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你老了,何处安放焦虑孤寂

老人们的焦虑、困惑不但与子女有关,同时也与自身的社交相关。生活中,老人们总会感觉到自己跟不上潮流,被儿女“嫌弃”。这些失落的瞬间不断叠加,便增长了老人的失落和焦虑感。然而社会发展的步调不会因为老人感觉跟不上就减速、或者停下,老年人也无需拼命追赶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每个年龄段都有适合自己做的事,多结交点朋友,多培养点兴趣,多“自我”一些,老年生活也照样能过得很精彩。
“信息社会”日新月异
中国人有句老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简单理解就是,老人的生活经验和处世哲学可以给后辈提供帮助。在信息更迭如此快的现在,老人的经验依旧难能可贵,但也常会有“老马不识途”的失落感。
人类社会历经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今天的信息社会。在农业社会,繁重的家务劳动,需要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是“联合家庭模式”。这个家庭中,有好几代人,每个人都会被分配好各自的工作,要种地、要洗衣、要做饭……别说几年如一日,那时的生活,几十年都如一日。社会发展缓慢,生活节奏、模式很少会改变。那时,“经验”比什么都重要。老人生活经验丰富,自然说话就更有分量,老人的经验之谈可以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更重要的是,曾经的“经验社会”变成了现在的“信息社会”。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变成了三年一个代沟。子女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父母不是不想帮忙,而是帮不上忙。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让聊天都需要“解码”。
渐渐地,老人自己也会感觉脱离社会,特别是七零、八零后的父母辈,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如今又大多夹在子女与孙辈之间,两代人在教育、生活理念上的冲突,成为了家庭矛盾的中心,老人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疲惫,也让他们开始焦虑,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隔代教育的尴尬
老年人退休在家后干什么?大部分可能都在给子女带孩子。孩子,连接和强化着两代人爱的纽带,也引发了两代人的矛盾。原本相安无事的生活,因为多了一个孩子突然就变了样。
姚女士苦着脸摇摇头说,自己和母亲的感情一直很好,但自从母亲来给自己带孩子,气氛就变得异常紧张起来。在她看来,母亲带孩子非常辛苦,自己也很感激。但有时候母亲的敏感神经也让她哭笑不得。她记得非常清楚,有一次下班回家,由于工作遇到了一些阻碍,在公司里被老板劈头盖脸骂了一顿,自然心情不好。回到家,她也没多话,只是默默回到房间,放下包想着怎么把工作尽快解决。母亲看她回家也没什么心情,还拉长脸,就不太乐意,以为女儿对她不满意。
“我妈认为,我每天开开心心出门上班,而她就要在家帮忙看孩子,非常累。我还有什么不满意要给她看脸色。”姚女士百般无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差点就和母亲吵了起来,但想到母亲带孩子也很辛苦又把委屈忍了回去。
类似这样的小事,无处不在。姚女士也知道,自己和母亲沟通太少,有时候难免会有误会。母女两个人坐下来慢慢谈,大部分生活琐事引起的矛盾都可以化解。唯独孩子的教育问题,姚女士希望母亲不要插手。老年人有时候会比较溺爱孩子,也总会用“你小时候不也是这么过来的”来反驳子女的各种不满。然而,社会是在发展的,几十年前的那一套早就已经过时。很多生活习惯或许还能磨合,但在教育问题上,老年人要试着放手。
事实上,老人帮忙带孩子本就不是义务,大可以撒手不管。但老人们也深知儿女工作辛苦,不想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原本好心好意,大家都能其乐融融的事,万万不必因为没掌握好“度”而变得剑拔弩张。凡事都没必要对着干,摆正自己的位置,试着与生活讲和,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老年人社交被忽视
专家指出,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老年人的社交生活必须要得到重视。老人退休之后,不可能整天待在家,有些老人会替儿女带孩子,但这也并非老年生活的全部。要知道,孩子也是一眨眼就长大了。老年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社交圈,自己的朋友。 如今小区里都会有一些室外的锻炼场所,可以让人抬抬腿,伸伸手,但少了一些可以让老年人聚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的;围在一起的椅子。如果社区能有这么一个意识,给老年人开辟一些社交空间,想必也能深受欢迎。
有关养老问题,国内外有一些差异。在国外,老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去养老院。当然,没有子女在身边陪伴的确会感到孤寂,但这也是社会飞速发展所产生的“无可奈何”。在中国,养老院给人的感觉更加孤寂,老人自己愿意去的不多,即便有,很多儿女也不会答应。在我们的观念里,把老人送去养老院也属于“不孝”的范畴。如何照顾父母?是不是要去养老院?这些问题,只要双方商量好,能接受,本身并没有对错。
新闻里经常会说,某某人放弃了高薪,回家陪伴父母。这的确很感人,但不能以此作为评价儿女是否孝顺的标准。现今的社会压力颇大,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拼,年迈的父母在老家日夜盼望着孩子能常回家看看。父母的思念是人之常情,但儿女工作也的确忙碌,再加上儿女可能也已经成家有了孩子自顾不暇。即便身处同一城市,儿女工作成家之后,也未必能每周回家看望。
因此,专家建议,老年人需要有一些自己的生活圈,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乐此不疲的充实生活中,自得其乐。而作为子女,也要记得,即使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也要尽可能抽空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聊聊家常。
“文化养老”跟上潮流
老人们辛苦了一生,退休并不是结束,而应该是新的开始。老年人年轻时辛苦工作,或许自己有点兴趣爱好,但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无法投入,那退休后的时光就大可以把自己的兴趣捡回来。还有些老人,可能原本并没有太多兴趣,那也没有关系,退休后时间多了不少,可以慢慢培养。
现在也有很多老年大学,老人可以去那里学习一下新的东西,培养一点兴趣爱好,在兴趣爱好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陈女士已经70多岁,退休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她去了很多地方旅游,带着退休后新买的相机拍了很多美丽的照片。最近还学着用剪辑软件做了一段小短片,用上了那么多年拍的照片,还给短片配上了喜欢的音乐。她说,这都是儿子周末抽空帮她下载的软件,简单教了她如何使用,有不清楚的地方她就自己上网查。“点错了、没做好都可以重新来过,无所谓,就自己玩玩。”陈女士对自己剪辑的小短片很满意,传上朋友圈后,获赞无数。
在她看来,自己的生活还挺多姿多彩。子女工作很忙,孙子、孙女很小的时候有帮忙带过一阵,后来送了幼儿园也就没他们什么事。两个人结伴时不时参加一下同学会,偶尔跟着老年团出国转一圈开开眼界。

闲来没事的时候,陈女士还去老年大学学画画。没学之前不知道,学了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挺有“天分”。越画越有兴趣,家里没少添置绘画工具。画完挂在家里,有些特别满意的作品还特地搞了画框裱起来。偶尔社区里也会办点展览,陈女士也是不在话下积极参加。对她而言,生活从没有因为退休而变得黯淡,而是更加熠熠生辉。原本醉心于工作没能好好享受的生活,在退休后都找了回来。

在专家看来,陈女士的这种生活就是“文化养老”的典型,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虽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但生活本就需要自己积极起来,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当然,生活中也有很多老人对琴棋书画没有太多的兴趣,但又想找点事做,不希望自己与社会脱节。这时候,做志愿者也是不错的选择。社区、街道经常也会搞点活动,老人闲时去做一些志愿活动,帮忙张罗张罗也挺好。志愿者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行动,老人在做完志愿者之后,也能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能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于退休在家的老人而言,这也是很好的心理调适。

生活中,老人们总会感觉到自己跟不上潮流,被儿女“嫌弃”。这些失落的瞬间不断叠加,便增长了老人的失落和焦虑感。然而社会发展的步调不会因为老人感觉跟不上就减速、或者停下,老年人也无需拼命追赶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每个年龄段都有适合自己做的事,多结交点朋友,多培养点兴趣,多“自我”一些,老年生活也照样能过的很精彩。

都说,老人和小孩一样,都需要陪伴。作为子女,空闲时就给父母讲点新鲜事,聊聊八卦和家常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型养老” 兴起,不去养老院也不拖累儿女,网友:老了这样过
“没有尊严的晚年”
孝心是最大的善心
抚慰老年孤独最需精神营养
老人:谁来陪我聊聊天
节后分离焦虑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