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胸无大志是一种美德,都那么大胸,谁受得了啊

 
朋友拉黑了另一个共同认识的朋友,因为他把牛皮吹太大,像个骗子,不拉黑不足以平复心情。我和他有过交流,并不觉得是个骗子,应该是他的“胸”太大了,藏着一个无边的“大志”,我们普通人理解不了。也许吧。
 
有个读者半夜留言,问抑郁症的事。我没问具体情况,猜也能猜得到,是因为某些事情处理不了,郁闷了。长时间积压,抑郁了。
 
没有科学统计过,仅凭身边发生的诸多案例看,99%的抑郁源于“胸有大志”而不如愿。正如你不觉得是多大的事情,对于别人却有天大的难度。“志”的大小,因人而异。胸中之志超出了能力范围,无尽烦恼孕育而生。
 
抑郁了,是因为能力不行
 
粗浅地把抑郁症分成:病原型抑郁症和事件型抑郁症,因为我也不是医学专业,只能大概说说这事。病原型的问题留给医生探讨,只讨论事件型抑郁症。
 
幼年成长环境恶劣,像一个被挤压着的皮球,有气,想改变现状,想冲破囚笼,把自己变得强大。
 
钢铁受到挤压都会变形,只是人的“变形”在心底,不容易觉察。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饱经摧残的过往,在内心深处烙下一道道伤疤。
 
想重塑人生、想改变境遇、想出人头地,多半会变成“志气”。这种志气比一般人要强烈、要大、要急迫,所以才会造成不如意的焦虑。
 
人的注意力过于集中,难免顾此失彼,因为“成事”是一个综合的环境,不是一厢情愿的“胸有大志”。
 
能力不仅限于专业技术,也不单指经营管理的能力,还有应变能力,甚至放弃的能力。欲速则不达、矫枉过正,都是在说明人的成功有着复杂的条件,不仅仅是“胸有大志”就可以得偿所愿。
 
能力不足以解决面临着的问题,这是抑郁症的本质。解决不了工作、事业、家庭、情感遇到的冲突与矛盾问题,抑郁症爆发了,仅此而已。
 
能力与成功之间,隔着真相
 
尽管我们从小都被教育,知道社会是公平的,知道努力奋斗才会变得更好。成年人的世界,却不是那样。你努力经营的项目,可能不及别人的一个电话,生生被抢走了合同,连与竞争对手打个照面的机会都不存在。
 
尽管整个世界都在创业,财富神话随时在上演,却鲜有人告诉你,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充满着血腥、肮脏、卑鄙、无耻、恶心。
 
成功学,告诉你的不是成功,而是去追逐“成功”的过程中,推高他们售卖的成功学书籍和课程的销量。励志的那些东西,只是心理疏导,不是成功的母亲。
 
真相是,即便你肝脑涂地,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最后一步有可能被人拿大刀剁了双脚,止步于成功之前,跪倒在你完全不能把控的能力之外的东西之下。
 
能力在镜子前,像个小丑
 
用镜子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容颜,那用什么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能力?有人通过试错知道自己的能力,就像一个盲人,用头破血流去撞塌一堵墙,他不知道门就在旁边;有人通过拍胸脯发毒誓,不成功便成仁,拔高自己的能力,反正不成功就躺下装死;有人撒一泡尿,八九不离十地瞧见自己的能力,不全面,藏有隐患,糊弄自己。
 
太多的励志故事告诉人们,能力是可以爆发的,潜能是无穷的。如果潜能有那么大的用处,早干什么去了?还不是因为潜能不可控,更像是早上醒来的起床气,带着一股难闻的令人恼火的后劲。
 
有人粉饰能力,欲盖弥彰,像极了化妆后的美人。千万不能当真,需要自知素颜时的样子,因为迟早需要扒光了,洗干净了,才能抱着“成功”睡个好觉。别被成功嫌弃你的能力不行,会导致众叛亲离,破产倒闭。
 
可以把“能力”掐头去尾,留下的就是正常发挥的样子,不卑不亢、不悲不喜、从容淡定地为我所用的“能力”,这个能力能干成什么事?预示着大概率的“成功”建立与此。例如那个被剁了双脚的故事,你的能力包含预见性和危机公关,提前知道有把大刀,就不会轻易被冤死。
 
势力可以速成,能力不行
 
很多个人的能力汇聚在一起,称之为势力,随时都可能聚拢或散去。而个人的能力,始终伴随终生,因为它是时间累积的,无法速成,最多是经过高人指点,快别人几步而已。想一步登天,还得靠飞机和火箭,就算可以,也还有因天气原因不能起飞。
 
人们被一个巨大的假象笼罩,错把势力当能力,所以繁荣了社交网络,维系着一堆“有能力”的社会关系,祈求某个时间、某件事情能够把他们用上。
 
不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告诉人们,需要借力打力、需要借势而为,事实是“你不牛逼,认识谁都没用”,别人可以给你借势,要建立在你有能力回馈他们的基础上。
 
学习,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像参天大树的年轮,在于点滴积累。把细枝末节修剪好,把主干坚持住,一定能慢慢成为栋梁之才。千万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混了一张嘴,人生便会索然无味。
 
知识付费,付的是智商费
 
从小到大,人们学习知识,都是父母付费,真正自己有能力“知识付费”是从走入社会才开始的。用自己赚的钱,买一本书,学一套课程,参加一场演讲,从中获取知识,渐渐为自己的能力添砖加瓦。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知识付费”不是为知识,而是为智商。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催生了“焦虑”。为了减少焦虑,人们拼命的提高自己,学习成为当务之急,怎么学?学什么?产生了更多的知识焦虑。
 
“知识付费”APP、社群、俱乐部,成了新风口上的猪,朝人们抛来妩媚的笑脸。一分钟听一个段子、十分钟明白一本书、十天搞定一门课程,没有比“知识焦虑”更焦虑的焦虑。
 
也许是我跟不上时代,我也不知道人类的大脑有没有跟上人类的焦虑,总觉得逻辑上是混乱的。
 
虽然人类大脑只有10%的容量被使用,还有很大余量待开发,但是人类的学习机制几百万年都没有变化,一个知识不是靠速度获取,而是靠渐进存储。
 
比如,每天重复背下365个单词,重复一年;每天背一个新单词,持续一年。
 
前者在速成,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也无法完成,所以焦虑,背前焦虑,背时焦虑,背不出来焦虑,背后焦虑。
 
后者每天积累一点点,一年后就有大变化。踏实,舒适、安心的成长。
 
这个例子放进“知识付费”领域,你们如何办到十分钟明白一本书的内容?作者花了几年,甚至半辈子写了数十万字,那么轻易的输入进读者的大脑?日了狗了!
 
正常的节奏是慢慢研读,仔细思考,深度消化,然后才会转化成大脑里的知识脉络,需要漫长的时间变成自己的能力。
 
慢一点,可能会快一点
 
“知识付费”贩卖的不是知识,而是对于知识的焦虑,就像健身卡贩卖的不是健康,而是对于健康的担忧。
 
那些速成来的知识有一些共同点:利用人们的焦虑,制造知识盲点,犹如对一个会计师讲量子力学,总能激起好奇心,求知若渴嘛;利用人们的虚荣心,制造恐慌,你不学你毁了,你不听就傻了;利用人们的攀比心,制造等级差别,你是会员,别人是班长,不如人,快充值,快学习;利用人们的贪婪,既可以学习,又可以拉下线赚钱,两不耽误;利用人们的无知,追热点、挖偏门,形成封闭意识洗脑。
 
一门课程,牵涉很多知识结构,需要反复的记忆和运用,像手掌上的老茧,半天磨出来的不是茧子,是水泡,里面有水分,有浓汁,挤掉就空了,所以要踏踏实实长期磨炼,知识才会变成自己的。
 
一本书,除了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还有支撑整本书的毛细血管逻辑,每章、每节、每段,都会有其存在的意义,需要时间慢慢梳理进大脑。
 
一个人,需要的知识不同,地球上几十亿人,每个人都需要踏踏实实制定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求知系统,而不是几百万人听某一个人说:“今年你们看这五十本书”,这只是解决了部分焦虑,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每天坚持看看书,别太多,坚持一个小时就好。
 
每月坚持梳理一门课程,别太多,增长一点实际的技能,为生活和工作所用就好。
 
每年形成一个系统论调,写一篇论文,深度思考一年的成长,总结理论与实操的问题。
 
每十年集合所在领域的思考,整理成一部不少于十万字的著作。
 
胸有大志只是个“设想”,连目标都不是,因为目标有分步骤、分阶段的执行。知识支撑能力、能力支撑行动、行动产生阶段结果,长年累月的脚踏实地,才能实现当初的设想。
 
平常人,哪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大志”?踏实过好当下,每天都充实快乐,胸无大志不丢人,别焦虑,更别抑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九商”
智慧十商!智商 情商 财商 逆商 健商
你的情商有多高
恐惧感会将你困在抑郁中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教育的好时光来了,请不要用焦虑毁掉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