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肠(一)——小肠绒毛的毛细功能
假如把人体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这棵“树”的“根”在哪里呢?
有人从医学的角度,认为“颈椎”相当于是“树的根”,控制着神经系统和血管四大动脉的中枢;也有人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应该是“人体大树的根”。当然啦,认为“人体的大树之根”,可以是“肝”;可以是“心”;可以是“足”的等等,也各有其人。总之,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得出的一种个人见解,因为仅仅是一种比喻,各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无所谓对错。
我从人体针对营养吸收功能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认为人体的“树根”在小肠。
根据生物学研究发现,人体吸收营养最主要的器官,就是小肠。
小肠,上端起于胃幽门口,下端止于回盲瓣,是整个消化吸收系统中最长的一部分管道。
成人的小肠,全长5到7米,按位置与形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食物经过胃液的浸润稀释,并在胃蠕动的作用下实现了初步的磨碎和分解后会进入小肠。胃对食物的初加工,是营养消化吸收过程中“粗加工”的第一步。更加精确细致的营养消化吸收程序的进行,是从食物进入了十二指肠开始的。
食物在十二指肠中,又被加入了胰液和胆汁,再加上其自身分泌的十二指肠腺液,开始了一系列不为我们所知的消化运作。相关研究得出的分析结果认为,十二指肠是为营养吸收做生化配置的准备工作,这里并不是各种主要营养成分被机体吸收的主流场所,仍然属于“消化程序”中的一部分。
真正的营养吸收过程是在被消化了的食物进入空肠和回肠以后,营养的“吸收程序”才正式大规模展开。
请注意:“消化”、“吸收”和“排泄”,是三种完全不同生命活动的过程。可惜的是,现在的营养学并没有从理论上把它们严格分开,而是笼统地搅和在一起进行机制分析。这将导致我们的营养学,不能顺畅地从生物原理的角度去汲取理论依据。
“消化”功能针对的对象是“食物”,“吸收”功能针对的对象是“营养”,“排泄”功能针对的对象是“垃圾”。食物属于外源物质,免不了含有大量的垃圾;吸收的营养将成为细胞和机体组织建设的基材,是人体内源物质生成的源头;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垃圾,长期储存在体内有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及时清除干净。三个过程的区别再显著不过,把它们混为一谈是基于早期生物学对此比较浅显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一些个别的营养学家把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与机体自己合成的蛋 白质常常视为同类物质。他们往往忽略或轻视了这一个道理——吃到身体里的蛋白质,并不等于都是营养,因为吸收过程可能会把它们作为垃圾排除出去。
相对于食物的“消化”,机体对营养的“吸收”过程更为复杂,更为需要从生物学理论中去寻求分析过程的可靠性。而不是仅凭氨基酸成分的比例,去奢谈“什么是优质蛋白质”。
关于“什么是优质蛋白质”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谈,这里讨论的是小肠针对营养的吸收机制。
总体来说,所有哺乳动物的小肠,都是又细又长,肠壁内表面形成大量的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被称为“小肠绒毛”。这些小肠绒毛实际上是一种“微型腔管”的机体组织,承担着从食料中吸收营养物质的任务。
“微型腔管”的构造类型非常类似于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某种物理化学的方式,去改变机体微物质的存在形式。比如毛细血管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过毛细作用的物理化学方式把动脉血液中携带氧的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释放出来。小肠绒毛的作用,同样是通过毛细作用的物理化学方式把相关营养性微物质从食料中提取出来。这一点也非常类似于植物根系从土壤中提取营养物质的过程。
动物的小肠体系是处于一种相对闭合的环境,而植物的根系处于大自然土壤下的开放环境中。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以毛细作用的物理化学方式实现这种过程并得到不同的结果。
小肠绒毛与毛细血管的构造原理还有一个极少被人认识到的过程,这就是绝大部分机体的毛细架构组装的形成都是临时的。
在人体肌肉或需要供氧的其他机体组织,如肌肉、骨骼、毛发、神经、淋巴、髓质等组织局部需要提供能量的时候,该组织局部中相对较近的动静脉末梢血管之间就会形成这种搭建毛细架构的机制,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实现毛细管道的建立。
也就是说,机体中毛细管道的搭建,大部分都是因为满足局部机体组织的即时需求,而通过“现用现搭”实现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后,一部分毛细管道可能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固态,并有可能成为新的末梢血管。另一部分则会自行消失,有的可能被机体吸收、有的可能作为垃圾被排除体外。植物根系形成的毛细管道,则不会有机体参与的处理过程,而是任其在土壤中自然解体。
小肠绒毛或植物根系上的毛细管道的建立,与毛细血管的建立过程如出一辙,只不过不是在动静脉血管之间,而是微生态场景中的一种根系扩散方式的延伸。当某些土壤局部出现有符合植物需求的营养物质的时候,这种根系的毛细延伸过程就开始实施了。
物理学告诉我们,当两根具有电位差的导线,靠近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就会形成放电现象。生物电属于“弱弱电”,其电位差极其微弱,很难被我们发现。
有科学家指出,生物电现象是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生物体一旦停止了新陈代谢,生物电现象和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与生命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相伴的是正常的生物电分布,当生物体发生病变时,生物体的电现象也发生相应的病理性改变。生物学家对生物体电现象的研究和实施,目前已经使其成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手段之一。
目前被公认的一种基本观点是,生物电来源于细胞的功能。涉及到人体的生物电现象最典型的实例是心脏的节律跳动。其他还有,譬如大脑思维的进行、胃肠蠕动、肌肉骨骼的运动、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过程等等等等。人体内各种生命活动,包括很多无意识生理现象触发实施的启动,均可能与生物体的跨膜放电有关。
生物电现象的研究,至今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我们已经知道,动物的神经细胞、肌细胞等都存在跨膜的静息电位。在一定条件下,跨膜电位会产生有序变化。
触发毛细管道构造机制的生物学原理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但我认为“生物体的跨膜放电现象”很可能是一个最重要的触发点。(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下册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文末有下载
丽水市——毛细管垫
什么是小肠绒
8年级毕业2022级人体综合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