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读《道德经》,才会明白什么是道,老子想要表达的又到底是什么
userphoto

2022.07.08 内蒙古

关注

如果你通篇读完道德经,就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也会明白无为和不争的真正目的,知晓道家思想的高明之处。

春秋时期就等同于是民国时代,中原四分五裂,天下礼崩乐坏,军阀(诸侯)野心勃勃,大战一触即发。春秋时期的出现是因为周王朝的衰落,民国时代的形成是因为清政府的落幕。可见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所以为避免生灵涂炭,有一小部分思想家就提出了自己的“救乱之道”,开始设立派别,广纳门徒。

例如孔子的儒家提出的就是仁义礼智,认为诸侯之间不必交战,而是应该学会仁爱。商鞅的法家则不同,他认为大战不可避免,早晚都要发生,所以只能打造出一个强国,重新统一天下。按照当时的角度来看,立足秦国的法家无疑是这场辩论的最终获胜者。但如果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没有胜负,也没有孰对孰错,只是角度不同。所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儒家代表的是贵族,法家代表着君主,而道家代表的就是这个天地。老子认为春秋时期的格局崩坏是一个必然结果,而大家所讲的方法只是饮鸩止渴。想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学会从天地的角度去看,也就是“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缴。”先要放空自己的想法,甚至忘记个体的存在,以天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之后再带入自己的想法,加入自己的存在,以个人的角度来找到问题的关键。

通过这个角度和方法,老子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且顺势提出了一个叫做道德概念。什么是道呢?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就是说有一个东西,它先天地而生,它看不见,摸不到,却在无时无刻的“道”。

”道“在古代指道路,可以理解为是正确的方法,或者说是规则。因其难以理解,所以为了避免被后世误解,老子又尝试去解析这个道,他这么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但老子没想到的是,有人将其解释为天地无情;认为天地冷酷无情,表示万物,对待他们就像是草扎的狗;圣人也冷酷无情,藐视百姓,对待他们也像是草扎的狗。这样的解释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本意。

首先要弄清楚这个”不仁“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将仁看作是仁爱,而仁爱的反面就是暴虐;不仁,既不是仁,也不是暴虐,而是处在仁爱与暴虐之间。我们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班级中有50个学生,他们就代表着万物,对他们来说。班主任就等同于是天地,规则等同于道,那你希望这个班主任是仁爱还是暴虐?暴虐肯定是不可取,但仁爱就一定会出现偏心,所以最好的状态就是不仁,不仁爱也不暴虐,代表的是一种绝对的公平。

再举个例子,我们对亲人肯定是仁爱,对待敌人肯定是暴虐,而不仁,就是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毫无偏爱,一视同仁。天地对待万物就是这么一种态度,所以圣人不仁,对待百姓才能做到绝对的平等。在老子之前,人们总以为天上存在一个神灵,一个主宰者,所以才会衍生出求雨、祈祷一类的传统,希望可以做到天人感应。但老子却说,天上没有神灵,有的只是一种无形的规则,他没有感情,不懂仁爱,它主宰万物,却从不干扰,让万物自然生长。

由此,老子得出了道德经第25章的内容,叫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也经常被误解,道法自然的断句并不是”道法,自然“,而是”道,法自然“。因为人在大地上生存,与其他生灵相同,所以就应该遵守大地的规则。大地在天空之下,受到天空中自然气候的影响,所以就应该遵守天空的规则。天空中同样也有一种奇妙的规则影响着大地的节气,他所遵守的就是道的规则,而道遵守或倡导的就是自然的规则,所以到就等同于自然,而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哪里还需要特地去追寻。因此,老子得出了一个叫做无为而治的观念。

当然,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与不仁的概念相同,无为同样在有为和不为之间,就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不强加约束,也不加以干扰。为了避免再次被误解,老子又提出了一些与我们常识截然相反的概念。在道德经的第48章中,一个叫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概念,就是说,想要学习获得学问,需要不断地积累。但是想要学到按照道德规则去行事,就要不断地丢掉,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损“是要损失什么呢?

或许再往下看,我们就能找到这个”损“的真相。在道德经第77章中提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其实到了这里我们也就看到了老子所讲的真相,这个世界存在天道与人道两层规则,但是它们的运转方式却截然相反。天道总是损伤那些多的,来补偿那些少的,但人到却总喜欢损伤少的去补偿多的。这就好像是让子弹飞中说的一样,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在物理学中有个叫做熵增定律,宇宙总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比如一个桌面总是从整洁走向混乱,例如能量总是从势高处走向势低处,因为混乱的极致就是毁灭。所以生命要以负熵而生,我们要学会对抗熵增。以前我非常认可这句话,但是今天我却有了不同的看法,因为人类存在的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对抗熵增,人性本身就是为了对抗熵增而生,所以对抗熵增本身就不用强调,而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抗熵增真的正确吗?

古人为了减少混乱,就会增加集群。形成无数个组织架构,结果呢,带来了二八定律,阶级固化,矛盾频发,最后又会导致混乱。这个道理常读史书的朋友都能明白,儒家倡导尧舜之世,认为那里才是一片热土,但老子却不以为然,如此英明的尧舜之世,最终不还是荡然无存吗?所以作为图书管理员的老子,能从历史的文字中看到这个残酷的真相。

人类总是在拼命熵减,拼命让这个混乱变得有序,但最终却带来了更大的无序,这个就是人性最大的弱点。为此,老子又引出了道德经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概念,叫做物极必反,高能量伴随着就是不稳定性,越整齐的桌面。就越容易被打乱,稍微放错一本书,就可能影响了整个桌面的布局,这也就带来了物极必反。

继承老子思想的庄子曾提到过一个叫做“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概念。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呢?在道德经第三章中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限可欲,使民心不乱。”庄子的理念就是这句话的精髓。

贤者、珍贵的货物、欲望,这些难以得到的东西,都是圣人标榜出来的。人随天道而生,无为而治,本身就没有祸端,为什么还要制定特殊的标准呢?再简单点来说,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变成贤者,那么贤者的标准又会再次提高;如果黄金变得不再稀缺,那难得之货的标准也会再次提高;这就导致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贤者,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变得富裕。所以我们设立这个标准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产生争抢,这个就是无为和不争的起源,与其和这个没有感情的天道相争,不如顺其自然,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长久,放弃那个熵减的过程,达到一种不仁的状态,这样也就不会出现社会矛盾的激化,不会出现利益所带来的纷争,但是这样的想法真的实际吗?

“小国寡民”,这是道家思想中最理想的状态,顺应天道,人人平等,资源分散。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想法也就等同于是放弃了社会发展,等同于是进入了原始社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真的进入老子所讲的社会之后会发生什么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被其他国家剥削,甚至吞并。这似乎就是说和平和发展是相互对应的一样。

但老子没有提出解决方法吗?也有,他发现,虽然人性本身和小国寡民并不相符,但有一种方法却可以无限接近于这个理想状态,那就是学习天道,例如,“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说白了,就像天道一样,损失那些有余的,来补充那些不足的,老子认为这才是解决纷争的唯一办法。

如果不能结束纷争,科技不断迭代,那未来会发生什么呢?按照人性的观点来看,如果我有了征服世界的能力,那必然。去征服世界,但这也必然会使我们在某次战争中全部消散。这就类似于费米悖论中大过滤器的概念,我们没有发现高度文明的原因,真的可能是因为纷争到了极点,被无情的过滤。所以我想“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会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道与仁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老子道德経河上公注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自然规律的背后原来是“非自然”在操控着一切,不可思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