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希恕先生的水平高,高在哪里呢?

今年是2022年,是胡希恕先生(1898—1984)诞辰124周年,因为胡希恕经方医学,因为冯世纶教授的传承和教诲,我们才能聚在一起,饮水思源,所以我们始终感恩胡希恕先生和冯世纶先生。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特点:

1.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经方医学体系,不同与内经代表的医经体系。

经方用的是六经辨证,内经用的是脏腑辨证,是两个体系,因此不能用内经的理论来解释伤寒,要用《伤寒论》的条文来解读条文,这才是最好的解读,最贴切仲景的原意。所以胡希恕先生强调不要戴着内经的有色眼镜。条文经过王叔和的编辑,已经不是原貌,学习的时候条文要前后互参、始终理会。

2.六经来自于八纲,六经实质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阴三阳,即六个证。

在《伤寒论》中有大量的阴阳辨证、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的内容。仲景在表里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半表半里证,表证有阴阳,里证有阴阳,半表半里证同样有阴阳,这样从八纲发展形成了六经,因此六经来自于八纲。辨六经的过程就是辨八纲,所以我们常说六经八纲体系。

3.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经方是中医的辨治体系之一,仍然遵循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两大基本原则,临床思维是先辨六经,也就是诊断,再辨方证。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证相应才能取效,临床中六经辨证准确只是第一步,比如太阳病辨证出来了,但发汗的法和方也需要精准化,是辛温发汗还是调和营卫发汗呢?如麻黄汤证用了桂枝汤,或者桂枝汤证用了麻黄汤,都不合适,因此辨方证同样很重要,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经方很简单,并不神秘。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指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就是辨寒热、辨表里(浅深)的问题。我们学习的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如何认识清楚、辨别清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就是六经辨证的基本功。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反复强化的地方,辨的准、辨的快,你的水平就比别人高。

老中医有经验,经验在哪里?其实就在于能够在纷繁复杂症状的时候,在疑难杂症危重症的时候,能够辨别清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准确了,治疗的法和方药都是很简单的事情。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关键在于证,辨证才能论治。

辨证都辨错了,后面的立法、处方都是错误的。因此,临床疗效有无的关键在于辨证上。证辨出来了,治法、方药的范围基本就固定了,随便举个例子,时方辨证出脾气虚,治法自然是补脾虚,代表方是四君子汤之类了。如果我们辨证出表阳证,治法就是辛温解表,代表方药不外乎麻黄、桂枝、葛根之类。

我们说胡希恕先生的水平高,高在哪里呢?刘渡舟教授在《经方传真》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老为什么疗效好?是胡老开出来的方子,别的老先生不会吗?不是的。而是别的先生没有胡老辨证准确而已。所以取效的关键和前提是辨证准确无误。这才是关键啊。

但我们目前,学习也是充满着浮躁,都爱听故事,爱听某某经验,忽视了辨证,忽视了经方体系的构建,学到的只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就像麻线穿不起来的豆腐一样的零散临证经验,松垮而不实在。

因此大家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基础上,放在如何提高经方的辨证准确度上,反复去强化辨阴阳、辨表里,而不是总想去学个一招半式,学个特效方、特效药。世上不存在什么特效方、特效药,只要方证相应,任何方都可以是特效方、特效药。

经方的临床思维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六经就是辨证、方证也是辨证。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我一直强调,对于初学者,70%的学习的精力乃至更多,要放在提高自己的辨证水平上来。大家想,疑难杂症,为何疑难?就是诊断不清,疑难在不会辨证,一旦辨证出来了,后面的治疗就简单了。

西医也是如此,三甲医院的水平高,高在哪里?同样高在诊断水平上。大多疾病,诊断明确了,治疗大家都会。

大家都想学一个方,学一些加减,可以包打天下,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每个方子都有它的适应证,遇到了方剂适应证的时候,你才能用这个方,一个方就相当于一个树桩,学习方剂,就有守株待兔的意思。我们要在六经辨治体系下去学习方证,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天罗地网。

世间的疾病有千百万,每一个病种,按照现行教材来说都会归纳出几个常见证型,每个证型有一个代表方,还有很多加减变化,现代病种不断涌现,你又能学的过来呢?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是一个新的病种、一个新的挑战,经方如何论治?

任何疾病的症状表现,按照六经辨证体系来看,病位离不开表、里、半表半里,病性离不开阴阳,这就是我们的辨证论治,以不变应万变,所以经方可以辨治。

《医宗金鉴》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经方的六经,本质是六个证。辨证论治,我们只需要辨六个证就行。

你把这六个证学会了,世间所有的病是不是都会辨治了?有没有一种化繁为简、豁然开朗的感觉呢?有没有觉得六经辨证很简单呢?

学习感悟:

我也算是我所在学校的传承班学生,有自己名义上的导师,平时也有去跟诊,但是此前却没分清主次,误把精力重点放在了老师所开方的药物配伍上,放在了方剂的识别上,比如认出方中合成了一个什么配伍结构、取了哪个方剂的意思在里面,就很开心,而忽视了辨证的重要性。后来,直到看了马老师的课程视频之后,我才被一语惊醒,跟师学习,应该把精力放在琢磨老师的辨证上,辨证才是关键!因为,证确定了,法就唯一,后面的处方用药也不难选择。假如说辨证都辨错了,后面的立法、处方都是错误的。正如火神派的鼻祖郑钦安所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拒绝浮躁,沉下心打好基础,提高自身辨证识证能力,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与诸位共勉。

通过自学马家驹老师的课,我明白了六经来源于八纲:一是病位,即表、里、半表半里;二为病性,即阴、阳两类,寒、热、虚、实均可归属于阴阳。病位:表即体表,指机体外在的皮肤、肌肉等等。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则为表证。里即机体的里面,指机体在内的消化通道,包括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则为里证。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腔之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则为半表半里证。病性:阳性证,指人体代谢机能太过,表现出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证反应。阴性证,指人体代谢机能不及,表现出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证反应。通过病性和病位的分辨,就可以确定六经,继而确定方证。

马家驹老师在讲《表里合病(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那节课里提到了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若华之母医案,阐述解表而不助里热,清里热而不碍表的大青龙汤治疗思路,深受启发,首先六经辩证要准确(再次说明了辩证准确是关键,胡老疗效显著就得益于准确辩证),通过原文“口角生疮,而目红”这一不典型的里热证表现,如果能敏锐的察觉到里热证的可能(原文记载:“又似热证”),考虑到病人很可能是太阳表证合病阳明里证(马老师所说的“寒包火”),根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原则采取表里双解治法,组方麻黄汤加生石膏、生姜、大枣组合而成大青龙汤,疗效可能会更好。马老师谦虚地说这是事后诸葛亮,感谢马老师鞭辟入里地讲解,也感谢曹老前辈的经验总结。曹颖甫是近代经方大家,任应秋老赞誉曹氏为“近代一个纯粹的经方家”,治病常一剂知,二剂愈,被时人誉为“曹一贴”。晚清民国时期救亡图存、文化反思的大背景下,1929年上演了提出“废止旧医案”闹剧,曹氏则执着坚守经方阵地,不肯随波逐流,对得起其绰号“曹戆”。1937年于江阴老家因阻拦日寇污辱妇女而惨遭杀害,终年70岁。致敬曹颖甫、恽铁樵、胡希恕、刘渡舟、叶橘泉、陈慎吾等经方老前辈,感恩他们的坚守、传承和创新,给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经方财富。

今天想说的有关鼻炎的方子。虽然我还是个学生,但是因为有此困苦,经常去遍寻方子,也找过许多中医看,今天与老师交流,说应该用乌梅和柯子收,再用附子温阳。我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我目前阅读过很多文献,以及关于这方面的书,都没有这么说的,有乌梅,但是也是在过敏煎里出现,对于乌梅的解释也只是“防过敏”。老师真的很厉害!

读经典,跟名师,经方治病,重在辨八纲、六经,但影响人体患病的还有诸多因素。胡希恕先生将其概称为“三毒”, 如瘀血、痰饮、水湿等。因此,辨证还须辨瘀血、痰饮、水湿、食积、气血、津液等影响,这种辨证论治思想,详见于辨方证中。 经方医学体系是以六经八纲(气血)方证辨证为骨架,治法与方剂为血肉。由六经八纲到气血方证,是一个逐步的缩小范围,锁定目标精准辨证,最终落实于方剂的过程。辨方证是辨六经八纲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胡希恕老中医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辩证准确无误,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但效果非凡”,难道这些方药其它老中医不会开,不是的,应该说是胡老辩证更加准确。就好比看西医,三甲医院为什么比二甲医院好,无非好在就是诊断更加准确罢了,诊断明确了,在哪里不都是一样治疗,一样用药。

有是证,用是方,方与证的关系,是相对应的,两者浑然一体。方证相应是取效的前提和条件。方证相应了,就是特效方,就是必效方。不对应,就是无效方。所以,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标志,就在于能否识别方证或药证,能否根据方证相应的原则,方剂必须随着证候的变化而变化,证不变方亦不变,方随证转,要做到这一点,方剂的加减就不可缺少,仲景先师也在他的书中举例了他的加减原则,如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合方。用好方证相应就得明白这个道理,临床上,疾病谱是不断变化的,现代医学的病名数以万计,但反映机体反应方式的证没有变,抓住证,就能使用古方治今病。即使是那些病因尚不明确或无特效疗法的疾病,中医学依然有其治法。目前用黄连解毒汤治疗脑血管意外,用白虎汤治疗乙型脑炎,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旋菌感染,用小柴胡汤治疗艾滋病等报道,均能说明这一点。切记,世上无不治之症,只有不知之证。胡希恕老临床造诣如此之高,也是因为此因,胡老合方造诣独特,“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等经验我在临床照猫画虎无不有奇效

三宝四个半月,白天睡觉着风寒,醒后小脸蛋红,后脑勺,颈部微热。我用眼皮贴上去,感觉发热。下午测体温37度,后又测37.5度,状态还可以,轻微哭闹。病因寒起,表热。须解表为务。麻黄汤原方一剂,泡半小时。熬半小时。取热汁浓缩喂服。后喝奶粉160ml。裹着被子,见汗熟睡。过一小时。汗出脑门微微。看孩子马虎不得,早上开北窗,中午睡觉可能闪着了。这个可能是病因。着寒有种寒气进入体内,就是形成变化,阻碍气的运行,就会发热。 表证必须汗解,以麻黄开表驱寒邪,杏仁开肺气。桂枝辅助麻生津和营,甘草生津助卫气,补正。 汗出热解,病邪出去。 经方的自信,是应用在各个年龄段,各个疾病,只要有是症必用相应方剂,慢慢你会深深体会,胡老那句辨方证是尖端。

“对于初学者,70%的学习的精力乃至更多,要放在提高自己的辨证水平上来。”

已经学习了几个月马老师经方入门,临床试着用六经辨证施治,对临床症状复杂繁多的病人,对病性、病位进行概括,开出方药。门诊遇一患者,绝经3年,肩颈背疼痛、失眠。患者肩颈背部疼痛、大腿皮肤发热、足冷、脉浮等,为太阳病,患者口干饮凉水够觉舒服、失眠、舌深红、少苔,为阳明病,诊断为太阳阳明合病,治法为解表清里,选方为桂枝龙牡加葛根汤合小陷胸汤治疗,静观疗效。

胡希恕先生指出,六经辨证,同样包含病位和病性,其中病位是表、里、半表半里。即在八纲的表、里两个病位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使之成为三个病位。病性往大的方向说是辨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具体来说是辨虚实、辨寒热。扶阳学派郑钦安曾说过:“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中医就这么简单,就是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过程,只不过大家不重视罢了。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阴阳为医道之纲领”;又曰:“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医宗金鉴》也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病位无外乎表、里、半表半里,病性无外乎阴证、阳证。因此胡希恕先生提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皆有阴阳两种不同属性,这就形成了三阴三阳,也就是六经。这样,把六经和八纲密切联系起来,提出来了六经来自于八纲的学术观点。

通过学习胡希恕老师相关著作,体会到六经病是六大类临床症候群。疾病发生时,正邪相争,在人体表、里或半表半里三个病位表现出来的症状,当身体机能充盛时表现为阳性证,身体机能沉衰时则表现为阴性证。表、里和半表半里,分别有阴阳两种病性,就有了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和厥阴病,其实也就是表阳证,表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半表半里阴证,里阳证,里阴证。临床上要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患者,男,反复胃不适3年,胃烧心感,反酸,胃胀痛,半夜更甚,胸闷心烦烦躁,口干口苦口臭,纳差,梦多,大便稀2-3次,怕冷,脚冷,脉沉细,舌偏红苔白 西医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寻求中医,前医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刚开始找我看问我有没有把握,其实我是挺有把握的,但我跟病人只能试试。因为看病症是挺典型的厥阴病,气机不畅 半夏泻心汤,四逆散 半夏20,黄芩15,黄连6,党参15,干姜10,大枣10,甘草6,柴胡15,枳壳15,白芍10,栀子3,海螵蛸15,浙贝母10,3剂 二诊时患者诉吃这个中药拉肚子,考虑 吃上副中药拉肚子,无好转,考虑清热药过寒凉,所以二诊时干姜加大量,并加少量吴茱萸制黄连的苦寒,形成左金丸制酸 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左金丸 姜半夏20g,黄连片6g,黄芩片12g,干姜15g,党参15g,炙甘草6g,白术10,海螵蛸20,吴茱萸2,柴胡15,栀子2,桂枝6,3剂 三诊,患者烧心感明显好转,无反酸,无腹胀痛,大便成型,睡眠可

关于疾病治疗的顺序 胡老提出 若太阳病与阳明病合病 应该先解太阳病在去治疗阳明病 若太阳病与太阴病合病 应先与四逆辈治疗太阴 而后再解表 此为治疗疾病的大法 切不可混乱用汗、下、温等法 以免患者出现难治之变证 再者 在太阳病方面 若患者为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用麻黄汤发其汗后 不宜再次使麻黄汤发汗 除非患者还有明显的太阳伤寒证 而是宜选用桂枝汤来微微发其汗 防止汗出太过损伤患者正气

老中医有经验,经验在哪里?其实就在于能够在纷繁复杂症状的时候,在疑难杂症危重症的时候,能够辨别清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准确了,治疗的法和方药都是很简单的事情。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关键在于证,辨证才能论治。 辨证都辨错了,后面的立法、处方都是错误的。因此,临床疗效有无的关键在于辨证上。证辨出来了,治法、方药的范围基本就固定了,随便举个例子,时方辨证出脾气虚,治法自然是补脾虚,代表方是四君子汤之类了。如果我们辨证出表阳证,治法就是辛温解表,代表方药不外乎麻黄、桂枝、葛根之类。

  • 再次膜拜一下胡老高超的医术 “先生诊病如快刀斩乱麻,竟常有望而知之的胜境。一日,弟子介绍一友人来看病,患者久病不愈,一进门说明来意,尚未描述病情症状,先生便已写好处方,言铭拿回去服一剂便好,患者大为诧异,但素服先生疗效,虽半信半疑亦不敢多问。其后效果确如先生之言,此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1982年初夏刘渡舟先生的父亲肺源性心脏病住院经多方救治病情仍旧恶化,出现高热、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多位名老中医会诊,胡老独排众意提出以“峻剂攻下”法并开处方。当药服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老人开始下地活动……

经方体系就是六经八纲辨证,六经来自于八纲,辨六经的过程其实就是辨八纲的过程。表里半三个病位上的阴阳。六经其实就是六个证。需要掌握三个诊断标准。辨别阴阳共用一个诊断标准,其次就是表证的诊断标准,另外就是里证的诊断标准。实际临床当中,有的先辨病位,有的先辨病性,看哪个好辨就先辨哪个。再进一步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临床中,最终也是辨方证。表证用药: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每味药又有几个代表方,偏虚寒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合用姜桂附吴茱萸(即少阴病)。里证分为里阳证和里阴证,其实就是阳明病和太阴病。阳明病用药:生石膏、大黄、栀子、芩连柏。太阴病用药:姜桂附吴茱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证气血阴阳哪里虚。半表半里证可以依据提纲或者排除法。包括少阳病和厥阴病。少阳病主要是柴胡。厥阴病常用方: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等。还有两经或者三经的合病等。需要串下来的知识点太多了。不知道对不对。今天先到这里。还需要细致总结。

最困惑是的在附属医院病房的时候,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的临床路径,在医嘱中必须要用路径里的西药,比如心衰病人,必须强心,糖尿病患者必须降糖,否则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可是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正常了,一系列的症候也会随之消失的,这时候还有用中药的意义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如何用经方治疗皮肤病(上)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11——经方的表阳证(太阳病)
​从一则医案看临床思维
互动答疑来喽:同修伤寒论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经方医案一则
“六经辨证”浅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