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与中药

用药如用兵,兵凶战危,

一味用药并非上策;

不治已病治未病,

岐黄之术方为精髓。

                                         —— 畔兮书院

我的前一篇文章《中医沦落史》发出十多天了,反响很大,传播量不小,同时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回应,留言很快超过了500条,留言者大部分都是中医从业者或热爱中医、关爱中医的爱国者。

这些留言言真意切,让我既感动又欣慰。

事实上我是怀着一种悲愤的态度来写这篇文章的,但是,这些反馈让看到了中医复兴的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振兴中医大势所趋。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振兴中医之路,任重而道远。况且,中医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

例如:如何理解中医与中药的关系?

昨天有位读者,给我留了很长的留言,专门谈了目前国内中药的问题。

他有一个深深的忧虑,即当前混乱的中药市场,会不会毁了中医?

我给他的回复是:

中药市场的暂时混乱,毁不了中医!

原因很简单:中医是一个经几千年考验的完备的体系,其精髓是岐黄之术,并不是中药,中药只是中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医”,其实是造出来的一个词,鸦片战争之前,中医就叫医。之所以叫中医,其实是中国文化遭遇西方文化僭越的表现。

现在一提医院,就是指西医院。

中国的传统的医,则加上一个前置的定语“中”字,加以区分。

这种话术,其实非常歹毒,无形中剥夺了我们祖国医学的正统地位。

这就是标准的:鸠占鹊巢。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正常的情形应该是:一提医学,就是指我们本土的祖国的、传统了几千年的医学。

而外来的西方现代医学,应该加一个“西”字做定语来加以区分。

现在的情况则完全相反,这其实是非常不正常的。

当前还存在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就是一提中医,首先想到的是中药,即无形中有意无意地,把中药跟中医划等号。

这是一种非常浅薄的理解,同时也是人们医疗观降维、思想退化的表现,根源上讲,是中国传统文化被侵袭的结果。

中医是一个完备的体系,而中药仅仅是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

这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这种观念,除了文化降维,还与某些势力的刻意营造有关。

例如:废医存药。

即保留中药,把中医废除。

这其实是标准的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西瓜。

同样,这种对药物的崇拜,同样不是自然形成的,也是某些势力刻意营造出来的。

那么,大家为何一生病,就想到药呢?

有人讲,这还用问吗,生了病,不服药,等死吗?

看,这句话,就是标准的弱智语言,思想降维的表现。

首先要明确一点,对西医而言,有了病,除了动手术挨刀,就得吃药,这没得商量。

但在中医看来,很多病,不一定非要服药才能治。

其次,很多病,服药的效果不一定好。

第三,生了病就得吃药,这种对药物的痴迷和青睐算是一种执念,其实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一种话术植入的结果。

现代人为何病人这么多?

原因之一就是思想出现了问题。

医疗方面的思想降维其实非常多,举个小例子。

有句话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很多人,奉为至理名言。

其实,这句话,准确地讲,仅对了一半。

后半句即:病去如抽丝。是对的。因为,病体的痊愈需要一个过程。

前面一句“病来如山倒”,不贴切。

真正符合实际的说法应该是:“病来如织布,病去如抽丝”。

很多病,看起来,是“如山倒”般猛然发作,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表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病,看起来是瞬时发作,貌似很突然,是一种偶然现象,其实不然,很多病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例如,猝死。

很多人,一听猝死这个词,就感觉这个病是偶然发生的,猝死的猝字,就是突然,出乎意料的意思。

很多猝死,虽然我们称之为猝死,其实并不突然,并非偶发。

对于没有处于战争与自然灾害时代的当代人而言,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是猝死的根本原因。

讲得深一点,这些病,都是自找的。

《尚书·太甲》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这个逭字,读作huan,意思是免除、躲避的意思。

意思很明确:

——现代人的很多病,都是由于不合道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慢慢累积起来的。

重要的是,这种病,基本无法避免。

就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天天抽烟喝酒熬夜,不出事才怪!

这种病,跟受了外伤与外感风寒不同,它有个特点,即病是慢慢得的,自然也得慢慢好。

但是,人的思想是不断降维的,例如,明明人得病累积的过程,是渐进的,对病去如抽丝的“缓慢”却不能容忍。

人生病,很痛苦,自然希望最短的时间内痊愈。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有个道理大家都懂,叫欲速则不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法归想法,现实归现实。

得了病,幻想服用一种神药,立马就好,是不现实的。

人们对治疗疾病最终极的意淫,莫过于:得病以后,即可服食一颗仙丹,立马百病皆消。

这种思想,中国古代称之为“妄”。

这种得了病,立马就能治好的类似开挂术的速成医疗想法,实际上是一种思想退化与降维,是标准的“妄念”。

这种妄念,本应该得到涤荡,却得到了西医的大力怂恿与支持,是因为这种妄想,对推销药物,极有帮助。

得病服药,而且一旦服用,终生不能停。

这一直是西医的理想。

西医的终结梦想是,整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病人,而且这些病人,都是终生服药的病人,这种病人的特点是,既不能痊愈,但是也不能死。最重要的是,天天服药不能停。

 (不要笑,想一想看一看我们身边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所谓慢性病患者,他们像不像西医的现金奶牛,医疗奴隶?)

幻想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神药,立马服用,立马就好,这是标准的“妄”。

治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辨证施治,这是“常”;

知常破妄,是中医的理念。

以妄为常,是西医的理想。

为了让患者快快乐乐地终生服药,西医发明了很多神药,然后让无良媒体宣传。然后,这种神药就与某种病产生了某些关联,,有意无意进行了捆绑。

举个例子,现代人很多患有失眠症。

失眠症对中医来讲,算是比较严重的病。

这个病的本质就是体内的阴阳不调和。

即阳不化阴,阴不包阳。

《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不瞑,就是不合眼睡觉的意思。

临证观察不寐多由五志过极,心阴暗耗,心阳亢奋所致。

这说明,除了极个别的人,大多数人失眠,主要是卫气没有化阴精,而滞留于阳,最终导致阴不包阳的结果。

最好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就是睡足觉。

但是,失眠症的问题就是睡不着觉。

看看,是不是有点绕?

这一点跟厌食症差不多。

厌食症的根源是脾气弱,导致胃气变弱。

厌食症的治疗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吃好饭。

但是,厌食症的问题就是吃不好饭。

这一点跟学渣也很类似。

学渣就是不愿意学习,导致成绩下降,成绩下降会丧失信心,然后厌学,厌学会导致成绩下降……..

失眠症就是这样,越是睡眠质量差,越是阳气不足,越是阳气不足,阴精就不够,阴精不够,就阴不包阳,晚上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是阳气不足。

——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凡被冠以“恶性循环”的,都是棘手事,存量状态下,基本上就相当于无解。

欲打破存量循环,必须有强有力的外力(增量)介入方可。

所以,在中医看来,失眠症,睡不好觉,其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

但在西医看来,失眠症,有点矫情(很多人想睡还没机会睡呢),这是亚健康,根本不叫病,所以,起了个名叫“失眠综合症”。

(西医很有意思,只要是不知道病因的,都称之为什么什么综合症,例如厌食症,就叫厌食综合征)

西医认为失眠症矫情不是病,并不是开玩笑,而是西医是真的认为,失眠症不是病。

因为对失眠症患者,西医的医疗器械检查不出什么不正常的指标来。

所以,西医对失眠症患者,一般会这样说,

经检查,你没有病,你这叫失眠综合症,属于亚健康,回去好好睡觉就可以了!

患者大叫,我要能睡着觉,能来这里找你?

这怨不得患者抓狂,失眠症患者很痛苦的。

面对失眠症患者的狂暴无礼,西医很淡定,因为,西医手里有对付失眠的神药,对,你猜对了,就是安眠药。

安眠药这个东西,大家既熟悉又陌生。

陌生是指,大家虽然知道安眠药有副作用,但并不知道副作用有多可怕。

熟悉是指,凡是睡不好觉去看西医的,基本都服用过这玩意。

另外,大家更是都明白,安眠药这玩意,吃多了丧命,是日常自杀利器,属于自杀界资深网红产品。

安眠药治疗失眠管用吗?

当然管用,服上就睡着了。

而且还可以调整剂量,有时功能堪比闹钟。

有人讲,这还挺好的。(图样图森破)

其实你真的想得太好了。

因为我的话还没讲完,安眠药这玩意,治疗失眠的确是利器,因为,安眠药,是单方劫剂,偏性重,威力大,势大力沉,临床效果非常好,但是有个西医故意忽略的小缺点:

——不除根、倍速依赖性。

换言之,只要停止服药,还是睡不着,而且是更加睡不着。

欲想睡着,必须持续服药,而且是持续增量服药。

——TM这不是药物依赖吗?

对啊,西医药公司最大的追求不就是让你终生服药吗?

没毛病啊?

但是,千万不要提什么药物依赖!

依赖多难听啊?

只有毒品才谈依赖呢!

这不叫依赖,这叫巩固疗效好不好?

这就是西医治疗失眠症的常见方法。

——单方劫剂,抑制中枢神经的安眠“神”药。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失眠呢?

——有上策、中策、下策三种方法。

下策是用药。

看一个中医治疗失眠的方剂。

方名:潜阳宁神汤

药物:夜交藤30g,熟枣仁20g,远志15g,柏子仁20g,茯苓15g,生地黄20g,玄参20 g,生牡蛎25g,生赭石(研)30g,川连10g,生龙骨20g。

功效:滋阴潜阳,清热宁心,益智安神。

主治:心烦不寐,惊悸怔忡,口舌干燥,头晕耳鸣,手足烦热,舌红苔薄,脉象滑或弦数。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本方用黄连以清心火,生地黄、玄参滋阴潜阳,更用龙牡、赭石以潜镇阳气,使阳入于阴。然此病日久,思虑过度,暗耗心阴,故再用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不寐常见初睡之时忽然跳跃,似惊而醒,有似心虚胆怯而实非,乃阳亢阴亏,初入之时交合浅而脱离快,自然阴阳不能相济而复醒。

因此,除滋阴潜阳外,必须用黄连以直折心火,从而达到泻南补北、心肾相交、阴平阳秘之目的。

加减:若阴亏甚,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可加麦冬15g,百合20g,五味子10g;情怀抑郁,烦躁易怒者,可加合欢花15g,柴胡15g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为胃家郁热,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可加小量大黄以泻热和胃。

方歌:

潜阳宁神夜交藤,

枣柏远志连茯苓;

龙骨牡石玄生地,

阳入于阴心神宁。

按语:不寐一病临床颇为多见,病机亦错综复杂,有心脾两虚者,有胆郁痰扰者,亦有胃气不和者等等。临床上尤以阴虚阳亢、心肾不交者居多,往往缠绵难愈,难以骤效。久不得寐,势必耗伤心阴,使心阳更亢,复不得入于阴,而不成寐。、

潜阳宁神汤正是基此而立方。临床施用,要有方有守,循序渐进,待阴气得充,亢阳得平,心神安定,卧寐必宁矣。

以上,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呵呵,很正常,我还遇到过天干地支这22个字都认不全的硕士研究生呢。

上面的方剂,充分体现了中医用药的原则与过程。

上方用来11味中药来进行中药的复杂配伍,目的就是尽可能消除后遗症。

中药根据药性的四气五味的君臣配伍,从药理上讲,可以避免药性对人体的侵害,免除副作用。

但是,为何说用药是下策呢?

主要原因就是,中药的根据药性进行阴阳配伍,物性中和平衡,药理上很完美,但在具体操作中,有一定门槛,倘若临床大夫水平不够,就容易出问题。

例如,如果配伍的用量不够均衡,就容易造成药物残留。

这也是很多中医黑的说法,即“喜欢喝中药的,早晚会肾脏衰竭”。

因为,用药的配伍原则以及药理,是天衣无缝的,但是操作性有门槛。

例如,真正的良医用药,是分步骤,分阶段,根据患者服药的情况适时进行增减,这是一种药物的动态调控,属于妥妥的高段位操作。

如果这个动态调控有误,则有后遗症。

这就是中医用药的门槛。

一句话,中医用药跟西药一样,是有风险的,对大夫的要求非常高。

很明显,中药中同样也存在“劫剂”。

从这个角度看,中医其实也是有门槛的。

虽然,俗语讲,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貌似中医大夫都是些被仕途淘汰的人,实际上,中医的门槛不低,不是任何人都能进行的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治病的法门,不仅仅只有药物纠偏一种。还有别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伪)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看明白了吗?

五法俱立。

意思是除了用药(了解药物的偏性),还有治神,养身,针灸等。

还拿失眠症为例子。

中医治疗失眠,除了用药,还可以用治神与针灸。

治神最高级,能去根,针灸见效快。这两者比用药都高级。

治神,对治疗失眠来说,是釜底抽薪。属于上策。

因为,人的本质是阳性生物。

所以,治神的核心要素就是补阳,养阳,阳气足了,精气神自然足。

而现代人的失眠,归根结底,主要还是本身阳气不足,阳不化阴。

所以,治疗现代人的失眠症,治神补阳为要,阳气足了,心火上升,肾水下济,阴精增加,到了晚上,阴能包阳,自然就睡着了。

针灸也能升阳固阴,而且见效比较快,属于中策。

虽然治神与针灸比用药段位高,但门槛也高。

很明显,养神术这玩意对人的思想境界要求比较高。其次,别看中国目前的针灸馆比较多,但技艺精湛的针灸大夫却不好找。

其实,治疗失眠,最大的门槛是,现代人大都不信中医,而去找西医。

西医给你一把安眠药,服上立马就睡着。

这多省心?

可悲的是,省心的后面是长期的药物依赖。

——这跟吸毒有什么分别?

稍微谈下治神。

那么何谓“神“?

治神在医学上是什么意义呢?

先看下中国古代关于“神”的典籍。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其实,中国人,对精、气、神,并不陌生,不过是“日用而不自知”罢了。

关于如何治神,养神,具体内容,详见我的拙文《伏天晒背,得天阳也》。由于篇幅原因,今天就不发散了。

治神是中医最神奇、最高段位的部分,缺点是普及度不高。

这容易理解,越是优秀的东西,往往不容易掌握,不容易普及。

这其实符合这个世界的能量分布。

不仅医学,人类社会学领域也是如此。

相对于治神的高门槛,低门槛的用药,普及度自然就高。

这一点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张仲景。

对,就是写《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他在中医历史上,是个划时代的认为,因为,张仲景,既是医学大咖。同时也是药剂大师。

更是把用药普及开来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所以,中国古代的医学史上,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他大大降低了中医大夫的入职门槛。

但是,也让中医的维度大大下降。

很多没有中医天赋的人,也混进了中医圈子,给人看病。

这种人,天赋较低,动态调控的能力偏弱,不懂岐黄之术,只会用药的偏性进行攻伐。

业内俗称“火神派”。

个人感觉,火神派的兴起,算是中医降维的标志。

因为,从火神派开始,中医也开始于西医差不多揍性,喜欢用药了。

当然,火神派用药还是遵循中药的配伍原则的。

但无疑此时的中医,距离岐黄之术,越来越远了。

对中医而言,用药是下策,。

中药的药性,指的就是偏性,偏性就是毒性。

用药来治病,本质就是以偏纠偏,以毒攻毒。

所以,有“用药如用兵”的说法

古人云:兵凶战危。

所以,用药来治病,容易把握不好火候,搞不好就造成后遗症。

前面讲过,为了避免后遗症,中医根据中药的物性的“寒凉温热、升级沉浮”等四气五味的物性,制定了严格的君臣配伍原则。

所以,中医开的中药方子,都是组合拳,一方药剂,由多种中药组成,目的就是用各种中药的物性来阴阳调和,中和其偏性,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的损害。

这在实际操作中,其实是很难把握的。

所以,真正的良医有个特点,都是根据患者服药的具体临床表现,不断增减方子,来动态地进行药性的平衡与攻伐。

但是,对于那些天赋比较低,只会用药的“火神派”大夫,用药的凶险性,无疑大大增加。

讲得深一点,用药,是术的范畴,而治神,则属于道的范畴。

道为术之母,术为道之用。

治神,就是医道的高段位,属于医道体系的基础源代码范畴。

谈到医道,我稍微发散一下。

有人问我学习中医的首选的基础读物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道德经》。

(为何不是黄帝内经?这个问题,下一篇谈。)

其实,不仅仅是学中医,想学习华夏文化,入门的读物也是《道德经》

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道德经》这本书乍一读,感觉讲得都是宏观的东西,什么道法自然,国君治国什么的,让人觉得很空泛,不具象。

其实《道德经》这本书,的确是帝王之书,蕴含着很高深的治国理念。

有的朋友会有疑问,我既不是国家领导人,也不是单位领导,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员工,学《道德经》这样的书,对咱小老百姓而言,咖位不够啊?

有什么用呢?

《管子》形势篇,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解答: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

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

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设,身之化也。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刑,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这么一大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主要意思很简单:

道,是扶持万物,使它们生长发展,而全部完成它们生命的源泉。所以道的用途非常广泛,既可以用来治乡,也可以用来治国,也可以用来治理天下。所以说:“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

同时,要想懂《道德经》,必须明白几个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概念。

天人同构,

文明嵌套。

天人合一。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的文章都详细论述过,今天就不细谈了。

简而言之,我们这个世界是嵌套文明,一个大体统套一个小系统,跟俄罗斯套娃差不多。

高维度文明可以向下兼容,低维度文明不得向上僭越。

如果实在不懂,可以类比一下操作系统的各个版本。

退一万步讲,单位的那些头头脑脑学《道德经》,或许能得到一些管理学的启示的话,那么那些普通人,学《道德经》有何裨益呢?

我给这些朋友的是十个字,两句话:

治国若治家

治国若治身。

这十个字,是对上面管子那段话的流俗解读。

流俗地讲,你虽然不是天子君王,不是单位领导,不是企业的CEO,但是,你至少也是你家庭的家长。

退一万步讲,你是“妻管严”,连家长也不是,你至少是你本人身体的“君王”吧!

——难不成你是一具行尸走肉?

具体到医疗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前面我讲了,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天人同构的思想。

天地如人身,人身如天地。遇到了不太明白的地方,可以天人互参。

天上下雨,循行路线是自上而下的下降,雨能够从地上往天上跑吗?显然不能。水蒸气蒸发,气可以从天上向地上蒸发吗?显然也不能。

人体的阴阳升降,道理也是这样。阳升阴降,这是自然规律,天地如此,人身也是如此。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韩非子 · 显学》

同样的道理,身体病了,用药去攻击,就类似于国家受到侵犯,用军队去攻击一样。

但是,众所周知,要想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光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是远远不够。

还需要政治清明,国君英明贤达。(治神以足阳气)

还需要官僚阶层的上通下达,高效管理。(针灸以通经络)

最后用军队进行攻击。(用药以镇阴邪)

一个国家得病,无非两个方面,外忧内患。

外患指的是外来的:风邪

内忧则是指腐败的政治。

如果把一个人的身体比喻为一个国家。

外在的风邪会入侵体内。这叫外忧。中医俗称“风邪入里”。

内患就是不合道的生活方式。

例如:饮食无度,起居异常。

所谓的昏君行径,大家大致能明白。

简而言之,就是远贤臣,亲小人,喜欢做一些叛经离道之荒淫之事。

一个人,其实体内也居住着一个君主。

一个人,明明各类慢性病例如“三高”多多,还天天熬夜、抽烟、酗酒,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说明,这个人体内的君主,是个昏君。

所以,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政治中枢的清明,昏君主政,哪怕将士们再英勇,也无济于事。

最重要的是,战争杀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穷兵黩武的结果不言而喻。

具体到医疗上,就是一个人如果养不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天天熬夜抽烟酗酒,哪怕天天吃最好的、最高级的、最昂贵的药,对身体的损害也是巨大的。

用药来以偏纠偏,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以毒攻毒,是标准的下策。

一句话,振兴中医,中药不可或缺,但是中药不是中医最重要的精髓。

所以,虽然目前国内中药的问题,的确让人担忧。(今天就不发散了)

担忧可以,但切不可灰心丧气、丧志。

二 

目前,中西医的争端,基本集中在几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方面就是西医说中医“不科学”,但是西医对中药的疗效是承认的。

这就是所谓:废医存药。

废医存药,不是去芜存菁而是标准的买椟还珠!

丢了西瓜,抓芝麻。

中医的伟大,不在于中药,而在于中医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医学体系。

这套医学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

反观现代西医,短短一百来年,充其量建立起一套对抗式疗法罢了,距离完整的医疗体系,还早呢。

中医的伟大,主要是经历了五千年时间的洗礼,与五千年的临床实践。

中医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国道家的衍生物。

所以,在古代,中医一开始叫道医。

那么,为何医叫道医呢,或者可以换一种问法:医与道家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简单说一下。

现代人,一提道家,就会想到道士,想到炼丹,想到得道成仙,白日飞升,要不就想到“无为”。

这都是误解或者浅薄的理解。

华夏文明或者讲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就是几千年传承不辍,有汗牛充栋的典籍与大量现存于世的文物来支撑。

一句话,华夏有信史。

我们翻开先秦诸子经典,会发现先秦诸圣的书中,几乎从未提过仙和丹这两个字。

这个时期,用来指道家修炼的是长生、摄生、养生等词语。

换言之,在黄帝与老庄一脉相承的思想里,道家修炼很单纯,就是指长生术。

一句话,道家重炉鼎,重今生,修长生。

这与宗教思想大相径庭。世俗宗教总是重来世,不重形骸。

世界三大宗教,你见哪个让人去锻炼身体?

说得流俗一点,道家思想,就是典型的“活在当下,不讲来生”。

所以,我经常讲,想养生,必须找道家,因为,只有道家是修今生,修长生的。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些记载,告诉我们上古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非但时时注意顺应天地自然环境的四时阴阳变化,并且在饮食、起居、劳逸上作适当的调适,避免外邪的侵入,注重精神的修养,所以大多身体健康,精神充沛,能活到一定的年龄极限。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还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这是中医顺应四时气候养生的主要理论依据,现在中医时兴的“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依据这个道理。

这里面最重要的观点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里提出了一个中医治病的重大原则,即“不治已病治未病”,在疾病尚未形成之时,就应当积极治疗和预防,免得到了病入膏肓,就来不及了。

而预防的方法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注重饮食、精神、劳逸的调养。

黄帝内经这本书中,有句话,堪称点睛之语,是“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有道之人,不会衰老也不会病。

这就是医,被称为道医的渊源。

我经常跟我的朋友讲,医,其实是一种开挂术。

一棵树,是不会自己去找医生的。对植物而言,风雨雷霜,皆是天赐。

动物也是如此。

很多大型哺乳动物,例如老虎,其死亡原因一般都是因伤病导致的饿死。

有人讲,犀牛身上有种小鸟,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小虫,俗称“犀牛医生”。这不过是一种生物界自然演化的一种“共生关系”罢了,并不是真正的医。

人类医学的诞生,是上古圣人,华夏先祖,怜惜世人,创出来的道术。

道术也有高下之分。

岐黄之术,精髓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标准的天道之术。

而神农伏羲青帝,尝百草创立草药,则是不折不扣的人道之术。

中医的精髓在于“治未病”的岐黄天道之术,而不是用药攻伐的人道之术。

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预防重于治疗。

真正的医的至高境界是让人不生病,而不是为了炫医技,更不是拿医疗做刚需要挟大众,来攫取市场利益。

我上一篇文章《向阳花的凋落——赤脚医生消亡史》中,对赤脚医生进行了一番剖析。

结论是,赤脚医生制度,完美的贯彻了医疗的几个原则:

一是预防重于治疗

二是中西医结合。

三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主导, 走公有制大众医疗的路子。

赤脚医生制度,物美价廉接地气,非常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其在中国的消亡,令人痛心。

所以,对于中医的复兴,如何振兴中医,我的观点是:

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必须坚持“大众医疗以我党的群众路线为主导、遏制私有制医疗制度、预防重于治疗”这三大前提。

三 

从药性而言,中药与西药的差别在于:维度不同。

西药是人工合成的,属于化工产品。是人类在化工厂里生产的,是人道所生。

世界上最大的西医制造,就是石油化工巨头:洛克菲勒集团。

中药,基本是自然天生的,天道所生。

中药的临床运用也比西医高维。

中药是治人,而西医治病。

中药在用药的时候,以人为本,西医在用药的时候,眼里只有病毒细菌,毫不顾及人的感受。

在西医眼里,后遗症副作用,是另外的病。

在中医眼里,后遗症副作用,是根本没治疗好。

所以,中药配方的基本原则是严格的君臣配伍。西医药,本质上就是一单劫剂,注重药物的强烈效果与时效性,毫不顾及药物的副作用与人体的后遗症。

具体到当前的武汉新型肺炎病毒,中医的优点,西医的弱点暴露无遗。

对武汉新型病毒,西医只会用副作用巨大的激素,束手无策。

而中医呢,以人为本,秉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高维理念,用实践了几千年的方剂汤药,既固本培元,又能祛除风邪,临床效果非常好。

西药抗病毒药物是靶向针对特定病毒,当一种全新病毒疫情出现时,疫苗和特效药都要至少几个月到一年时间才能投入临床治疗,但疫情怎么可能允许拖延那么久?

对付瘟疫,中医有几千年的经验,能够发挥其辨证施治快速临床的独特优势,往往能够起到奇效。

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认清的不争的事实。

这同时是我们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医疗体系的独特巨大优势。

(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如何对待这场新型病毒的吧!

有的国家真的很奇葩,应对措施竟然是装看不见,宣布不存在病毒)

所以国家后来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瘟疫”的方针是非常正确的。

对西医的态度则是“洋为中用”,积极吸取西医现代标准化等优点,抛弃西医“唯利是图”、“过度医疗”、“过度依赖药物”等弊端。

对中医药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断将新的科技手段(并非西医专享)服务于中医药的发展创新。

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

当前中医存在的问题很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很多中医受西医的影响,过度关注中药的运用,而不尊岐黄之术。

用药纠偏非上策,

岐黄之术是精髓。

振兴中医,任重道远,所以,用居高临下的思维,把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厘清,至关重要。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农尝百草是药三分毒
【厚朴中医学习笔记】重新定义中药,刷新我对中医的认知
基于访谈法对天王补心丹治疗心阴虚失眠的定性研究与临床观察
中药附子小议
民间老中医用药如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