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读

——感谢济南的一位老师

政论性著作。写于1843年,马克思时年25岁,发表于1844年《德法年鉴》。是马克思尚未提出共产主义思想时期的著作,从题目来看,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从背景来说,起因于对德国现实的不满,黑格尔哲学的反感。那我们从文章入手,看一下马克思到底说了些什么。

文章结构:一共有48自然段,有的仅仅是一句话,一个问题,就成一自然段。

1-7自然段:论宗教。

8-21自然段:德国的现状。

22-27自然段:德国的理论。

28-48自然段:德国的“怎么办?”——武器的批判

第一个话题:论宗教。

马克思关于宗教有一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就是出自本文,在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关于宗教问题在当时社会的发展。德国在宗教领域出了很多大师,确切地说,是在反宗教方面出了很多大师。首先是马丁路德,他属于16世纪的改革家,推出了宗教改革,后来影响到了加尔文的荷兰宗教改革,据恩格斯评价,加尔文的改革比较彻底,宗教的组成是“完全民主共和的”,并由此推动了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海上马车夫。而路德改革拖了一条“庸人的辫子”,仅仅取消了教皇的统治,而又把诸侯的统治加在老百姓身上,这个马克思在文中有论述,一会就能谈到。

另外一个有名的认识叫做施特劳斯,他写了一本著作《耶稣传》。从名字看就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的宗教经典是《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其它的一些基本上是一些议论信仰的、感悟的著作,经院哲学又提倡盲目的信仰,不提倡研究,甚至禁止研究。因此在宗教研究领域来说,是不能出现异端的,像布鲁诺,就被烧死了。应该是噤若寒蝉。而这个施特劳斯却要写耶稣,而且写来写去,又把?《圣经》牵扯进来了,说圣经不是神赐,而是早期基督教团队的集体创作。这下炸营了!这就等于否定了圣经的神圣性。

再次一个,可以扯上费尔巴哈。他的功劳在于进一步指出了,所谓的宗教,不过是人们对尘世的恐惧的拟人化表达。神性就是人性,进一步把宗教的虚幻性揭示出来了,要从革命性来说,比施特劳斯更加进了一步。

所以,从这个背景来看,德国其实很前卫。你看,马丁路德挑起了现实的革命,施特劳斯推动了考据界的造反,费尔马哈公开在大学讲授无神论,这还不够先进么?

有个人认为,不够,还可以再革命些!向德国制度开火!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作者,卡尔。马克思。一个25岁的年轻人。

首先来看反宗教的前7自然段。

马克思出手不凡,一出手,就用互文、对比的修辞方法把人绕糊涂了,德国、中国是富有思想的国家,在马克思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闪光。简单举几个例子: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是围绕着人旋转。”

。。。。。。

每一小段单独拿出来,都可以作为警句。

仔细看一下:

1段: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2段:人们对于宗教的虚伪已经看穿。通过施特劳斯、布鲁诺、费尔巴哈。

3段:反宗教的核心判断:

人创造了宗教;宗教是那些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截止到这里,马克思是论述了经过别人,主要是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所达到的效果,指出他们粉碎了宗教的神话,但是并没有把矛头对准现实,后来的费氏等提出了“爱”的宗教,也就是说,基督教是不对的,但宗教并非不对,菜炒错了,要重做,费尔巴哈摇身一变,成厨师了。而马克思的看法,确是把宗教请出人类社会,看下面)。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籍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4段:宗教里的苦难是抗议,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5段: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6段: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让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籍的锁链,而是要人们扔掉他们,伸手摘取真正的花朵。

7段:图穷匕见: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这样的7个自然段,层层递进通观这一部分,要害在于第七自然段。

首先肯定了截止到今天哲学家所作的贡献:指出了以往宗教的虚伪性。但是又对他们的批判表示不满,为批判宗教而批判宗教,走得不够远。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呢?不是创立新的宗教,是彻底端掉宗教存在的根源,尘世的根源:法律、政治,也就是对政权的批判。这里虽然没有谈经济,但是谈到了异化:“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可见,异化并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异化的出处可能是在宗教界,人的非人化,宗教就是把属人的东西变成神,进而压迫人。在马克思之后,这里的态度就不是改良的,而是革命的。类似于“打倒孔家店”,不仅仅重估一切价值,而且发誓要用行动来纠正一切制度,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不是口号,那么,在德国,怎样来进行这种斗争实践呢?怎样把宗教的“批判”进行到底呢?武器呢?到下一部分解决。

8段:副本——德国的法哲学和法哲学。为什么是副本?因为德国的不发达,落后的资本主义现状。

9段:德国的现状是一个时代错误。太落后,“不值得批判”。“过时的批判”。

10段:害怕:德国只有复辟——威廉;而法国却革命了。不害怕:而没有革命——俾斯麦的专制。

11段:法的历史学派的反动:杜绝接受一切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而用保守的做法来对待变革和用皮鞭对待人民的呼声。

12段:胆小者的诉求:逃避现状,在历史中叫嚷——条顿森林。

13段:即使德国不值一驳,也要开火。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它不是解剖刀,而是武器。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感情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

14段:卑鄙的德国政府。

15段:奴性的德国各阶级万象。

16段:战斗檄文——誓将剩勇追穷寇。

针对这个对象的批判是肉搏的批判;而在肉搏战中,敌人是否高尚,是否有趣,出身是否相称,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给敌人以打击。应当宣扬耻辱,使耻辱更加耻辱。这一段,说得多好!马克思在巴黎公社,列宁在十月革命,朱德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毛泽东在渡江战役中,都提出了这样的彻底革命的主张,彻底战斗的宣言。

17段:德国是旧制度的堡垒,(沙俄在1860以前还没有发展),和国外相比,德国的现状是一个历史错误。

18段:现代的旧制度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德国的统一很晚,在英国、法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它仍旧以所谓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陶醉。

19段:德国的笨拙:一个笨拙的新兵。

20段:德国目前发展的顶端仅仅是政治。而且是像俄国一样落后的政治,东施效颦。德国的局部发展并不能赶上英法整体水平的发展。

21段:德国的幸运:不是斯基台人,没有在历史中消失。

这一段可以看作下面一段的背景。本文的题目是批判德国的法哲学,哲学必然生存在现实的土壤中,这个土壤就是德国的现状。马克思提出,德国的现状由于落后于欧洲当代水平,所以已经没有批判的必要,要做的是什么呢?是消灭。这种消灭就是要把德国来一个颠覆?怎样颠覆呢?敌人是谁呢?革谁的命呢?首当其冲的是德国的法律和政治,而法律与政治存在的“理性根据”,就是德国的国家哲学——黑格尔哲学。这种哲学把德国的现状当作神圣的东西,符合理性发展的东西,德国的国王威廉就是英雄史观中的英雄。这种哲学,自然应该成为革命的对象。仅仅从这部分看,似乎马克思也持英雄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不谈改变经济基础,而把矛头对准哲学、法律,似乎仍旧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局限看法。因为以往理论界认为:国家的好坏取决于法律和政治制度,法律和政治制度取决于制定法律的人,制定的法律的好坏取决于君主,英雄。

那我们接下来看,马克思说了些什么呢?

22段:德国是本世纪哲学的同时代人。

23段:德国的特点是哲学先于生活,哲学指导生活。

24段:从哲学产生的理论派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25段:这个错误就是,试图在哲学范围内解决哲学。

26段:德国是其他国家(法国)理论上的良心。

27段:对法哲学的批判必然通过实践。

从这几段来看,马克思正确的观察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他的辩证法的巨大力量。从康德开始,德国的哲学开始在欧洲哲学领域独领风骚。在近代欧洲,由笛卡尔开始了资本主义哲学的先声,诉诸理性,反对盲从。笛卡尔之后,莱布尼茨点燃了德国的哲学之火,也开辟了德国哲学与欧洲哲学交融的先河。英、法、德三国的哲学从哲学家本人到哲学思想交流频繁,英国出现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牛顿力学的影响下,法国的唯物主义大成气候,特别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在社会政治领域的探索得到了政治科学的高峰,法国成为革命的旗帜。在莱茵河彼岸,康德的二元论为德国哲学的发展赢得了空间,他把宗教信仰纳入“不可知”的范畴,又用“二律背反”延续了莱布尼茨的辩证法思想,这种哲学经过启蒙运动对法国哲学的消化吸收,经过费希特的正反合,经过谢林的自乘,经过黑格尔的辩证法,得到了旧辩证法发展的顶峰,而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又使得德国在唯物主义方面走在前面。(马克思这里指的德国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哲学)。所以马克思略带自豪的说,德国的哲学高于德国的现实,属于哲学“奇芭”,奇就奇在超出德国慢腾腾的政治现状,预示了现代欧洲的发展趋势。“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现在就是要探索德国的现实性的问题,如何把“头脑引导四肢”的德国习惯贯彻落实到现实中去。

马克思发出的强音就是,德国人不要试图在哲学范围内解决问题,哲学必须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消灭”哲学,消灭的是哲学的空谈性,实现的是哲学的革命性。要寻找现实的武器,这个武器,是什么呢?

28段:其他国家在为人的革命而奋斗,德国应该奋起直追,乃至超越。

29段:德国理论的优势:彻底废除了宗教。(这不是黑格尔的功劳呀?这是肥尔巴哈的功劳。)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30、从头脑开始革命是德国的传统,这个传统很伟大。

31段:路德的改革仅仅是改革。

32、官方哲学是革命的绊脚石。

33、德国的革命想彻底,很难。

34、应该在现实方面有一个呼应,一个大的变革——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里解释一下:革命需要被动因素——物质基础,什么意思?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看:形式+质料。这里马克思套用了,形式就是德国的理论,德国的哲学,物质就是群众,市民社会,现实生活的人们,有了思想还不够,还需要有实现思想的人,这种人不是哲学家,不是个人,而是阶级或者阶层,就是组成德国社会的人,说实话,马克思对当权者、对学究,有些失望,他已经准备盗火,去点燃民间的火焰。

35、德国的现状惊人地落后于理论。

36、德国很不幸,仅仅体验了历史发展的痛苦。

37、德国统治者的丑态是真正落后的原因。

38、以往的政治革命仅仅是资产阶级革命。

39、资产阶级的革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对抗:贵族、僧侣VS资产阶级。

40、德国资产阶级先天发育不良,而无产阶级却早熟了。

41、德国资产阶级没有革命的热情和能力。

42、德国的解放,路在何方?

43、德国革命的出路,只能是无产阶级。

44、各国无产阶级产生的特殊性,非正常产生,瞬间诞生。

45、无产阶级的诉求:否定私有财产、无产阶级把自己看作未来世界的主人。

46、哲学+无产阶级=德国革命

47、总结

48、应该把德国宗教革命进行到底;抛弃部分胜利幻想,彻底革命;推翻奴役制(剥削制度);革命必须彻底;革命的承担者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武器是用革命哲学武装起来的行动。

49、法国是德国的样板。

最后“武器”这一部分,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其中段落比较长的第34、39、40、41、43、45自然段,是本文的精华,也是青年马克思的秘密,最后一段是总结,要全面把握。在前面几个列举的自然段,马克思重点分析的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如何看待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从世界历史来看,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点燃了欧洲革命的火焰,自然影响德国,为什么德国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呢?在马克思写作此文的时候,德意志仍旧是一个分裂的状态,俾斯麦仍没有统一德国,所以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到来,一盘散沙,资产阶级大多分散,形成不了像法国那样的气候,因此马克思很着急,啥时候赶上法国呀!在这里,爱国心胜过阶级感情。着急到一定程度就不着急了,开始生气了,不跟资产阶级玩了。但是另一方面,德国这样的哲学宝库,不运用,太可惜了。那有没有可能找到别的替代力量来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呢?通过考察,马克思发现,在法国进行的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带领的,但是资产阶级革命确是发动了整个国家的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这很有启发:自然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跳过它,直接找无产阶级好不好呢?马克思开始考察革命的要件,他感觉:

1、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会个别阶级的解放相吻合,要使一个等级成为整个社会的等级,要使一个等级真正成为解放者等级,另一个等级相反地成为明显的奴役者等级。

2、法国革命的解放者的角色最后由这样一个阶级担任,它从社会自由这一必要前提出发,创造人类存在的一切条件。

3、德国解放的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4、思想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通过观察最后“武器”这一部分,可以看清马克思的革命脉络了。

德国的理论具有优势——彻底性,表现在对宗教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从理论上辨析了“人”的尊严和地位,这位革命打好了基础。

但是,德国的阶级现状、政治现状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不能承担这种历史任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的革命可以发挥样板作用,但是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第三等级中的无产阶级,恰好,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后发特点,使得德国的无产阶级能够接过法国无产阶级的火炬。

革命的任务就是宣传、启发,用革命哲学去掌握无产阶级,在无产积极队伍中播种火焰,来实现德国革命。论证完毕。

——感谢济南的一位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宴会 | 革命意识形态转换的科学叙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朱雪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终结”之意
辩证唯物主义(第三题)①
【德国近代史】德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德国近代历史资料文化介绍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马克思及其所处的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