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首发公号:焉得知斋


我读论语约莫十遍,甚至背过。常有人问我老读《论语》有什么用,我并不作答。每个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维度不尽相同,我不自讨没趣,因为我的“捉袖相告”往往显得多余。

人生往往因为做“没有用”的事而精彩,米兰昆德拉说:要呼吸身边的无意义。

但还是想作一番“独白”。读《论语》日久,感情弥深,领悟弥多,沛然便欲发于声,《论语》注家据说有两千多种,我写不了注,只想谈谈感受,成全自己的表达欲是一种善意。

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 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我认可一半,我自己肯定会读到老,甚至窃喜自己得入论语“彀中”,占得了不可言说的便宜。不认可的一半则显得自私,我并不劝别人读论语,一来多数人拿起书来,觉得“无甚趣味”,弃之敝履,反而糟蹋了书;二来害怕别人都发现了其中的好处,纷纷围观让我有不能独占的失落。“游客”一多产生无谓的喧嚣,带来“牛鬼蛇神”,我于心不忍,宁愿无人问津,这是我的自私,我认为我的自私占有道义。

孔子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我常用来自志,在恰当的年纪遇到《论语》这本书,是我这些年最大的收获之一,甚至认为自己“自孔氏”。童子何知,但不碍深情。


我的“自孔氏”

中国人大多懂一些《论语》,中学课本会选简单的论语12章,朋友圈也会盛行论语精华50句,影视剧时不时会冒出一句子曰某某,读全篇的并不多。我读《论语》的缘由竟是因《孟子》搭桥引线的,而读《孟子》的直接缘由竟然是买书凑单,刚好《孟子》一版本凑了个整数。间接原因则是心里常记着中学老师说了一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也。”,这句话很让我振奋,刚好出自《孟子》,一读《孟子》不能止,他的正气、才气、浩然之气震撼了我,读罢便好奇《论语》的风采,不管是间接原因、本质原因、历史原因,这个因缘便默默埋下,只等他的敲门而入。

大三那会深受钱穆影响,他的著作真是好,一读便会兴奋到寝食难安,以至常常驻足校图书馆搜寻他的每一本书。真是历史性的遇见,不期找到了一本《论语新解》。轻轻翻开,读到“巧言令色,鲜矣仁”,心里捉摸着“令”的词义,一看注解是“善”,顿时豁然贯通,这个“令”不就是《二十四史》里经常写的“有令名”“有令声”吗?简单说,就是我们书面写的“令兄”“令台”中“令”的意思。花言巧语,胁肩谄笑的人很少有仁义,一句话鞭辟入里,不禁想到了古代的佞臣阉党,哪一个不是巧言令色,最后总是这些人导致了一个朝代的覆灭。

我有一种占有欲,放下这本书。便立即在网上买来一本。如饥似渴,三天读罢,意犹未尽,书中凡有领悟便恭敬写在书的留白。仍不爽兴,便买来朱子的《论语集注》,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几家合唱,让我兼听则明,越发理会《论语》的博大精深,越发让我孜孜不倦地徜徉其中,贪婪书中氤氲的义理和情怀戳中灵魂,贪婪顿悟的通透,贪婪俯瞰的豁然。

北宋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日考证这句话是以讹传讹的,它的流传至深说明了《论语》里治国的无穷智慧。与其说论语是一门管理学,不如说论语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问。近乎伦理,又接近哲学,甚至像宗教。刚日把它当做文学书来看,柔日当做哲学书来看,趣味种种,不暇道尽。忙时翻阅一二,闲暇通读达旦。朱子说,“读《沦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论语手舞足蹈的,爱之深是必然会有的。

《论语》常读常新,随着心境和阅历的变化,每一次开卷,每一次沉思,都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觉和意境。朱子还说过,“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这就是《论语》的魅力,越是深入,越是曲径通幽,像潘金莲开窗的回眸,让人心痒痒,乃不知如何得止。然后句句研习,甚至逐条背诵。

读久了《论语》会勾起人想背诵的欲望。有一个叫王路的自媒体人,他的很多文章在网络很火。在一篇文章里,他告诉了读者他背过《论语》,这让我为之一振,有“知音”的瞬间感动,内心报以敬意。我奇怪为何总能从他的文章读到了熟悉的气息,原来,他经常例证一个道理,循循诱导,然后一个刹车,以《论语》的一个句子华丽收场,意境全出,引人沉思。我也背过《论语》,这种情感是基于读过若干遍直至情感升华而衍生的一种占有欲,恨不能将《论语》章句融进自身血肉,其神养浩然之气,其血脉养文思敏捷。

所以有人说《论语》是中国人的人文语言。但凡中国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论语》的影子。我们出行要“游必要方”,长大会说“而立之年”,交友时要“言而有信”,学习要经常“温故而知新”。《论语》就是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他让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总是有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或者表达不能尽善尽美的时候。而他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古往今来的人们准备了“讲话稿”,想说的话,总有机会在特定的场合在心里跳出来,好像他等在那里,等着你想起他的话,似乎你想说的,他都有最精彩最走心的表达。

读了几遍《论语》,有时也会“抖书袋”。大仙是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作为文友书友的我俩志同道合,有一次我注意到她也在读论语,而且也似“动情”,我便考她一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意思,她说是“只担心父母会生病就是尽孝”。我则认为这个解释不对,说是“如果要尽孝,就要让父母放心,不去做那些让父母担忧的事,只有疾病(因为是难以避免的)才会引起父母的担忧”。两个人各有见解,谁也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也不让,她也不服,只得作罢,岔开话题,现在想起,这段经历真是有趣。


论语的趣味

如果一本书没有趣,这本书的生命力必然有周期。很多人认为论语是一本学究书,满纸之乎者也,一副说理教条的冷冰冰的面孔,有“孔乙己”式的迂腐。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读过就没有发言权,带着偏见不去亲近,任加评说往往会有失公允,错过别样的风景。

沈从文曾说《水浒》中武松临出差前,细致安排武大郎生活的这部分“写得好,家常,有人情”。这句话触动共鸣,确实,水浒里打打杀杀,到处是李逵般“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的喋血。沈老这一点拨,《水浒》确实有了一丝温度。相比之下,《论语》则处处显示出人情味,杨绛先生说过:“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纵览全书,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整天在一起嬉笑怒骂,为了学生稀奇古怪的问题做答疑,脑瓜子滴溜溜地转。他们在一起讲学问、发牢骚、闹矛盾、聊吃穿、碰钉子,在背后夸这个那个,也背后说别人坏话。各色人物各有特点,形象生动、丰富、饱满,跃然纸上。如子路的勇猛率直,颜回的好学寡言,子贡的聪明灵活,曾参的谨慎迟缓,宰我的尖锐古怪,都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论语》之后的许多著名典籍,或大讲道理(如孟),或夸张寓言(如庄),或玄妙(如老),或谨严(如荀、韩),或一任抒情(如屈)等等,似再少有从平凡的日常起居、生活中具体表述深刻道理者。后世之《世说新语》记些名士的风华,让人记住的不多,而《小窗幽记》《菜根谭》之类连篇的大道理,看多了会疲倦,与《论语》比,都不及远矣。《论语》里描述了很多孔子与弟子的日常对话,交流讨论,生活细节等。宰我白天睡大觉(宰予昼寝),孔子当时就火冒三丈,毫不留情面地说他“朽木不可雕”。想想那种老师训学生的场景不禁心里发笑,作为七十二贤之一的宰我,心里可不知是什么滋味。整本书中,孔子与子路的有趣故事最多,有一天孔子感叹说:“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我就乘坐着竹筏子到东海去游荡,大概只有仲由能跟随我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听说这件事,很喜悦(子路闻之喜)。子路何人也,子路说到底就是孔夫子的贴身保镖,他勇猛健硕,保护孔子多次度过生死关口。就这么样一个勇夫,得到孔子的一句表扬,他竟然像小孩一样笑的乐开了花。但转眼孔子就打击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路总想好好表现得到孔子的口头嘉奖,但是孔子不买账,最喜欢教育的就是他,甚至耳提面命地说“由,诲汝知之乎”。有一次,孔子夸他穿着旧丝绵袍子跟穿着狐貉裘的人站在一起却不觉得惭愧(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听了就嘚瑟,天天念叨这两句(子路终身诵之),孔子立马泼他冷水,说那是应该的,没什么值得骄傲(是道也,何足以臧)。

最有趣还是孔子。他会因为听一首《韶》就三个月不晓得肉味;他喜欢和朋友开玩笑,原壤有一次踞着腿接待孔子,孔子立马用拐杖敲打这位好朋友的小腿,还戏谑道“老而不死是为贼”;他还喜欢摆谱,孺悲拜访他不想见,便差使门童告知生病不见客,孺悲正欲走,孔子就开始弹奏瑟并唱起歌,故意让孺悲听到。最有趣的一次,孔子见南子,南子是一个“淫乱”的国君妾妇,孔子去拜会了她。子路很不高兴,表明看不起他。孔子急了,忙不迭说道“如果我干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这对师徒竟然还怄气,孔夫子眼见和子路解释不清楚,一时着急竟然还要对徒弟发誓,真是有趣极了。

有趣的地方还多着,论语《述而》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的背景在《史记·孔子世家》为: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大意是,宋国桓魋追杀孔子,拔掉了孔子讲学的大树。孔子和弟子们在逃跑途中,弟子们催促说,“师傅,能跑快点吗?”孔子不紧不慢地说,“上天把德赋予我,桓魑这个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这是在“自我壮胆”,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禁不住感到孔子绝不是那种一脸严肃的样子,他是一个“老顽童”,是一个可爱的人。

不过,有趣的同时,我也为他感动同情,感到可怜,可怜这个如同“丧家狗”一般被人追杀的“大成至圣先师”。


“朝闻道,夕可死也”

《论语》是一本欢快的书,梁漱溟先生曾经做过“大数据”的分析,他注意儒家经典《论语》多“乐”字,却没有一个“苦”字。论语开篇就讲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开门见山,直指快乐。犹初次见面,热情洋溢,给人一种亲和、温暖的第一印象。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里解析“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与西方“罪感文化”与日本“耻感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圣经》说人人有罪,“罪感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强调忏悔和赎罪,所有西方人人需要去教堂。日本人重视耻辱感远胜于罪恶感,所以日本的大部分战争罪证被隐匿或销毁,教科书绝不承认侵华历史。中国则截然不同,《易》里说“乐天知命”,所以中国人喜欢“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及时行乐,喜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之乐,喜欢“报喜不报忧”的豁达之乐。

《论语》一书在构建、塑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起到了首要的作用,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和固化,每个中国人的基因编码里必然有着《论语》的精髓和灵魂。而快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这种快乐偏重于精神上的逍遥快活。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不改其乐”是君子之乐,君子的魅力在于不为艰苦而栖栖遑遑,不为世俗而随波逐流,不为物欲而蝇营狗苟。君子之乐,在心胸坦荡,在坚守正道,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躬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种乐台阶很高,但非常诱人,是读书人的理想,后世追随者前赴后继不可断绝,在陶渊明的身上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在苏轼的身上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君子之乐,在历史的河流中交相呼应,隔空传唱,超越时代,超越山河,映衬了人性的光辉。君子让乐提升了品质,乐在君子身上找到了光泽。

这种乐的顶峰则是“朝闻道,夕可死也。”如果能立马知道人世间的真理,便觉得此生足矣,死也死得开心。追求大道,追求真理,是君子的至乐,是人生意义的终极答复。这种终极之乐被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细胞里,一代代古今仁人志士循着这份永远赓续的信念舍身忘死,前赴后继。杜甫坚持自己忧国忧民之“道”,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文天祥他宁死不屈,坚决抗元,甘愿殒身践“道”,以全君子气节,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抗战期间,举国的知识精英和学生迁徙西南联大,不问生死地传道授业,只为救亡图存,追求心中的真理。1944年,梁从诫问他的母亲林徽因;“如果日本人真打进四川,那该怎么样”,林徽因说;“中国念书人总有一条路,投江啊!”,这些都是“朝闻道,夕可死”在诠释君子之乐时的生动续写。

《论语》的魅力,它最直观的表现则在孔子。北大李零教授写了一本论语讲义,名曰《丧家狗——我读论语》。他说的没错,孔子就曾经被人叫做丧家犬,他自己也承认过。《史记》里写道: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是笑着承认自己是丧家狗的。我体会到了他的自嘲,他的无奈,体会最本质的,则是他的孤独。孔子终其一生,我们看到都是他四处奔走,他周游列国,大半辈子都在推销他的“大道”,推行他的救世理想,他渴望恢复周礼,重现三代之治,可春秋末年早已礼崩乐坏,但他政治理念总是无主招领。他并不气馁,带领门徒奔走相告,历经生死考验,“受厄陈蔡间,七日不火食”“桓魋欲杀孔”“与弟子相失”等等,但他概不放弃。李零说过,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理想家园的,都是丧家狗。是的,他和他的理想“无家可归”,只能自嘲是“丧家犬”,偌大尘世,他踽踽独行,孤独的身影在历史中拉得很长。有时也会抱怨,“道不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转眼不甘心,便反悔说“无所取材”。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长沮、桀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能易之”,晨门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这些反问,更加凸显孔子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抱着对世间的大爱,哪怕战火纷纷,也要竭尽全力推行仁政的理想,不管灾难,不管衰老,“天下有道,丘不予易也”;天下无道,“虽千万人吾往也”。

这种迫切救世而近乎顽固的行动力,这种乐观积极不畏艰辛的心态,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魅力,光芒万丈长,照耀在历史的天空,让后世永远瞻仰。所以司马迁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同时也写出了每个崇拜者的心声,“余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余秋雨说得好,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他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孔子虽然一生“苦旅”,但是他是快乐的,《论语》中有一章,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答不上。孔子回过头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说我是那种发愤忘食,快乐得忘记忧愁,快乐得忘记一天天老去的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就是《论语》活的灵魂:快乐。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其曲弥高,其和愈寡”。两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解的人成千上万,争论和误读积弊甚深。有太多的“人造孔子”,汉平帝封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朝则被尊为“先圣”“太师”,武则天封为“隆道公”。在蒙古统治的元代,甚至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自己都说了,“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不仅不敢称圣人,而且生平他最痛恨的就是春秋末年僭越周礼乱称“公侯”,遑论称“王”。“八佾舞于庭”,他都“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他知道后世把他封王,那只有还击以孟子说的“无君无父,禽兽也”。

不过这也只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伎俩。尤其是元代封孔子为王,入主中原的蒙古异族,搬出孔夫子拉拢汉族智识精英,利于思想统治,这是一套惯用招数。孔子是士人心中的旗帜,他死后,便不断地被当做橡皮泥,捏成任何好用的工具。北大李零教授说,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围绕政治(治统),这是汉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不在复兴学术,而在统一思想);二是围绕道德(道统),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这都是孔夫子的“人造”角色需要。孔子一直被当做是政治教科书,延续两千多年,到清朝的时候仍然奏效,所以会口口相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政治效用,乃至今天仍盛行一“异种”——《论语》被广泛用于管理学。这是我最愤慨难平的。还原《论语》的本来面目,它不过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生活和言行的记录,并没有特殊的用意。今日之名利社会流行着“成功学”,万万没想到,市面竟然把《论语》也拖进了“成功学”“管理学”,甚至养生学,还有一些名教授逐条章句解读《论语》章句里的“成功学”要义。应和了我在开篇想说的太过热闹就会带来“牛鬼蛇神”。把《论语》当做修身道德书也是历来有之,但是这很危险。今天人们喜欢评价“君子也”“小人哉”,会加人以“乡愿”的名头,会指责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好来占据道德高地,把论语当做匕首和投枪,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暴力和压迫,这些都是我深深憎恨的地方。

最为曲解《论语》的则是把《论语》的精神当做宗教,这是大谬不然的。民国的时候,激进的人为了推翻清朝皇权统治,于是把矛头对准了孔子,孔子也历史性第一次被人称为“孔丘”,“孔老二”。大家你一锤我一锤要砸倒“孔家店”,成了一时的众矢之的。

孔子不断地被人塑造新形象,塑造成时代需要的形象。而他的原本面目从来就没有别还原过,两千多年一直被推出来当皇权的“代言人”。专制社会一到穷途末路,特别是西方“德先生”和“赛先生”流传天朝,孔子首当其冲,激进者觉得儒家是祸害了中国的病根,孔学竟成了有毒的“孔教”。

但孔子绝对不是一门宗教,这是需要正名的。孔子说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孔门学问讲究最多的是现实生活,怎么在实际人生中做些什么,“未知生,焉知死”,绝不会在生的时候,徒劳思考死亡之后的事,孔子认为那个没必要去讨论,谁也不知道,所以《庄子》里评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这自然和宗教没有任何关系的。孔子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的意思是,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表明了孔子对祭祀不是真有诚心实意,因为他并不信仰,甚至“敬鬼神而远之”,就像很多庙里一样,又有菩萨,又有玉皇大帝,佛道都有,我要许愿,所以我来上香。平时压根不会来,祭了图个心安,祭拜了谁则不管。这就是李泽厚说的中国人的“实用理性”,根本谈不上宗教信仰,在意的是“可能会有用,姑且试试”。所以儒家只是学说,远远不是宗教。

文革的时候盛行“批孔”,举国上下要揪“孔子”的辫子,如“如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孔子瞧不起种庄稼的等等。想来,我们总是犯一个毛病,总是拿今人的眼光观念要求古人,实在无理取闹。如“女子与小子”在周代说的只是政治地位,绝非道德高低;说孔子看不起种庄稼,那便是无谓的苛责。当时的乱世,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是器具,从事具体的哪一行。君子应该有博爱的情怀,应该奔波于救世之中,而不是具体地从事耕种,就像鲁迅从学医转学文,具体的手术刀救不了多少人,应该针砭的是社会症结。不过,实在不必一一解释,“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点日,无损于明。”无论时代如何狂妄,人性如何复杂,孔子的光辉,孔子的形象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永远定格。

“批孔”运动盛行一时,毕竟是在文革这个混乱的年代。但毛主席从最内心还是喜欢论语的,要不然不会给两女儿取名“李敏”和“李讷”(敏于行而讷于言)。

拨云见日,清明有时。《论语》的魅力在今日社会再次显现,呈现了“国学热”。“热”是别人了,自己需要冷静。趁着这股劲头写一些感受,将来读的更深一些,再回头看,肯定很有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名句集锦
生不能用,死而诔之|“丧家狗”孔子的悲剧
古人也穷游:知名“驴友”孔子周游列国的苦辣酸甜
木舟|作为凡人的孔子|我读《论语》12——闲着读点书系列
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
孔子的智慧 第五章 《论语》——孔子的格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