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黄宾虹的艺术成就

张正恒


    战国时,楚庄王曾问宋玉说:“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回答说:“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局,其和弥寡,…………”(《文选》卷四十五:《宋玉对楚王问》)。这种曲高和寡的情况,不仅古代有,今天美术界也不乏其例,譬如在对黄宾虹的认识上,就是一个典型。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他晚年创新的山水画法,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最初是很少有人能懂的。1959年,李可染先生向我介绍说,有人讲过“全国真正能懂黄宾虹画的只有三个半人”。这话未免太过分,然当时懂得的人很少,却是事实。所以那时我与北京、上海几位山水名家讨论山水画时,谈到黄宾虹他们便很不赞成,认为他的画“没有传统”,“完全是自己乱画”。


  黄宾虹的画为什么这样难懂?他真的“没有传统”,“完全是自己乱画”的吗?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董北苑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之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物,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此妙处也。”黄宾虹的画从乱中求趣入手,乱而不乱,达到近视无物,远观则甚为真实的艺术效果,正与沈括的记述相同,说明他是有传统的。从现存董源、巨然的画来看,他们的“笔甚草草”的程度尚低,仅能相对唐宋时期其他山水画家的笔法严谨而言,要是与黄宾虹的满纸都是乱的线条,乱的墨点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差距是很远的。再从积墨、泼墨、破墨等多种技法的汇集并用,以达到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来看,其层次之多,变化之富,则更是董源、巨然及历代诸家所从未达到过的极高水平。这些都是黄宾虹对中国画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家,大多遵循旧的皴法、树法的表现程式,讲究旧的条理、法度,形成了一股绵延数百年的强大的保守势力,很少有人能够冲破。就是画理极高,颇有创见的清初山水画家石涛,虽然有了一些突破,但还是远不能摆脱它们的羁绊,因为他的画还没有“乱”字的出现。只有黄宾虹创造的乱中求趣,乱而不乱的画法,才彻底摆脱了旧的程式、条理、法度的约束,使其思想感情和笔墨趣味能够肆意发挥,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这对于那些墨守成规的画家来说,当然是看不懂,看不惯,甚至加以诋毁也是不足为怪的。


  现在有些画西画的人认为中国画太落后了,远不及西方现代绘画为先进。甚至还有人认为黄宾虹的画法也是保守的,是文人画的强弩之末。这些看法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其实,黄宾虹的画法并不落后,他在某些方面与西方现代绘画极为一致。西方现代绘画是向抽象与具象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向抽象主义的发展,画面上全是乱的线条,乱的形体,乱的色块、色点,甚至乱到究竟画的是什么?观众无一能懂,只有画家自己才能作出所谓的解释;另一方面是向超级写实的具象主义发展,画出的东西比照片更真实,更立体。当然,也有介于二者之间合抽象、具象画法於一炉的。黄宾虹的画便与这种画法相似。他的画近看满纸都是乱的线条,乱的墨点,达到了什么也不像的极端抽象的艺术境地;而远观则使人感到元气淋漓,全是造化的精英,全是艺术的真实形象,仿佛同时具有抽象和具象两种不同画法的艺术效果,所以说黄宾虹的画法并不落后。


  近几年来中国学中国画的留学生,大都喜欢黄宾虹的画法,如我接触过的美国留学生方加模,奥地利留学生蔡特尔对黄宾虹的画法就很崇拜。他(她)们对黄宾虹的画反复临摹几至发狂,认为这才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艺术大师。


  黄宾虹的山水画为什么会有这种既抽象又具象的高度的艺术效果呢?原因在于他的胸次高旷,学识渊博,对画理、画法研究极深。从观察自然山川,到构思、布局、作画,都能辩证地看问题,因此能在画面上造出众多的矛盾,而又使之归于统一。如他说的:“纵观山水间,既要有天马行空之动,又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动和静是一对矛盾;“乱而不乱”,乱和不乱是一对矛盾;“不似之似”,不似和似是一对矛盾;“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和虚是一对矛盾等等,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所以他能把抽象和具象这对绘画中最大的矛盾,统一在一幅画面之上,取得了绘画艺术发展中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画发展史上的一次极大的飞跃。


  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深化,现在懂得黄宾虹艺术极高的人,比50年代大为增多了。大陆、台湾、香港各地的出版社、出版商都出版了他的许多大型画册和书籍,其数量之多,古今罕有,远在其他国画大师之上。那么,他的画究竟高在什么地方呢?我以为首先是高在画品上,然后才是高在他创新了的风格、画法和笔墨上。


  由于黄宾虹是集古今诸家之大成,而又风格独创的艺术大师,所以他的画品格变化较多,有的雄浑高古,有的沉着自然,有的豪放含蓄,有的典雅洗炼,有的疏野缜密,有的超诣飘逸,有的旷达流动。而最奇妙的是,尽管其画品格变化各异,但都能归于自然流动,使所画皆妙极而神化,足可雄视百代,照耀千古。


  什么是雄浑高古呢?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曰浑,高则俯视一切,古则抗怀千古。此种品格极高,非具有大才力,大学问的人无以臻此。诗中惟李白、杜甫,画中惟黄宾虹足以当之。这里所谓的大力,不是说的武夫一勇之力,而是指的画者之神力、笔力、学力。所谓的元气未分,是讲画者胸存的浩然之气,发于笔端,行而为气,散而为烟,浑然一体之不可分辨。黄宾虹先生学问高深,修养精到,能够练形为气,以气运笔,因而他作画就能神游像外,得其环中,笔墨所到,随类触发,而自有天机。所以,他画的山水毫不着像,其乱中求趣的笔墨,就像苍茫乱走的荒荒油云一样,浑化无迹,缈不可知。又像鼓荡无边的寥寥长风一样,气充势沛,难觅旨趣。宾虹先生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超神入化的境界,是由于他读书极多,阅历丰富,于古今画史、画法研究极深的缘故。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沉著自然呢?沉是深沉,著是确著。当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称为自然。这“自然”不是自然主义照相式画法的自然,而是指画者命意、取景、走笔运墨均极自然之自然。许多画家都有轻浮狂躁与雕凿做作的弊病,以沉著自然去要求他们的画,常常使人感到一无可取。惟黄宾虹的画能静与神会,沉著之至。但其沉著之中,仍有超脱自然之意象,而绝无沾滞雕饰之痕迹。这就是他所说的“扬之高华,按之沉实”的艺术要求。也是我在用墨中发现到的“力透纸背,而又能跃然纸上”的笔墨真趣。没有黄宾虹说的具有“拔身之力”的人是画不出这种笔墨效果来的。所谓“佳画无心,得之自然”,纯粹无心,乃是偶然,只有有心而若无心,才是自然。近代惟黄宾虹深得自然之旨趣,其余诸家皆望尘莫及,远之甚也。


  什么是豪放含蓄呢?豪指豪迈,放指放纵,含是含虚,蓄是蓄实。所谓豪放,就是豪则我有所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只有像黄宾虹这样忘怀得失,超世无累的人,才能有驭月乘风,指挥万象的豪放气概。故其所画兴会淋漓,大有横空而下,气吞八荒的感觉。画者如能神驰意畅,任意挥洒,不拘法度,即得豪放之极致,而不为物象所羁累。但豪放不同于世俗作画之剑拔弩张,若误以此种神浮意躁剑拔弩张之笔为豪放,则谬之千里,对持这样看法的人,是不能与他谈论画理的。含虚蓄实是诗之正道,也是画的正道。只有豪放而又含蓄的画,才有韵外之韵,味外之味。宾虹先生所说“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是指用笔的含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指用墨的含蓄。所以他的画皆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若隐若现,或沉或浮,使人看后有韵味无穷,难以尽觅的感觉。


  什么是典雅洗炼呢?典则不枯羸,雅则绝乎俗。洗则出新意,炼则得精金。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固然很典雅,黄宾虹乃画中之鸿儒,当然也很典雅。画家中之鸿儒,除文化修养极高之外,应于历代画史无不通晓,大家流派靡不深究。古今画家惟黄宾虹足以当之。所以他的画都非常典雅。洗炼不同于简炼,在黄宾虹的画中,洗炼对传统而言,是吐糟粕而吸精华,洗炼对自然山川而言,是略形貌而取神骨。画者应当洗涤心源、储精太素,游仞于虚,方能有此伐毛洗髓的功力。黄宾虹先生心源静洁,洗炼之功极深,故其所画常给人一种精神内含,淡墨亦浓,宝光外溢,朴拙亦华的感觉。洗炼不仅对传统画法及自然山川的取舍而言,亦包括对画家自身已有成就的洗炼,也就是现时所谓的知识更新。黄宾虹70岁后变法,去旧貌而换新颜。即是洗炼自身的极好典型。“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四书《大学》)说的便是这种去旧图新不断洗炼不断进步的意思。


  什么是疏野缜密?笔墨脱略谓之疏,真率之意谓之野。所谓缜密,就是要求画家笔墨须深潜缜密,才有气息深醇的意味。黄宾虹的画疏野缜密兼而有之,他的缜密之笔,如天魔献舞,花雨弥空,千笔万笔,缜密之至。然却与工笔画中之缜密之笔绝不相同。工笔中之缜密之笔,笔迹刻露清楚,比较好学。而他这种缜密之笔,乍看之下明明有迹象可寻,而细心探察又觉得其意象如不可知。就像流水之浑成一样,无迹象之可窥。又像花开时的生气一样,无迹象之可寻。所以学他的画的人往往感到不知怎样运笔?怎样用墨?才能达到他这样的艺术效果。他的疏野之笔则若不经意,纯仍自然,行笔脱落,笔断意连。完全是以天真之性,写天真之情,如野马之不羁束,随意之在而安。因此,他的画能天机独露,得疏野之高趣,笔墨虽极荒率,而天然之真趣却充满其间。


  什么是冲淡劲健呢?冲是冲和的意思,淡是淡宕的风致。劲则不敝,健则不息,就是要求笔墨横竖有力的意思。黄宾虹的冲淡劲健的画风,与一般画家的行笔粗猛,用墨混浊之作是有天渊之别的。猛浊是作诗的弊病,也是作画的弊病。黄宾虹的涵养极深,所以他的画能自合天机,得冲淡的神韵。他这种冲淡的画境,给人的感觉,就像柔软的春风一样,冲和淡荡,似即似离,在可觉与不可觉之间。这样的境界,须无心遇之,乃感其幽深。若有意去追求,却又觉得是稀寂而莫可窥寻。所以在涵养不深的画家中,有想追求冲淡画境的人,即使偶有形迹上的相似,然握手间已违本愿,是无法把握住它的。易经说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劲健的画风便与其意颇为相似。画者劲健的神气须蓄之于平日,存之于胸中,在其挥洒作画之时,才能像黄宾虹一样,运笔以行,则劲气直达,而绝无滞凝。运气以行,则健笔盘空,老笔纷披,苍苍茫茫,亘如彩虹。劲健力有常,冲淡多余情。黄宾虹作画每以劲健冲淡二境相合,故能劲气内转,秀势外拔,得韵外之韵,情外之情。

 


  什么是超诣飘逸呢?超是超轶前人,超越尘俗的意思。诣是成就极高,后人难以达到的意思。飘逸是飘洒闲逸的情致。画境以超诣为难,古今画史,惟黄宾虹画超逸高妙,汪涵精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作画时,以气运笔,如鹰翔太空,将落复起,高视无前,俯瞰无底。用墨如散烟,灵气往来,云霞吞吐,得飘然无迹之象,有超尘绝俗之致。所以我们看他的画,不管是山形、云态、水纹、树貌都是苍茫莫辨,如流影幻形。超诣言独往之神,飘逸言不群之致。因此他的画,往往给人一种落落然而有所独往,矫矫然而不与众群的天姿飘洒的感觉。这样的画境极难,学者宗之,只能神遇师其心,若从形迹上去追求,则是永远达不到的。


  什么是旷达流动呢?旷则能容天地之宽,达则善识古今之变。流动者,流行动荡之谓也。宾虹先生胸怀旷达,故其画有神摄万物,气吞八荒的气概。因此,他作画时,能神行气到,气兼韵行,笔势回环,笔气呼应,给人一种如龙戏水浑无定姿的感觉。而看他的画时,却又给人一种意象尽脱,变化无踪,元气淋漓,脱手已飞的动而不拘的强烈印象。他这种超超神明,变化莫测,动而不拘的极其旷达流动的境界,是近代其他大画家可望而不可及的。


  中国画界有“南黄北齐”之说,“南黄”指的是黄宾虹,“北齐”指的是齐白石。两人都是90多岁的高寿,都是将毕生精力贡献于中国绘画事业的大师。然论画理及艺术成就,还是黄宾虹略高一筹。


  宾虹先生著述宏富,发幽探微,创见极多。据王伯敏先生介绍,仅发表的著作和编纂的文字即有200万字之多。其中《美术丛书》共160本,全面系统地整理介绍了我国历代绘画理论资料,嘉惠后学,其功匪浅,古往今来无人可及。


  齐白石虽是大画家,但不是理论家,所以由他提出,而在美术界广为流传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是不科学的。因为他没有说明“似”与“不似”究竟是什么关系?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是指导不好绘画实践的。


  只有黄宾虹提出的“惟绝不似而又绝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的理论,才是科学的。他不仅说明了“不似之似”的“不似”与“似”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还包括了通过取舍、夸张、虚构等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含义在内。他说的“绝不似”,系指经过取舍等艺术加工创造后的艺术形象,已不是自然的原来物象,所以是绝对不似;他说的“绝似”,则是指自然物象虽经加工创造,但却更突出了其形貌特征与实质精神,和原来的物象相比,还是绝对相似的。再将两者联系起来,便成了绝对不像物象而又绝对像物象的画,才是真正的艺术品。说明黄宾虹的理论是十分科学的,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


  既然黄宾虹的艺术成就极高,为古今诸大家所不及,其画的特色是什么呢?他的山水画的特色很多,我认为其最大的特色是“乱”。只要我们眼光触到他的画面,就会强烈地感到这个“乱”字的存在。“乱”在古今其他山水画家的画面上是找不到的,因此说,“乱”就是黄宾虹画的最大特色。我有一段画跋云:“山水画以乱中求趣为难。乱而不乱,乱是前提。乱需学养,乱需胆识,否则虽乱而不可收拾,则不成其画矣!”说明乱是极其不容易的,要是没有黄宾虹这种胆量卓识,是绝对不敢乱的。即使乱了,如果没有他这样深厚的学养功力,也是收拾不好,使其成为一幅完美的作品的。


  黄宾虹的另一特色是,画得极黑。清代画家石涛说过:“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石涛作画用墨较多,而黄宾虹作画用墨更多。他晚年之作,常常是笔墨满纸,千笔万笔,黑密之至。往往以浓墨、焦墨、宿墨加了又加,点了又点。再用花青、石绿、赭石等色及淡墨染了又染。其用墨之重,古今罕见。所以,有人说他的画是《三老碑》(西汉碑,现存杭州西冷印社,意谓如拓碑之黑也),“乌金纸”,以喻其用墨之重也。他的画乍看确有一片漆黑之感,然细细观来,却是层次井然,变化极为丰富。又常在一片黑墨的中间留出一点小小的空白,其作用是,不仅使这片墨色富于变化,而且使整个画面都因此而灵动起来,这就是他所说的“一点之光通体皆灵”的奇妙作用。这是他之前的山水画家所没有的,是他在审美观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创造。所谓“黑墨团中天地宽”是指在这一团团墨的画面中,极富于墨彩、虚实的变化,有无穷的笔情墨趣供人咀嚼欣赏,有无穷的自然万物隐显其间。至于一般画家的死墨一团,黑气满纸,本是一种弊病,则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矣。


  黄宾虹的画为什么要画得如此之黑呢?从他题画“余观北宋人画迹,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的题语来看,他这种画得很黑的画风,是继承的北宋人的山水画传统,是有历史渊源的。我们看现存宋代范宽、李唐的山水画,用墨浓重,确实画得很黑。但多用浓墨、焦墨为之,而没有像黄宾虹这样浓浓淡淡,虚虚实实地画,极尽墨彩韵味变化之能事。且用笔严谨,绝无黄宾虹山水画中“乱”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黄宾虹虽继承了北宋画家用墨浓重的黑体山水,然却有了极大的创造。他这种师古人之心,而不囿于古人之迹的治学方法,是后学者应该注重研究的。


  黄宾虹的运笔功夫极深,也可说是他的一大特色。他作画用线用点极多,善于变化,虽千笔万笔,而无一笔一点形迹相同。且笔势圆转,笔气呼应,虽积画至数十百遍,仍若一气呵成之高品,这也是古今其他画家难以达到的。所以我的另一段题跋这样写道:“古人作画有繁简之体,论画有繁简之称。简者,笔粗疏而数少也;繁者,笔茂密而数多也。然观古人之作,实无繁简之别者,何也?盖用笔雷同,千笔万笔,而绝少变化,虽谓之繁,实亦简也。惟近代黄宾虹画,虽用笔千万,而无一雷同,始有繁体之画称焉。”此外,黄宾虹亦有简笔之作,但是笔简意繁,与其他画家画的简笔画是绝不相同的。黄宾虹作画运笔以气,而又不专于使气,所以能笔力内含,寓刚于柔,柔中有刚,苍老中藏秀逸,朴拙中见潇洒。较之他人的一味刚劲、潇洒、流畅的用笔,可以说是凌跨群雄,独踞笔法上乘之境。


  黄宾虹的墨法齐备,独步今古,离奇变化,世所未有,亦称得上是他的一大特色。一般名家用墨能将浓淡运用得体,则已满足。而在黄宾虹的笔下,墨却成了自然的性灵,成了万物之光彩,千变万化,总有许多出人意外的墨色韵味在画面上呈现出来。他作画时,常以浓墨、淡墨、泼墨、破墨、积墨、焦墨、宿墨等七种墨法同时并用,就像音乐的1、2、3、4、5、6、7七个唱名的作用一样,由于作曲家巧妙地运用,可以谱写出许多变化莫测,旨趣各异的美的乐章。不仅如此,有时竟连洗砚台、洗色碟的水也统统用到画面上去,非但不会损伤已完成的笔墨,反而更增添了画面的光彩,使人看后,不得不叹为观止。


  一般名家画泼墨山水,都用大笔或排笔将大量的水墨倾刷到纸面上去,因而他们的画总是浮湿一片,薄而无光。原因是他们只注意在水墨性能与湿度上下功夫,而不知道作泼墨画仍须讲究用笔,因此常常是笔不着纸,任其水墨在画纸上浸润飘浮。所以黄宾虹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他的要求是:作泼墨画,仍要作到万毫齐力,笔笔着纸,才能显出墨色的厚重和光彩。他的具体画法是:先用较干的笔墨勾轮廓,同时加用少量的皴擦,然后再用含大量浓墨水、淡墨水的笔去画,笔不离纸地画到笔头发干,画不出什么笔迹墨痕时为止。接着再蘸第二笔、第三笔、第四笔…………含大量浓墨水或淡墨水的笔继续地,周而复始地画下去,每次都画到笔头发干,直到画面上出现理想的效果时为止。这种画法的优点是,先勾皴的干墨被水墨冲出后,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水晕墨趣,而干勾的线又不会完全冲掉,还保留着一定的笔迹线痕,较之不先勾皴而直接泼墨的效果,显然要厚重得多。且用含大量水墨的笔,不离纸面地画到笔头发干,其间会出现各种不同湿度,不同浓度的笔墨变化,得到极其意外的表现效果。


  古今画家皆忌用宿墨,惟黄宾虹独擅其能。或施宿墨于浓黑处,或点宿墨于丛林间,或渗水以画远山,皆别有情趣。可使画面黑处更黑,白处更白,起到丰富墨色变化和增加层次的奇特作用。


  黄宾虹写生时,多采用干笔皴擦的画法。干笔即是渴笔,就是笔头含水含墨极少的意思。其具体画法是:先以干笔勾皴山石轮廓及大的脉络起伏之状,然后再以干笔皴擦。他的经验是,宜用秃笔,方易入纸,可得笔虽干而腴润的效果。运笔时应有自然之转动,使所画笔迹如枯藤纠缠,才有韵味。他说:“笔如枯藤,画之即毛,毛得干裂秋风意,是为渴笔。渴笔者,既枯而润,若枯而不润,即入野狐。”枯和润是一对矛盾,用干笔皴擦,能既枯且润,是一般画家很难达到的,只有像黄宾虹这样功力精深的画家方能有此艺术效果。


  黄宾虹画的另一特色是用点极多,富于变化。他用的散笔点,如天女散花、众彩纷呈;他用的重点,如高上坠石,崩岩惊雷;他用的碎点,如麻姑掷米,走珠跳星。他这种用点极多的画法,大概是67岁游四川青城、峨嵋时,见满山皆是碧翳天日的林木,很少能看到山石的轮廓皴纹后,所创造的新画法。因此,在他的画中,点就是树,各种不同形状的点便是各种不同形状的树,极密集而形状各异的点就是极茂密的杂树林。由于满山是树,看不到体现山、石结构的皴纹,为了表现层次感和隐约可见的山、石起伏之态,他创造了以点代皴的画法。并进而将这种“点”的画法,引伸到用墨用色上去,以取代传统大片罩染、渲染的画法,名曰点染。其法是,用笔将墨水或色水连续不断地点到画面上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时为止。用这种方法点出的墨和色,均比渲染的效果厚重得多。即使点得很淡,也有淡而厚的感觉。此外,色水点在笔墨的空间处,还可以避免大片用色势必损伤墨彩的弊病。他还常常将清水点在已完成的画面上,将尚未干透的笔墨冲开一些,得到自然圆晕的效果。有时则趁画面将干未干之际,点上一道略掺藤黄的淡墨水,使墨华更加鲜美,具有永远湿润的感觉。这些都是黄宾虹在画法上的创造。

 


  至于用色,一般画家都是采用大片渲染、笼罩,不见笔迹的方法,即先画完墨底,再渲染颜色,因而常有色是色,墨是墨,色墨分离,互不融洽的弊病。而黄宾虹用色则与众不同,当着用墨一样,点画成之。有时先画墨,接着就点色,有时先画色,接着就点墨,故能色墨交融,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相得益彰,相并益辉,光彩动人的艺术效果。因此,他的画常常能给人一种绚斓中见幽淡,朴雅中藏瑰丽的感觉。此外,他的山水画亦有用重色的。其法新颖,与传统青绿山水画迥然不同。传统青绿山水,多先画足墨底然后再上石青、石绿等重色;或先铺石青、石绿,候干后,再于其上以植物色合墨勾皴烘染,画法较为死板,而缺少变化。黄宾虹则是先用淡墨画出山形树态,不待其干,即施以石青、石绿、殊砂、赭石等重色。赋色虽浓,然被覆盖之墨点墨线,隐然若在,别有一番墨情色趣。更常以重色和墨使用,任其化开,色墨交融,韵味独具。


  从画面的整体要求上来说,黄宾虹特别强调要追求“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认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因此,他常在画论及题跋中写道:“浑厚华滋,本民族性”,“浑厚华滋,民族惟宗。”据我多年对他的画理画法的研究所得,对“浑厚华滋”四字的体会如下:“浑”的要求是,虽山形树态变化万千,笔墨色彩交错互出,均能作到隐迹立形妙合自然,墨化烟云,笔势圆转,大气磅礴,浑然一体;“厚”的要求是,气息深醇,笔墨厚重,层次丰富,景物深远,若对真山之体积重量一般;“华”的要求是,墨分五彩,色相万千,外美毕具,内美充溢,光彩动人,美不胜收;“滋”的要求是,水墨淋漓,挥洒自然,润含春雨,湿若夏山,有杜甫诗句“元气淋漓嶂犹湿”的生动之感。画山水要达到“浑厚华滋”的高度艺术效果,是极其不易的,古人虽早有论及,但真能达到这四字要求的,古今只有黄宾虹先生一人能之。


  从对自然山川的观察方法来说,黄宾虹的方法也是与众不同的。他说:“纵观山水间,既要有天马行空之动,也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动和静是一对矛盾,能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去观察自然,就会将矛盾深化一层,既能注意到动中之静,亦可看得到静中之动。所以黄宾虹对自然山水的感受极深,能够作到神游象外,意在环中。“天马行空之动”,就是要对自然山水充满热爱之情,而又不受物象的拘束,可以观其大势,任情遐想。“老僧补衲之沉静”则是要认真冷静地观察自然山川之体貌,烟云变灭之动态,及岩石林木之特征。同时也是对“天马行空之动”的制约,否则行得无边,不着实际,这行空就真的空了,成为浮光掠影,印象不深,便无法创作出具有真实感的艺术形象来。反之,如果只有“老僧补纳之沉静,冷冰冰地去看待自然山水,虽能得其体貌,而却绝无自然山水之精神,更不会有什么夸张、想象的创造。因此说,动与静是互为补充,互为制约的,缺一不可。


  只有像黄宾虹这样从动和静两方面去观察自然山川,才能作到他所说的“山川我所有”,也才能使山川人性化,即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使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山川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石涛说的“山川使予代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只有作到“山川我所有”,才能驾驭山川,任我摆布,任我驱驶。也才能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山川的性格、规律,随心所欲地创造画中的山川。这比那些“作自然的儿子”’“以造化为师”的提法,显然又高明了许多。为此,我曾写过一段画跋,其文云:“以造化为师,此中、初级画家之所宜也。若大画家,造化在手,任我摆布,道存于胸,任我发挥,则笔底山川变化万千,其自然之师乎(是从“江山如画”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自然之徒乎?善学者当能悟之。”通过这段论述,我想是更能阐发出黄宾虹先生的“山川我所有”的深刻含义的。


  从布局(章法、构图)来看。黄宾虹不仅注意到参差离合与阴阳虚实的变化,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而且还进一步去追求实中求实,虚中求虚,即在实的部分内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实,虚的部分内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虚。从而将虚实之间的距离拉得更大,使两者之间出现更多的变化,存在更多的笔墨韵味。说明他对虚实的运用已达超神入化的极境,这在古今画史中,是还不曾有过的。


  由于黄宾虹先生对中国画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称他为“艺术大师”,“百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故凡得其真意而能自立者,其作皆入上品。我的已故好友,四川成都画家陈子庄,号南园,又号十二树梅花主人、石壶、陈风子。曾多次和我探讨过黄宾虹的画理画法和艺术成就,受黄宾虹的影响颇深,但能结合自己长期对巴山蜀水的写生体会,创造出自己的绘画风格。其作品在最初能够欣赏的人也是很少,所以生前一直是个为穷困所迫的无名画家。死后他的画才逐渐被人接受,现在国内外各美术刊物均纷纷作了专门介绍,已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画家了。但他的画还没有黄宾虹“乱”字的特色,要是他能活到今天,我相信他也是会走到“乱中求趣”,“乱而不乱”,合“抽象”与“具象”而为一的创作道路上来的。因为他生前曾同我谈过这个想法,只是还没来得及实现便与世长辞了,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此外,李可染、张订、邹雅等人的画,皆得宾虹先生画法之一二足以鸣家者。他们或得其水墨变化之味,或得其焦墨干皴之能,或得其形貌之似,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一一尽言之也。


  综上所述,黄宾虹先生在山水画上的各种特色均极显著,艺术成就十分突出,对中国画的发展贡献极大。他既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又是极其优秀的教育家、编辑家、鉴赏家、美术理论家。如何能概括地道出他的众多成就,使国内外美术爱好者有一个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宾虹画语集萃
艺术争鸣// 舒士俊:如何品味黄宾虹及其画法
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表现及其影响
黄宾虹山水画的变与不变
史上最全的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2)
读黄札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