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部分 弄清背景,中肯评价(1)」
「第五部分 弄清背景,中肯评价(1)」
2008-07-30 19:02

【要点探讨】

一.明确考点内涵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说来含概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全诗的主旨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明确主旨。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先说抒情。有的诗歌,喜欢抒写志士之情,比如陆游、辛弃疾的词;有的喜欢抒写才士之情,比如柳永的词。

再说言志。有的志在山水,有的志在田园,有的志在清高自守,有的志在经时济世,有的志在建功立业。

阐理的诗,重在阐述某种人生哲理,比如宋诗多讲究理趣,阐理的诗不少。

当然,抒情、言志、阐理,这三种并不是绝对分开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每首诗歌的主旨,具体了解诗歌侧重于哪一个方面。

2.评价诗歌的意义

或评价该诗的积极意义(对认识诗人所处的社会有何意义,对认识某一历史事件有何价值),或指出该诗的局限性(要实事求是,不要违背历史唯物主义)。

3.分析作者的态度

作者态度包括:对某个人物的态度、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它或者用某句话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

二.备考策略指要

1.学会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主旨有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就作家所处的时代而言,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盛唐的李白,盛极而衰时期的杜甫,晚唐的杜牧,其作品打下的烙印是不一样的;北宋的苏轼,南宋的陆游,其诗作中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就作家的个人遭遇而言,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同样是咏蝉,官场顺利、春风得意的虞世南闻蝉声而感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身陷囹圄的骆宾王闻蝉声而感叹“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而仕途不顺的李商隐闻蝉声则低吟“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三首诗都是咏蝉喻己,托物言志,但由于作者地位、个人遭遇、性格气质的不同,所言之志就迥然不同。

“知人论世”,就是需要我们在评价诗歌时,必须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以至创作风格,了解这一作品是诗人在怎样一个特定时期创作。

如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卷选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王维的《相思》两首绝句,还配有一段背景材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车而惨然。”

通过阅读这段背景材料,我们就能了解杜甫创作此诗的时代和原由,以及李龟年唱“红豆”的深意,从而也就能准确解读“落花时节”的寓意:诗人是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交代了具体的时令,并且古人对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伤春情怀,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现状,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在鉴赏古典诗歌的时候,要因诗人而异,要善于把握诗句所透露出的时代气息,要读懂题目的暗示,还要充分利用出题人给的注释,真正做到知其人而论其世。

2.学会分类鉴赏

根据题材的不同,古典诗歌可以分成很多类别,如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定的内容特点,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不舍、思念与劝勉,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诗的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等等。

鉴赏古典诗歌,要分清诗歌的题材特点,学会分类鉴赏。

同时,还要学会辨识古典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类型:惜别之情、黍离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建功立业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等等。

3.学会把握强调

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思想感情与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道德操守等分不开,因而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健康与不健康、奋发与颓唐等等的区分。

总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就是判定某一篇诗歌的内容和思想的倾向。

4.学会写简单的鉴赏文字

建议利用版本较好的诗歌鉴赏辞典,找十来首小诗,认真阅读揣摩,认真读读专家的分析。然后丢开专家的分析,就每一首诗分别从思路、主旨、情感、手法、语言等角度写写鉴赏文字,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读诗的感觉。

做古典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审读题干,读懂暗示。二是从思路结构入手,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进而把握思想感情。三是参考整体风格,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四是善于捕捉“诗眼”。五是联想相关术语。六是善于把握角度,学会多角度分析(形象、主旨、情感、手法、语言),防止答非所问。

【实例探究】

例一:【04年北京高考,12题】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出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白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方法】理解整首诗的诗意是解答这一题目的关键。作者借写梅花,吟咏它不与众花争春,不愿趋时的品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操。第①题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不对,“雪霜姿”正是作者赞扬的梅的品格;第②题中“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当,因为诗中作者明确赞扬的正是梅的不与众花争春,不愿趋时的品性。

咏物诗参悟其象征意义是做好题目的关键。答案:①C,②A。

例二:【04年北京高考,13题】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方法】这一题目需要先读懂文意,然后再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在解答此类题目时,主要把握一些关键词语,如“决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写物之功”,显然是赞,而“此村学中至陋语也”则是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认真分析,是不难作答的。

作者对林逋诗评价时说“决非桃李诗”,也就是赞扬林逋在写梅时抓住了梅的本质特点即神似面,而不是表面现象即形似面来写的,同样皮日休的《白莲》也是抓住了白莲的本质特征即神似来写,而使它决非“白莲诗”,因此作者赞二人为“写物之功”,而对石曼卿则批其只“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一些表面现象即形似来认识事物,显然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所以苏轼讥讽他为“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由此可做出如下解答:

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例三:【04年上海春招】

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①~③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   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无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歧王宅里寻常见┅┅”。龟年于湘中采访史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革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阙。合座莫不望行车而惨然。(唐·范滤《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①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             艺术结合在一起的。

②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          ;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                。

③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方法】联系背景材料,把握全诗的诗意是解题的关键。

杜甫的这首绝句,包含了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盛的顶峰跌落下来,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李龟年也流落到江南。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歧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的地方,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而今想来那仿佛是梦境一般。这里蕴涵着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漂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深沉的慨叹,在“落花时节又逢君”中黯然而收,无言中包孕着无限的悲哀。“落花时节”,像是即景书事,又像是别有寄寓,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王维的《相思》绝句也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李龟年流落江南之后,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此诗另有一题目《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

答案:①音乐(或:歌唱、说唱)   ②爱情(或:友情)   故国(或:故君、家国)   ③大致有三层寓意:一是指明具体的时令,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二是象征两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三是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极盛而衰的社会现实,表达家国之痛。

例四:【04年南通调研】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

①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要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②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下降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方法】调动积累,依据注释,读懂全词,是解题的关键。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说:“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这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有很重要的意义。当辛弃疾身临造口,怀想隆佑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实在是情理所至。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郁,有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突起一座沉郁孤峙的高台,词人满腔的激愤磅礴而出。进而写出台下的清江水,此一激流把词境从百里外的郁孤台顺势收到了眼前的造口。造口,是词境的核心。所以词人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直接点出当年的事情。在词人的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是行人流不尽的伤心泪,也有词人悲伤的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词人因怀想隆佑被追而念及神州沉陷,独立造口仰望汴京,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汴京,境界一下子变为具有封闭式的意味,顿挫极为有力。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一江水向东流去。然而时局终究不可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身,此一暮色苍茫又具有封闭式意味的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的孤怀写照,而暗应和起笔的郁孤台意象。

词中运用比兴,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然有寄托,却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寄寓应该是可以体认的,那就是抒发对国事艰危的沉痛,对失去国土的深情萦念,是词人爱国精神深沉凝聚的绝唱。

陆游这首词是在寓居蜀地期间写的。

陆游46岁来夔州任通判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望,自己乘时立功的机会到了。可是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解散,自己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其挫折的巨大可以想见。以后他迁移于四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开蜀地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沉痛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等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答案:

①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杜鹃与鹧鸪啼鸣,巧妙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②(提示: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可。辛弃疾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游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积累借鉴】

你应该知道的时代背景资料(一)

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说:“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他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由进士出身不一样,因而感到很惭愧。可是杜甫却完全不同,他在《壮游》中说:“气磨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杜甫考不上进士,便浩然归去;梅尧臣考不上,却半辈子感到委屈。这是因为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比唐代的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政权的依赖性要强得多。唐代文人可以投靠幕府、考进士、凭门第、走干谒、递行卷以求仕进,也可以隐山林、游江湖、入释道以求高名,而宋代文人可以选择的自我价值实现之路却狭窄得多,几乎只有经科举考试获得官位这一条路。即使去走其他途径,头衔上总得加一个“右”字,例如“右迪功郎”之类,成为终身的耻辱。因此,不知道唐宋两代的风气,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对于进士的得失杜甫全不关心,梅尧臣却痛心疾首。只有了解他们的时代,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所以“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

社会时代背景概览——举证南朝、北朝、唐朝、宋朝。

1.南朝民歌多写女子的爱慕相思:婉转缠绵,华美精致。

南朝乐府民歌,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

南朝民歌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地理环境。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流域,这里气候温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花木繁荣,容易陶养居民热烈而浪漫的情思,对享乐生活的追求,以及以艳丽优美为特征的艺术趣味。

其二是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在南朝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南方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一是江浙,其中心城市建业一带为吴歌的土壤;一是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为西曲的滋生地。

其三是观念改变。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约束力,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在这样的风气下,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容易受人喜爱。

其四是贵族好尚。魏晋南北朝的贵族社会,于物质享受外,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对艺术的兴趣,也是空前强烈的。在南朝,绘画、书法、棋艺等,是上层社会中流行的爱好,而音乐尤为突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在新异的、活泼艳丽的江南民歌。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或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慕,或是冒犯世俗道德的偷情,或是萍水相逢的聚合。有些明显看出是写妓女的生活——这在多涉及商贾漂泊寄寓生涯的西曲中尤为突出。从诗歌的美学意味来讲,也是为了更能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天真而痴情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了、快乐的渴望。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这一方面因为在浪漫的、非礼的爱情关系中,受阻被隔,空怀相思,或一晌贪欢,转首负情,是常有的事,所以容易形成悲伤的强调;但另一方面,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也是由于伤感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是出于天然,明朗而又巧妙。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利用谐音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谐音“怜”字,同时这两句又比喻男方的感情犹豫含糊。再如《三州歌》中“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风流”既是字面上的“风吹水流”之意,又暗喻男女之间的“风流情事”,这是利用多义词。又如《读曲歌》中“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朝霜比喻女子,白日比喻男子,“消”借霜的消融比喻人的消瘦。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短小的篇幅,是形成南朝民歌明快风格的关键因素。

吴声歌曲的主要曲调有以下几种:

①《子夜歌》。其歌声是悲哀的。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孥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

②《子夜四时歌》。这是《子夜歌》的变曲,辞采艳丽精致。

光月流月初,新林锦花舒。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裾。(春歌)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夏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歌)

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谁知相思苦,玄鬓白发生。(冬歌)

③《读曲歌》。“读”或作“独”,应当是不配乐的徒歌之意。语言比较朴素。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一夕就郎宿,通夜语不息。黄蘖万里路,道苦真无极。

④《懊侬歌》。“懊侬”即吴语“懊恼”,烦闷愁苦之意。辞采悲切。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

月落天欲曙,能得几时眠。凄凄下床去,侬病不能言。

⑤《华山畿》。是《懊侬歌》的变曲。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

⑥《神弦歌》。是江南民间的祭神乐歌,但所写神灵具有人的姿容和情感。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白石郎曲》)

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青溪小姑曲》)

《西曲歌》中大部分是舞曲,许多舞曲都是文人在民歌的基础上制作的。

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石城乐》)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莫愁乐》)

远望千里烟,隐当在欢家。欲飞无两翅,当奈独思何。(《乌夜啼》)

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襄阳乐》)

夜来冒风雪,晨去履风波。虽得叙微情,奈侬身苦何。(《夜度娘》)

2.北朝民歌多是歌颂尚武精神:质朴粗犷、豪迈雄壮。

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风格迥异。我们最熟悉的是《木兰诗》和《敕勒歌》。

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北方没有南方那样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湿润的水网,景观缺乏细部的变化。然而大自然在这单调之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严峻、崇高、阔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

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自当时的少数民族,以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游牧生活充满了变化和风险。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更多的是实力征服。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他们不会喜爱南方人那种温柔缠绵。有些题材,如战争生活、北地风光,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自然就不同于南方歌谣的气象。

北朝民歌的类型:

一类是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的歌。最著名的就是《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浑沌苍茫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

一类是对尚武精神的歌颂。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琅琊王》)

前一首,以雄健的鹞鹰冲天而起、怯弱的群雀如水波躲向两侧的形象,赞美真男儿敢以独身敌众的英雄气概,足以感奋人心。后一首写爱刀甚于少女,有一种独特的情味。

一类是反映离乡漂泊之悲,徭役、从征之苦。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歌辞》)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

这二首诗都是写悲苦的情调,前一首苍凉深切,后一首以嘲弄的口气发出对死亡的悲叹,明快豪爽中包含了复杂的情绪,但都不是陷入长叹短吁、哀哀凄凄,总不失男儿本色。

还有一类是反映下层民众贫苦生活的歌,是南北朝文学中少有的。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觜饱满短觜饥。(《雀劳利歌辞》)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幽州马客吟歌辞》)

这二首短歌,都是以直截了当的语言,道出社会生活中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前一首以雀为喻,“长觜(zuǐ)”说机灵滑头的人,“短觜”说老实本分的人。生活中总是前者得利,后者倒霉。后一首明明白白:没有钱就不能像样地做人!言外自然有对财富的渴望。

北朝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歌。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夹掸后裾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nuò)歌》)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huàn,穿)郎臂,蹀(dié,蹈;顿足)坐郎膝边。(《折杨柳枝歌》)

北方民族保存着较多的原始风俗,在两性关系上,远没有汉族那样复杂的礼数。在他们看来,男欢女爱,男婚女嫁,原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这是对婚姻最简单直截的看法,爽快无比。“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咏唱幽会,情人没到,却毫无哀伤,只是简捷地指斥对方,同南方民歌中的情调大不一样。“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这是女子埋怨家中不让她们及早出嫁的歌,口无遮拦,真淳有趣。有的甚至唱道:“老女不嫁,蹋地唤天!”这样的泼辣简直是南方人想都不敢想的。总之,这些表现爱情与婚姻的民歌,都直接表现了热烈的生命冲动。不过,在北方情歌中,个别也有婉媚的风格,可能是受了南方民歌的影响,上列最后一首就是。

将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相比较,可以大略概括如下:

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

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度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种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更不用说双关隐语的技巧。

3.唐代诗歌:丰富多彩、新异多变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到了唐朝进入了高峰时期,仅《全唐诗》中收录的诗作就有将近五万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二千二百多人。

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各种文化的交融汇合,统治阶层组成的多元化,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以及在最受社会重视的进士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内容的考试内容等各方面的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繁荣兴盛局面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通常将唐诗的演变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

是指高祖武德元年到睿延和元年。这是唐诗的开创阶段,唐代诗人由最初承袭齐梁余风,到改变旧诗风,走出自己新的道路的时代,这期间,初唐四杰和稍晚的陈子昂,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沈佺期、宋之问和杜审言等人则完备了律体的建设,从不同的方面为盛唐高潮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初唐四杰都是英姿逸发的少年天才,他们的名字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他们以刚健壮大的审美追求,开始改变唐诗的面貌,在诗坛上起到了解放诗歌的作用。他们构成了唐诗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第一个自觉地以恢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这以后,像李白的“复古”主张,后来韩愈、柳宗元带动的古文运动,以及白居易、元稹开展的新乐府运动,都是受到陈子昂的影响。他们和陈子昂的这些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加以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讲,陈子昂的确是无愧唐代文学革新运动先驱的称号。如大家熟知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以磅礴的气势,探索古今,传达出一位有志之士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深沉悲哀。陈子昂的诗,激愤而有追求,悲哀但不消沉,诗人的思想、人格、抱负全在诗中体现出来,一洗纤弱之风,使人读起来仿佛有一种浩然之气激荡在胸中。
  可以说,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唐代诗坛从初唐向盛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为盛唐诗歌创作高潮的来临,拉开了序幕。
  盛唐。

是指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这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退的阶段,但也是极富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诗坛上名家辈出,杰作如林。大诗人李白,还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从盛唐诗歌的情况来看,尽管这个时代的一些文人出于各种原因对前代诗歌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但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诗歌发展的延续性在一些基本特征上是很显著的:儒家传统中以诗为政治与教化的工具的观念在实际创作中很少被认真对待,诗始终是一种个人性的艺术创造,是表现诗人生活情怀与人生理想的审美形式。而盛唐诗人的激荡的热情与浪漫的幻想,更使诗歌成为华彩的乐章。

在初盛唐的诗论中,有两个核心的概念:“风骨”和“兴象”,它们代表着当时的诗人们普遍的审美追求。

“风骨”的概念虽然在南北朝文学批评中已经提出,但却是到了唐代——尤其是盛唐,才得到充分实现。而且唐人所要求的“风骨”,除了原有的内涵——文学作品中的生气、感染力和语言表现的力度而外,更具有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雄浑壮大之美的意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学(1)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文常】古代文学(一):唐代文学
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为何推崇南朝诗人鲍照?
马茂元:谈杜甫七言绝句的特色
怎样鉴赏杜甫千古名篇《江南逢李龟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