地的现况得到重新调整的

  机会。《冥判》出,她凭着对情的坚持,获得一个再世为生的机会。“若士(汤显祖)以

  为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尽情。”(〔明〕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因此他

  必须写到死,还必须写到还魂。
   4.能痴、能寻、能信、能守。能痴、能寻,以梦为真,然后去寻找。《冥判》的时候

  丽娘请胡判官帮她查查,夫婿到底姓柳还是姓梅?最后还可以信守,两个人信守自己的追

  寻。刚才讲到《回生》以后的情节是汤显祖自创,这二十出亟力铺写柳、杜为情的社会承

  认,全力以赴的坚持,如柳为杜吃尽桃条而不悔(《硬拷》);杜为柳必须面圣,自我辩

  解(《圆驾》)。
    我的老师认为,《牡丹亭》表现的是汤显祖对情的深长之思。没有这最后二十出,柳

  梦梅不值得杜丽娘的爱,杜丽娘的还魂也就太简单了。这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5.花园的象征。只能很简单地讲一下。其实很多书都会告诉你,花园有象征的意义。

  花园其实是非常有意思,它处于内外之间。花园是在卧房的外面,围墙的里面,它不是丛

  林,不是一个没有任何人工的地方,可以说它代表自然和我们人的文化的优美结合。我们

  只要稍微能够把内心的束缚放开一点,这个花园就不再是断井颓垣,因为花园里头有牡丹

  亭,这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杜丽娘游园看到的,其实是她的生存状态的外在投影,她在

  花园里寻梦、还魂,可以说花园是她寻找、发现生命意义的地方。因为花园具有自然转化

  的生机,我觉得它蕴含著作者文化再造的憧憬:人的情感具有独一无二的主体性,在现实

  社会里应该存在一个滋养它的空间。全剧最后一曲唱道:“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

  或许可以从这种象征的角度来理解。
  下面讲第四也是最后一部份,《牡丹亭》从明清到当代的影响。我只能简单说几点:

  首先,对明清文化的冲击与社会影响。《牡丹亭》一问世就受到极大的欢迎,“家传户诵,

  几令《西厢》减价。”另外改本也层出不穷。为什么?那个时候的戏为了演出,可是汤显

  祖的戏不是为昆曲写的,昆曲不能唱,加上太长,所以就有了改本,沈璟改的叫做《同梦

  记》,冯梦龙改的叫做《风流梦》。从剧名来看都没有抓住汤显祖写情的深意。这里插一

  句:是不是同梦的问题。杜丽娘跟柳梦梅做的是同一个梦还是各自做梦?各自做梦比较好,

  情对人的影响,不只杜丽娘,对柳梦梅也有影响,他原本一心想要考科举,想要发迹,一

  旦到花园拾到画,整个人忘了他的前途,情不自禁。花园好像让他接触到他的自我、真我。
    《牡丹亭》赞赏的人很多,但也受到不少卫道人士攻击,视为伤风败俗之作。清代有

  一本书,叫做《欲海慈航》,有个人编了一个故事,说是到了地狱,看到一个囚犯带着很

  重的枷锁,这个人是谁?这个人是创作《牡丹亭还魂记》的人。因为这个作品一出来,闺

  女失节,每个人的心都蠢蠢欲动。上天震怒,罚他入此狱中,直待此世界中更无一人歌此

  曲者,他才能够解脱。这不是唯一的例子,还有一个《远色编》,规诫士大夫点戏的时候

  邪戏像《牡丹亭》、《西厢记》都不能点,为什么?因为怕女子会在帘子后偷看。在清代,

  有些禁书,例如《西厢记》、《牡丹亭》,的确是教你有自己的想法,这对任何政权的思

  想控制都不是很有利。
  第二,我想讲明清女性的反应,及对才女文化的推动。如果想要了解明代妇女史、清

  代妇女史,说什么都越不过《牡丹亭》,尤其是晚明,它在女性读者当中广为流传。《牡

  丹亭》有非常多有名的女性读者,有一个俞二娘,她就感同身受抑郁而死。还有《三妇评

  本》,也是女性把对《牡丹亭》的阅读心得记了下来,然后广为流传。还有康熙、雍正年

  间的一对夫妇,吴震生和程琼写的《才子牡丹亭》,其中就把女性对于性的一些观点写了

  出来。程琼解说为什么杜丽娘不愿意父母为她择配?是因为一个女的,一辈子只有一个男

  的,如果自己很美好,是不是自然希望自己的美好是给一个同样美好的人看到?两个人这

  才叫相称、匹配,这才是人生的美好。可是通常现实并不这样。在《才子牡丹亭》的本子

  里面我们看到了这样具有女性意识的思想。
  还有一个写词写得非常好的叫吴藻,她跟纳兰性德被称为清代两大词人。她写过一个

  短剧《乔影》,妙极了。她描写一个才女把自己画成一个书生,然后换上男装到书房对着

  自己的男装画像饮酒抒怀,感伤自己怀才不遇,自己的才华再高,不能像屈原、李白一样

  名留后世。这出戏的戏剧情境类似柳梦梅对杜丽娘真容的叫唤,可以看做是对《牡丹亭》

  的一种回应,因为《牡丹亭》虽然写出了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可是女性对爱情的追求,是

  不是女性唯一的追求?不是。显才留名,也是一些女性的愿望。女性的欲望是多元的。有

  不少明清女性(如小青)跟《牡丹亭》呼应,她们的情感反应留下不少的记载。
  这里我再引一段李惠仪《说真》里的话:“种种有关明清女子因阅读、观看、聆听或

  演唱《牡丹亭》深受感动的故事,或实有其事,或敷衍传说,无不三复致意她们通过《牡

  丹亭》追求或呈现真我,然而主观欲求却终无所依归的悲哀。”《三妇评本》说过:在闺

  阁之中,像杜丽娘一样敏感多情的人不少,可是没有一个柳梦梅。这个戏最奇的就是柳梦

  梅。他知道了她是鬼魂后,不但帮助她还魂回生,还帮她找寻父母,不计一切,为情付出。

  这是明清女性的心声。
  当然,《牡丹亭》随着昆曲化,演出有全本,有折子戏,越来越影响文学与艺术的创

  作。清代两部最有名的戏曲,《长生殿》和《桃花扇》都受到《牡丹亭》的影响。《长生

  殿》有“闹热《牡丹亭》”之说。《桃花扇》呢?有一位宇文所安教授(Stephen Owen)

  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牡丹亭〉在〈桃花扇〉中的回归》(华玮主编:《汤显祖与牡

  丹亭》)。大家不要忘记李香君一开始学唱曲,学的就是《牡丹亭?惊梦》。宇文教授认

  为,《桃花扇》这个戏是17世纪对于16世纪汤显祖《牡丹亭》的一个苦涩的重读。因为那

  帮助幻象成真的社会现实已经被摧毁不存在了。李香君想要做杜丽娘,可是没有这个机会。

  所以你可以说没有《牡丹亭》,《长生殿》不会出现,《桃花扇》也不会出现,《红楼梦》

  也不会出现,白老师的小说《游园惊梦》也不会出现,包括其它同学写的小说、诗词也不

  会出现。
  《红楼梦》的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道:“这里林黛

  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

  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

  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

  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还有白老师的小说《游园惊梦》。这篇短篇小说很巧妙地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出一个国

   民党将领的夫人在台北参加曲会,在昆曲的音乐声中追忆似水年华,念起在秦淮河的一

  段情史。读完了《牡丹亭》再去看,绝对更有感觉,体会更深:“笛子和洞箫都鸣了起来,

  笛音如同流水,把靡靡下沉的箫声又托了起来,送进《游园》的【皂罗袍】中去——原来

  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唱

  的这段‘昆腔’便算是昆曲里的警句了。连吴声豪也说:钱夫人,您这段【皂罗袍】便是

  梅兰芳也不能过的。……”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是从汤显祖具有时代意识的改编;情和女教这两点,来看《牡丹

  亭》的创作背景;然后讲到它的言情艺术,讲到梦、情、花园、死亡,能痴、能寻、能信、

  能守;然后讲到从明清到当代的影响。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牡丹亭》的现代意义就要问

  你自己了,它是一个值得大家一起来思考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它当然会永远存在,

  作为文学的经典、昆曲的经典、我们文化的瑰宝。《牡丹亭》是情的深长之思,它的美的
  形式永远会影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读者、观众、文学家与艺术家。
  情对个人心灵、个体生命和整体文化都有深重的意义,它的至真、至美、至善的普世

  价值,会触发不同时空下我们的内省的经验,我们会继续再创作,生生不息。
  通常我会请大家听《在梅边》,大家很熟悉的。今天没时间了。那一段rap是五月天

  的阿信写的,表现了现在的爱情和汤显祖的爱情观的变化。白先勇写《游园惊梦》是把情

  放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写的,《桃花扇》也是。所以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对情的体认。
    今天以诗开始,最后也以诗结束: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

  小小的窗扉紧掩……”我想要说,当你走进了艺术的花园,你的心就不再是一座小小的寂

  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在您的心眼深处,你就不再寂寞、不再等待、不再空虚,

  你就不会是那只离群的雁,认为茫茫人海没有你的伴侣。你的心里会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

  姹紫嫣红开遍的《牡丹亭》。谢谢大家!


华玮老师课后和同学们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明朝 汤显祖《牡丹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牡丹亭》(昆曲)1986年
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
物道 | 青春不过《牡丹亭》,情深唯有杜丽娘
明朝唯美情色故事《牡丹亭》,在苏州有了一次新旅行
昆曲百年:第三集 不朽传奇(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