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在,不远游”古训值得倡导吗?

作者:刘植荣

近日,针对中国留美学生章莹颖2017年6月在美国被谋杀案件,有人发文告诫年轻人要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称“父母在,却远游,让父母担心焦虑,让孝敬父母成为空谈”。笔者认为,散布这种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危害极大,它的本质就是教唆子女“啃老”。

“父母在,不远游”出自孔子《论语·里仁》,原话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还在的时候,就不要出远门了;非出远门的话,也必须先把父母安顿好。孔子是不是践行了他留给后人的这句名言呢?

孔子出生时,母亲不足20岁,父亲已有66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所以,孔子尚未成年父母双亡,没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约束了,不然,他天天守在父母身边,还怎能周游列国呢?

我们接着看看日本最近发生的一个案子。2019年6月1日,日本东京一位76岁的退休老父杀死了自己44岁的儿子。儿子一直守在父亲身边不肯外出工作,在家玩电脑游戏。曾在日本农业部任职的父亲劝儿子外出工作,儿子却对父亲吼叫:“你既然把我生下来,就有抚养我的责任,直到我死前的最后一秒。”父亲忍无可忍,拿起菜刀把儿子杀了。

读到这个父杀子案时,是不是有人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父母有养育子女终身的义务吗?这是讨论“父母在,不远游”是否成立的核心命题。如果父母有养育子女终身的义务,那“父母在,不远游”没问题,父母可以一直照顾子女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如果父母没有养育子女终身的义务,父母把子女拴在身边必然限制了子女追求更大幸福的权利,这对子女是不公的。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当然负有养育义务,并担当子女的监护人。养育的范围很广,包括让孩子有营养食品食用,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也包括让孩子有四季得体的衣服穿,让他们保暖又体面;还包括当孩子生病时及时送医院治疗,确保他们的生命尊严;也包括教给孩子识别真善美,培养他们优良的做人品德;还要向孩子传授谋生技能,让他们长大后自食其力;也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扩宽他们的成长道路,等等,这都属于父母养育子女应尽的义务。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社会分担了父母对孩子的一些义务,如一些国家把孩子的教育、医疗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但子女成年后,不管从生理上还是从心智上,他们成了有责任能力的人,能够判断是非曲直了,不需要监护了。也就是说,成年子女要做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父母的意思只是参考意见。成年子女是独立的经济人,自己靠劳动谋生,有了民事行为能力,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义务也到此为止。

既然父母没有养育子女终身的义务,只对子女未成年时期负有养育义务,那么,“父母在,不远游”就无法成立,因为子女成年后就有了自己的行为自由和更高的追求,不能用不道德的价值观绑架了他们的这种自由和追求。

现在,一些人把奴隶封建时期的价值观当作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毒害了不少人。

在古代,没有电话、手机、互联网、汽车、火车、飞机,“父母在,不远游”还可以理解,因为子女远离父母,一封家书往往几个月才能收到,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难以及时得到排解。再有,父母病了,远游的子女由于通信不便、交通落后,也很难及时赶到家中照顾,甚至临终时也看不上一眼。

现在不可与古代同日而语,通信高度发达,交通极其便利,子女走到地球的任何角落,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视频聊天,犹如就在父母身边。父母有个三长两短,也有各种交通工具可供选择,很快赶回家中。因此, “父母在,不远游”的价值观早已过时,不能再把它拿出来扼杀年轻人“成龙成凤”的梦想。

即便在古代,那些心怀大志、想做一番事业、远离父母闯天下的大有人在。不说远的,就拿我本家六世祖刘焘(1512-1598)来说,他1538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明朝嘉靖年间),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戎马一生,南守海防清剿倭寇(戚继光、俞大猷均是他的部将),北固长城抗击土蛮,终年南征北战,老家沧州虽离京城不远,但也难得机会省亲。刘焘父母病逝时,刘焘均在战场拼杀,仓促回家奔丧,但两次被夺情起复(指为国家夺去孝亲之情,守丧期间继续履行公职)。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好男儿志在四方”,“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如果都在家里守着父母,那谁去抗击入侵敌寇?

我过去在部队,单身时每年一次探父母假,结婚后每4年一次探父母假。每次回家住几天后,父母就对我说, 回来看看就挺好,不闷得慌就行了,早点回单位工作吧。

我想,一个开明的父母都应该这样,孩子大了,不要束缚他们,而是给他们自由闯荡的空间。如果父母把子女拉扯在身边,这就阻碍了他们的发展道路,耽误了他们的大好前程。同时,有父母在身边,子女总有依赖思想,凡事靠父母,缺乏锻炼的机会,失去自立能力,无法应付复杂的社会关系,只能终生“啃老”。

我和人聊天时,常把家庭比作工厂,工厂的荣誉来自产品的质量,家庭的荣誉则来自子女的成就。一个人只有走向社会,在社会上做出有意义的工作,这个人才会被社会认可。如果死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大半辈子生活在父母身边,就很难融入社会,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所以说,如果父母爱子女,就不该自私地让子女一直守在身边,而是鼓励他们尽早远走高飞。子女能自食其力,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光明磊落地做事,这不但是对父母的最大孝,也是最能让父母安心的事情,因为父母无需再为子女的未来生存担忧了。(本文发《羊城晚报》2019年7月4日A13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值得父母牢记一生的家教箴言
丰子恺:是什么?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责任
考场作文选读:当下的亲子关系
家教格言又20条
对子女七不责、对父母五不怨...这些古训太长见识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