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少川:小儿腹泻证治心得


腹泻为婴幼儿时期多发病之一,尤以夏秋季节多见。

小儿体禀纯阳,稚阴未长,稚阳未充,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

一旦罹患此病,若因循失治,病程迁延,每易发生“伤阴”、“伤阳”之变证。因此,对该病治疗,必须高度重视虚实辨证,方能得心应手,庶不致误。

兹将业师的治疗经验分述如下。

(一)健脾利湿,视为治疗之常

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但总的说来,都与脾虚湿胜有关。脾为土脏,职司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易为湿邪所困而发病,所谓湿多成五泻,此之谓也。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一旦寒热失调,或乳食失节,均易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合污下降,并走于大肠而致泄泻。

先贤治疗腹泻有疏利、清凉、消积、厚肠、健脾、温肾、升提、固涩诸法。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抓住其病机本质,每多奏效。

业师认为脾虚湿胜是小儿腹泻的内在基础,风寒暑食是诱发本病的外因条件,因而提出健脾利湿应视为小儿腹泻的治疗常法,临床常用胃苓汤为主化裁。

方中苍术祛风燥湿,厚朴、陈皮苦温理气化湿,甘草、姜枣调和脾胃,配以“四苓”(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淡渗利湿,更助健脾之功。

若感受时邪,伴有身热恶寒者,加苏叶、防风以宣风疏表;
暑热外束,心烦欲吐者,加藿香、姜半夏以芳香逐秽,苦辛通降;
气滞腹痛,加枳壳、木香以理气醒脾;
肛门灼热,大便黏滞,加炒黄芩、川连以苦坚厚肠;
大便酸馊,加炒山楂、六曲以消积化滞。

(二)健脾利湿不应,宜予益气运中

幼稚之体,后天失调,清阳不升,运化无权,每致大便稀薄,色淡不臭,面晄神疲,病多时轻时重,迁延不愈。单用健脾利湿效果不著时,每以益气健脾而收效。

临床上业师常以钱氏白术散为治。钱氏白术散由四君子汤加藿香、木香、葛根组成。

方中党参益气健脾,炒白术燥湿利水,云苓淡渗通阳,甘草甘缓和中,加藿香芳香逐秽,木香醒脾和胃;葛根甘辛性平,其气轻浮,善于鼓舞胃气,上升津液,又能解肌退热,作为一个引经药是治疗小儿脾虚泄泻不可缺少的药物。

若泄泻口渴甚者,有人主张倍增葛根,业师认为该药用量过大反而使汗出津伤。

党参一药,非重用不能收效,一般1~2岁幼儿多用至10~15g为宜。

若肢冷泄泻无度,可加炮姜炭,取其守而不走,以温中散寒。

固涩之药固然用时不多,但有些脾虚下陷、泄泻无度的病例,在用七味白术散的基础上,适当加一些石榴皮、诃子肉、米壳等,常可取得意外之效。

业师曾治疗一外院转来男孩12岁,罹患腹泻3个多月,先投固涩之剂无效,后改为七味白术散加石榴皮、米壳等药,内服、灌肠,1周后痊愈。

(三)久泻脾肾阳虚,亟予温补脾肾

久泻不止,脾阳不振,脾损及肾,常可导致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脾更乏腐熟水谷之能,二者相互影响,则泄泻缠绵不已,症见畏寒肢冷、精神委靡、前囟下陷、夜寐露睛、舌淡少苔、指纹沉滞或脉微细。

病到此时,渐入危途,亟予温补脾肾,方可扭转病势,化险为夷。遇到此类病儿,业师常以固真汤为治。

固真汤(《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由人参(常用党参代)、白术、肉桂、茯苓、山药、黄芪、附子、甘草、姜、枣组成。

方中党参、黄芪益气生津,以助生化之源;附子、肉桂温经散寒,以峻补下焦元阳;茯苓淡渗利湿,健脾通阳;白术燥湿而运中。

业师在临床上屡遇重症消化不良腹泻病儿,皮肤干燥,目眶下陷,脱水明显,急予大剂参芪桂附,每多获效。

一般2~3岁小儿,参芪可用至10~15g,肉桂可用至7~9g,徐徐服之。若用量过少,则效果较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分型治疗小儿腹泻
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的十种中成药,辩证使用
夏至饼—药食两用益脾治泄
中医学社-22小儿腹泻的辩证和治疗
附子理中丸功效与作用
『泄泻』脾肾阳虚泄泻型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