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篆书用字法则

       

当下无论何种书法展,篆书中的错字是很容易找到的。及至《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集》出版,以为全国展的情况会好很多,拜读之后非常吃惊,我在写指误文章的时候,起先是每篇都看,写了一部分以后,觉得太多了,就跳着看,即便如此,仍然找出近百处错误,其中还包含特邀部分的“大家”之作,真不能不令人唏嘘。南京书法家仇高驰教授在他的博文《错字堪惊》中指出:“其实篆法的错误,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当代书法作者整体素质的欠缺以及传统文化底蕴的严重不足。能否正确地书写篆字以及科学地尊古变通,是衡量一个篆书作者的创作态度、文化底蕴和文字学修养的重要方面。加强文字学修养和提升传统文化底蕴,应该是当今篆书作者的亟待解决问题,否则,后人将会把我们这个时代看做是一个'错字的时代’,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因此,亟待解决这个乱象就显得迫不及待了。不然,后人一定惊呼:此辈无人。

       

篆书作为一种艺术品种的存在,和其他任何艺术品种一样有其特性和规则。所以既是写篆书,就必须按照篆书的规则来书写;就像写律诗,就必须按照律诗的规则来写,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律诗。篆书的道理一样。本文仅仅针对篆书书写规则中的文字使用的规则试图做一些比较完整的论述。

       

首先,有必要重申一下什么叫篆书?篆书的范围是哪些?篆书的材料有哪些?这会有助于我们叙述和思考。

       

什么叫篆书?篆书的范围是哪些?

大致说来,篆书又叫“古文字”或“古文”。严格说来,小篆不算“古文”,但古文字学将小篆归于古文字的范畴。理由是:“从隶书到今隶(楷书,雍軍注)虽略有异同,总是一脉相传,而小篆却早已不是通行的文字了。虽则小篆的材料还没有散佚,比古文字容易认识,但不能因此而叫做近代文字,我们只能叫它做近古文字,因为严格地分析起来,它实是古文字的最后云仍,只有隶书才是近代文字的开山始祖哩(唐兰先生《古文字学导论》32页)。”唐先生这个界定非常确切。

       

篆书的材料有哪些?

       

大致说来,就是汉代(包括汉代)以前的文献和文物,文献即古书材料虽然很多,但除了《说文解字》(因该书中有篆字)以外,其他的古书“大都无从知道文字的时代。所以古文字的研究,应拿古器物做主要的对象(唐兰先生《古文字学导论》34页)。”故简练地说,就是《说文解字》和汉代以前的所有文物,都是篆书的材料。

       

明确了篆书,以及篆书的材料有那些,也就明确了篆书通行的时间范围,即上自迄今发现最早的甲骨文,下至汉代灭亡。这也是我经常使用的概念,称为:篆书通行時期;或称作:大小篆通行時期。

       

篆书是非常古老的中国文字,而且篆书的使用时间也非常长,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篆书已经远离了实用的年代,作为纯粹的艺术品种,仍然保留在书法艺术的花园中。所以,我们今天书写篆书,应当恪守篆书的要素或书写规则,这叫继承祖国文化传统。不要说发展,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抛弃了继承,就不存在发展。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因此之故,书写篆书的用字规则首先是:书写篆书必须使用篆书时代已存在的被释读的篆字;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写篆书通行時期曾经存在过的篆字,而不可生造篆字。

       

很多人认为:篆书那么久远的文字,字数又少,只要写得让人看得懂就可以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其错误如下:

       

如果我们用方言写文章,方言中没有这个字,你只能用其它同音字来代替,而绝对不可以造一个楷书字。这是同样的道理。又有人说,古人字少不够用,这里面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字是后来衍生出来的,确实没有。这可以用已有的篆字(同音)通借。另一方面,大部分你以为没有的字,其实是有的,你不知道是你的问题,而不是字少的问题。如:“撑”字,你以为有没有?实际是有的,《说文·止部》:“ 下应为“止”,雍軍注), 歫也。从止尚聲。”音丑庚切chēn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今俗字作撐。”字就是现代汉语的“撑”字。再比如,“闹”字篆书没有此形,但是,《说文·口部》有“呶”字,《说文》云:“呶,讙聲也。从口奴聲。《詩》曰:'載號載呶。’”音女交切,náo,这就是喧闹的闹的篆字。还可用“”字,《说文·口部》:“,眾口也。从四口。凡之屬皆从。讀若戢。又讀若呶。”众口也是喧闹义。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阻立切(jí),一个是读女交切(náo),和“呶”同音。所以,闹字篆书当作“呶”或“㗊”。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的时候,作了“說文新附”,其中有“闹”字,但这个“闹”字在汉代和汉代以前的文献文物中没有这个“鬧”形的篆字,故此字不可用。再比如,瞬间的“瞬”字,篆书当作瞚。《说文·目部》:“瞚,開闔目數搖也。从目寅聲。”音舒問切,shùn。与现代汉语读音相同。徐铉注云:“今俗别作瞬,非是。”瞬这个字虽然宋代已经有了,但在汉代以前是没有这个字的,故写“瞬”字篆书当作“瞚”。类似例子可以举很多。所以,你不知道有这个字,怎么就可以贸然地说,没有这个字?这也很有力的说明,书法不是仅仅写字而已,书法是有文化内涵的。写篆书要懂得文字学,要查一查工具书。

       

此外,从逻辑上讲:如上举例,写文章用到方言,沪语歪的意思,现代汉语“歪”读音是wāi。但是,古音正是huā。《说文》中有这个字,作竵。《说文·立部》:“竵,不正也。从立聲。”段注云:竵“俗字作歪。”所以,沪语不正语hua就是用“歪”,这是方言中保留着这个字的古音。如果你想当然用现代汉语的“歪”作沪语的huā(不正义),那么,正好歪打正着。这是说方言中本有其字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找不到这个字,如:沪语形容生气、愤怒却发泄不了的样子。例句为“勿要睬侬额!郈死了!”《广韵·上声四十五厚》:“郈,乡名,在东平。又,姓,《左传》:'鲁大夫郈昭伯’。”《春秋·定十年》:“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说文》:“郈,東平無鹽鄉。”郈字最早出现在古籍中是地名或姓。在找不到正字的情况下只能找一个同音字,所以借同音字是最后的办法。你能造一个字出来吗?你自己造一个楷书字,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认同的。但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我们在写篆书时,往往自以为没有这个字,就根据楷书的偏旁造一个篆书,很多人却认为是可以的,而且,很多人确实这样做了,还包括一些所谓的“大家”“名家”。那么,造一个楷书字是不可以的!为什么造一个篆书字却又可以呢?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

       

篆书在两汉以后就不再被使用,然而,由于篆书的艺术性以及在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诸领域的价值,使篆书一直被人们书写和识读。一直到乾嘉时期,以至晚清,由于朴学家和书家的努力,篆书的识别和书写达到了两汉以后的最高水准(当代依然没有超越这个水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所以说,今天我们说篆书怎样怎样写,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有传统,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是有证据的。下面简要论述一下:

       

元代金石学家吾丘衍在他的著作《学古编》卷一《三十五举》中说:

   

“三舉曰:學篆字,必須博古,能識古器,其款識中古字,神氣敦樸,可以助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會意等未變之筆,皆有妙處,于《説文》始知有味矣。前賢篆乏氣象,即此事未嘗用力故也。

       

四舉曰:凡習篆,《説文》爲根本,能通《説文》,則冩不差,又當與《通釋》兼看。”

       

明代篆刻家何震《续学古编》卷上说:

       

“三舉曰:習篆以古《説文》爲本,次及徐鍇《通釋》、张有《復古编》。”

       

清代书法家、藏书家黄子高《续三十五举》说:

       

“學篆以《説文》爲本。”

       

“學篆必先通《説文》。”

       

清代学问家陈澧《摹印述》说:

       

“摹印以繆篆爲主,而繆篆仍當以小篆爲根本。小篆之有《説文》,猶楷書之有《康熙字典》。《説文》所無之字,作小篆不可用,猶字典所無之字,作楷書不可用也。《説文》雖無,而小篆碑版有之,則亦可用。”

       

马衡《谈刻印》:

       

“《説文解字》爲研究文字學者唯一必讀之書,即研究甲骨文、金文,亦舍此别無途徑。許氏于小學绝之際,憤'巧説邪辭’之'變亂常行’,乃遵修舊文而作此書,厥功矣。”

       

在实践方面:

       

第一、东汉以后所有篆书的书写者,都是以传世的篆书作品作为学习的范本,这是无一例外的。

       

第二、从篆书艺术的历史看:东汉以前包括东汉被界定为篆书通行的时期,自不论。逮自唐代李阳冰,被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李阳冰的代表作《三墳記》被认为是唐代篆书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三墳記》,唐大历二年(七六七年)立。原石早佚,宋时重刻,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后世的重刻,据此重刻作出的对李阳冰的评价是没有意义的。此刻错字很多,无怪乎如此。《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吴季札墓志》等,均为后世翻刻本。这些后人翻刻的赝品,大致可以视为宋人的篆书,其中比较上乘的可以视为徐铉的作品。现在我们看到的对李阳冰篆书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古人的文字材料,并没有实物材料可供鉴赏。所以,李阳冰篆书由于材料的缺乏我们是无从评价的。宋代的篆书,由于徐铉是文字学大家,“说文学”滥觞与徐氏兄弟,为《说文解字》第一功臣。徐铉的篆书很好,李阳冰的千字文,传说就是徐铉作的。在用字方面错误不多。元、明时期的篆书错误渐多,“说文学”亦湮没。清代由于朴学家的努力,文字学、“说文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但在篆书方面是滞后的,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才有很大的改观。林子序老师所作《篆书千字文种种》(载《书画研究》第5期,湖北美术出版社),论及各家《千字文》篆法的得失,尤其对王福庵的篆书作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可以证明篆书用字越来越规范。我对赵孟頫、邓石如、王福庵三家所书《千字文》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可以确定为错误的篆字分别是:赵孟頫三十处,邓石如二十六处,王福庵十处。这个统计结果可以佐证:篆书用字越来越规范。

       

所以,我们今天写篆书也是没有办法抛弃传统的,而且,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发展,才是唯一的路径。离开了这个传统就不存在什么篆书艺术。

       

根据以上阐述,具体而言有哪些篆书用字法则呢?

       

第一、分别大类:大篆、小篆,两大类。

       

小篆指秦统一后我国第一次,人为规范的古文字,以及汉代接近小篆的文字,如:碑额、印章、瓦当,等等,这为一类;大篆指除去小篆以外的秦以前的所有古文字,统称为大篆。

        

大篆的范围比较宽泛,包含:甲骨文、金文、石刻、简牍、陶文、泉布和古璽等的文字。这个分类的着眼点在于,将人为规范的文字和以前的文字作出分别。

       

第二、书写用字法则:

       

先说大篆的用字规则,凡是秦以前的古文字皆可采用,包括甲骨文,主要参考书有《金文编》、《甲骨文编》、《古文字类编》、《古籀彙編》等。但有一个前提,书写者如落款写明金文,则要全部使用金文,如写明是甲骨文,就必须全部是甲骨文,金文、甲骨文没有的字,只可通借已有的字,不可用小篆变通。如果不注明诸如“金文”“石鼓文”“甲骨文”的书作,可以采用所有大篆文字,只是必须作同一风格的变通,这是属于篆书书写的另一个规则,不属于篆书用字规则的范畴,在此不赘述。

       

再说小篆,小篆的主要依据是《说文解字》,《说文》以外两汉的碑额,印章等,凡是两汉以前的文字皆可采用。《说文》中没有的字,但从文物中已发现这个字,如“坂”字,《说文》所無,金文有此篆,故可用。汉代以后出现的文字,如宋代徐铉的“说文新附”,大部分篆字不可使用,因为汉代以及汉代以前(我称之为“篆书通行时期”)尚未发现的这些篆字,故不可采用。小部分“新附”字被文献及考古发现证实确有其字,是可以采用的,拙作有《“說文新附”古文徵》对此进行了阐释。

       

然后要说的是,文字字义的使用,无论是大篆、小篆,凡一切古文字的字义使用以先秦、两汉的文献文物的用字规则为依据,其最经典、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说文解字》。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汉代以前的经典文献,最早的版本为宋代,而且是凤毛麟角,明代的版本也已很珍贵了。因此,传世的文献即古书,几经传抄翻刻,原本的文字已不复再见,文字通假的现象比较多,但是,我们已经无法确知原始文本用的是什么字?所以,我们除了关注、依靠考古发现的新旧成果以外,《说文解字》就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依据。秦统一文字,除了字形的规范以外,猜想在文字字义的使用上也有规范的举措,但缺乏直接的证据,然而,《说文解字》的诞生,把字形、字义和部分文字的读音做了收集和汇总,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后世的贡献怎样估量都不会过分。所以说,我们今天写小篆,除了要使用规范的小篆字形,还要尽量使用文字的本字本义,通假虽然不可避免,当以汉代以前的文物文献为依据。

       

晚清朴学家对《说文解字》所做的整理发掘,对于我们解读《说文解字》帮助极大,不可或缺;他们将“说文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峰。王同愈先生的《小篆疑難字字典》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林子序老师的新著《500字通篆——识记小篆的捷径》是一部很便捷的工具书。足资参考。

 

注:此文发表于林子序先生主编的《书画研究》第13期(2017年2月出版)。个别地方作了修改。

                                                            2018-12-13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对字源的否定
最早的篆刻教材都有哪些内容?
一篇笔记告诉你如何快速记篆字
快速认识篆文的方法—书法教程
篆书教程(三)
篆体字的写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